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闭系统中的白云石化作用及其石油地质学和矿床学意义——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64
1
作者 黄思静 QINGHaiRuo +5 位作者 胡作维 邹明亮 冯文立 王春梅 郜晓勇 王庆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55-2962,共8页
作为优质储层的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的结晶白云岩是通过埋藏成岩过程的封闭条件下的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岩石所具有的高孔隙度与封闭体系中的白云石化反应:2CaCO_3+Mg^(2+):CaMg(CO_3)_2+Ca^(2+)有关。埋藏成岩体系中的高锶... 作为优质储层的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的结晶白云岩是通过埋藏成岩过程的封闭条件下的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岩石所具有的高孔隙度与封闭体系中的白云石化反应:2CaCO_3+Mg^(2+):CaMg(CO_3)_2+Ca^(2+)有关。埋藏成岩体系中的高锶流体是该封闭条件下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深埋藏条件下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是锶进一步富集的原因,因而三叠系的大型和超大型天青石矿床的成因与这些因素有关。结晶白云岩极低的锰含量、与同期海水类似的δ^(13)C值表明白云石化流体具有强烈的海源色彩,同时也说明白云石化过程没有与大气水交换;相对较低的δ^(18)O值表明白云石化发生在较晚的埋藏成岩阶段。大多数已有的白云石化机制都是基于近地表成岩条件建立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但开放体系中的白云石化(或白云石沉淀)作用对油气储集空间和与成岩过程元素迁移有关的沉积层控矿床的形成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地层中,作为非储层的微晶或泥晶白云岩以及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是在有大气水介入的开放体系中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三叠系飞仙关组 封闭系统 白云石化 富锶成岩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碳酸盐蒸发台地沉积相 被引量:52
2
作者 王一刚 张静 +4 位作者 刘兴刚 徐丹舟 师晓蓉 宋蜀筠 文应初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7-371,共15页
四川盆地早三叠世飞仙关早期的环境基本上继承了晚二叠世长兴期末的格局。在川东北地区演化为碳酸盐蒸发台地。飞仙关组蒸发台地为一套含硫酸盐的富白云岩的蒸发潮坪沉积层系。下部为薄层的含石膏、硬石膏晶体、团块及肠状石膏层的泥晶... 四川盆地早三叠世飞仙关早期的环境基本上继承了晚二叠世长兴期末的格局。在川东北地区演化为碳酸盐蒸发台地。飞仙关组蒸发台地为一套含硫酸盐的富白云岩的蒸发潮坪沉积层系。下部为薄层的含石膏、硬石膏晶体、团块及肠状石膏层的泥晶灰岩、微晶白云岩组成的小潮差蒸发潮坪层序。中部为层状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的潮下鲕粒滩相与萨布哈环境的富层状石膏岩的膏坪相、含石膏岩的膏云坪相组成的大潮差蒸发潮坪层序。上部为中薄层状富泥的含石膏质夹层的泥质泥晶灰岩、微晶白云岩组成的旋回性清楚的似蒸发潮坪层序。这三种层序的纵向组合在蒸发台地相区可以很好对比,尽管各层序厚度有明显变化。强烈白云石化的鲕粒白云岩是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大中型气藏的主要储层,依据鲕粒岩的相序特征可将其分为有障壁性质的台缘鲕粒坝和台内鲕粒滩两类。蒸发台地西缘的台缘鲕粒坝在飞仙关期基本稳定。东缘的台缘鲕粒坝在飞仙关中后期大幅度向盆地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碳酸盐蒸发台地 萨布哈 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东北部 碳酸盐 蒸发 台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海、陆相储层沥青组成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34
3
作者 朱扬明 李颖 +2 位作者 郝芳 邹华耀 郭彤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0-878,共9页
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大普光、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鄂西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固体沥青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有机元素、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分GC/MS的分析,以确定其成... 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大普光、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鄂西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固体沥青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有机元素、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分GC/MS的分析,以确定其成因、性质和来源。这些沥青总体上具有低溶性(多数氯仿抽提物/TOC<8%)、高反射率(换算的Ro>1.4%)、低H/C原子比(<0.6)的性质,属焦沥青类,是古油藏原油或运移烃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中,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岩储层沥青的S/C原子比值普遍较高(主要在0.025~0.085范围),且硫同位素δ34S值(主要在12‰~24‰)接近硬石膏,说明可能包含有部分TSR成因的沥青。这些高热演化沥青中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出现了异常变化,基本失去了其常规应用意义。芳烃中2,6-/2,10-DMP(二甲基菲)、1,7-/1,9-DMP和4-/1-MDBT(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可用来指示沥青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构成和沉积环境性质。须家河组陆相沥青中这些芳烃比值较高,表征其烃源母质中陆源有机质占优势,且形成于氧化性的环境;而飞仙关组、长兴组及黄龙组海相沥青中这些参数值低得多,意味着其烃源岩有机质生源应以水生生物为主,并沉积于还原性环境。经沥青/烃源岩的碳同位素和二苯并噻吩系列组成对比,认为须家河组储层沥青来源于本层位烃源岩,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沥青同源于二叠系烃源层。鄂西渝东地区的黄龙组沥青碳同位素偏重(δ13C值为-23.2‰~-26.4‰),原始烃源可能主要来自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及小河坝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固体沥青 有机元素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芳烃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被引量:33
4
作者 汤良杰 郭彤楼 +3 位作者 余一欣 金文正 李儒峰 周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8-1056,共9页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组成,属于一套含厚层膏盐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盐上构造-层序组合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属于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川东北地区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基底卷入叠瓦冲断强变形带、基底卷入与盐层滑脱叠合变形带、隐伏盐相关构造滑脱变形带、双重构造、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背冲断块构造等。由于该区盐岩层厚度相对较薄,盐岩层系总体作为一个大型滑脱层系,控制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川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区域挤压缩短作用、盐岩层塑性流动和滑脱作用、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等。川东北地区与三叠系盐岩层系有关的构造变形控制该区油气圈闭样式,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相关构造 前陆褶皱-冲断带 碳酸盐岩层系 变形机理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黄思静 Hairuo Qing +5 位作者 胡作维 邹明亮 冯文立 王春梅 郜晓勇 王庆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5-824,共10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存在广泛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地层中也存在锶含量异常高的成岩流体。研究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或)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造成的SO42-离子的消耗对成岩孔隙流体中SrSO4溶解度的改变是三叠...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存在广泛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地层中也存在锶含量异常高的成岩流体。研究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或)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造成的SO42-离子的消耗对成岩孔隙流体中SrSO4溶解度的改变是三叠系中高Sr成岩流体的形成机制之一,该机制使得孔隙流体从白云石化作用和碳酸盐矿物的新生变形作用中获得的Sr在流体中以高浓度的Sr2+形式存在,并使之在流体中极度富集,这也是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中大型和超大型天青石矿床的形成机制之一。H2S和CO2是硫酸盐还原作用的重要产物,不同温度条件下溶于水中的H2S和CO2,与不溶于水的气体分子之间的平衡反应H2S(aq)H2S(g)和CO2(aq)CO2(g)的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增量计算表明,当温度从25℃升高至220℃时,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大致从10增至240和从20增至500,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都始终大于1,说明H2S和CO2更趋向于以气体形式存在,同时温度越高,系统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H2S和CO2会越多,溶解于水中的H2S和CO2会越少,因而在深埋藏的高温条件下,H2S和CO2对碳酸盐矿物的溶解能力可能相对很小。相对低温的成岩环境、高温流体的向上和侧向运移、构造抬升、富氧流体与含有H2S流体的混合以及金属硫化物的沉淀是提高含H2S和(或)CO2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五个途径。因此,与较早成岩阶段相对浅埋藏环境的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的H2S和CO2流体可能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关系更为密切;断层或其它流体运移通道是高温含有H2S和CO2流体向上运移的基础条件,具有原生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礁、滩相高能沉积物也是流体发生侧向运移的先决条件;大幅度的构造抬升造成的地层温度降低是提高含H2S和(或)CO2地层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重要因素,地壳抬升至近地表造成的古喀斯特作用也可以为H2S的氧化提供良好的地质环境。在有关的勘探中应注意:在断层等流体运移通道造成高温含H2S和CO2流体向上运移的条件下,与之有关的构造低点应该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在燕山运动导致的地层抬升并导致深部热流体降温的条件下,与之有关的构造高点应该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应分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三叠系飞仙关组 富锶成岩流体 TSR与BSR H2S与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白云岩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黄思静 黄喻 +1 位作者 兰叶芳 黄可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831-3842,共12页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14条野外剖面和地下钻井的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189个不同类型的碳酸盐样品(包括代表海水的石灰岩样品和在不同成岩阶段形成的各种白云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14条野外剖面和地下钻井的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189个不同类型的碳酸盐样品(包括代表海水的石灰岩样品和在不同成岩阶段形成的各种白云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素组成和相应的MgO、CaO和Mn、Sr元素分析,获得了系统的晚二叠-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并建立了相应演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层组/段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照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川东北晚二叠-早三叠世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具有类似的演化趋势,结合白云岩的低锰、高锶特征,说明白云化流体与海水存在显著的亲缘关系,与铝硅酸盐地层无关;(2)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存在差别,各地层组/段白云岩的87Sr/86Sr比值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同期海水,但从下往上,即从长兴组、飞2+3段、嘉2段到嘉4段,这种差值逐渐缩小,嘉4段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已和同期海水基本一致;(3)川东北长兴组、飞2+3段白云岩形成的时间显著晚于同层石灰岩,白云化流体为时间上更晚的海源流体,但嘉2、嘉4段白云岩的形成时间仅略晚于同层石灰岩,白云化流体来源于非常近同期的蒸发浓缩的高Mg/Ca比值海水,一些嘉4段的白云岩的白云化流体就是同期海水,因而这些白云岩是同生或准同生的;(4)如果把白云化的时间看作白云岩的形成时间,则违背地层叠置原理是川东北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形成机制可用非同期海源流体的隐伏回流-对流模式来解释,嘉陵江组白云岩形成机制可用活跃回流-萨布哈模式来解释。白云岩和代表同期海水的石灰岩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为解决白云化流体与海水之间的时间关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锶同位素 白云化时间 隐伏回流-对流模式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研究与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45
7
作者 冉隆辉 陈更生 +1 位作者 张健 杨雨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1期46-55,共10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主要是鲕粒坝(滩)经云化及溶蚀作用改造后形成的残余鲕粒云岩类孔隙性储渗体,是四川气田目前勘探的重点区层。储层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带控制,庞家山—月溪场—紫水坝一线以西为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向北东...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主要是鲕粒坝(滩)经云化及溶蚀作用改造后形成的残余鲕粒云岩类孔隙性储渗体,是四川气田目前勘探的重点区层。储层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带控制,庞家山—月溪场—紫水坝一线以西为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向北东方向储层物性变差。目前已发现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及金珠坪等四个大中型鲕滩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气藏,获天然气探明+控制+预测储量1822.77×10~8m^3。储层预测表明,在四川盆地东北部近4000km^2范围内,储层地震异常分布广泛,分布面积达上千平方千米,资源潜力大,勘探领域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飞仙关组 鲕滩储层 油气勘探潜力 储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页1井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其启示 被引量:16
8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5 位作者 王威 魏祥峰 刘珠江 陈斐然 魏富彬 李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39,共12页
2023年3月,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普光地区首口二叠系页岩气专探井——雷页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分段压裂后测试获日产42.66×104 m3的高产气流,实现了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 2023年3月,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普光地区首口二叠系页岩气专探井——雷页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分段压裂后测试获日产42.66×104 m3的高产气流,实现了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二叠系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应用雷页1井钻探资料,系统分析了普光地区大隆组海相页岩气成藏条件和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普光地区雷页1井大隆组发育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混合硅质页岩及含灰硅质页岩,具有优质页岩厚度大(33 m)、总有机碳含量高(5.82%)、孔隙度高(3.46%)、含气量高(5.37 m^(3)/t)、脆性指数高(90.7%)的“一大四高”特征;②雷页1井大隆组具有“高脆、低黏”和低水平应力差(9 MPa)特征,页岩可压性好;③研究区“厚层膏岩披覆+断层分层滑脱型”高陡构造区保存条件好,页岩气勘探潜力大。结论认为:①该区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大隆组页岩气富集的物质基础,“厚被子”膏岩披覆、顶底板条件及断层封闭性好是二叠系页岩气“超压富气”的关键;②开江—梁平陆棚大隆组、吴家坪组二段和茅口组三段3套优质页岩叠置连片发育,具备良好的立体勘探开发潜力;③基于雷页1井探索形成的二叠系海相深层页岩“穿层扩体”压裂技术,能产生大体积高导流的复杂裂缝系统,该技术可为复杂岩相页岩储层改造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雷页1井 上二叠统 大隆组 页岩气 富集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马治鸾 陈洪德 +4 位作者 钟怡江 林良彪 李洁 王琦 龙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5,共9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阴极发光、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地表残积相、洞穴垮塌堆积相、地下暗河搬运充填相、基岩...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阴极发光、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地表残积相、洞穴垮塌堆积相、地下暗河搬运充填相、基岩溶蚀破裂相、基岩溶蚀相和基岩溶蚀交代相6种岩溶相类型。根据不同岩溶带的水动力作用特征,由上而下将其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岩溶带。以上部地层印模法为主并结合雷口坡组的残余地层分布、风化壳厚度发育情况恢复古岩溶地貌,进一步刻画元坝地区的微地貌情况,认为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地貌单元,其中以中上斜坡更优,岩溶残丘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微地貌单元。古岩溶对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储层的平面和纵向发育、分布受古岩溶作用特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雷口坡组四段 古岩溶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长兴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储层孔隙演化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春连 刘成林 +4 位作者 龙胜祥 吴世祥 李宏涛 张军涛 柳智利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6-855,共10页
以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应用薄片、铸体、阴极发光和X射线衍射等室内分析技术,对其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储层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区常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交代... 以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应用薄片、铸体、阴极发光和X射线衍射等室内分析技术,对其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储层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区常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交代作用、白云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其中对储层孔隙发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充填作用、白云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长兴组礁滩组合储层主要发育泥晶灰岩、泥晶颗粒灰岩、亮晶颗粒灰岩、礁灰岩及礁白云岩等,由于物质成分的差异,其孔隙演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成岩现象间的先后顺序、矿物间的相互切割关系以及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演化特点,总结出长兴组的成岩序列及孔隙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成岩序列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胶结作用对碳酸盐岩石组构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思静 李小宁 +1 位作者 兰叶芳 成欣怡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007-5018,共12页
在薄片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全岩化学分析、不同组构电子探针分析和包裹体均-化温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灰岩、在成分上介于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亮晶鲕粒白云岩-灰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1以及结... 在薄片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全岩化学分析、不同组构电子探针分析和包裹体均-化温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灰岩、在成分上介于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亮晶鲕粒白云岩-灰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1以及结晶白云岩的结构。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碳酸盐岩的海水胶结作用发育,这些胶结物目前全由方解石组成,具有非常低的锰、铁含量,没有或只有极弱的阴极发光,缺乏可进行温度测量的气-液两相包裹体,显示近地表海水潜流环境的特征;鲕粒碳酸盐岩的海水胶结物具有大范围变化的锶含量,-部分分布在10^-4数量级,另-部分分布在10^-3数量级,说明它们是由不同的先驱CaCO3矿物新生变形而来,低锶含量的方解石是镁方解石新生变形的产物,高锶含量的方解石是文石新生变形的产物;由低锶方解石胶结(先驱矿物是镁方解石)和由高锶方解石胶结(先驱矿物是文石)的鲕粒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胶结物结构和岩石结构,前者有极好的栉壳状胶结物结构,岩石的鲕粒结构保存较好,白云化后白云石晶体较小,不完全白云化时白云石仅分布在鲕粒中,后者缺乏良好的栉壳状胶结物结构,岩石的鲕粒结构保存差,白云化后白云石晶体较大,完全白云化时白云石可分布在鲕粒中,也可分布在胶结物中;原始胶结物为镁方解石的鲕粒碳酸盐岩和原始胶结物为文石的鲕粒碳酸盐岩相比,在相同的白云化环境中,前者因具有内部镁来源而可能使白云石的结晶速度更快,白云石的晶体相对较小,白云石的锰含量更低,阴极发光更弱,白云化作用不-定需要对海水开放的环境以提供镁的来源;后者因缺乏内部镁来源而可能使白云石的结晶速度较慢,白云石的晶体相对较大,白云石的锰含量相对较高,阴极发光相对较强,白云化作用需要对海水开放的环境以提供足够的镁来源;用以对比的鲕粒碳酸盐岩中的非海水胶结物的锰含量是海水胶结物的200倍以上,铁含量也高-个数量级,并具极强的阴极发光性,包裹体均-化温度在105.6~117.3℃之间,它们是深埋藏成岩环境中直接沉淀的方解石胶结物;文石质胶结物新生变形成方解石后仍然可以较好地保存原始矿物中的锶,残留锶含量仍可达10^-3数量级,但文石质鲕粒新生变形成方解石后其锶含量很难保存,通常只残留10^-3数量级的锶,这主要与鲕粒由小的碳酸盐质点构成,比胶结物晶体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较好的内部渗透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三叠系飞仙关组 海水胶结作用 镁方解石-文石 碳酸盐岩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暴露浅滩、非暴露浅滩与储层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曾萍 谭钦银 +1 位作者 余谦 牟传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1-45,共5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中发育大量浅滩相沉积,不同地区浅滩形成时的古地理背景及海平面升降情况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及储集性能截然不同。广元、通江、南江、巴中地区浅滩位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形成于海平面上升过程,沉积物一直处...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中发育大量浅滩相沉积,不同地区浅滩形成时的古地理背景及海平面升降情况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及储集性能截然不同。广元、通江、南江、巴中地区浅滩位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形成于海平面上升过程,沉积物一直处于被海水淹没状态,未曾暴露,岩性为灰色亮晶鲕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颗粒间全被方解石晶体充填,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储集性能相对较差。达县 宣汉地区浅滩位于飞仙关组二段中,沉积基底为一水下高地,形成于海平面下降过程;沉积物经常暴露于潮上,发生白云岩化和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埋葬后岩石又发生了重结晶作用和进一步溶蚀作用,岩性为砂屑白云岩、溶孔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夹少量灰岩、鲕粒灰岩,岩石中晶间孔、粒间孔及溶孔丰富,孔隙度高,渗透率好,储集性能极佳。油气勘探时要注意寻找类似达县 宣汉地区飞仙关组二段中的暴露浅滩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 浅滩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系长兴组礁岩中的放射轴状纤维状胶结物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思静 王春梅 +1 位作者 佟宏鹏 黄可可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9-15,共7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孤立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岩中发育的放射轴状纤维状胶结物(RFC),虽然已完全白云石化,但仍然具有双晶面弯曲(波状消光)且远端收敛的特征,高锶、高钠和暗阴极发光等反映海源流体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层状胶结物...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孤立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岩中发育的放射轴状纤维状胶结物(RFC),虽然已完全白云石化,但仍然具有双晶面弯曲(波状消光)且远端收敛的特征,高锶、高钠和暗阴极发光等反映海源流体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层状胶结物和内部沉积物等RFC的其它特征。RFC的原始矿物是海水环境中沉淀的高镁方解石,其存在说明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系长兴组海绵礁发育于陡峭的台地边缘,并具有千万年尺度的长期与海水接触的地质条件。RFC中内部沉积物的存在说明胶结过程持续时间很长并有短时间的间断,虽然这种间断与短时间的海平面下降有关,但就RFC发育的整个千万年尺度的时间来说,海平面是上升的,生物礁的建造速度与海平面上升幅度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地边缘礁 RFC 海水胶结物 长兴组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构造成因探讨及未来天然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1-13,共3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由于力学环境复杂且不稳定,因而形成了较为特殊的构造形迹组合,特别是其在平面上构造形迹变化更加特殊。构造形迹是古地应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现有的构造形迹出发,结合构造演化史,进行构造几何学特征分析,进而探讨... 四川盆地东北部由于力学环境复杂且不稳定,因而形成了较为特殊的构造形迹组合,特别是其在平面上构造形迹变化更加特殊。构造形迹是古地应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现有的构造形迹出发,结合构造演化史,进行构造几何学特征分析,进而探讨构造形迹在平面上变化的原因,并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同时指出在该区进行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迹 成因 天然气 勘探 方向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杜红权 王威 +3 位作者 时志强 谈健康 曹环宇 殷雪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依据天然气化学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含量介于92. 60%~99. 04%,平均为97. 59%... 依据天然气化学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含量介于92. 60%~99. 04%,平均为97. 59%,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 990 0,平均为0. 992 2,热演化程度较高;与邻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对比,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碳同位素明显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偏重、乙烷碳同位素偏轻的特征,δ^(13)C_1值介于-33. 70‰~-28. 60‰,平均为-30. 88‰,δ^(13)C2值介于-36. 40‰~-28. 90‰,平均为-33. 11‰,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多表现为倒转分布。天然气成因鉴别及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为Ⅲ型和Ⅱ型干酪根生成的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热成因气,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烃源岩,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倒转正是煤型气及油型气混合所致。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高产富集与该区海相、陆相烃源岩双源供烃及深大断裂有效沟通海相、陆相多套优质烃源岩关系密切,沟通海相、陆相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在该区天然气成藏富集及后期调整改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气源 天然气 须家河组 上三叠统 马路背地区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台缘早期鲕滩带的发现及宣探1井天然气勘探突破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雨 谢继容 +10 位作者 文龙 周刚 文华国 张本健 徐亮 易海永 孙豪飞 徐文礼 马华灵 陈骁 罗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共13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四川盆地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之一,已在飞一段上部—飞二段取得了重要的勘探开发系列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局面,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区带及油气富... 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四川盆地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之一,已在飞一段上部—飞二段取得了重要的勘探开发系列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局面,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区带及油气富集区,通过对该区地震资料“双高”处理解释,结合490余口老井复查,开展了飞一段台缘早期鲕滩发育特征研究,预测了台缘早期鲕滩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宣探1井的钻探成果,分析了台缘早期鲕滩储层发育特征及高含硫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飞仙关组划分5个四级层序,台缘早期鲕滩发育于SSQ1—SSQ2层序,分布于渡口河—七里北地区,岩性主要为亮晶鲕粒石灰岩和残余鲕粒白云岩,具有礁滩叠置和鲕滩向台内不断迁移的特征;②台缘早期鲕滩储层分布于老君庙地区以东、渡口河地区以及渡口河—七里北之间的向斜区,储层平均厚度超过100 m;③宣探1井飞仙关组台缘早期鲕滩储层类型以Ⅱ和Ⅲ类为主,局部见Ⅰ类储层,总体为含气层和气层,为岩性气藏,试油效果良好。结论认为,宣探1井成功钻遇礁滩储层,证实飞仙关组发育台缘早期鲕滩带,这对于重新认识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缘礁滩勘探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开辟了川东北地区天然气勘探新领域,且预示该区仍具有非常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同时也为克拉通边缘或内部海槽(台洼)两侧类似地区礁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 宣探1井 台缘早期鲕滩 储层特征 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相分析: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超 杨雪飞 +2 位作者 王兴志 李博 黄梓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17-119,共3页
与生物有关的岩石往往与油气关系密切,其中介壳灰岩作为最为普遍的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在全球范围内碳酸盐岩地层中均有发育,并在其中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藏(Ricardo et al.,2012;Daniel et al.,2015)。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 与生物有关的岩石往往与油气关系密切,其中介壳灰岩作为最为普遍的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在全球范围内碳酸盐岩地层中均有发育,并在其中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藏(Ricardo et al.,2012;Daniel et al.,2015)。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介壳灰岩作为四川盆地致密油主产层,因其厚度大,分布稳定,有机质含量高而著称,自上世纪50年代便成为勘探目的层开展了大量研究(谢林等,2010;汪少勇等,2013;卢炳雄等,2015;郑荣才等,2016),在川中及川西等地区也相继取得了勘探突破并已逐渐进入稳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大安寨段 湖相碳酸盐岩 岩石类型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三段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本健 徐唱 +2 位作者 徐亮 周刚 丁熊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三段天然气勘探持续获得新发现。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测井解释、相标志鉴定和颗粒岩优势相分析,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三段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飞三段主要发育开阔...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三段天然气勘探持续获得新发现。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测井解释、相标志鉴定和颗粒岩优势相分析,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三段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飞三段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和局限—蒸发台地,可进一步识别出台内滩、滩间海、潮坪和瀉湖等4种沉积亚相。(2)台内滩以颗粒岩沉积为主,可进一步分为鲕滩微相和生屑滩微相,鲕滩形成于开阔台地或局限—蒸发台地内部微地貌高地,生屑滩形成于开阔台地,两者沉积水体能量高,均具有向上变粗的逆粒序特征。(3)滩间海和瀉湖主要发育于台地内部较低洼地区,沉积环境能量低,可进一步划分为灰质滩间海(灰质瀉湖)、云质瀉湖微相,属于半局限—局限滩间海(瀉湖)范畴。潮坪发育于台地内部平均海平面附近,发育于多级次海平面下降晚期,是沉积水体变浅和水动力变弱的沉积响应,可进一步划分为膏坪微相和云坪微相。(4)P6—L1—L5井区东北部颗粒岩厚度大于15 m,膏岩厚度为15~20 m,为研究区飞三段天然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台内滩 碳酸盐岩台地 飞三段 三叠系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又发现一个海相大气田
19
作者 天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4-24,共1页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近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发现了气藏最大埋深达6950m的大型海相天然气田——元坝气田。第一期探明该气田的天然气地质储量1592.53×10^8m^3已正式通过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审定,是迄今为止...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近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发现了气藏最大埋深达6950m的大型海相天然气田——元坝气田。第一期探明该气田的天然气地质储量1592.53×10^8m^3已正式通过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审定,是迄今为止国内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中国石化 大气田 海相 矿产资源储量 天然气田 评审委员会 国土资源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孔隙类型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20
作者 唐自成 钟大康 +6 位作者 王威 石文斌 杜红权 孙海涛 王爱 周志恒 贾晓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5-1125,共11页
钙屑砂岩在成因上属于陆源碎屑岩中的一类砂岩,其成分的特殊性决定了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以及油气产能上的特殊性。结合岩心、普通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数据、压汞数据和物性数据等资料,对川东北元... 钙屑砂岩在成因上属于陆源碎屑岩中的一类砂岩,其成分的特殊性决定了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以及油气产能上的特殊性。结合岩心、普通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数据、压汞数据和物性数据等资料,对川东北元坝西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的孔隙类型、孔隙定量演化和孔隙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钙屑砂岩原生孔隙很少,次生孔隙类型主要包括3类:晶间微孔隙、溶蚀型孔隙与裂缝型孔隙。各类孔隙的成因存在差异,晶间微孔主要与钙屑、钙质胶结物的重结晶作用有关,还有一些钙屑晶间微孔来源于母岩的白云岩化。裂缝的成因有两个,贴粒缝是由于钙屑与胶结物重结晶不同步,构造裂缝是由于须三段沉积时期强烈构造运动形成的;研究区钙屑砂岩溶孔发育有限,不能整体改善储层质量,仅形成局部“甜点”;晶间微孔普遍发育,是钙屑砂岩孔隙的主要贡献者,且大部分微孔都是有效孔隙,加上微裂缝的沟通,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高钙屑高钙质胶结物含量的地区(如高能的分流河道),由于强烈重结晶提供大量晶间微孔,加上裂缝的沟通,成为须三段的优质储层区,可作为勘探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类型 孔隙定量演化 孔隙有效性 晶间微孔隙 钙屑砂岩 须家河组三段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