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纹伊蚊四氟甲醚菊酯抗性品系室内筛选及抗性遗传分析
1
作者 马露露 江定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0,共7页
为明确四氟甲醚菊酯抗性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品系的抗药性水平,选择四氟甲醚菊酯抗性品系,进行杂交和回交试验,确定四氟甲醚菊酯抗性白纹伊蚊种群的显性度(D)、细胞质影响因子和遗传基因。结果显示,FRS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与抗性... 为明确四氟甲醚菊酯抗性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品系的抗药性水平,选择四氟甲醚菊酯抗性品系,进行杂交和回交试验,确定四氟甲醚菊酯抗性白纹伊蚊种群的显性度(D)、细胞质影响因子和遗传基因。结果显示,FRS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与抗性品系白纹伊蚊接近、FSR种群的敏感性强;FRS种群和FSR种群之间不交叠,分属2个不同的区间,2个杂交种群之间差异显著;4组回交后代BC1(FSR♀×SS♂)、BC2(FRS♀×SS♂)、BC3(FSR♀×RR♂)以及BC4(FRS♀×RR♂)的实际与期望剂量对数-死亡率(LD-P)曲线之间有差别,实际卡方值(χ^(2))明显大于期望卡方值。研究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的抗性遗传为多基因控制的母系遗传,这种遗传方式将使白纹伊蚊抗性种群迅速发展。在使用四氟甲醚菊酯防治白纹伊蚊时,为达到好的杀虫效果,且尽量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就需要注意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多个因素,如用药剂量、杀虫剂使用方法以及用药周期等,不同蚊虫对不同药剂产生的抗药性的遗传方式可能不同,因此在研制药剂以及用药时也要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四氟甲醚菊酯 抗性筛选 抗药性遗传 母系效应 抗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Kα基因介导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抗药性
2
作者 吕海燕 江定心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3-861,共9页
[目的]探究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基因(AalAMPK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抗药性关系,揭示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的抗性形成机制,为白纹伊蚊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克隆AalAMPKα基因编码区(CDS)序列,... [目的]探究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基因(AalAMPK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抗药性关系,揭示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的抗性形成机制,为白纹伊蚊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克隆AalAMPKα基因编码区(CDS)序列,通过Protparam、SMART、SWISS-MODEL和GSD_v2.0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alAMPKα基因在白纹伊蚊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的抗药性;使用RNA干扰技术探究AalAMPKα基因在白纹伊蚊抗药性中的功能。[结果]AalAMPKα基因全长1653 bp,编码545个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61.63 kD,理论等电点(pI)为8.03,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alAMPKα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相似,有着高度保守的结构域;AalAMPKα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AMPKα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与其他双翅目昆虫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基因组结构分析显示,AMPKα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基因组结构差异较大,表现出物种特异性。AalAMPKα基因在白纹伊蚊的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脂肪体和1日雄蚊中表达量最高。白纹伊蚊抗性品系AalAMPKα基因的表达量是敏感品系的3.98倍。四氟甲醚菊酯对白纹伊蚊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半致死剂量(LD_(50))分别为0.354和8.010 ng/头,抗性品系的抗性倍数为22.63,为高水平抗性;对白纹伊蚊抗性品系雌蚊显微注射双链核糖核酸(dsRNA)沉默AalAMPKα基因24 h后,注射dsGFP的对照组LD_(50)为7.876 ng/头,注射dsAalAMPKα组的LD_(50)为2.631 ng/头,沉默AalAMPKα基因后抗性倍数从22.25下降到7.43,抗药性极显著减弱(P<0.001)。[结论]AalAMPKα基因可介导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的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基因 四氟甲醚菊酯 抗药性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抗性适合度代价分析
3
作者 周向荣 江定心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342-347,共6页
以室内筛选的白纹伊蚊抗性品系RR为研究对象,敏感品系SS为对照,采用种群生命表比较法,研究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产生抗性后的适合度代价变化。结果表明,净增长率(R0)、世代平均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 以室内筛选的白纹伊蚊抗性品系RR为研究对象,敏感品系SS为对照,采用种群生命表比较法,研究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产生抗性后的适合度代价变化。结果表明,净增长率(R0)、世代平均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D)在敏感品系种群中分别为41.13、11.77 d、0.32 d^(-1)、1.38 d^(-1)、2.17 d;在抗性种群中分别为26.48、14.27 d、0.23 d^(-1)、1.26 d^(-1)、3.01 d。抗性品系白纹伊蚊较敏感品系的种群加倍时间长,表明其繁殖速度减慢。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为100%,两者无显著差异;一龄幼虫发育至蛹的平均时间分别为(9.66±0.17)和(11.31±0.17)d;蛹的平均羽化时间分别为(2.15±0.04)和(2.90±0.03)d;雌蚊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0.03±1.60)和(21.83±1.12)d,均存在显著差异。抗性白纹伊蚊幼虫期和蛹期发育时间延长,成蚊寿命缩短,表明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产生抗性后存在一定适合度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四氟甲醚菊酯 抗药性 适合度代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