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打锣腔系统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正维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81,共13页
通过对历史记载、民间口碑与现实情况的调查,对剧目与音乐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大量事实与实例为依据,论证了我国的戏曲声腔,除高腔调、昆曲、梆子、皮黄等四大系统之外,在长江中下游尚有一个发源于鄂东北的打锣腔,朝四周传向鄂南、... 通过对历史记载、民间口碑与现实情况的调查,对剧目与音乐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大量事实与实例为依据,论证了我国的戏曲声腔,除高腔调、昆曲、梆子、皮黄等四大系统之外,在长江中下游尚有一个发源于鄂东北的打锣腔,朝四周传向鄂南、鄂中南、鄂北、陕西、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等八个省区几十个以打锣腔为主要声腔的剧种,形成了一个打锣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锣腔 蕲水腔 四截式 分头漏腰两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黄腔的个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正维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53,共9页
文章就旋律线、调式、男女与行当分腔、腔式、结构、伴奏过门等六个方面 ,分别剖析了西皮二黄腔的形态特征。尤其是西皮的男女与行当分腔 ,二黄女腔上下句特殊的调性变化 ,西皮的一泄式与二黄腔四截式两种不同的板式变化体结构 。
关键词 皮黄腔 分腔 一泄 四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皮黄腔在戏曲声腔发展史中的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徐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5,共5页
皮黄腔在戏曲声腔发展史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融合了南、北方音乐风格 ;二是形成了新的戏曲音乐结构形式 ;三是解决了男、女分腔及行当分腔问题 ;四是在戏曲声腔发展史上是南、北戏曲腔调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 戏曲声腔 皮黄腔 男女分腔 行当分腔 四截式”板变化体 多声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