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的叙事:中华文明探源的四重证据法 被引量:56
1
作者 叶舒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将文化研究的多重叙事概念与国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相联系: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出土文献;三重证据指人类学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学的民族学的大量参照材料;四重证据指考古实物和图像。用叙事学术语,可将第四重证据... 将文化研究的多重叙事概念与国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相联系: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出土文献;三重证据指人类学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学的民族学的大量参照材料;四重证据指考古实物和图像。用叙事学术语,可将第四重证据的功效概括为物的叙事及图像叙事,其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超越汉字记录的局限,在文字文本之外重新建构文化文本。以死而复生神话信仰的多种动物形象——虎、鹗、熊、蝉、蛇等的图像编码为参照,提示对文献叙事难点问题的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的叙事 四重证据法 比较神话学 中华文明探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四重证据法与人文创新 被引量:41
2
作者 叶舒宪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14,共7页
文章提出改造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little tradition)概念,按照符号学分类指标重审中国文化传统,把汉字编码的书面传统作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的神话思维... 文章提出改造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little tradition)概念,按照符号学分类指标重审中国文化传统,把汉字编码的书面传统作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的神话思维视为大传统。提示生活在文字编码小传统中的当代人,如何利用现代新知识所提供的多重证据,如先于汉字出现的玉器符号,超越文字符号的遮蔽和局限,洞悉大传统的奥妙。新兴的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倡导实地考察的田野作业,打开突破小传统拘限的知识新格局。九百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大地可当做大书来解读。从司马迁写《五帝本纪》的经验可知,对于"读万卷书"的知识人,"行万里路"的民间调研功夫,是摆脱小传统书本主义限制,洞悉大传统的关键。从方法论上归纳,可将新出土的文字作为二重证据,将文献之外的田野调查的口传活态文化传承作为三重证据,将出土的实物和图像等非文字符号视为四重证据。以四重证据法重新探寻文化大传统,获得超越前代的人文创新方法和认识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传统 前文字时代 四重证据法 物的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以西汉窦氏墓玉组佩神话图像解读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叶舒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79,共9页
文学人类学提出的具有交叉学科意义的新方法论为四重证据法,各重证据之间具有互阐作用。其中作为图像叙事的第四重证据内部的不同材料间的互补互证效应,理论上总结为"证据间性"问题。以2001年西安窦氏墓出土玉组佩为典型案例... 文学人类学提出的具有交叉学科意义的新方法论为四重证据法,各重证据之间具有互阐作用。其中作为图像叙事的第四重证据内部的不同材料间的互补互证效应,理论上总结为"证据间性"问题。以2001年西安窦氏墓出土玉组佩为典型案例,以玉组佩顶端的熊纹猴纹透雕玉璧为解读突破口,发挥先秦两汉时代大量积累的各种图像材料的系统化求证作用,包括铜牌饰、建筑装饰、玉器、画像石等,可以重建失落的上古时代天国神话想象景观,辨析围绕升天主题的运载神物(龙、凤)、升天目标"天门"及其玉璧象征,以及驾驭运载神物的神灵主体的动物化身形象"天熊"。通过有效利用证据间性可实现上古图像整体解读的案例,揭示四重证据法的知识创新意义及拓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四重证据法 天国神话 玉璧 天熊 双龙双凤 证据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文化意象的文学人类学解读——四重证据法与大传统新知识观的整合与重构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凤娟 公维军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5期23-30,共8页
文化意象是凝聚民族智慧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与认知图式。文章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方法论,在大传统新视域中对"虹"文化意象进行多维度、系统性解读。借助甲骨文的释读成果、多民族口耳相传的活... 文化意象是凝聚民族智慧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与认知图式。文章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方法论,在大传统新视域中对"虹"文化意象进行多维度、系统性解读。借助甲骨文的释读成果、多民族口耳相传的活态民族志以及作为显圣物的玉璜叙事,突破传世文献记载的遮蔽与误导,再现虹的祯祥、丰稔、交合寓意,并将中华儿女根植于心的龙文化信仰溯源至远古时期的虹文化信仰。可见,四重证据法对于中国大传统文化观的重构与再塑意义愈发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重证据法 大传统 文化意象 虹信仰 玉璜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物致知:一种方法论的知识——以食物为例兼说叶舒宪的四重证据法 被引量:6
5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34,共6页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问传统(知识)中问学(求知)的方法论表率。而在"抽象"成为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霸权后,"格物"的认知方式已经与人类渐行渐远。从认知角度而言,"物"始终存在于人的视野中,成为&q...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问传统(知识)中问学(求知)的方法论表率。而在"抽象"成为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霸权后,"格物"的认知方式已经与人类渐行渐远。从认知角度而言,"物"始终存在于人的视野中,成为"人类"(human)审视和认知自我(self)的"镜像"(mirror-imago)。人类学对"物"的研究,可以说是以"物"为"标本"的研究,不仅体现着人类独具特色的"文化叙事",也包含着"制造"的因素。"品尝民族志"研究范式的提出,是对传统"六经注我"式民族志研究范式的挑战;而我国的饮食传统中的"格"(度量)是更接近于宇宙观之方法论问题。近年来叶舒宪教授在践行"格物致知"问学方式后提出的四重证据法,既是其学问之问学的整体性方法论的归纳,也是其对表述范式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当下人文社会科学所出现的新学科整合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物之民族志 食物之格理 四重证据法 物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新文科方法论探索的四重证据法——以策展咸阳博物院“仰韶玉韵”展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叶舒宪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28,共5页
文学人类学,是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跨学科研究潮流催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其所倡导的人文研究新方法论是四重证据法,打通文史哲、艺术和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知识,求解华夏文明起源的重大课题,可为当下的新文科建设提供先驱性探索经验... 文学人类学,是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跨学科研究潮流催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其所倡导的人文研究新方法论是四重证据法,打通文史哲、艺术和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知识,求解华夏文明起源的重大课题,可为当下的新文科建设提供先驱性探索经验。四重证据法在多年应用实践中提炼出“物证优先”原则,并引发上海市社科特别委托项目“中华创世神话考古研究”的立项和完成。通过该项目成果的连锁效应,以古籍记录的“天熊”神话和“玄玉”叙事为例,说明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如何给文献叙事和考古文物带来双重“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四重证据法 物证优先 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中的神话与神话中的历史——夏启叙事的四重证据法求证 被引量:3
7
作者 叶舒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138,共9页
《尚书·甘誓》主人公夏启在大战前誓师,誓词中鼓励将士们御马驾战车作战。据考古材料,中原地区未发现任何年代达到距今4000年的家马和马车。如果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启是真实的历史,也不可能存在《甘誓》所言车战的物质条件,商代后... 《尚书·甘誓》主人公夏启在大战前誓师,誓词中鼓励将士们御马驾战车作战。据考古材料,中原地区未发现任何年代达到距今4000年的家马和马车。如果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启是真实的历史,也不可能存在《甘誓》所言车战的物质条件,商代后期至周代才流行这种作战形式。仅据此第四重证据就足以判断《甘誓》非“虞夏书”,实为后人伪托,伪托者以周人可能性最大。神话之书《山海经》所叙夏启佩玉璜操玉环而升天的叙事,却潜含着真实的史前史信息。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出土双龙首玉璜实物,对照甲骨文“虹”字为双龙首虹桥形,表明史前先民神话想象有多种升天手段,架彩虹(桥)、乘龙、佩玉璜具有殊途同归的性质。玉璜符号所讲述的7000年历史,比汉字叙事的历史深远得多。这不仅是中国故事,而且是全球视野下中国独有的历史大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启 甘誓 车战 玉璜 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重证据法的文化科学方法论基础 被引量:3
8
作者 户晓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4,共6页
从卡西尔的文化科学方法论立场对四重证据法的逻辑步骤加以先验还原和理论重构可以进一步阐明四重证据法的文化科学方法论基础。四重证据法在处理内容与形式、自然科学的因果证据和文化科学的意义证据以及现象的特殊性与概念的普遍性之... 从卡西尔的文化科学方法论立场对四重证据法的逻辑步骤加以先验还原和理论重构可以进一步阐明四重证据法的文化科学方法论基础。四重证据法在处理内容与形式、自然科学的因果证据和文化科学的意义证据以及现象的特殊性与概念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方面所达到的学理性与科学性,使该方法在逻辑上潜藏着人文科学一般方法论的理论资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重证据法 文化科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玉时代钩沉——四重证据法的新尝试 被引量:2
9
作者 叶舒宪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44,共14页
采用考古发掘的实物新材料,求证距今5500至4000年的中原及西部地区玉礼器所用玉材来源--墨绿色蛇纹石玉,依照《山海经》黄帝与玄玉的相关命名,通过中原及周边的19件玄玉标本,说明中原玉文化发生期的最早时代为"玄玉时代"。讨... 采用考古发掘的实物新材料,求证距今5500至4000年的中原及西部地区玉礼器所用玉材来源--墨绿色蛇纹石玉,依照《山海经》黄帝与玄玉的相关命名,通过中原及周边的19件玄玉标本,说明中原玉文化发生期的最早时代为"玄玉时代"。讨论西玉东输运动从深色调玄玉到浅色调黄玉青玉白玉的依次登场之多米诺效应,并最终取代玄玉的过程。这是通过实证手段求证华夏文明五千年主脉络的新尝试,凸显文学人类学派四重证据法在探寻和重构失落的历史文化方面的方法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玉时代 四重证据法 夏人尚黑 黄帝玄珠 玄圭 玄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研究范式:四重证据法与文明探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骊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41,共7页
新文科首先意味着学科思维与研究范式的革新。突破传统的分科学术思维,探索新的方法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是以跨学科思维创建的中国特色新文科研究方法论,前瞻性地与新型科学的发展趋势合流。《禹赐... 新文科首先意味着学科思维与研究范式的革新。突破传统的分科学术思维,探索新的方法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是以跨学科思维创建的中国特色新文科研究方法论,前瞻性地与新型科学的发展趋势合流。《禹赐玄圭》和《玄玉时代》两部新著突破传统文科研究范式,依照四重证据法进行中国创世神话考古研究,探索出一条新文科思维下文明探源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四重证据法 文明探源 《禹赐玄圭》 《玄玉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重证据法视域下的吐蕃苯教卜者群体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江琼·索朗次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56-65,共10页
苯教卜者是吐蕃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吐蕃统治阶层和底层民间社会。他们不仅在吐蕃政权事务决策中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在民间扮演着"知者"的角色,为庶民排忧解难,引领庶民的生产生活,对吐蕃社会影响甚大。然而以... 苯教卜者是吐蕃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吐蕃统治阶层和底层民间社会。他们不仅在吐蕃政权事务决策中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在民间扮演着"知者"的角色,为庶民排忧解难,引领庶民的生产生活,对吐蕃社会影响甚大。然而以往学界对其关注较少,始终处于吐蕃史研究的边缘。文章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民族学资料及考古资料四重证据,以期呈现吐蕃苯教卜者群体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苯教 卜者 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重证据法”视域下的早期孔子形貌书写研究
12
作者 雷欣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07-115,共9页
传世文献叙述孔子形貌,起源于先秦,在“四十九表”和相关民间传说中逐渐定型。作为第一重证据,早期文献中的孔子形貌叙述,奠定了以彰显神圣性为目的的异相化书写和以一定的逻辑、理性为基础的文学修辞这两种传统。后世对孔子形貌普遍持... 传世文献叙述孔子形貌,起源于先秦,在“四十九表”和相关民间传说中逐渐定型。作为第一重证据,早期文献中的孔子形貌叙述,奠定了以彰显神圣性为目的的异相化书写和以一定的逻辑、理性为基础的文学修辞这两种传统。后世对孔子形貌普遍持有异相化的认识,究其原因,既有对神圣异相传统的继承,又有对理性修辞传统的误读。海昏侯墓孔子衣镜所载文字、图像材料,分别作为第二、四重证据,说明汉人对孔子图像的制作,主要依从《史记》。民间传说和关于孔子后裔形貌的考察作为第三、四重证据,旁证传世文献中“河目”“海口”的确切涵义和文化背景。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人类学和图像学的“四重证据”,综合证明早期文献叙述孔子形貌的核心,在于其身形和器官的高大特征。后世据此而进行的书写,是神圣异相与理性修辞这两种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重证据法 孔子 形貌 神圣异相 理性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3
13
作者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3,共8页
20世纪以来的跨学科研究催生出不少与文化人类学相交叉的新学科。与历史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等在欧美各国的蓬勃发展情况相比,文学人类学只是在中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文学人类学的诞生以两个学科的学术转向为基础,一是人文学科的人类学... 20世纪以来的跨学科研究催生出不少与文化人类学相交叉的新学科。与历史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等在欧美各国的蓬勃发展情况相比,文学人类学只是在中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文学人类学的诞生以两个学科的学术转向为基础,一是人文学科的人类学转向("文化转向");二是人类学的文学转向("人文转向")。在知识全球化与本土文化自觉的学术大背景下,中国文学人类学一派提出结束没有自己理论和方法论的被动局面,尝试建构以文化文本及其符号编码原理为核心,以文史哲和宗教不分的"神话历史"为认识目标,以四重证据法为方法论的一个理论体系。并希望按照这个理论系统去解说华夏文明发生的特殊性,通过对非实在的、看不见的文化文本的整体认识,重建出让看得见的文学文本得以构成的文化编码和再编码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文化文本 四重证据法 神话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的人类学转向视角 被引量:9
14
作者 叶舒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7-90,共4页
从学术史来看,多元文化视角虽然直接源于20世纪迅速兴起的一个学科——文化人类学,但其推广应用的领域几乎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当代中国文学理念和文学思想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重要变化,可用"人类学转向"来概括。本... 从学术史来看,多元文化视角虽然直接源于20世纪迅速兴起的一个学科——文化人类学,但其推广应用的领域几乎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当代中国文学理念和文学思想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重要变化,可用"人类学转向"来概括。本文审视文论界和比较文学界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潮流——文学人类学,梳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范式的发生。西方知识体系的普世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使现代性建构的文学学科的贵族化取向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反拨。各民族着眼"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给国际的文学研究带来多元文化视角的变革,体现于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及研究实践。分析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评述其对人文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贡献——"四重证据法",以"黄帝号有熊"为个案,可以展望四重证据法在人文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转向 文学人类学 本土文化自觉 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与反思——以《周礼》研究为中心
15
作者 唐启翠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6,共5页
人类学根植于古希腊经典,而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也与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密切相关。百年研究实践表明,关注并深入经典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今反思、重建文化传统与解决民族融合、生态危机特别是人际生态等重大国策... 人类学根植于古希腊经典,而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也与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密切相关。百年研究实践表明,关注并深入经典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今反思、重建文化传统与解决民族融合、生态危机特别是人际生态等重大国策问题面前,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必须关注的"文本田野"。儒家经典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四重证据法及其间性互补调和了证据真实与理解真实间的紧张关系,是人文社科研究中相对科学又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然而实际操作中诸如物象叙事在何种程度上足以替代文字叙事,人类学和考古学对无文字社会的文化重构经验,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有文字社会,物证与书证矛盾时该如何权衡辨识等问题值得所有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经典者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本土化 儒家经典 《周礼》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歆韵 高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4-57,共4页
为使风景园林评论更雄辩,需让评论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引入现代口述史作为风景园林评论的一项重要证据,并提出风景园林四重证据法,即让文献资料、影像资料、调研数据和口述史资料相互印证补充。现代口述史既指记录和保存口述内容的方... 为使风景园林评论更雄辩,需让评论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引入现代口述史作为风景园林评论的一项重要证据,并提出风景园林四重证据法,即让文献资料、影像资料、调研数据和口述史资料相互印证补充。现代口述史既指记录和保存口述内容的方法,也指该过程的产物。区别于传统口述史,其因严谨的操作规范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运用方法分为收集式运用和验证式运用2种。收集式运用是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基本运用;验证式运用是创造性运用。2种方法可以分别或结合使用。最后强调通过严守操作规范、减少听者设计、提前策划倾听和保持评论距离来保证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评论 口述史 风景园林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