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探讨——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大型页岩气田勘探实践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祖庆 杨鸿飞 +4 位作者 王静波 郑天发 敬朋贵 李苏光 陈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0,共12页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模式与北美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储层厚度普遍较薄且保存条件复杂,常规的二维、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难以精细刻画泥页岩层的构造特征并准确反映优质泥页岩的分布规律,因而影响了页岩气水平井井位部署的成功率...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模式与北美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储层厚度普遍较薄且保存条件复杂,常规的二维、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难以精细刻画泥页岩层的构造特征并准确反映优质泥页岩的分布规律,因而影响了页岩气水平井井位部署的成功率。要想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区获得页岩气商业产能,就必须实施面向岩性勘探的三维高精度地震勘探,准确描述页岩气"甜点"的分布情况。因此,针对四川盆地东南部涪陵焦石坝地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三维高精度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应该具备宽方位、小道距、高覆盖、纵横向覆盖均匀、适中排列的特点,以满足页岩气勘探对构造解释、岩性解释以及裂缝预测的需要。基于该思路,2013年在该区实施的首个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对焦石坝大型页岩气田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四川盆地海相优质泥页岩从志留系到寒武系呈多层系发育的特点,可以实施页岩气立体勘探的策略,充分挖掘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中所包含的浅、中、深地层的油气信息,全面扩大勘探成果,以平衡页岩气勘探开发高昂的上游成本,持续推动该区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部 海相 焦石坝大型页岩气田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 立体勘探 “甜点”预测 油气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盆地长宁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成藏动力学过程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文平 周政 +6 位作者 吴娟 罗超 吴伟 姜磊 焦堃 叶玥豪 邓宾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3-404,共12页
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最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及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基于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原理,结合量化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学和盆地... 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最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及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基于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原理,结合量化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学和盆地数值模拟等研究,以多期构造变形过程中五峰组-龙马溪组生烃动力学及其压力体系变化特征为载体,实现对其成藏过程的模拟表征和再现.以川南长宁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流体包裹体测试揭示其均一温度呈双峰分布特征,分别为120~140℃和160~180℃,捕获压力压力系数为1.0~1.1和1.1~1.3;低温热年代学定年和热史模拟揭示该区新生代地表抬升剥蚀量达2.0~2.5 km,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热史模拟表明,中志留纪-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以来烃源岩分别进入低成熟、中等成熟、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压力模拟结果显示,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系早期长时间属于常压系统,至晚侏罗世地层持续埋深增温导致五峰组-龙马溪组生气速率达到高峰,地层压力剧增,逐步形成超压,早-中白垩世埋深达到最大,地层压力系数达2.0左右,新生代地表虽然遭受抬升剥蚀作用,但五峰组-龙马溪组超压被保存下来,现今压力系数仍有1.9.因此,川南地区长宁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田具有早期有限聚集、中晚期富集-保存超压型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过程 五峰组-龙马溪组 长宁页岩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区块典型平台页岩气水平井动态特征及开发建议 被引量:19
3
作者 位云生 齐亚东 +2 位作者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6,共6页
位于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范围内的威远页岩气田(以下简称威远区块),同一平台上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其页岩气井产气量的主控因素和开发工艺措施的有效性认识尚不明确。为此,以威远区块PT2平台... 位于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范围内的威远页岩气田(以下简称威远区块),同一平台上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其页岩气井产气量的主控因素和开发工艺措施的有效性认识尚不明确。为此,以威远区块PT2平台的6口水平井为例,针对气井生产动态存在的差异,从钻遇优质页岩段的长度、水平段轨迹倾向、压裂段长度、改造段数、加砂量及井底积液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影响威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产气量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优质页岩段钻遇长度是气井高产的物质地质保障,水平压裂段长度、改造段数/簇数和加砂量是主要的工程因素;(2)页岩气井生产早期均为带液生产且水气比较大,当产气量低于临界携液流量时,井底积液对产气量和井口压力的影响不容忽视;(3)建议低产井应采用小油管生产(油管内径小于等于62 mm),对于上半支低产井,应及早采取橇装式排水采气工具和措施以释放气井产能,而对于下半支低产井,则应放压生产,防止井底过早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产量主控因素 生产动态 临界携液流量 开发措施 四川盆地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威远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主要地质因素分析——以威荣页岩气田为例 被引量:35
4
作者 庞河清 熊亮 +4 位作者 魏力民 史洪亮 董晓霞 张天操 蔡左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78-84,共7页
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低陡构造带白马镇向斜的威荣页岩气田,是中石化继涪陵页岩气田之外的第二大页岩气田,亦是一个盆内埋深大于3500 m的深层页岩气田,其盆内"连续型"富集模式有别于盆缘涪陵页岩气田"构造型"模式。为... 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低陡构造带白马镇向斜的威荣页岩气田,是中石化继涪陵页岩气田之外的第二大页岩气田,亦是一个盆内埋深大于3500 m的深层页岩气田,其盆内"连续型"富集模式有别于盆缘涪陵页岩气田"构造型"模式。为了找准盆内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要地质因素,开展相关科研攻关,对于突破埋深大于4000 m的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瓶颈大有裨益。为此,通过开展沉积微相、地球化学、储层特征、构造演化等地质综合研究,明确了该区深层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以及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威荣页岩气田深水陆棚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储层具有高孔、高TOC、高含气量、高硅、高脆、低黏土("五高一低")特征,其优良的地质条件、超高压的地层压力系数、发育的纹层及层理缝是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其富集规律体现出动、静结合的"历史主线式"概念,主控因素具有"优相控源、适演控位、良存控富"三元控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页岩 富集高产 三元富集 主控因素 演化程度 威荣页岩气田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实践与成效 被引量:115
5
作者 谢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共7页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页岩储层品质较优,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了给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对该示范区勘探开发历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总结了各阶段所形成的...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页岩储层品质较优,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了给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对该示范区勘探开发历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总结了各阶段所形成的主体技术和取得的成果认识,以期为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迈上新台阶夯实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经了评层选区、先导试验、示范区建设3个阶段,当前已迈入新的发展时期;(2)该示范区建设经历了3轮优化调整:第一轮建产井严格执行开发方案设计的主体技术、第二轮对设计和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了全面优化、第三轮全面推广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3轮持续调整优化了设计、完善了主体技术、提高了页岩气单井产量;(3)目前,该示范区已建成25×108 m3的页岩气年产能力,掌握了3 500 m以浅页岩气有效开发的方法和手段,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初步实现了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结论认为,该页岩气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持续深化评价了页岩气资源、落实了可工作有利区资源及分布、完成了体系建设,川南地区页岩气快速上产的时机已经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长宁—威远地区 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早志留世 勘探开发 快速上产 实践与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两相渗流规律及返排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谢维扬 朱怡晖 +1 位作者 刘沙 岳圣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51-59,共9页
页岩气水平井在生产过程中会长时间处于气水两相流动状态,初期返排数据对掌握页岩气井生产动态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均较少。为了进一步掌握页岩气井初期返排阶段气水两相的流动规律,针对页岩气井... 页岩气水平井在生产过程中会长时间处于气水两相流动状态,初期返排数据对掌握页岩气井生产动态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均较少。为了进一步掌握页岩气井初期返排阶段气水两相的流动规律,针对页岩气井特殊地质工程条件,建立了水平井气水两相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开展了返排主控因素敏感性分析,建立了根据初期返排数据进行产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四川盆地南部长宁页岩气田返排井实际返排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储层条件和压裂改造参数影响,页岩气人工裂缝气水两相流动在初期敏感性最强,返排阶段结束时的瞬时气量、压降程度、气水比和日排液量可以有效表征气井生产效果。基于前述研究成果,结合川南中深层和深层页岩气田返排数据资料,探索性地提出了通过初期返排测试数据预测页岩气井产能的方法。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能够较准确地在早期排采测试阶段评价页岩气井产能,明确该区域页岩气藏生产潜力,可以为页岩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水平井 气水两相流动 静/动态资料 返排 评价指标 开发方案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表征页岩天然裂缝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管全中 董大忠 +3 位作者 张华玲 张素荣 吕修祥 王玉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64,共9页
为了给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长宁、涪陵2个页岩气田的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利用氦气法、X射线衍射、真密度测试等方法,借助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定量表征了龙马溪组页岩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并探讨了... 为了给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长宁、涪陵2个页岩气田的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利用氦气法、X射线衍射、真密度测试等方法,借助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定量表征了龙马溪组页岩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并探讨了天然裂缝的发育类型、成因机制以及对页岩气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运用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可以精确刻画长宁页岩气田页岩孔隙系统,拟合度达0.74;②页岩中天然裂缝的发育具有区域控制因素的差异性,其中长宁页岩气田裂缝局部限制发育,钙质充填,裂缝孔隙平均值为0.15%,由基底逆冲断层、滑脱层和内部褶皱作用控制,而涪陵页岩气田裂缝则普遍较发育,硅质未充填或半充填,裂缝孔隙平均值为1.30%,主要受控于逆断层和滑脱作用;③地层条件下,天然裂缝的开启性存在着差异,长宁页岩气田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渗流能力弱,而涪陵页岩气田则处于相对开启状态、渗流能力强;④天然裂缝影响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内部以游离气为主体,页岩气井的初始产气量相对较高。结论认为:①引进回归系数计算现今实际的总有机质含量,使得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刻画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②四川盆地页岩产层段中天然裂缝发育对页岩气富集与开采相对有利,但原始地层条件下会削弱天然裂缝的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页岩气田 涪陵页岩气田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岩石物理模型 回归系数 天然裂缝 游离气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石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提前完成年度生产任务 被引量:1
8
作者 天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4-34,共1页
近日,中石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之一——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2016年生产页岩气15.42×10^8 m^3,较去年同期增产11.98×10^8 m^3,提前完成年度15×10^8 m^3的生产任务。
关键词 页岩 勘探开发技术 西南油气田 规模效益 四川盆地南部 生产任务 产业示范区 高产井 主体技术 四川内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