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引雷先导-回击过程电磁与X射线辐射观测
1
作者 李晓 张雄 +5 位作者 李鹏 樊艳峰 王元 李小强 曹保锋 吕伟涛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53-562,共10页
依托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人工引雷试验平台,利用自主研发的探测设备对发生于2023年7月18日的一次负极性人工触发闪电进行综合观测,获取了2次箭式先导-回击过程(RS1和RS2)高时间分辨、多参量互补的闪电电流、电场、磁场、甚高... 依托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人工引雷试验平台,利用自主研发的探测设备对发生于2023年7月18日的一次负极性人工触发闪电进行综合观测,获取了2次箭式先导-回击过程(RS1和RS2)高时间分辨、多参量互补的闪电电流、电场、磁场、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辐射以及X射线脉冲数据序列。结果表明:两次回击过程的下行先导进入气化钢丝通道及接地引起回击瞬间产生强烈的VHF和高能量X射线辐射,但其箭式先导发展速率存在较大差异,RS1先导发展速率达到10^(7) m·s^(-1)量级,对应较强的VHF辐射和连续型X射线脉冲;RS2先导发展速率达到10^(6) m·s^(-1)量级,相对于RS1二维发展速率低1个量级,VHF辐射和X射线脉冲相对较弱,且X射线呈分立脉冲特征;高能量X射线脉冲与先导沿钢丝通道下传接地引起回击的过程在时间上吻合,指示高能量X射线与回击启动过程间的直接关联,为揭示闪电回击阶段X射线的强场辐射机制提供了重要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雷 箭式先导-回击过程 电磁脉冲 闪电X射线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时间分辨率快电场变化资料的北京地区地闪回击统计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黎勋 郄秀书 +5 位作者 刘昆 王宇 王东方 刘明远 孙竹玲 张鸿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利用2014年北京闪电网观测到的4站及以上同步高时间分辨率闪电快电场变化资料,对北京地区5次雷暴过程中304次正地闪和1467次负地闪的回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回击次数、10%~90%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半峰值宽度、回击间隔、回... 利用2014年北京闪电网观测到的4站及以上同步高时间分辨率闪电快电场变化资料,对北京地区5次雷暴过程中304次正地闪和1467次负地闪的回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回击次数、10%~90%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半峰值宽度、回击间隔、回击峰值电场强度、回击间隔和回击序数的关系等。结果表明,正、负地闪中单回击地闪所占比例分别为91.1%和24.2%,单次负地闪的平均回击次数为3.8次,观测到的最大回击数可达20次。304次正地闪首次回击的10%~90%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和半峰值宽度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4.2μs、14.5μs和6.2μs;29次正地闪继后回击对应值分别为3.6μs、12.6μs和5.7μs;1467次负首次回击的对应值分别为2.4μs、23.9μs和5.3μs;4109次负继后回击的对应值分别为1.7μs、19.5μs和3.4μs。正、负地闪回击间隔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106 ms和59 ms。负地闪回击间隔呈对数正态分布,平均回击间隔随着回击序数的增加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最后,还对70次正回击、421次负首次回击和789次负继后回击峰值电场进行了统计,将其归一化到100 km的平均值分别为11.2 V/m、7.2 V/m和5.0 V/m。平均来看,负地闪首次回击峰值电场比继后回击峰值电场大1.4倍,但是有23.5%的继后回击峰值电场大于其对应的首次回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地闪 负地闪 回击过程 波形特征参数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kV配电网感应雷过电压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峻岐 王小霖 +1 位作者 张弦 刘刚 《广东电力》 2015年第4期98-105,共8页
为了研究10 kV配电网感应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基于先导放电到雷电回击阶段的电磁场原理,通过研究多种计算感应雷过电压的数学模型,在不考虑温度、湿度、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确定最佳计算模型方案,采用MATLAB仿真分析感应雷过电压的影... 为了研究10 kV配电网感应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基于先导放电到雷电回击阶段的电磁场原理,通过研究多种计算感应雷过电压的数学模型,在不考虑温度、湿度、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确定最佳计算模型方案,采用MATLAB仿真分析感应雷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得到各个影响因素与感应雷过电压的关系。结果表明,雷电流幅值越大、线路高度越高、雷击距离越近,过电压幅值越大、波头陡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雷过电压 先导发展过程 回击过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丝对雷电回击界面传递能量影响
4
作者 王珮沣 刘刚 +5 位作者 陈绿文 杨嘉木 陈绍东 颜旭 郭德明 吕伟涛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63-571,共9页
在回击电流条件下,利用热损伤的注入能量反演方法分析金属丝对界面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通过人工触发闪电的回击损伤试验,初步确定计及金属丝影响的界面能量传递特性。基于改造的实验室模拟回击损伤实验方法,获取不计及金属丝和电极汽... 在回击电流条件下,利用热损伤的注入能量反演方法分析金属丝对界面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通过人工触发闪电的回击损伤试验,初步确定计及金属丝影响的界面能量传递特性。基于改造的实验室模拟回击损伤实验方法,获取不计及金属丝和电极汽化影响的相关数据,量化对比有无金属丝的注入能量。同时讨论金属丝的直径和长度对界面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工触发闪电的回击损伤试验,对比传统物理模型的注入能量,能量差异达到76.2%。在实验室模拟回击损伤实验中,注入能量差异达到88%。有金属丝对比组的注入能量较无金属丝的对比组增加42.1%。说明金属丝的引入提高了注入能量。注入能量差异在回击过程中随金属丝直径的增加而增加,但随金属丝长度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金属丝 损伤 回击过程 人工触发闪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