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的两重叙述视角 被引量:9
1
作者 毋小利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79-82,共4页
在回忆性散文的写作中,作者通常会选用两重叙述视角: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这两种视角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这种差异造成一种张力,并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对两重... 在回忆性散文的写作中,作者通常会选用两重叙述视角: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这两种视角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这种差异造成一种张力,并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对两重叙述视角予以充分关注,可以帮助读者有效进行文本细读,避免误读.因此,两重叙述视角应该成为回忆性散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内容 回忆散文 两重叙述视角 经验自我 叙述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出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真情实感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海连 任富强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28,共7页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一、“长妈妈”的身份和名字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两个已经永安地母怀里的“魂灵”——鲁迅和他的保姆阿长。我们先来读读鲁迅在《狗·猫·鼠》中阿长谋害隐鼠的一段回忆。(PPT显...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一、“长妈妈”的身份和名字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两个已经永安地母怀里的“魂灵”——鲁迅和他的保姆阿长。我们先来读读鲁迅在《狗·猫·鼠》中阿长谋害隐鼠的一段回忆。(PPT显示有关文字。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忆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 真情实感 鲁迅 教学实录 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忆性散文学习支架设计的实践探索
3
作者 章秀平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17期47-50,共4页
回忆性散文常采用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矛盾型的言语表达可抓语义、场景和形式上的矛盾点来搭架学习支架,以探寻情感“统一”面;反复型的言语表达有无理型、拖沓型和任意型,搭建还原对比的学习支架可回溯文本意蕴... 回忆性散文常采用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矛盾型的言语表达可抓语义、场景和形式上的矛盾点来搭架学习支架,以探寻情感“统一”面;反复型的言语表达有无理型、拖沓型和任意型,搭建还原对比的学习支架可回溯文本意蕴;聚焦语言、动作、景物等方面的细节描写,采用“显现”“置换”“品味”等策略来做学习支架,获得形神兼备的阅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忆散文 学习支架 言语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疾病对鲁迅两期散文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程桂婷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27,共7页
鲁迅一生中有两次较为集中地写作回忆性散文的创作时期,一是1926年,二是1936年。1926年的散文创作主要是《朝花夕拾》中的十篇回忆散文,1936年的散文创作主要是《我的第一个师父》、《这也是生活……》、《死》、《女吊》、《关于太... 鲁迅一生中有两次较为集中地写作回忆性散文的创作时期,一是1926年,二是1936年。1926年的散文创作主要是《朝花夕拾》中的十篇回忆散文,1936年的散文创作主要是《我的第一个师父》、《这也是生活……》、《死》、《女吊》、《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以及未竞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等。已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这两期散文创作现象,并常将这两期散文创作并置同提,且多认为这两期散文创作基于一种共同的回避心理,即鲁迅在疾病缠身时不得不以回忆来回避现实困境或死亡预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创作 鲁迅 疾病 回忆散文 《朝花夕拾》 创作时期 回忆散文 《女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陈白尘的散文创作
5
作者 胡星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0-155,共6页
以剧作家闻名于世的陈白尘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作为融于时代而执著现实、熟悉舞台和银幕、擅长喜剧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风姿和色彩。
关键词 真实性 艺术性 人物刻画 陈白尘 回忆散文 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上山下乡--论知青回忆录的分类、贡献及其他 被引量:7
6
作者 梁丽芳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25-29,共5页
关键词 知青作家 上山下乡 回忆 分类 记忆 回忆散文 知识青年 7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常人之情感 悟英雄之情怀——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与评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方果 余琴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6-41,共6页
【教材解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该单元以“理想与信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两个语文要素。本文是李大钊... 【教材解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该单元以“理想与信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两个语文要素。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后来,李星华又对父亲的一生做了回忆,写了整本回忆录《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本文收录于此书中,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 精读课文 人文主题 教材解析 教学实录 李大钊 李星华 回忆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给我们留下什么(上) 被引量:5
8
作者 杨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0,共11页
鲁迅一生留下了什么?你可以经过盘点,得出了长长的书目账单:短中篇小说3集33篇,另有文言小说1篇;散文诗1集23篇,另有集外文7篇;回忆散文1集10篇;杂文17集600余篇;书信1400余封;学术著作3部;翻译14国近百作家200种作品,印成... 鲁迅一生留下了什么?你可以经过盘点,得出了长长的书目账单:短中篇小说3集33篇,另有文言小说1篇;散文诗1集23篇,另有集外文7篇;回忆散文1集10篇;杂文17集600余篇;书信1400余封;学术著作3部;翻译14国近百作家200种作品,印成单行本32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篇小说 文言小说 回忆散文 学术著作 散文 单行本 杂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左翼文学——从《新青年》时代到“左联”时期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楠本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30,共13页
关键词 左翼文学 《新青年》 “左联” 鲁迅 20世纪中国 《朝花夕拾》 散文作品 回忆散文 《作家》 医疗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藤野先生》的研究看日本人的国民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廖久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34,共10页
在日本,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有定评的小说”的观念深入人心。①在将鲁迅的这篇回忆性散文变成“小说”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正如日本东北大学(鲁迅就读时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为其前身之一)研究生院国际文... 在日本,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有定评的小说”的观念深入人心。①在将鲁迅的这篇回忆性散文变成“小说”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正如日本东北大学(鲁迅就读时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为其前身之一)研究生院国际文化研究科教授岛途健一所说:“我们常常对外部世界进行解释并做出判断,而判断的尺度是在我们的心里”幽,我们因此可能根据日本学者对《藤野先生》的研究考察日本人的国民性。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野先生》 日本人 国民性 日本学者 回忆散文 外部世界 文化研究 研究生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花夕拾》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秦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7-29,104,共4页
鲁迅的《朝花夕拾》笔意纵横,思绪跌宕,既叠印着历史的轨迹,氤氲着时代的氛围,同时也凸现了作者的个性,流露出作者的真挚,因而其意域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对个人往事的回忆。与此相应,作品笔法灵动,不拘一格,从具体手法到整体结构... 鲁迅的《朝花夕拾》笔意纵横,思绪跌宕,既叠印着历史的轨迹,氤氲着时代的氛围,同时也凸现了作者的个性,流露出作者的真挚,因而其意域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对个人往事的回忆。与此相应,作品笔法灵动,不拘一格,从具体手法到整体结构都表现出高度的自由性,而又体随意走,随物赋形,或散或聚,各成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忆性的散文 鲁迅 《朝花夕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同题设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乐春 朱奕晴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9-65,共7页
设计一【设计说明】《朝花夕拾》是学生进入初中学段阅读的第一部名著,主题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七年级新生刚刚接触整本书阅读,对阅读鲁迅作品有"隔膜",也不知如何阅读,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朝花夕拾》作为鲁迅... 设计一【设计说明】《朝花夕拾》是学生进入初中学段阅读的第一部名著,主题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七年级新生刚刚接触整本书阅读,对阅读鲁迅作品有"隔膜",也不知如何阅读,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文中虽有其冷峻、犀利甚至晦涩难懂的句子,但更多地充溢着童真与童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鲁迅作品 设计说明 晦涩难懂 回忆散文 初中学段 七年级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序
13
作者 寿永明 裘士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九年制义务教育 家族 语文教科书 回忆散文 建国后 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老师》中的诗歌可以删去吗
14
作者 何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42,共2页
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事例典型,语言准确、朴实、生动,一直被选人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文章共写了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选取的素材可谓丰富多彩。
关键词 《我的老师》 回忆散文 诗歌 中学语文教材 语言准确 文章 朴实 校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事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家康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故事 《朝花夕拾》 回忆散文 叙事 鲁迅 视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花夕拾》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6
作者 任辰凯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60,共7页
1926年2月至11月,因“思乡的蛊惑”“记忆时时闪烁”,鲁迅便“从记忆里抄出来”①十篇文章,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发表,分篇依次刊载于复刊后的《莽原》杂志。1927年结集为单行本时改为现名,次年9月由未名社出版。这些回忆性散文以鲁迅... 1926年2月至11月,因“思乡的蛊惑”“记忆时时闪烁”,鲁迅便“从记忆里抄出来”①十篇文章,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发表,分篇依次刊载于复刊后的《莽原》杂志。1927年结集为单行本时改为现名,次年9月由未名社出版。这些回忆性散文以鲁迅的童年与青年的生活轨迹为依据记述人事,虽然各篇独立,但是内容集中,内有脉络呼应,创作上亦有完整构思,不仅相对完整地回顾了鲁迅自身二十年间的生活经历,也可视作清末民初江浙一带的地方风俗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述评 生活经历 1927年 回忆散文 《莽原》 地方风俗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考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培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27,共5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聚焦两个特定的场景,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讲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我们需要教什么?基于散文这种文体,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聚焦两个特定的场景,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讲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我们需要教什么?基于散文这种文体,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走进“我”的心灵世界,体会作者对这段童年生活的情感。此外,这类回忆性散文,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采用的是“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必须让学生体会这种视角运用的妙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思考 回忆散文 童年生活 心灵世界 言语形式 引导学生 成人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自读真正发生——《美丽的颜色》教学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培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6,共4页
《美丽的颜色》是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第二卷。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不作任何渲染、铺陈,只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深情、舒缓地展示... 《美丽的颜色》是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第二卷。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不作任何渲染、铺陈,只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深情、舒缓地展示一个个镜头,令读者仿佛见证了残破的棚屋下,居里夫妇工作的无比艰辛,对科学发现的热切期盼,以及最终成功的巨大幸福,油然而生敬仰之情。编者选进这篇文章,使之与其他三篇文章共同建构成回忆性散文、传记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思考 颜色 居里夫人 自读 回忆散文 科学发现 文章 八年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中有话读“愧怍”——《老王》教学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培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0-34,共5页
《老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杨绛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围绕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相互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 《老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杨绛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围绕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相互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王》 教学思考 回忆散文 生活状况 七年级下册 统编教材 作者 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纷扰”中重寻“人伦的索子”——再读《朝花夕拾》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曼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8-84,共7页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1927年间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历年来,学界对《朝花夕拾》的文风、文体、"诗"与"真实"、怀乡或批判等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笔者认为在主题问题上,仍然存在商榷的空间。自王瑶的...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1927年间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历年来,学界对《朝花夕拾》的文风、文体、"诗"与"真实"、怀乡或批判等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笔者认为在主题问题上,仍然存在商榷的空间。自王瑶的经典论断——"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以往生活的回味、咀嚼和总结",也联系现实批判^(①),到后来学界的多方阐释,大体上来说可归纳为追忆和批判两大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呐喊·自序》中也有大量篇幅是对于往事的追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现实批判 《呐喊·自序》 王瑶 回忆散文 怀乡 经典论断 追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