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的两重叙述视角 |
毋小利
|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
2019 |
9
|
|
2
|
读出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真情实感 |
许海连
任富强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3
|
回忆性散文学习支架设计的实践探索 |
章秀平
|
《教学与管理》
|
2022 |
0 |
|
4
|
论疾病对鲁迅两期散文创作的影响 |
程桂婷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5
|
论陈白尘的散文创作 |
胡星亮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6
|
记忆上山下乡--论知青回忆录的分类、贡献及其他 |
梁丽芳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7
|
|
7
|
读常人之情感 悟英雄之情怀——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与评析 |
方果
余琴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8
|
鲁迅给我们留下什么(上) |
杨义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9
|
鲁迅与左翼文学——从《新青年》时代到“左联”时期 |
周楠本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10
|
从《藤野先生》的研究看日本人的国民性 |
廖久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1
|
《朝花夕拾》解读 |
秦弓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12
|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同题设计 |
段乐春
朱奕晴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3
|
《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序 |
寿永明
裘士雄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4
|
《我的老师》中的诗歌可以删去吗 |
何伟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5
|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事 |
王家康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16
|
《朝花夕拾》研究述评 |
任辰凯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7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考 |
肖培东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8
|
让自读真正发生——《美丽的颜色》教学思考 |
肖培东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9
|
“话”中有话读“愧怍”——《老王》教学思考 |
肖培东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20
|
在“纷扰”中重寻“人伦的索子”——再读《朝花夕拾》 |
李曼蓉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