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无对比增强的零回波时间磁共振成像(zero echo 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ZTE-MRI)技术在上颌骨窦管(canalis sinuosus,CS)显示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颌面部ZTE-MRI序列扫描的38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由3位...目的探讨无对比增强的零回波时间磁共振成像(zero echo 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ZTE-MRI)技术在上颌骨窦管(canalis sinuosus,CS)显示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颌面部ZTE-MRI序列扫描的38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由3位医师使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在GE后处理工作站上独立观察评估上颌骨CS。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用于评估测量的可重复性。比较不同位置(左、右侧)、性别、年龄组间上颌骨CS的直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38例患者ZTE图像中双侧18例(47.37%),左侧12例(31.58%),右侧8例(21.05%)。不同位置(左、右侧)、性别、年龄组间上颌骨CS的直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TE-MRI技术是一种三维高分辨率成像方式,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显示上颌骨CS是可行的,避免临床上颌前区手术对上颌骨CS内的血管神经束造成损伤。展开更多
提出使用磁共振图像(MRI)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耳软骨T2*值进行在体无创检测,探究既能对耳软骨进行非侵入性成像又能定量评估在体耳软骨生物成分的方法,为耳软骨再造和修复整形手术评价的标准化提供新思路。首先...提出使用磁共振图像(MRI)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耳软骨T2*值进行在体无创检测,探究既能对耳软骨进行非侵入性成像又能定量评估在体耳软骨生物成分的方法,为耳软骨再造和修复整形手术评价的标准化提供新思路。首先,使用1个UTE和5个短回波时间(TE)的成像组合序列采集30名志愿者右侧外耳的MRI图像;然后,利用采集到的每名志愿者的图像进行组内刚性配准及手动分割耳软骨与外耳轮廓(包含耳软骨及周围组织,如皮肤、脂肪和其他软组织)的预处理;接下来,分别运用单指数和双指数衰减模型在分割出来的耳软骨和外耳区域进行T2*值测量;最后,分别使用这两种模型拟合耳软骨信号强度随回波时间变化的衰减曲线,并比较拟合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在30例右耳的单成分分析(单指数模型)实验中,外耳的T2*m平均值为(49.269±16.979)ms,耳软骨的T2*m平均值为(23.799±9.629)ms。在双成分分析(双指数模型)中,外耳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11.713±3.111)ms,长成分T2*l平均值为(65.128±13.132)ms,耳软骨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5.577±1.830)ms,长成分T2*l平均值为(30.628±8.413)ms。统计分析显示,单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m,和双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s、T2*l,在外耳和耳软骨区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曲线拟合中,双指数模型优于单指数模型(R^2[bi]=0.999±0.001 vs R^2[mono]=0.905±0.014,P<0.05)。实验结果表明,超短回波时间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在体耳软骨进行T2*值无创检测具备可行性,有望为软骨组织工程和3D生物打印技术制作的耳软骨-支架复合物应用在耳廓修复和再造中提供医学影像学的支撑,也为小耳畸形外科整形手术术后定量评估耳软骨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展开更多
MRI是目前观察干细胞在体内移植的生长和发育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准确评估干细胞移植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关节软骨钙化区(zone of calcified cartilage,ZCC)的治疗效果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评估RA...MRI是目前观察干细胞在体内移植的生长和发育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准确评估干细胞移植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关节软骨钙化区(zone of calcified cartilage,ZCC)的治疗效果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评估RA的生理和生化变化方面。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无对比增强的零回波时间磁共振成像(zero echo 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ZTE-MRI)技术在上颌骨窦管(canalis sinuosus,CS)显示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颌面部ZTE-MRI序列扫描的38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由3位医师使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在GE后处理工作站上独立观察评估上颌骨CS。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用于评估测量的可重复性。比较不同位置(左、右侧)、性别、年龄组间上颌骨CS的直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38例患者ZTE图像中双侧18例(47.37%),左侧12例(31.58%),右侧8例(21.05%)。不同位置(左、右侧)、性别、年龄组间上颌骨CS的直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TE-MRI技术是一种三维高分辨率成像方式,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显示上颌骨CS是可行的,避免临床上颌前区手术对上颌骨CS内的血管神经束造成损伤。
文摘提出使用磁共振图像(MRI)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耳软骨T2*值进行在体无创检测,探究既能对耳软骨进行非侵入性成像又能定量评估在体耳软骨生物成分的方法,为耳软骨再造和修复整形手术评价的标准化提供新思路。首先,使用1个UTE和5个短回波时间(TE)的成像组合序列采集30名志愿者右侧外耳的MRI图像;然后,利用采集到的每名志愿者的图像进行组内刚性配准及手动分割耳软骨与外耳轮廓(包含耳软骨及周围组织,如皮肤、脂肪和其他软组织)的预处理;接下来,分别运用单指数和双指数衰减模型在分割出来的耳软骨和外耳区域进行T2*值测量;最后,分别使用这两种模型拟合耳软骨信号强度随回波时间变化的衰减曲线,并比较拟合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在30例右耳的单成分分析(单指数模型)实验中,外耳的T2*m平均值为(49.269±16.979)ms,耳软骨的T2*m平均值为(23.799±9.629)ms。在双成分分析(双指数模型)中,外耳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11.713±3.111)ms,长成分T2*l平均值为(65.128±13.132)ms,耳软骨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5.577±1.830)ms,长成分T2*l平均值为(30.628±8.413)ms。统计分析显示,单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m,和双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s、T2*l,在外耳和耳软骨区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曲线拟合中,双指数模型优于单指数模型(R^2[bi]=0.999±0.001 vs R^2[mono]=0.905±0.014,P<0.05)。实验结果表明,超短回波时间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在体耳软骨进行T2*值无创检测具备可行性,有望为软骨组织工程和3D生物打印技术制作的耳软骨-支架复合物应用在耳廓修复和再造中提供医学影像学的支撑,也为小耳畸形外科整形手术术后定量评估耳软骨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
文摘MRI是目前观察干细胞在体内移植的生长和发育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准确评估干细胞移植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关节软骨钙化区(zone of calcified cartilage,ZCC)的治疗效果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评估RA的生理和生化变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