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IL)和染色体片断置换系群体(CSSL)检测水稻生物量相关性状的QTL
1
作者 纪晓卿 周峰 +1 位作者 谢坤 江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1-697,共7页
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组合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的98个株系,以株高、穗重、秆重、粒重为生物量的鉴定指标,对生物量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检测到控制株高、单穗总重、单秆重、单... 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组合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的98个株系,以株高、穗重、秆重、粒重为生物量的鉴定指标,对生物量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检测到控制株高、单穗总重、单秆重、单穗粒重的QTL分别为3个、3个、1个和5个。利用以Nipponbare为遗传背景、Kasalath为置换片段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的54个家系,对BIL群体中定位到的生物量相关QTL进行验证,结果表明,Kasalath置换片段携带QTL的对应家系的表型与背景亲本Nipponbare有极显著的差异,证实BIL群体中检测到的生物量相关QTL真实存在,其中控制株高、单穗总重、单秆重的QTL来自Kasalath的等位基因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控制单穗粒重的QTL来自Kasalath的等位基因则具有减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物量 回交重组自交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定位稻米赖氨酸含量的基因座位 被引量:3
2
作者 唐绍清 胡培松 +3 位作者 罗炬 焦桂爱 万建民 石春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5-438,共4页
利用日本晴(粳稻)/Kasalath(籼稻)//日本晴组合衍生的98个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株系和具有245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在浙江和海南2个环境条件下,开展了精米赖氨酸含量的QTL定位。精米赖氨酸含量在浙江和海南均表现连续变异和超亲分离。... 利用日本晴(粳稻)/Kasalath(籼稻)//日本晴组合衍生的98个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株系和具有245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在浙江和海南2个环境条件下,开展了精米赖氨酸含量的QTL定位。精米赖氨酸含量在浙江和海南均表现连续变异和超亲分离。在第6染色体发现2个具有显著遗传主效应的QTL(qLYS6-1和qLYS6-2),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7.08%和47.56%。qLYS6-1还具有显著的环境互作效应。qLYS6-1的增效基因来自Kasalath,而qLYS6-2的增效基因来自日本晴。未检测到显著的上位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回交重组自交系 赖氨酸含量 数量性状座位 遗传主效应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和田/丽粳2号回交重组自交系糙米Zn含量与其他元素和农艺性状间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正海 曾亚文 +3 位作者 杨树明 普晓英 杜娟 汪禄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用ICP-AES法测定了十和田/丽粳2号/十和田BC4F5回交重组自交系264个株系糙米Zn含量及其在株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了糙米Zn含量与16种元素(K、P、S、Mg、Ca、Mo、Ni、Fe、Cr、Na、Al、Cu、Sn、B、Mn和Sr)、9个农艺性状(结实率、实粒数、... 用ICP-AES法测定了十和田/丽粳2号/十和田BC4F5回交重组自交系264个株系糙米Zn含量及其在株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了糙米Zn含量与16种元素(K、P、S、Mg、Ca、Mo、Ni、Fe、Cr、Na、Al、Cu、Sn、B、Mn和Sr)、9个农艺性状(结实率、实粒数、秕粒数、穗长、有效穗、花药长度、花药宽度、穗茎节间长和倒2叶长)、MDA(丙二醛)含量、3种酶(POD、SOD、CAT)活性间相关性,旨在揭示糙米Zn与其他元素、稻米产量、稻耐冷性等关联性。结果表明:回交重组自交群体糙米Zn含量为正态分布,有超亲优势株系;糙米Zn含量与8种元素(K、S、P、Mg、Ca、Fe、B、Mn)含量呈极显著相关,与5种元素(S、Mg、Ni、Cr、Al)含量呈显著偏相关;初步认为糙米Zn含量与稻米产量及耐冷性为负相关,与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质元素 农艺性状 酶活性 相关性 回交重组自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交重组自交系中SSⅢ-1、SBE3和PUL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许顺菊 向珣朝 +4 位作者 康翠芳 龙小林 苏文丽 杨博文 吴家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78-1988,共11页
该研究利用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b)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Ⅱa基因(SSⅡ-3)均相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和潜力恢复系CG173R为亲本,经过回交和多代自交,以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BC1F10代株系为供试材料,分析各株系的基... 该研究利用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b)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Ⅱa基因(SSⅡ-3)均相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和潜力恢复系CG173R为亲本,经过回交和多代自交,以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BC1F10代株系为供试材料,分析各株系的基因型组成及其蒸煮食味品质(ECQs)和RVA谱,以解析与品质相关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1)双亲在焦磷酸化酶大亚基基因(AGPlar)、分支酶基因Ⅲ(SBE3)、脱分支酶基因(PUL)、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Ⅰ基因(SSⅠ)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1基因(SSⅢ-1)的基因位点存在差异。(2)SSⅢ-1、SBE3和PUL基因分别在BC1F10代株系中存在单基因分离,SSⅢ-1和SBE3基因、SSⅢ-1和PUL基因在BC1F10代株系中均存在双基因的分离。(3)不同基因型及其互作与蒸煮食味品质(ECQs)中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胶稠度(GC)以及RVA谱的部分特征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效应。(4)SSⅢ-1单基因只对AAC有极显著影响;SBE3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AAC有极显著影响,对峰值时间(PeT)、成糊温度(PaT)、GC有显著性影响;PUL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PeT、PaT和回复值(CSV)有极显著影响,对最高粘度(PKV)、热浆粘度(HPV)、崩解值(BDV)、冷浆粘度(CPV)、消减值(SBV)、AAC和GC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Wxb和SSⅡ-3基因背景下,参与淀粉合成的微效基因SSⅢ-1与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水稻AAC,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与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GC,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PaT,这些发现将对改良稻米品质和加快水稻优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 SSⅢ-1基因 SBE3基因 PUL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交自交系群体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 被引量:12
5
作者 何小红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0-216,共7页
将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检测的分离分析方法拓展到回交自交系群体。建立了包括无遗传控制、只有多基因控制、1—3对主基因控制和1—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遗传模型下的混合分布函数,并由ML和ECM算法估计分布参数。以最... 将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检测的分离分析方法拓展到回交自交系群体。建立了包括无遗传控制、只有多基因控制、1—3对主基因控制和1—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遗传模型下的混合分布函数,并由ML和ECM算法估计分布参数。以最大熵(最小AIC)准则和适合性测验选择最优最适遗传模型,进而利用所估计的分布参数估算遗传参数。在方法推演基础上通过1个模拟数据例题说明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回交自交系(bil)群体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倒伏指数QTL分析 被引量:75
6
作者 肖应辉 罗丽华 +6 位作者 闫晓燕 高艳红 王春明 江玲 矢野昌裕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8-354,共7页
利用由98个株系组成的Nipponbare(粳) /Kasalath(籼)∥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及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水稻倒伏相关性状QTL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 利用由98个株系组成的Nipponbare(粳) /Kasalath(籼)∥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及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水稻倒伏相关性状QTL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单株生物量3性状与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利用基于性状标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测到与水稻倒伏指数、茎粗、株高和单株生物量有关的QTL共12个,其中与株高有关的3个分别位于第1、5和6染色体,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1%~2 4 % ;与单株生物量有关的2个分布于第1和8染色体,对性状的解释率为9%~14 % ;与茎粗有关的3个分布在第1、3和6染色体,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1%~2 5 % ;控制倒伏指数的4个,分别位于第1、3、8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为10 %~18%。在第1染色体R2 4 14 C86标记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倒伏指数、株高和单株生物量的QTL ,表明该染色体区域在控制水稻倒伏性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株高、单株生物量和倒伏指数的显著相关。在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LI 3表现为增强水稻的抗倒能力,抗倒加性效应来自于高秆籼稻品种Kasalath的等位基因,且与株高、单株生物量等性状QTL不存在遗传连锁关系,有望用于中、高秆抗倒育种中分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倒伏 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泽福 夏加发 +2 位作者 苏泽胜 翟虎渠 万建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lines,BIL)作图群体(BC1F9) ,以及混合线性模型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定位方法 ,对水稻有效穗、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着粒密... 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lines,BIL)作图群体(BC1F9) ,以及混合线性模型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定位方法 ,对水稻有效穗、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着粒密度和单株产量等 7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分布在 8条染色体上的 2 6个QTL ,其贡献率差异较大 ,在 5 2 %~ 4 9 2 %之间 ,其中有 4个QTL的贡献率超过 30 % ,分别是控制有效穗的qPN 4、每穗颖花数的qSN 3、每穗实粒数qGN 2和千粒重的qGW 3a。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QTL往往分布在染色体上相同区域 ,并集中在少数几个连锁群上。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表明 ,主效QTL在不同群体中的重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性状 回交重组自交系 混合线性模型 QTL分析 染色体 水稻 产量 数量性状 基因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与直链淀粉、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及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杰 郑蕾娜 +8 位作者 蔡跃 尤小满 孔飞 汪国湘 燕海刚 金洁 王亮 张文伟 江玲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9,共9页
【目的】检测到新的控制稻米品质性状相关的QTL并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为了解控制水稻品质的遗传机理和培育优质水稻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Sasanishiki×Habataki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s)群体在两个环境... 【目的】检测到新的控制稻米品质性状相关的QTL并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为了解控制水稻品质的遗传机理和培育优质水稻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Sasanishiki×Habataki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s)群体在两个环境下种植的结果,检测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及RVA谱特征值相关的加性QTL。【结果】表型分析结果显示,Habataki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Sasanishiki;而除消减值以外其余的稻米品质性状指标,Sasanishiki均高于Habataki。利用BIL群体共检测到加性QTL 42个,其中10个QTL位点在2个环境中均能被检测到,即q PC8、q AC4、q AC10、q PKV2、q PKV7、q HPV7、q CPV1、q BDV4、q BDV7、q SBV7,且q CPV1、q BDV4、q PKV7、q HPV7和q AC10等5个QTL尚未见报道。同时,我们还利用Sasanishiki×Habataki染色体片断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验证了10个稳定表达的QTL位点。【结论】稻米RVA谱特征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之间呈现一定相关性,且控制不同品质性状的QTL之间具有共定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米品质 数量性状基因座 回交重组自交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的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15
9
作者 孙黛珍 江玲 +5 位作者 刘世家 张迎信 黄培鸿 程遐年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5-810,共6页
水稻品种Kasalath高抗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为剖析不同抗性类型基因之间的关系,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分析了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结果在第11染色体S2260~G257标记区间检测... 水稻品种Kasalath高抗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为剖析不同抗性类型基因之间的关系,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分析了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结果在第11染色体S2260~G257标记区间检测到1个与条纹病毒抗性相关的QTL(qSTV11),LOD值为9.2,贡献率为35.79%;在第3染色体R1618~C595和R2170~C1135标记区间各检测到1个与介体灰飞虱抗性相关的QTL(qSBPH3-a,qSBPH3-b),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3.12和2.96,11.69%和11.36%,表明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由不同基因所控制,而且两者之间不相关.此外,还分别检测到两对与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相关的上位性QTL,暗示水稻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受主效和上位性QTL的共同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SSR标记BJ11-8与qSTV11紧密连锁,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介体灰飞虱 回交重组自交系 QTL分析 上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幼苗耐缺氧能力的QTL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洋 郭媛 洪德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4,共7页
利用粳稻品种秀水79与粳稻恢复系C堡及其衍生的247个重组自交系(RIL)和粳稻Nipponbare与籼稻Kasalath及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衍生的98个回交重组自交系(BIL)为材料,在缺氧胁迫和正常萌发条件下调查了萌发7d的幼苗芽鞘长度。... 利用粳稻品种秀水79与粳稻恢复系C堡及其衍生的247个重组自交系(RIL)和粳稻Nipponbare与籼稻Kasalath及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衍生的98个回交重组自交系(BIL)为材料,在缺氧胁迫和正常萌发条件下调查了萌发7d的幼苗芽鞘长度。以缺氧反应指数为衡量指标,对幼苗耐缺氧能力进行了QTL分析。RIL群体在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与SSR标记RM525紧密连锁的QTLqSAT-2-R,解释表型变异的8.7%;在第7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与RM418紧密连锁的QTLqSAT-7-R,解释表型变异的9.8%;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C堡。BIL群体检测到6个QTL,分布在第2、3、5、8、9和12染色体上,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6.2%、11.4%、7.3%、5.8%、9.5%和14.0%;其中qSAT-2-B、qSAT-3-B和qSAT-9-B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与qSAT-2-B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为C747,C747对应SSR标记RM1367;qSAT-2-R与qSAT-2-B相距7.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幼苗 耐缺氧能力 数量性状基因座 重组自交系 回交重组自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程氏指数相关性状QTL分析
11
作者 张宇 任春元 +6 位作者 许娜 刘进 李清 杨贤莉 王嘉宇 徐正进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以Sasanishiki(粳)/Habataki(籼)//Sasanishiki(粳)///Sasanishiki(粳)衍生的85个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程氏指数判定各株系的籼粳属性,并结合236个RFLP标记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自交系中典籼2份,约占2.4%;偏... 以Sasanishiki(粳)/Habataki(籼)//Sasanishiki(粳)///Sasanishiki(粳)衍生的85个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程氏指数判定各株系的籼粳属性,并结合236个RFLP标记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自交系中典籼2份,约占2.4%;偏籼22份,占25.9%;偏粳48份,占56.5%;典粳13份,占15.3%.利用完备区间作图(ICIM)法对程式指数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共检测到10个与程氏指数相关QTL,分布在第1,2,3,4,6,12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61~19.17,单一位点贡献率为5.8%~46.8%,其中共有6个QTL的贡献率超过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分类 回交重组自交系 程氏指数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苗期氮素吸收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彦荣 代贵金 +2 位作者 大杉立 山岸辙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3-468,共6页
以来自于Koshihikari/Kasalath//Koshihikari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流动液体培养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水稻苗期氮素吸收速率及其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干质量(SW)、根系干质量(RW)、根冠比(R/S)、地上部相对生... 以来自于Koshihikari/Kasalath//Koshihikari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流动液体培养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水稻苗期氮素吸收速率及其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干质量(SW)、根系干质量(RW)、根冠比(R/S)、地上部相对生长速率(RGRS)和根相对生长速率(RGRR)等与氮素吸收力(NAA)和氮素吸收速率(NAR)密切相关。在SW、RW、植株含氮量、NAA、高氮下的氮吸收速率(HNAE)和低氮下的氮吸收速率(LNAE)上分别检测到1、4、1、3、1和1个主效QTL,主要分布在第6、7、8和10染色体上;R/S、RGRS和RGRR没有检测到主效QTL;NAA、LNAE和RW间存在明显的QTL一因多效或邻近表达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苗期 氮素吸收 数量性状基因座 回交重组自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低温发芽力QTL定位及超级稻耐冷改良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涛 宋佳瑜 +6 位作者 吴爱婷 刘思彤 郭志富 姜秀娟 高继平 赵明辉 黎毛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7-632,共6页
低温发芽力是限制直播稻种子成苗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低温发芽力遗传及分子机制对选育适宜直播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东乡野生稻和超级稻沈农265通过多代回交和自交的方法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根据农艺性状和低温... 低温发芽力是限制直播稻种子成苗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低温发芽力遗传及分子机制对选育适宜直播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东乡野生稻和超级稻沈农265通过多代回交和自交的方法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根据农艺性状和低温发芽力的综合表现,筛选了10份综合农艺性状良好且低温发芽力较强的株系,为超级稻沈农265低温发芽力的改良提供了基础材料。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共检测到4个标记与低温发芽力连锁,分别是2号染色体RM324和RM166、5号染色体RM534和9号染色体RM257。进一步通过连锁分析,鉴定出15个低温发芽力相关QTL,分别位于第1、2、4、5、6、7和11号染色体,这些QTL的LOD值介于2.57~5.00之间,QTL贡献率介于11.48%~17.72%之间。其中位于2号染色体的qGP-2-1和qGP-2-4与BSA法检测到的连锁标记RM324和RM166一致,这两个位点可用于低温发芽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超级稻沈农265 回交重组自交系 低温发芽力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萝卜种子粒形与千粒重的QTL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雪伟 欧承刚 +5 位作者 黄建新 刘星 郝卫东 赵志伟 孔小平 庄飞云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8-64,共7页
胡萝卜种子粒形和千粒重与种子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以亲缘关系较远的胡萝卜品种松滋野生和Amsterdam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为试材,对胡萝卜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胡萝卜BIL群体种子的粒长、... 胡萝卜种子粒形和千粒重与种子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以亲缘关系较远的胡萝卜品种松滋野生和Amsterdam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为试材,对胡萝卜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胡萝卜BIL群体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均表现为偏正态分布;粒长、粒宽与千粒重呈两两极显著正相关,长宽比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粒长和粒宽均能够影响千粒重。基于前期构建的遗传图谱,获得3个与粒长相关的QTL位点,1个与粒宽相关的QTL位点,2个与千粒重相关的QTL位点,表型贡献率在8.8%~18.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回交重组自交系 粒形 千粒重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淀粉糊化温度表征差异的比较 被引量:14
15
作者 许亮 向珣朝 +3 位作者 杨博文 游慧 龙跃腾 谢雨锋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68,共6页
糊化温度(GT)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检测指标之一,也是衡量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为了提供淀粉糊化温度的最佳测试方案,本实验以102个水稻回交重组自交系单株为材料,采用三种方法来表征稻米的糊化温度,并通过检测各单株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糊化温度(GT)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检测指标之一,也是衡量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为了提供淀粉糊化温度的最佳测试方案,本实验以102个水稻回交重组自交系单株为材料,采用三种方法来表征稻米的糊化温度,并通过检测各单株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将材料按AAC背景分类,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明确样品AAC分类且属于同一类型的情况下,校准成糊温度(PTm)才能准确表征糊化温度(GT);在低AAC(7.8%~19.75%)和中高AAC(20.22%~34.92%)中,PTm只比DSC测定的糊化温度(Tp)分别高0.9℃(P=0.19>0.05)和0.7℃(P=0.11>0.05);样品AAC不分类的PTm和Tp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RVA成糊温度(PaT)与Tp相比过高,不能用来表征淀粉的糊化特性。DSC法虽然重复性好,结果准确,但成本高,制样困难。因此,当所测样品的AAC属于低或中高的同一类型时,PTm能准确表征GT;当所测样品的AAC未知或属于不同类型时,PTm仅能反映糊化温度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糊化温度 回交重组自交系 DSC RVA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