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成像评价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早期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可行性研究
1
作者 木郁 马丽媛 +4 位作者 郑琰 王霈 李文玲 孙潇 朱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四维血流(four-dimensional flow,4D Flow)技术测量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HHD)患者左心室内的血流,旨在探讨使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早期诊断HHD患者左心...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四维血流(four-dimensional flow,4D Flow)技术测量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HHD)患者左心室内的血流,旨在探讨使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早期诊断HHD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54例HHD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将其分为HHD LVEF减低组(34例,LVEF<50%)以及HHD LVEF保留组(20例,LVEF≥50%),同期纳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三组人群采用3.0 T磁共振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及CMR 4D Flow序列扫描。采用CVI4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包括左心功能参数、舒张早期及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参数。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对三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二尖瓣峰值速度比率(ratio of mitral peak velocity,E/A)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以及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HD LVEF保留组和HHD LVEF减低组二尖瓣区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arly diastolic peak velocity,E)和E/A低于对照组[HHD LVEF保留组vs.HHD LVEF减低组vs.健康对照组:E峰,60.10(46.25,83.45)cm/svs.61.50(51.80,92.50)cm/svs.91.42(88.06,98.74)cm/s;E/A,(1.15±0.36)vs.(1.00±0.35)vs.(1.78±0.22)](P<0.05)。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late diastolic peak velocity,A)高于对照组[HHD LVEF保留组vs.HHD LVEF减低组vs.健康对照组:59.45(54.10,76.65)cm/s vs.68.85(53.10,94.20)cm/s vs.53.37(49.06,56.40)cm/s](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E/A与LVEDVI(r=-0.306,P=0.024)、LVESVI(r=-0.357,P=0.008)呈负相关,E/A与LVEF(r=0.353,P=0.009)呈正相关。结论采用CMR 4D Flow技术可定量评估HHD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即使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未改变的情况下,也能检测到舒张功能的早期变化,在HHD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心脏病 血流 左心室舒张功能 心脏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灵 余成新 李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17,共6页
肝脏血流受其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较慢的血流速度和人体呼吸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运用超声、CT和二维相位对比MRI(two dimensional phase contrast MRI,2D PC MRI)进行评估较为困难。四维血流MRI(four dimensional flow MRI,4D Flow MRI)... 肝脏血流受其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较慢的血流速度和人体呼吸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运用超声、CT和二维相位对比MRI(two dimensional phase contrast MRI,2D PC MRI)进行评估较为困难。四维血流MRI(four dimensional flow MRI,4D Flow MRI)不仅能够对肝脏复杂的血流分布进行可视化研究,还能对其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行量化分析,是评估肝脏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影像学工具。本文主要介绍4D Flow MRI的技术原理及其目前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临床了解相关疾病的病情进展及疗效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依据,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血流磁共振成像 肝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SCMR 4D Flow心血管磁共振共识声明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贾溪 赵世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血流动力学评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四维心血管磁共振血流成像(four-dimensional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flow imaging,4D Flow CMR)可在一次采集中全面、准确地评估血流。2023年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 血流动力学评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四维心血管磁共振血流成像(four-dimensional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flow imaging,4D Flow CMR)可在一次采集中全面、准确地评估血流。2023年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在2015版4D Flow CMR共识声明的基础上更新发布了新版共识声明,为4D Flow CMR的采集参数的选择、后处理工作流程、整合入临床实践、推荐的出版标准提供建议,并定义了临床中心的最低质量保证和验证标准,以及对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进行讨论。笔者对新版共识声明进行解读与分析,旨在为未来4D Flow CMR广泛应用于临床及该领域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心血管磁共振血流成像 心血管疾病 临床实践 科学研究 共识声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MR心室内血流动力分析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4
作者 马岩岩 钟玉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6-339,共4页
血流动力学信息对于及时干预心血管疾病、改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心脏MR(CMR)心室内血流动力(HDF)分析有望根据血流与心肌的相互作用而更早检出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识别轻度心室功能不全。本文就CMR心室HDF分析方法及其在心血... 血流动力学信息对于及时干预心血管疾病、改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心脏MR(CMR)心室内血流动力(HDF)分析有望根据血流与心肌的相互作用而更早检出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识别轻度心室功能不全。本文就CMR心室HDF分析方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医学影像到临床诊疗:2023年心血管磁共振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连心桥 张华莹 +1 位作者 赵世华 陆敏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4-190,215,共8页
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实现对心脏形态、功能和组织学信息的“一站式”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CMR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 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实现对心脏形态、功能和组织学信息的“一站式”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CMR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组织特征成像、心肌应变分析等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多临床适应证,并逐步完成标准化应用转化;非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等领域的CMR应用在新版指南中备受重视,且优质循证证据不断涌现,鼓励其更多地参与到心血管临床管理之中。本文将从技术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系统性回顾其中代表性成果,以期为现阶段医疗实践提供实时有效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血管磁共振 组织特征成像 心肌应变 血流磁共振成像 非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流测量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闫钟钰 李坤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磁共振 (MR)血流测量技术拓展了MR对心脏的全面评价能力 ,尤其是在冠状动脉血流测定方面 ,近几年 ,随着MR技术发展及后处理软件的开发应用 ,MR血流测量技术在心血管系统的临床应用中更加广泛并取得巨大进展。
关键词 磁共振血流测量 心血管系统 临床应用 相位对比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宇豪 李薇 +4 位作者 梁文瑛 欧阳丽娜 孙潇 王一帆 朱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7-131,共5页
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our-dimensional flow,CMR 4D Flow)序列对舒张功能障碍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血流进行测量,探究采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评价舒张功能... 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our-dimensional flow,CMR 4D Flow)序列对舒张功能障碍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血流进行测量,探究采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评价舒张功能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45例HCM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两组人群均进行了3.0 T磁共振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及CMR 4D Flow序列扫描。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测量两组人群左心室基本功能参数及左心室流入流出道层面舒张早期(左心室抽吸)及晚期(左心房主动收缩)的二尖瓣水平平均血流速度(cm/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并对舒张早期平均血流速度(E)与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_(mass))、舒张期整体室壁峰值厚度(global peak wall thickness,GPWT)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HCM组LV_(mass)及GPWT相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大[LV_(mass):(163.70±52.18)vs.(87.27±21.01),单位:g;GPWT:(19.64±3.85)vs.(9.99±2.00),单位:mm;HCM组vs.健康对照组,P<0.001];对于二尖瓣水平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HCM组舒张早期平均血流速度峰值(E峰)小于健康对照组[29.70(17.90)vs.50.50(16.90),单位:cm/s;HCM组vs.健康对照组,P<0.001];HCM组舒张晚期平均血流速度峰值(A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M组E/A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1.26±0.70)vs.(1.80±0.85),P=0.003]。结论采用CMR 4D Flow序列能够对左心室内血流进行可视化,能够准确区分心脏在舒张早期及晚期心室内血流运动轨迹,并且二尖瓣水平舒张早期平均血流速度峰值(E峰)及E/A值降低有助于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舒张功能 血流 左心室 心脏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永超 邹智 +1 位作者 李永丽 窦社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61,共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四维磁共振血管成像(four 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4D-MRA)对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及动静脉畸形Spetzler-Martin分级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四维磁共振血管成像(four 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4D-MRA)对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及动静脉畸形Spetzler-Martin分级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迈特思创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和万方等数据库或检索平台,查找关于4D-MRA对AVM诊断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是2000年1月至2020年11月,提取临床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R3.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绘制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判断其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192个患者。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4D-MRA诊断AVM和动静脉畸形Spetzler-Martin分级的AUC分别为0.927和0.920。结论4D-MRA对AVM诊断及AVM的Spetzler-Martin分级的诊断均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作为重要的影像检查技术、评估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达到DSA的诊断效能,可在部分情况下替代DSA去诊断AV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Spetzler-Martin分级 动静脉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患者肌肉减少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9
作者 晏菲 肖开虎 +2 位作者 刘艺 蒋文涛 张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5-365,共1页
目的肌少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肌少症不仅改变外周血管阻抗,而且还引起肌内压的变化,外周血管阻抗和肌内压改变所导致的后负荷与肌肉灌注变化则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显著相关。为此,本项目假设肌少症导致的外周血管阻抗和肌内... 目的肌少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肌少症不仅改变外周血管阻抗,而且还引起肌内压的变化,外周血管阻抗和肌内压改变所导致的后负荷与肌肉灌注变化则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显著相关。为此,本项目假设肌少症导致的外周血管阻抗和肌内压变化是引起肌少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方法针对肌少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首先,通过生化检测获取心血管疾病的生化指标数据;其次,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和磁共振成像来获取骨骼肌的质量指数和几何参数;最后,应用多普勒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分别测量主要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骨骼肌肌内压。本研究中共有22名志愿者参与,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1R14)。结果基于生化指标数据,肌肉质量指数越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而且肌内压越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根据心血管和肢体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肌肉质量指数越低,脉搏波传播速度越低且肢体血管血流速度越低,外周血管阻抗越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越多且尺寸越大,与此同时,肌肉质量指数越低,肌内压越低。结论外周血管阻抗增加和肌内压降低应是引起肌少症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参数 肌少症 医院伦理委员会 外周血管 心血管疾病 后负荷 磁共振成像 心血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评估正常吸烟人群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双春 李昕 +3 位作者 车思雨 宋清伟 刘爱连 李智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89-1293,共5页
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2D PC-MRI)定量监测正常吸烟人群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吸烟程度对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心脏2D PC-MRI检查的正常男性吸烟志愿者49名,记录吸烟参... 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2D PC-MRI)定量监测正常吸烟人群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吸烟程度对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心脏2D PC-MRI检查的正常男性吸烟志愿者49名,记录吸烟参数(吸烟强度、吸烟时间、吸烟负担)。采用2D PC-MRI测量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正向峰值流速(PPV)、负向峰值流速(PNV)、平均血流量(AF)、平均正向血流量(APF)、平均负向血流量(ANF)。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组内、组间一致性分析,同时分析吸烟参数与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以及非重度吸烟组(吸烟时间<20年,n=24)与重度吸烟组(吸烟时间≥20年,n=25)志愿者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PPV、PNV、AF、APF、ANF的组内、组间ICC值为0.890~0.987,说明一致性良好。吸烟时间与肺动脉主干PPV、AF、APF呈负相关(r=-0.321、-0.350、-0.311,P=0.024、0.014、0.029)。重度吸烟组的肺动脉主干PPV、AF、APF均低于非重度吸烟组(P均<0.05)。结论 2D PC-MRI技术能够用于监测正常人群不同吸烟程度对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肺动脉主干正向血流动力学参数(PPV、AF、APF)均随着吸烟时间延长而降低,尤其是重度吸烟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相位对比法 磁共振成像 肺动脉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4D Flow MRI的血流分析方法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蕾 刘继华 +2 位作者 丁静 郭瑜 夏爽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8,共7页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分析在临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都可以实现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可视化和量化。CF...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分析在临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都可以实现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可视化和量化。CFD是基于医学影像通过求解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来计算血流,具有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但依赖模型设定及管壁边界条件假设。4D Flow MRI能够直接测量体内的真实血流,但采集时间较长,分辨率和精度有限。本文旨在综述CFD和4D Flow MRI各自优势与局限性,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以及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MR血流成像在肾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苏芹 朱铭力 +3 位作者 张岚 倪其泓 唐辉 路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7-392,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四维MR血流成像(four-dimensional flow MRI,4D flow MRI)评估肾透析患者前臂自体动静脉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的血液... 目的·探讨利用四维MR血流成像(four-dimensional flow MRI,4D flow MRI)评估肾透析患者前臂自体动静脉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的血液透析患者45例,接受前臂AVF血管超声检查及磁共振成像。利用配对t检验对2名放射科医师经4D flow MRI测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一致性、4D flow MRI与血管超声在AVF相同层面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利用磁共振黑血序列获取AVF形态学参数,并就该参数与4D flow MRI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42例患者成功完成了前臂AVF血管超声检查及磁共振成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2名放射科医师利用4D flow MRI测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重复性较好(均P=0.000);除了吻合口峰流速(r=-0.078,P>0.05)外,4D flow MRI与血管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一致性较好(r=0.292~0.569,均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VF头静脉流量与静动脉管径比、吻合口面积均相关(r=-0.671,r=0.482,均P<0.05);吻合口附近剪切力与吻合角度、管壁厚度均相关(r=0.530,r=0.462,均P<0.05)。结论·利用4D flow MRI可以获取肾透析患者前臂AVF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进一步研究AVF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 血流成像 自体动静脉瘘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超声联合高分辨血流成像在胎儿肺静脉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彧 张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联合高分辨血流成像(HD flow)在观察胎儿肺静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胎儿130胎。于胎儿四腔心切面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和高分辨血流成像观察并计...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联合高分辨血流成像(HD flow)在观察胎儿肺静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胎儿130胎。于胎儿四腔心切面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和高分辨血流成像观察并计数肺静脉的显示数目。在开启HD flow状态下,于胎儿四腔心切面采集心脏三维容积数据,利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容积数据分析重建,获取胎儿肺静脉的三维图像,观察并计数肺静脉的显示数目。对比三种方法对正常125例胎儿肺静脉的显示情况。对于肺静脉回流异常的5例胎儿,采用STIC联合HD flow技术对肺静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肺静脉的异常回流途径。【结果】HD flow对胎儿肺静脉的显示率要高于彩色多普勒,对于17~32周的胎儿四维超声联合HD flow可以更好的观察肺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在孕周较小时,STIC联合HD flow技术可更好地显示胎儿肺静脉,且三维重建图像更直观、立体,有助于理解其空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高分辨血流成像 肺静脉 彩色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血流技术在主动脉缩窄术后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中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立伟 彭雅枫 +5 位作者 孙爱敏 王谦 欧阳荣珍 郭辰 刘金龙 钟玉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四维血流(4D Flow)分析对主动脉缩窄(CoA)术后患儿和正常儿童志愿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4D Flow在CoA术后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3例CoA术后患者(研究组),男2例,女1例,... 目的研究四维血流(4D Flow)分析对主动脉缩窄(CoA)术后患儿和正常儿童志愿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4D Flow在CoA术后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3例CoA术后患者(研究组),男2例,女1例,年龄(12±4)岁,术后随访时间1~11年;同时选取3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3±3)岁。通过4D Flow技术计算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能量损失(EL)和切应力(WSS)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评价。采用Bland-Altman方法比较图像定量分析数据的偏差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狭窄部位远端层面的切应力明显升高,分别为(0.78±0.12)Pa、(0.44±0.11)Pa。研究组的PWV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39±6.31)Pa、(5.86±0.62)Pa。在可重复性评价中,PWV、EL、WSS偏差和95%CI较好,偏差分别为1.07、-1.00和-0.04,95%CI分别为-1.99~4.13、-6.54~4.54和-0.18~0.09。结论 4D Flow可用于定量评价CoA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主动脉EL和狭窄段近端的涡流大小有关。狭窄段部位、涡流大小和WSS升高是早期影响CoA术后血管顺应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心血管外科手术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对比磁共振血流测量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燕燕 赵世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66-969,共4页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已经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从二维单方向成像到三维容积成像,实现了三维动态显示血流动力学特征,甚至可获得压力梯度和管壁应切力等评估动脉管壁的高级参数,在心脏及大动脉的血流测量...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已经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从二维单方向成像到三维容积成像,实现了三维动态显示血流动力学特征,甚至可获得压力梯度和管壁应切力等评估动脉管壁的高级参数,在心脏及大动脉的血流测量中取得巨大进展。本文旨在综述磁共振血流成像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 磁共振成像 血流测量 相位对比技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血流动力学成像技术及新进展
16
作者 李璐 胥海洋 +2 位作者 孙雨蒙 李婷婷 于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218,共5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主要疾病之一,尽早发现狭窄并识别易损斑块可以显著改善疗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斑块的形成、发展、破裂有着密切关系。利用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估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主要疾病之一,尽早发现狭窄并识别易损斑块可以显著改善疗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斑块的形成、发展、破裂有着密切关系。利用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及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已经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精确诊疗的研究焦点。然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斑块相互作用的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血流动力学相关影像学技术也未广泛开展。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回顾,进一步梳理颈动脉斑块血流动力学的影像进展,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斑块形成、发展、破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探讨了这些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旨在评估综合分析斑块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动力学 血流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三维血管建模法分析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四维相位对比MRI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子义 陈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1-656,共6页
目的由动态三维(3D)血管建模法分析四维(4D)相位对比MRI(PC-MRI)所测血流参数,判定正常主动脉及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在带有时间分辨率的3DPC-MRI所获数据中,获取动态3D血管模型。定位任意一层血管... 目的由动态三维(3D)血管建模法分析四维(4D)相位对比MRI(PC-MRI)所测血流参数,判定正常主动脉及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在带有时间分辨率的3DPC-MRI所获数据中,获取动态3D血管模型。定位任意一层血管参考截面作为参考像,通过在参考像的同一截面提取变形轮廓信息,在同一位点判定不同时相的靶血管脉动性,并应用时间描点法获取脉动性数据。应用该后处理方法,分析比较采用4DPC—MRI获取的19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及8例StanfordB型主动夹层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健康人的主动脉内血流流型绝大部分为层流,仅见极少量螺旋流,绝无涡流,主动脉全长范围内壁面切应力变化小且均匀。假腔内逆向血流出现频率高,且峰值流速到达时间提前,对应真腔内正向血流比例高,无峰值流速提前到达表现。真假腔射血量比较:真腔[中位数(M)=54.3mL;四分位间距(IQR)=43.2~64.8mL]较假腔(M=31.6mL;IQR=19.8~47.6mL)高(P〈0.01);真腔内血流方向以前向为主(M=91.4%,IQR:90.0%~94.2%),假腔内逆向血流所占比例高(M=40.3%,IQR=23.2%~53.3%;P〈0.01);假腔内平均流速(M=7.1cm/s,IQR=4.9~9.8cm/s)低于真腔(M=18.0cm/s,IQR=13.9~20.6cm/s;P〈0.01);假腔内峰值流速于R波后166.0ms(IQR=132.8~210.0ms)到达,明显早于真腔215.0ms(IQR=196.3~249.0ms;P%0.01)。螺旋流通常出现在收缩早期,R波后158ms(IQR=145~249ms),持续306ms(IQR=217~537ms),最大旋转角度为820°/搏。结论血管动态3D模型能够高效分析4DPC-MRI,并且提供定量的血流参数信息,血流方向、流速峰值到达时间及螺旋流的出现或改变可能参与主动脉夹层假腔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心血管模型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Flow MRI在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血流评估中的价值探索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晶 陈秀玉 +3 位作者 尹刚 闫伟鹏 陆敏杰 赵世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 探索四维血流(four-dimensional flow,4D-Flow)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左心室腔内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接受心脏MRI检查的21例肥厚型... 目的 探索四维血流(four-dimensional flow,4D-Flow)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左心室腔内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接受心脏MRI检查的2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3.0 T MRI扫描仪进行二维血流(tow-dimensional flow,2D-Flow)及4D-Flow成像,收集患者一周内进行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变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OV)及Bland-Altman分析比较2D-Flow、4D-Flow评估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的可重复性及一致性,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二者与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的关系。结果 2D-Flow和4D-Flow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ICC分别为0.999/0.999和0.995/0.992,COV分别为0.5%/0.5%和2.4%/2.6%。4D-Flow与超声心动图的测量结果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574(P=0.006),但一致性较差,ICC为0.375(P=0.013)。2D-Flow与4D-Flow和超声心动图间无显著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结论 4D-Flow技术能够可视化心腔内血流模式,对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的测量具有高度可重复性,且与超声心动图的测量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血流 血流 心脏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Flow-MRI在腹部血管血流动力学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安定 陈杰 潘靓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70-1075,共6页
腹部的诸多疾病可以导致脏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四维血流(4D-Flow)MRI不仅能够显示腹部血管床的血流分布,还能对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行量化,是评估腹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综述了4D-Flow-MRI的技术特点及其在腹部的潜... 腹部的诸多疾病可以导致脏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四维血流(4D-Flow)MRI不仅能够显示腹部血管床的血流分布,还能对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行量化,是评估腹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综述了4D-Flow-MRI的技术特点及其在腹部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磁共振成像 腹部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 Flow MRI评估颈动脉狭窄及卒中相关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卢菲 孙梦瑶 +3 位作者 马越 江岳娈 孙洋 佟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47,共10页
目的利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在体分析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血流动力学,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 目的利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Flow MRI)在体分析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血流动力学,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经超声诊断为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研究组,n=20)和同期年龄及血管条件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n=26),均行临床数据及磁共振数据采集,Flow影像数据经CVI 42软件获得血流量、血流速度、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最大压力梯度、能量损失(energy loss,EL)等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t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并对急性期脑梗死及非急性期脑梗死进行亚组分析,探讨狭窄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的平均血流、最大血流、总容量及平均相对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能量损失、平均能量损失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流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420,P<0.05);各狭窄血管狭窄上游、中心及下游的血流动力学在平均血流、平均速度、最小速度、最大血流、总容量、平均轴向WSS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狭窄下游急性期脑梗死组最大压力梯度小于非急性期脑梗死组(P<0.05)。结论4D Flow MRI对颈动脉的可视化及量化分析发现能量损失有助于诊断颈动脉狭窄;低WSS及颈动脉狭窄下游最大压力梯度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