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复杂缝网模拟的页岩气水平井立体开发效果评价新方法——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军磊 贾爱林 +4 位作者 位云生 王建君 黄小青 李林 于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5-189,共15页
如何合理表征三维人工裂缝形态及延伸范围以及模拟压后复杂缝网产能特征是论证、评价页岩气立体井网开发效果的关键。为此,以川南地区页岩气为对象,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天然裂缝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模拟了人工裂缝形态及其与天然裂缝的... 如何合理表征三维人工裂缝形态及延伸范围以及模拟压后复杂缝网产能特征是论证、评价页岩气立体井网开发效果的关键。为此,以川南地区页岩气为对象,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天然裂缝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模拟了人工裂缝形态及其与天然裂缝的空间配置关系,分析了三维人工裂缝在缝长和缝高方向的延伸规律,然后根据压后复杂裂缝网络形态,设计了同层井网、立体井网等不同的井网部署模式,使用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耦合数值模拟器模拟了立体井网全生命周期内各气井的生产动态,并结合智能化历史拟合技术反演获得了给定井网结构下的裂缝网络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裂缝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受到明显抑制,限制了同层井网对于纵向储量的控制程度;(2)立体井网在提高储量整体动用程度的同时降低了平面井间干扰强度,为井距缩小提供调整空间;(3)以裂缝压窜和井间压力干扰为判别机制,通过厘清人工裂缝与立体井距配置关系可以获得最优配置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立体井网开发效果。结论认为:(1)川南地区页岩气适宜采用错层开发的小井距模式,该模式易形成“短缝长、低缝高”的造缝效果,井组采收率预计可提高5%~10%;(2)该方法可较好地评价页岩气立体井网开发效果,为页岩气藏(井)产能的高效评价和开发技术政策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天然裂缝 裂缝网络 嵌入式裂缝模型 裂缝压穿 缝长—井距匹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页岩气开发及其减污降碳再认识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文士 张烈辉 +13 位作者 朱进 龚建华 陈学忠 段明 赵玉龙 梁仁刚 李小刚 吴易一 唐慧莹 贾宇 乔川 李烨楠 张日奎 林慧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5-176,共12页
为助推中国页岩气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溯源页岩气环境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十余年来页岩气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对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新认识,系统介绍了中国自主创新形成的页岩气清洁开采技术,并指明了... 为助推中国页岩气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溯源页岩气环境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十余年来页岩气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对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新认识,系统介绍了中国自主创新形成的页岩气清洁开采技术,并指明了下一步技术发展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气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始于2009—2011年,经过激烈讨论,美国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页岩气开发存在生态环境风险,但通过合理取水、确保井筒质量、妥善贮存和处置压裂返排液及钻井固体废物等措施可有效防范;②页岩气开发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贡献有限,不会必然污染地下水环境,绿色开发应重点关注低碳钻井和压裂、废弃物处置、地下水保护等方向;③“电代油”钻井和压裂实现了施工过程无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川南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在处理回用基础上已实现处理外排,油基岩屑处置对规模开发的制约也因热脱附技术的进步而突破;④页岩气清洁开采技术仍应在深度降碳、稳定减污、持续增效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工作。结论认为,基于10余年来对中国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与再认识,可为中国未来页岩气绿色高效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 页岩气 减污降碳 绿色开发 温室气体 压裂返排液 钻井固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岩型礁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3 位作者 李延钧 刘宇龙 江林 夏吉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针对石灰岩型礁滩储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系统剖析石灰岩型台内礁滩储层的基本特征,讨论储层形成机制。通过分析测录井、取心及物性资料,发现研究区礁滩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铸模孔为主,粒... 针对石灰岩型礁滩储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系统剖析石灰岩型台内礁滩储层的基本特征,讨论储层形成机制。通过分析测录井、取心及物性资料,发现研究区礁滩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铸模孔为主,粒间溶孔与溶洞次之;构造裂缝发育,喉道以缩颈型喉道为主;整体平均孔隙度2.82%,平均渗透率4.50×10^-3μm^2。储层类型可分为裂缝-孔隙型与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形成受礁滩体、岩溶作用与构造作用控制,其中:礁滩沉积为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是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构造作用极大改善了储层的渗滤能力,并推动了储层最终成型。研究结果将为类似成因的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礁滩储层 长兴组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59
4
作者 何骁 陈更生 +4 位作者 吴建发 刘勇 伍帅 张鉴 张小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34,共11页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资源丰富,经过10余年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已经建成了3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目前已成功实现中深层(埋深小于3 500 m)页岩气的商业化、规模化开发。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资源丰富,经过10余年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已经建成了3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目前已成功实现中深层(埋深小于3 500 m)页岩气的商业化、规模化开发。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埋深3 500~4 500 m)资源量6.6×10m^(3),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是“十四五”我国页岩气规模上产的重要领域。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埋藏深,受温度和压力高、应力与应力差大等复杂地质工程条件影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在系统总结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与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下一步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前期探索实践与自主创新,形成了以“五好”(选好区、定好井、钻好井、压好井、管好井)为核心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建立了高产井培育模式,支撑了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的规模效益开发;(2)通过系统分析认为,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管理模式“三大领域”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3)面对挑战,需深化勘探开发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持续完善关键主体技术、坚持创新机制体制与管理模式。结论认为,通过多年的持续攻关和先导试验,基本形成了与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工况相适应的勘探开发主体技术,提交了首个深层页岩气万亿立方米储量,优选了首个深层页岩气百亿立方米上产区块,取得了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大进展,坚定了向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信心和决心,对中国页岩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 深层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勘探开发进展 地质工程一体化 面临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平探1井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勘探新突破及其意义 被引量:36
5
作者 张本健 尹宏 +8 位作者 李荣容 谢忱 汪晓星 裴森奇 胡欣 杨华 邓波 陈骁 李旭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4-41,共8页
2020年,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平探1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台缘带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新突破。为了深化对栖霞组的地质认识,指导该区带天然气勘探,在分析平探1井钻探成... 2020年,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平探1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台缘带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新突破。为了深化对栖霞组的地质认识,指导该区带天然气勘探,在分析平探1井钻探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烃源条件、储层特征、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要素开展了研究,探讨了该区栖霞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及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南部栖霞组储层以中、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晶间孔、粒间孔和裂缝,为低孔、中—低渗透裂缝—孔隙型储层,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储层;储层横向展布受台缘滩控制,主要沿邛西—平落坝—名山—汉王场一带大面积分布;②该区栖霞组天然气的来源与双鱼石构造类似,由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和中二叠统泥灰岩混源构成,主要来源于前者;③该区纵向上不仅具有"双层构造"特征,而且三叠系盐膏层具有区域封盖条件,二叠系的构造圈闭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形态完整、保存条件良好,为栖霞组天然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结论认为,川西南部中二叠统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平探1井的突破展示了该区栖霞组台缘带白云岩储层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 平探1井 中二叠世 栖霞期 白云岩储集层 天然气勘探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优质储层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6
作者 谢格云 田云英 +3 位作者 刘柏 樊世海 马宇含 张祎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5-54,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具有优越的烃源和油气疏导条件,但多年来天然气勘探一直未获得重大突破。为了明确该区沙溪庙组优质储层及勘探有利区,指导下一步天然气的勘探部署,在对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具有优越的烃源和油气疏导条件,但多年来天然气勘探一直未获得重大突破。为了明确该区沙溪庙组优质储层及勘探有利区,指导下一步天然气的勘探部署,在对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物源特征、沉积相带展布、储层岩石类型与储集性能、成岩作用对储层影响等方面开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该区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进而落实沙溪庙组储层的有利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沙溪庙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沉积受双物源控制,岩屑类砂岩物源来自西部龙门山,长石类砂岩来源于东北部米仓山—大巴山;②长石类砂岩储集性能明显优于岩屑类砂岩,纵向上长石类砂岩主要分布在沙二1亚段和沙二2亚段,横向上以东部地区最发育;③区内优质储层受沉积作用控制明显,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细—中粒长石砂岩物性最佳;④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沙溪庙组储层致密化、孔隙减小的主要因素,绿泥石胶结对原生孔隙具一定的保护作用,溶蚀作用是孔隙度增大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相带的长石砂岩发育区是优质储层有利分布区,其中熊坡断裂以东地区,是下一步致密砂岩气勘探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 中侏罗统 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气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沉积相 成岩作用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离气为核心的页岩气层类型划分方法——以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层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石强 蒋春碧 +3 位作者 陈鹏 陈云天 王秀芹 刘凤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6,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存在着一套厚度介于30~50 m的富有机质页岩(TOC>2%),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同层段的页岩气产量差异巨大,利用原有评价标准进行页岩气层划分的结果与实际产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此,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验数...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存在着一套厚度介于30~50 m的富有机质页岩(TOC>2%),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同层段的页岩气产量差异巨大,利用原有评价标准进行页岩气层划分的结果与实际产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此,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基于页岩气储层评价指标对比,探讨了原有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因,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开展了页岩气层类型划分方法研究,建立了以游离气为核心参数的新页岩气层类型划分方法及标准,并在川南威远区块进行了页岩气开发实践验证。研究及实践结果表明:①存在上述矛盾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页岩气赋存方式对产气量的控制作用;②新标准主要由TOC、吸附气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游离气饱和度等参数构成,新、旧标准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将吸附气含量和游离气含量进行了区分,并利用容易获得的含气饱和度代替游离气含量参数;③研究区页岩气层可划分为游离型、吸附型、过渡型(混合型)共3种类型,其中游离型硅质页岩气层是该区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的高产层段,过渡型页岩气层是潜在的有利目的层段;④实践证实新分类标准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结论认为,新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页岩气层、准确界定页岩气高产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气层类型 页岩岩性 游离气 吸附气 高产层段 四川盆地南部威远地区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录井配套技术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郑马嘉 唐洪明 +6 位作者 瞿子易 刘雪梅 贾昭清 肖平 罗鑫 庞江平 王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1-49,共9页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四川盆地南部地区3 500 m以浅的页岩气资源已进入了规模开发阶段,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目的层小层明确,但如何依靠录井配套技术实现水平井批量优快钻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四川盆地南部地区3 500 m以浅的页岩气资源已进入了规模开发阶段,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目的层小层明确,但如何依靠录井配套技术实现水平井批量优快钻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从分析该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入手,结合100余口页岩气井的录井成果,开展页岩气储层识别、小层划分与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优选适用于页岩气评价的录井采集参数,形成了页岩气储层识别与评价的录井配套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元素录井+自然伽马能谱录井,可有效划分页岩气目的层小层,结合随钻伽马可有效辅助地质导向,确保页岩气水平井入靶成功率及水平段井眼轨迹的适时调整;②综合利用元素录井+自然伽马能谱录井+核磁共振录井+气体录井,结合页岩气储层评价标准,可实现对页岩气储层的划分和定量评价,为水平井导向提供支撑;③现场应用效果证实,所形成的录井配套技术拓展了录井技术的应用领域,能够快速识别、评价页岩气储层,有效指导了该区的钻井作业、提高了页岩气优质储层的钻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录井技术 地层划分 储集层评价 水平井地质导向 随钻解释评价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