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靖边潜台奥陶系马五_4亚段白云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光明 罗顺社 +1 位作者 倪超 肖红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从靖边潜台奥陶系马五段主要岩石类型出发,综合分析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靖边潜台奥陶系存在三种白云化作用:(1)泥粉晶云岩与硬石膏共生,形成于盐度较高的局限蒸发潮坪,为准同生白云化所形成;(2)粗粉品厶岩分伽较局限... 从靖边潜台奥陶系马五段主要岩石类型出发,综合分析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靖边潜台奥陶系存在三种白云化作用:(1)泥粉晶云岩与硬石膏共生,形成于盐度较高的局限蒸发潮坪,为准同生白云化所形成;(2)粗粉品厶岩分伽较局限,夹于与硬石膏共生的泥粉晶云岩层之间,不与硬石膏共生,但低有序度和略富钙的特征表明其为回流渗透白云化成因;(3)岩溶风化壳较发育区的孔洞缝中大量次生方解石的残余组构表明,去白云化之前的白云石以细砂晶为主,多为自形、半自形菱面体,部分具有环带构造和“亮边雾心”,形成温度为52.30℃~78.05℃,碳氧同化素特征与典型的埋藏白云石较接近,说明其为浅-中埋藏环境下形成的白云石。这三种白云化作用中,准同生白厶化是最主要最普遍的白云化类型,其次是浅-中埋藏白云石,回流渗透白云化分布较局限。明确马五。亚段的白云化类型,对于重建岩相古地理、研究储层的形成机理、提高勘探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同生白云 回流渗透白云 埋藏白云 靖边潜台 马五4亚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结合双重移相与鲸鱼算法的直流变换器回流功率控制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鑫 张超 +1 位作者 石帅飞 朱慧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68-477,共10页
考虑双有源桥(DAB)流变换器在储能应用场景,建立双端口DAB等效数学模型;在不同移相条件下推导回流功率、传递功率与移相角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适应度函数和惩罚函数,提出双重移相与鲸鱼算法结合的控制策略(DPS-WOA),可抑制回流功率;该... 考虑双有源桥(DAB)流变换器在储能应用场景,建立双端口DAB等效数学模型;在不同移相条件下推导回流功率、传递功率与移相角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适应度函数和惩罚函数,提出双重移相与鲸鱼算法结合的控制策略(DPS-WOA),可抑制回流功率;该策略可获得全移相比范围内恒定传输功率情况下的最小回流功率移向比组合。DPS-WOA工作原理是:通过鲸鱼优化算法(WOA)对双重移相(DPS)控制方法下的DAB回流功率模型进行最小值求解。对比现有的单重移相(SPS)、DPS、三重移相(TPS)传统优化控制方案验证了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回流功率优化能力和全移向范围优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变换器 数学模型 储能 鲸鱼算法 回流功率最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KT-Ⅰ油层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石新 程绪彬 +4 位作者 汪娟 李兆影 金树堂 郭洪明 朱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7-785,共9页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上石炭统KT-Ⅰ油层组主要发育局限海台地—开阔海台地碳酸盐沉积,间夹蒸发岩层。由于区域性白云石化作用,KT-Ⅰ油层组中白云岩广泛分布,为主要油气储集层。研究表明,白云岩中白云石为泥晶、粉晶或细晶,半自形...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上石炭统KT-Ⅰ油层组主要发育局限海台地—开阔海台地碳酸盐沉积,间夹蒸发岩层。由于区域性白云石化作用,KT-Ⅰ油层组中白云岩广泛分布,为主要油气储集层。研究表明,白云岩中白云石为泥晶、粉晶或细晶,半自形—他形;略富钙,有序度较低(0.336~0.504);δ18OPDB值在-1.06‰~+2.45‰之间,比石炭纪海水(δ18OPDB值介于-1‰~-2‰之间)偏正;δ13CPDB值在+3.36‰~+5.94‰之间,与石炭纪海水(δ13CPDB值介于+3.1‰~+4.7‰之间)接近;锶同位素值接近石炭纪海水(87Sr/86Sr值在0.7082~0.7088之间);微量元素Mn含量平均为92.57μg/g,Fe含量平均为447.52μg/g,接近被交代的灰岩含量;Na和K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8.80μg/g和5.89μg/g,显示交代流体为蒸发海水。上述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研究区石炭系KT-Ⅰ油层组白云岩具有渗透—回流机理白云岩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碳酸盐岩台地 石炭系 渗透-回流白云石 地球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斑化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3
4
作者 廖慧鸿 苏中堂 +5 位作者 黄文明 马慧 佘伟 罗振锋 刘国庆 胡孙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5-844,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发现大量不均一斑化白云岩,多口钻井油气显示良好,成为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但成因机理尚未明确。依据岩石学特征,辅以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斑化白云岩成因。斑化白云岩可分为不均匀斑化白云岩...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发现大量不均一斑化白云岩,多口钻井油气显示良好,成为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但成因机理尚未明确。依据岩石学特征,辅以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斑化白云岩成因。斑化白云岩可分为不均匀斑化白云岩、明显斑化含灰云岩和略微斑化灰质云岩3类,根据云斑的形态特征认为云斑构造受到生物扰动所致,白云岩斑点与基质的阴极发光相同;斑化白云岩总体具有较高的Fe,Mn,Na和较低的Sr含量,斑点与基质的Fe,Mn和Sr的含量无明显差别;斑化白云岩δ^(13)C值与同期海水相同,δ^(18)O值均偏负,三类白云岩无明显差别;^(87)Sr/^(86)Sr比值高于同期海水。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生物扰动使岩石不均一,扰动程度影响斑化程度,斑化白云岩系生物扰动灰岩经高盐度海水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而成,白云岩再埋藏后经历了重结晶作用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地球学特征 渗透回流白云岩 马五段5亚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光纤原料甲基丙烯酸丁酯的提纯
5
作者 许松林 韩振为 +1 位作者 郑弢 王昌秀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52,共3页
研究了间歇精馏法分离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工艺条件和杂质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分离所得产品可以作为生产侧面发光光纤用高纯度单体。试验结果表明,较佳的分离条件是:操作温度低于85℃,原料在釜中受热时间不超过4h。在试验过程中采用变回流比... 研究了间歇精馏法分离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工艺条件和杂质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分离所得产品可以作为生产侧面发光光纤用高纯度单体。试验结果表明,较佳的分离条件是:操作温度低于85℃,原料在釜中受热时间不超过4h。在试验过程中采用变回流比方式进行操作,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光纤原料 甲基丙烯酸丁酯 间歇过程 蒸馏 回流化 精制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下干柴沟组湖相白云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小军 张世铭 +5 位作者 苟迎春 曹堂路 王朴 崔俊 吴梁宇 伍坤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5-797,共13页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湖相白云岩的岩石组构、矿物成分、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碳氧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白云岩成因。研究区白云岩沉积环境为浅水相对封闭湖相环境,白云岩以泥晶白云岩为主,层状、块状分布,见藻云岩、膏...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湖相白云岩的岩石组构、矿物成分、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碳氧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白云岩成因。研究区白云岩沉积环境为浅水相对封闭湖相环境,白云岩以泥晶白云岩为主,层状、块状分布,见藻云岩、膏质白云岩及颗粒云岩,有序度普遍较低。主量元素中Mg^2+/Ca^2+比值低,Mn、Fe、Na、Sr元素含量高,指示沉积环境水体盐度较高和相对封闭;微量元素中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Eu负异常特征,反映低温浅埋藏的成岩环境;氧同位素为较低的负值,反映整体咸化水体特征,碳同位素为较低的正值或负值,主要是受到大气水影响和生物的影响。研究认为白云石形成于准同生期相对封闭咸化环境中,白云石化流体中Mg^2+主要来源于大气水的淋滤和深部卤水,少数来自于藻类的分解;Mg^2+通过蒸发、盐类矿物沉淀而富集,富Mg^2+流体通过回流渗透交代方解石发生白云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湖相白云岩 回流渗透白云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以广元上寺剖面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4 位作者 苏成鹏 芦飞凡 张本健 潘政屹 肖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1-610,共2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砂糖状白云岩具有如下特征:①主要分为层状白云岩与斑块状白云岩两类,其中层状白云岩主要位于栖二段中部,斑状白云岩则分布较为广泛,位于栖一段底部和栖二段层状白云岩上部与下部;②层状白云岩由中-粗晶白云石构成,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发红光,MgO/CaO为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2.42‰与-6.18‰;③栖一段底部白云质灰岩内的白云石化斑块由细-粉晶白云石构成,阴极射线下多不发光,MgO/CaO为0.54,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1.69‰与-1.23‰;④栖二段顶部与底部斑块均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顶部为具有不发光的核心与发红光环带的细晶白云石组成,而底部为发暗红光的中粗晶白云石组成,MgO/CaO分别为0.59和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分别为2.16‰、-6.50‰和3.32‰、-3.75‰。基于以上野外工作与室内分析结果认为,①栖霞组底部发育两个准同生暴露面,其下为斑状岩溶系统,岩溶系统多被白云石化;②栖霞组顶部发育早成岩期暴露面,岩溶分带清晰可见,岩溶系统均被白云石化;③砂糖状白云岩是由于重卤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与热液白云石化叠合形成,但由于岩溶发育的位置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两期白云石化叠合的结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栖霞组 白云岩成因 岩溶 回流渗透白云石 热液白云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米脂地区奥陶系马五_5亚段叠层石白云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罗振锋 苏中堂 +3 位作者 廖慧鸿 黄文明 马慧 佘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6-94,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米脂地区马五_(5)亚段底部发育一套叠层石白云岩,是研究微生物岩及微生物白云岩化作用的良好素材。通过岩石学、矿物学、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碳氧锶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等分析,对米脂地区奥陶系马五_(5)亚段叠层石白云...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米脂地区马五_(5)亚段底部发育一套叠层石白云岩,是研究微生物岩及微生物白云岩化作用的良好素材。通过岩石学、矿物学、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碳氧锶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等分析,对米脂地区奥陶系马五_(5)亚段叠层石白云岩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马五_(5)亚段沉积环境,并探讨了该套叠层石白云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叠层石按形态特征可划分为柱状与枝状,白云石晶体呈微—粉晶,阴极发光为暗红色,扫描电镜下见白云石呈粒状产出。②叠层石白云岩的δ^(13)C值(-4.15‰~-0.80‰)位于同期海水值范围内,δ^(18)O值(-13.19‰~-6.62‰)与同期海水值相比明显偏负;^(87)Sr/^(86)Sr值(0.7089~0.7098)较同期海水偏高;Fe,Mn,Na含量均相对较高,Sr含量相对较低,显示其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为海源性流体,混有大气淡水,为潮间—潮下带的浅埋藏渗透回流作用的产物。③海侵初期海水盐度转换的潮间带为叠层石白云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白云岩 渗透回流白云岩 潮坪 马五_(5)亚段 奥陶系 米脂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