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蝙蝠科六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敏 冯江 +3 位作者 李振新 赵辉华 周江 张树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4-69,共6页
 测定了6种蝙蝠科蝙蝠:长尾鼠耳蝠(Myotisfrater)、南蝠(Iaio)、大鼠耳蝠(Myotismyotisluctuosus)、水鼠耳蝠(Myotisdaubentoni)、毛腿鼠耳蝠(Myotisfimbriatus)、白腹管鼻蝠(Murinaleucogaster)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以主频率f主表示)...  测定了6种蝙蝠科蝙蝠:长尾鼠耳蝠(Myotisfrater)、南蝠(Iaio)、大鼠耳蝠(Myotismyotisluctuosus)、水鼠耳蝠(Myotisdaubentoni)、毛腿鼠耳蝠(Myotisfimbriatus)、白腹管鼻蝠(Murinaleucogaster)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以主频率f主表示)及体型参数(体重、前臂长、头体长).用SPSS10 0统计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蝙蝠科蝙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大小成明显的负相关,同时给出回归方程,明确地表示出声波频率与体型之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的因素,并对频率与体型相关关系产生的机理做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科 回声定位声波频率 体型 相关性 长尾鼠耳蝠 南蝠 大鼠耳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蹄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体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
作者 冯江 刘颖 +3 位作者 陈敏 赵辉华 周江 张树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1-85,共5页
对黄大蹄蝠、三叶蹄蝠、大蹄蝠与小蹄蝠四种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蹄蝠科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组成、频率、波长及持续时间等方面的特征 ,简要分析了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捕食区域的关系 ;选定头体长、前臂长和体质量为体型... 对黄大蹄蝠、三叶蹄蝠、大蹄蝠与小蹄蝠四种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蹄蝠科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组成、频率、波长及持续时间等方面的特征 ,简要分析了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捕食区域的关系 ;选定头体长、前臂长和体质量为体型参数 ,采用Pearson方法对蹄蝠科蝙蝠体型和回声定位频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蹄蝠的体型与回声定位声波呈明显的负相关 ,作出主频率 -前臂长回归线 ,更直观地描述频率与前臂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变化趋势 ,并对相关性分析中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蹄蝠 回声定位声波 体型 相关性 声波频率 声波波长 捕食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腿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刘颖 冯江 +3 位作者 陈敏 赵辉华 周江 张树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3-116,共4页
 毛腿鼠耳幅(Myotisfimbriatus)为中国特有蝙蝠.在飞行及悬挂状态下发出的回声定位叫声为调频声.叫声主要包括2个谐波,其中第1谐波较强,飞行时第1谐波调频范围为39~93kHz,第2谐波调频范围为70~122kHz;叫声的持续时间10 6ms 结合回声...  毛腿鼠耳幅(Myotisfimbriatus)为中国特有蝙蝠.在飞行及悬挂状态下发出的回声定位叫声为调频声.叫声主要包括2个谐波,其中第1谐波较强,飞行时第1谐波调频范围为39~93kHz,第2谐波调频范围为70~122kHz;叫声的持续时间10 6ms 结合回声定位叫声的声波特点分析,推断毛腿鼠耳幅多生活于阴暗潮湿、通风良好的山洞中,飞行速度较慢,灵活性较差;多在树林的边缘或上空、农田、草地或水面上等不太复杂的近距离环境中捕食,捕食方式可能为空中捕食或掠食,捕食对象是中等大小的静止猎物,主要是双翅目的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腿鼠耳幅 回声定位声波 调频声波 捕食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郭新春 卢冠军 +2 位作者 孙克萍 黄赣生 冯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8,共5页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和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体型中等,中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适合在树冠下捕食,大耳菊头蝠适合在较复杂的树林中、枝叶间捕食;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是我国特有种,也是5种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小的种类,适合在复杂树冠间、枝叶间和灌丛中捕食较小的昆虫.所以,同域共栖5种蝙蝠的空间生态位显著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栖蝙蝠 形态特征 回声定位声波 空间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棕蝠江南亚种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旭 刘颖 +2 位作者 施利民 叶根先 冯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3,共5页
在自建录音棚内录制大棕蝠江南亚种Eptesicus serotinus andersoni不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对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和均值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棕蝠江南亚种回声定位声波... 在自建录音棚内录制大棕蝠江南亚种Eptesicus serotinus andersoni不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对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和均值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棕蝠江南亚种回声定位声波为短的、宽带的且能量大部分集中在第1谐波的调频型声波,伴有3~4个谐波。并且飞行、悬挂和手持状态的各声波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悬挂状态回声定位声波的声脉冲持续时间大于飞行和手持状态,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声脉冲间隔最小,但回声定位声波的主频率为所有状态中最高的。回声定位声波的这些特征及差异体现了与其捕食策略和捕食生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棕蝠江南亚种 回声定位声波 不同状态 调频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回声定位声波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叶根先 刘颖 +4 位作者 施利民 孙克萍 朱旭 米歇尔.久诺夫 冯江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106,共6页
比较研究了中国长白山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Plecotusauritus)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表明,二者的回声定位声波均为微弱、不稳定的多谐波宽频带短调频型(modulatedfrequency).长白山大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由1~... 比较研究了中国长白山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Plecotusauritus)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表明,二者的回声定位声波均为微弱、不稳定的多谐波宽频带短调频型(modulatedfrequency).长白山大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由1~4个谐波组成,主频(45.4±9.6)kHz,能率环(5.1±2.5)Yoo;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由2~4个谐波组成,主频(48.0±9.7)kHz,能率环(7.0±3.1)%.二者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带宽、能率环以及声强均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地理差异或性别差异等因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耳蝠 回声定位声波 地理差异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回声定位声波与生境类型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朱旭 王静 +3 位作者 孙克萍 江廷磊 姜云垒 冯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48-5258,共11页
2007年在吉林省罗通山自然保护区,利用超声波探测仪(Avisoft-SASLAB PRO)录制并分析不同生境中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显示马铁菊头蝠在不同类型生境中活动;各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显著差异(one-way ANOVA,P<0.05)。... 2007年在吉林省罗通山自然保护区,利用超声波探测仪(Avisoft-SASLAB PRO)录制并分析不同生境中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显示马铁菊头蝠在不同类型生境中活动;各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显著差异(one-way ANOVA,P<0.05)。从环境因子中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与其回声定位声波相关的植被、气候和地形因子,探讨回声定位声波与这些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FM1和FM2带宽与乔木高(r=-0.948,-0.825;P<0.05)、FM1起始频率和FM2终止频率与林冠面积(r=-0.967,-0.958;P<0.05)、FM1起始频率、FM2终止频率和峰频与湿度(r=-0.776、-0.875和-0.794,P<0.05)、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间隔与平均灌木高均呈显著负相关(r=-0.911,-0.990;P<0.05),峰频与植被株数(r=0.756,P<0.05)、脉冲持续时间与冠下高呈显著正相关(r=0.870,P<0.05)。表明各种环境因子(植被因子、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回声定位声波具有表型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马铁菊头蝠生境利用的程度和可利用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铁菊头蝠 回声定位声波 生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郭伟健 王晓云 +5 位作者 张秋萍 李锋 陈柏承 吴毅 余文华 李玉春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3,共4页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不同状态下的峰频、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似种大耳菊头蝠R.macrotis比较,二者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峰频存在差异,可作为区分2个种之间的声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华南菊头蝠 回声定位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9
作者 林洪军 尹皓 +3 位作者 齐彤辉 张稳 施利民 冯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F0002,共5页
在自建的野外实验室内,录制雌雄成体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不同行为状态(飞行、爬行、手持)回声定位声波,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不同状态及不同性别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 在自建的野外实验室内,录制雌雄成体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不同行为状态(飞行、爬行、手持)回声定位声波,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不同状态及不同性别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为长的宽频带调频(FM)声波,有1~3个谐波,但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一谐波。不同行为状态下,高颅鼠耳蝠声脉冲持续时间、声脉冲间隔和能率环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谐波起始频率和终止频率、主频率、带宽差异不显著;第一谐波终止频率、带宽、声脉冲持续时间和能率环的性别差异显著(P<0.05),具有性别二态性。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体现了其在捕食策略和捕食生境方面的生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颅鼠耳蝠 回声定位声波 行为状态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菊头蝠在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
10
作者 张现政 黄晓宾 +2 位作者 王玉娟 杨金颋 郑小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521,共7页
为探究菊头蝠(Rhinolophidae)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下的可塑性,于2022年7月在昆明市法古甸村仙人洞捕获18只蝙蝠,经鉴定隶属于菊头蝠科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7只)、贵州菊头蝠(Rh.rex,4只)、马铁菊头蝠(Rh.ferrumequinum,4... 为探究菊头蝠(Rhinolophidae)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下的可塑性,于2022年7月在昆明市法古甸村仙人洞捕获18只蝙蝠,经鉴定隶属于菊头蝠科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7只)、贵州菊头蝠(Rh.rex,4只)、马铁菊头蝠(Rh.ferrumequinum,4只)和中菊头蝠(Rh.affinis,3只)。使用超声波探测仪,获取4种菊头蝠在飞行、手持和悬挂3种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通过声学分析软件分析能量最大谐波的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时间和主频。经统计分析发现,大耳菊头蝠和贵州菊头蝠在飞行状态下所发声波的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间隔时间显著长于手持和悬挂状态;而马铁菊头蝠和中菊头蝠在悬挂状态下所发声波的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显著长于飞行和手持状态,且中菊头蝠在手持状态下的脉冲持续时间明显短于飞行状态;除贵州菊头蝠外,其他3种蝙蝠在飞行状态下所发声波的主频显著低于手持和悬挂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在不同行为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变化,且这种变化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头蝠 回声定位声波 飞行状态 手持状态 悬挂状态 声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觅食行为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蒋昀珂 虞红莉 +7 位作者 王静 朱奕丞 Tahir Abbas 何孟周冉 张焓榆 刘汶沁 邓迎春 罗波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灯光已经改变了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觅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与能量的基础。目前,有关灯光强度是否影响夜行性动物的觅食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作为... 灯光已经改变了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觅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与能量的基础。目前,有关灯光强度是否影响夜行性动物的觅食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灯光强度对食虫蝙蝠觅食行为的影响。我们以三座桥梁下方5 m处作为研究样点,监测每个样点的灯光强度、东亚伏翼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表明,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通过次数变化不明显,但在强光样点的通过次数显著减少。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与弱光样点相比,东亚伏翼在强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显著下降。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显示,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的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具有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证实,强光能够干扰东亚伏翼的觅食行为,这为伴人种蝙蝠生境的光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 蝙蝠 回声定位声波 觅食行为 光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和河北二省发现阿拉善伏翼
12
作者 范巧丹 杜建滢 +3 位作者 陈煜 王续帆 郭东革 刘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56,共6页
阿拉善伏翼先前被列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伏翼属(Pipistrellus)萨氏伏翼阿拉善亚种(Pipistrellus savii alaschanicus)(Ellerman and Morrison-Scott,1951);后将该种划分为高级伏翼属(Hypsugo)的单独一个种,即阿拉善伏翼(Hypsugo ... 阿拉善伏翼先前被列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伏翼属(Pipistrellus)萨氏伏翼阿拉善亚种(Pipistrellus savii alaschanicus)(Ellerman and Morrison-Scott,1951);后将该种划分为高级伏翼属(Hypsugo)的单独一个种,即阿拉善伏翼(Hypsugo alaschanicus)(Simmons,2005;Smith和解焱,2009;魏辅文等,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伏翼 回声定位声波 山西 河北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对同种咀嚼声的反应研究
13
作者 徐菲 龙振宇 +4 位作者 冉欣 赵雪 邱富源 江廷磊 冯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咀嚼是哺乳动物食物吸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极其重要。动物咀嚼时会发出低频低强度的咀嚼声,研究表明人类的咀嚼声可以增强自身或他人的食欲和愉悦度。蝙蝠作为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其咀嚼声的特征和功能仍不清楚。... 咀嚼是哺乳动物食物吸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极其重要。动物咀嚼时会发出低频低强度的咀嚼声,研究表明人类的咀嚼声可以增强自身或他人的食欲和愉悦度。蝙蝠作为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其咀嚼声的特征和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吉林省集安市治安村的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为研究对象,通过回放蝙蝠咀嚼声和空白对照实验,同步录制蝙蝠的进食行为和回声定位声波,试图阐明蝙蝠咀嚼声对其进食行为和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食次数在2种回放条件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捕食尝试在2种回放条件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咀嚼声能够显著地提高蝙蝠的进食欲望。此外,在蝙蝠咀嚼声的刺激下,其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脉冲速率减慢。这可能是因为蝙蝠在咀嚼声的影响下改变发声动机,从而改变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的频谱时间结构。本研究第一次报道了蝙蝠咀嚼声对其进食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蝙蝠咀嚼声的功能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咀嚼声 捕食尝试 进食次数 回声定位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蝙蝠声音信号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成容 罗波 +1 位作者 王漫 冯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0-720,共11页
声音信号介导动物的资源竞争、配偶选择及反捕食等系列生活史事件,对维持动物种群稳定与群落平衡至关重要。蝙蝠占据夜空生态位,视觉退化,听觉发达,一直被视为声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本文围绕蝙蝠回声定位声波与交流声波的功能,综述当前... 声音信号介导动物的资源竞争、配偶选择及反捕食等系列生活史事件,对维持动物种群稳定与群落平衡至关重要。蝙蝠占据夜空生态位,视觉退化,听觉发达,一直被视为声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本文围绕蝙蝠回声定位声波与交流声波的功能,综述当前研究现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纵观已有研究,蝙蝠回声定位声波具有多重功能,包括空间导航与猎物探测、水体与植被识别、协调觅食活动及传递交流信息。蝙蝠利用交流声波从事社群活动,包括社群联系、资源防御、繁殖活动及求救呼叫。绝大多数研究关注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功能,有关蝙蝠交流声波的功能近年才引起重视。未来工作有待进一步探究蝙蝠声音信号产生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回声定位声波 交流声波 功能 生态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