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朱如凯 白斌 +3 位作者 刘柳红 苏玲 高志勇 罗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143,共13页
层序地层标准化是未来层序地层研究重要发展方向,层序成因模式、标准建立、工业化应用是核心;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标准工作流程强调识别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层序地层界面的原因,向共同方法迈进。针对中国陆相沉积复杂多变的特点,可以利用野外... 层序地层标准化是未来层序地层研究重要发展方向,层序成因模式、标准建立、工业化应用是核心;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标准工作流程强调识别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层序地层界面的原因,向共同方法迈进。针对中国陆相沉积复杂多变的特点,可以利用野外露头伽马仪、元素捕获仪、探地雷达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进行高精度层序划分,识别三级层序界面与洪泛面,建立露头—钻井—地震层序地层格架。可以依据陆相湖盆沉积旋回在古水深、古气候、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定量表征,综合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在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将须家河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须家河组二段上、下亚段实际上是2个不同三级层序的基准面上升与下降体系域沉积,须二下段发育进积型三角洲,上段发育退积型三角洲;由于三角洲砂体发育机理明显不同,导致须二下段储层厚度和物性均好于上段,产层主要分布在下段。在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须二、四、六段是主要储层发育段,层间泥岩也可作为烃源岩。须一、三、五段是主要烃源岩发育段,盆缘规模较小的三角洲砂体也是重要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标准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物源体系 层序-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6
2
作者 郑荣才 李国辉 +3 位作者 常海亮 李世临 王小娟 王昌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4-1036,共13页
以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川东垫江地区须家河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层序界面及洪泛面的识别,结果表明:须一段属于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 以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川东垫江地区须家河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层序界面及洪泛面的识别,结果表明:须一段属于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须二-须六段地层发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将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划分为于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分别相当“须下盆”和“须上盆”的2个构造层序及对应于须一至须六段的6个长期旋回层序(LSCI-LSC6);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等时地层对比标志,建立了川中隆起-川东南坳陷等时地层格架;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一岩相古地理图,解析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相带展布规律。研究成果对指导川东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格局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古地理 上三叠 四川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质来源: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余世花 梁新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24,共12页
对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须三期须家河组碎屑长石石英砂岩和须四期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分析研究表明:1川西西部都江堰地区沉积物样品具四个主要年龄峰分别为245 Ma、460 Ma、773 Ma和1 836 Ma;川西北部广元地区样品具四个主... 对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须三期须家河组碎屑长石石英砂岩和须四期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分析研究表明:1川西西部都江堰地区沉积物样品具四个主要年龄峰分别为245 Ma、460 Ma、773 Ma和1 836 Ma;川西北部广元地区样品具四个主要年龄峰分别为245 Ma、452 Ma、834 Ma和1 850 Ma;2结合碎屑锆石U-Pb测年特征,表明川西盆地北段广元地区和中段都江堰地区须家河组上部和下部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信息一致,主要显示吕梁期(峰值1 836 Ma、1 950 Ma和1 850 Ma),晋宁末期(峰值为865 Ma和834 Ma),加里东期(峰值为460 Ma和452 Ma)和海西-印支期年龄峰(峰值为245Ma),反映两个地区具有相似物源;3结合碎屑锆石U-Pb年龄与周源造山带对比分析,海西-印支期碎屑物质来源于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是秦岭造山带的主要造山阶段,秦岭造山带为该阶段提供物源;晋宁末期是扬子克拉通岩浆活动最活跃时期,扬子克拉通为该阶段碎屑物质主要源区;吕梁期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其北缘的华北克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定年 物源分析 上三叠 四川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区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4
作者 戴朝成 郑荣才 +1 位作者 任军平 朱如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5-1096,共12页
为了深入认识四川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物源方向及物源区构造背景,对该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内须家河组砂岩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中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部分可能... 为了深入认识四川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物源方向及物源区构造背景,对该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内须家河组砂岩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中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部分可能来自造山之前的混合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层位存在不同物源区的特点:川西坳陷物源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控制;川东北坳陷物源主要受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控制;川东南坳陷物源受雪峰古陆控制,而川中古隆起物源则主要来自南部峨眉瓦山古陆。物源区具有大陆边缘向大陆岛弧转化的构造演化特点,须四期龙门山的逆冲推覆活动明显强于须二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前陆盆地 上三叠 物源分析 碎屑成分 重矿物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古盐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戴朝成 任军平 +1 位作者 饶强 张怀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0-400,共11页
在沉积学研究基础上,以粘土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X衍射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技术,采用Couch公式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期湖盆古盐度进行恢复,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古盐度介于4.8‰~19.7‰之间,平均值为12.8‰,远低于正常海水盐度。不同层位... 在沉积学研究基础上,以粘土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X衍射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技术,采用Couch公式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期湖盆古盐度进行恢复,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古盐度介于4.8‰~19.7‰之间,平均值为12.8‰,远低于正常海水盐度。不同层位古盐度呈规律性变化,须二段至须六段古盐度逐渐降低,由咸水转变为微咸水。盐度的增高有利于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使得须二段以伊利石为主,须四段—须六段伊利石平均含量逐渐降低,而以绿泥石为主。古盐度对绿泥石成分也有一定影响,随着古盐度的增高,绿泥石成分中的Si^(4+)逐渐减少,而Al^(Ⅳ)的含量逐渐增多,Fe^(2+)/Mg^(2+)+Fe^(2+)比值逐渐降低。结合四川盆地区域构造运动,认为须家河组古盐度变化主要由印支期构造所造成,须三段之后由于龙门山南段的抬升,四川盆地与外海失去联系成为独立沉积系统,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积应为陆相沉积物质,但受到海相潮汐叠加改造,而须四段—须六段则属于正常陆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 古盐度 粘土矿物 Couch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蒲江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古生物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海霞 赵兵 陈陵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3-500,共8页
对蒲江县熊坡背斜一带出露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进行了实测和系统采样分析。根据古生物化石组合的特征将其划分为2个生物组合带:即Weiyuanella rhomboidallis-Permophorus emeiensis双壳组合带和Zamites jiangxieensis-Clathropteris植物... 对蒲江县熊坡背斜一带出露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进行了实测和系统采样分析。根据古生物化石组合的特征将其划分为2个生物组合带:即Weiyuanella rhomboidallis-Permophorus emeiensis双壳组合带和Zamites jiangxieensis-Clathropteris植物组合带,结合岩性特征及层位对比,认为该区仅出露有须家河组五段和六段。沉积相分析表明,须家河组的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并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证实须家河组与上覆中侏罗统新田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缺失下侏罗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三叠 生物合带 沉积环境 熊坡背斜 四川蒲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10
7
作者 郑荣才 戴朝成 +3 位作者 朱如凯 翟文亮 高红灿 耿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4-495,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确定该盆地属于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由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渝东—川东南坳陷三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组成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 通过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确定该盆地属于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由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渝东—川东南坳陷三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组成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以盆缘地表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地层划分、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区域等时对比为依据,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2个超长期(SLSC1—SLSC2)和5个长期(LSC1—LSC5)基准面旋回层序。以此为基础,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上升和下降半旋回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相带展布规律和沉降—沉积中心及其迁移方向,严格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造山带非同步的、但交替发育的逆冲推覆作用与"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盆—山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造山带隆升蚀顶与盆地横向生长、沉降、充填的物质循环平衡过程。这一独具特色的构造—沉积格局始终控制着须家河组各超长期、长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充填作用,古地理面貌、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围绕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油气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上三叠 盆-山耦合 构造-沉积格局 层序-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大巴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砾岩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 被引量:18
8
作者 淡永 林良彪 +1 位作者 钟怡江 范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3,共9页
米仓山—大巴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中广泛发育一套砾岩,根据野外剖面和钻井剖面研究,发现砾岩为一套冲积扇砾岩,分选较差,磨圆相对较好,厚度为0~70m并由北东向南西减薄。偏光显微镜鉴定发现须四段砾岩以硅质岩砾石为主,... 米仓山—大巴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中广泛发育一套砾岩,根据野外剖面和钻井剖面研究,发现砾岩为一套冲积扇砾岩,分选较差,磨圆相对较好,厚度为0~70m并由北东向南西减薄。偏光显微镜鉴定发现须四段砾岩以硅质岩砾石为主,含碳酸盐岩砾石、沉积石英岩砾石、(变)粉砂岩砾石及火山岩砾石,对火山岩砾石研究认为,南秦岭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火山岩为其母源。在结合硅质岩、(变)粉砂岩等砾石母源探讨后,认为须四段砾岩应来源于南秦岭地区,而砾石沉积时其母源区至少存在南华系—志留系地层。物源方向及母岩的确定可能对研究晚三叠世时期四川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及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有利油气储层展布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四川盆地 上三叠 火山岩砾石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0
9
作者 戴朝成 郑荣才 +2 位作者 朱如凯 高志勇 翟文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17-1828,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别对应于"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成盆构造活动期,5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5),分别对应于5个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全盆地地层等厚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川西坳陷,须四段开始向川东北方向迁移,须五段—须六段迁移至川东北坳陷;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和前缘坳陷具有不同的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伴随"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沉降-沉积中心和优越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自川西坳陷向川东北坳陷迁移,油气藏分布也具有自南向北再折向北东方向迁移和围绕前陆隆起带发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上三叠 盆-山耦合系 充填样式 油气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水成因探讨 被引量:34
10
作者 沈忠民 宫亚军 +1 位作者 刘四兵 吕正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8,共7页
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地层水离子组合特征显示出海相地层水以及富溴泥页岩和煤层压释水侵入的特点,整体表现为富溴的压释水和海相地层水混合,原始沉积水和淡水的影响较小。由于海相地层水和富18O而贫氘的压释水对原... 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地层水离子组合特征显示出海相地层水以及富溴泥页岩和煤层压释水侵入的特点,整体表现为富溴的压释水和海相地层水混合,原始沉积水和淡水的影响较小。由于海相地层水和富18O而贫氘的压释水对原始沉积水的侵入和替换,地层水的氘、氧同位素值增大。须四段地层水更为强烈的水岩反应造成其相对须二段地层水更高的氧同位素值这一反常现象。尽管Cl-、Na+、Br-等含量似乎只受控于地层水的混合,但是K+、Ca2+、Mg2+、和Fe2+、HCO3-、SO42-等变化则明显受水岩反应的控制,文中提出的成岩假设与须二段和须四段地层水中上述离子变化及前人的成岩研究相符,不同的水岩体系造成两者地层水化学特征的差异性,须四段更为开放的水岩反应体系使得其相对须二段地层水富Ca2+、Mg2+和Fe2+,但贫K+,这些离子差别可以很好地区分两者中的地层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成因 地层水起源与演化 水岩反应 上三叠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层序特征 被引量:48
11
作者 郑荣才 朱如凯 +2 位作者 戴朝成 高红灿 翟文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77-1087,共11页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以低幅隆升为主,对应的川东北坳陷沉降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稳定和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与下降相域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须四段—须六段"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和增多至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相域厚度大于下降相域的不完全对称型,在造山带前缘则以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结构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升、降变化大的非均衡盆-山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上三叠 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基准面旋回 沉积序列 层序-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自生绿泥石成分演化及其形成温度计算 被引量:7
12
作者 戴朝成 刘晓东 +1 位作者 饶强 张怀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1-841,共11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广泛发育,近年来,绿泥石的特征、化学组成、形成温度、与储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在地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该地区自生绿泥石,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扫...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广泛发育,近年来,绿泥石的特征、化学组成、形成温度、与储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在地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该地区自生绿泥石,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X-衍射等测试方法,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主要有蠕绿泥石、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假鳞绿泥石等;埋藏深度由浅至深,绿泥石种属主要表现为由蠕绿泥石向铁镁绿泥石种属转变,经计算绿泥石形成温度在157~231℃之间,古地温梯度为34℃/km,经过和前人研究成果相对比,得出经砂岩中自生绿泥石所计算的古地温可靠性高。川中地区古地温明显比现今温度高的多,高古地温促进致密化作用的化学过程,同时有机质从固态的Ⅲ型干酪根热解生成以CH_4为主的气态烃,该地区须家河组存在大量油气田,高的古地温也应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 自生绿泥石 成分演化 古地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勘探潜力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80
13
作者 张道伟 杨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潜力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基于丰富的勘探开发资料,系统开展了该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含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致密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沙溪庙组和上三叠统...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潜力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基于丰富的勘探开发资料,系统开展了该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含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致密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沙溪庙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烃源条件优、储层分布广、通源断裂发育、古今构造有利、埋藏深度浅、纵向多层含气、天然气品质优等特点;②优选出了川中核心建产区,川西北、川西南加快评价区和川东、川南接替评价区等5个有利区带,有利区可工作面积达7.2×10^(4)km^(2)、致密气地质资源量达6.9×10^(12)m^(3),为四川盆地致密气规模增储上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③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地质工程一体化和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形成了地质评价、钻完井、储层改造、高产井培育等较为成熟、可以复制的致密气勘探开发主体技术,为四川盆地致密气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陆相致密气已经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十四五”期间西南油气田将新增致密气储量1×10^(12)m^(3)、建成致密气年生产能力100×10^(8)m^(3),可以为提高天然气自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一份石油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致密砂岩气 侏罗系沙溪庙 上三叠 勘探潜力 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被引量:48
14
作者 王萍 付碧宏 +2 位作者 张斌 孔屏 王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39,共9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30km和70km的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考察研究表明,伴随地震断层出露地表的滑动面大多沿炭质泥岩和煤层发育.与1∶5万区域地质图进行对照,显示映秀—北川...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30km和70km的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考察研究表明,伴随地震断层出露地表的滑动面大多沿炭质泥岩和煤层发育.与1∶5万区域地质图进行对照,显示映秀—北川地震破裂带的西南段(虹口—清平段)和灌县—安县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与龙门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的出露范围相一致.龙门山地区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的薄煤层、炭质泥岩层以及志留系、寒武系的炭质页岩层是易于产生滑动的柔性岩层,易形成滑脱面或成岩片夹于断层带中.汶川地震产生的复杂地表破裂带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沿地表构造层中夹有煤层等柔性岩层的断层产生B型滑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表破裂带 断层滑动面 上三叠 软弱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孔隙型有水气藏水侵动态变化规律及关键参数计算方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华勋 高树生 +2 位作者 叶礼友 朱文卿 安为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9,共10页
为了实现裂缝—孔隙型有水气藏的高效开发,需要掌握水侵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此,基于π定理,引入了反映水侵动态变化特征的无量纲参数进行水侵动态物理模拟实验方案设计;选取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某裂缝—孔隙型有水气藏储层全直径岩心开展水... 为了实现裂缝—孔隙型有水气藏的高效开发,需要掌握水侵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此,基于π定理,引入了反映水侵动态变化特征的无量纲参数进行水侵动态物理模拟实验方案设计;选取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某裂缝—孔隙型有水气藏储层全直径岩心开展水侵动态物理模拟实验,然后通过数值反演将实验结果转换为有水气藏水侵动态评价参数,进而研究裂缝—孔隙型有水气藏水侵动态变化规律,并建立水侵动态评价关键参数及水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盆地中坝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为例,进行水侵动态分析及水体规模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裂缝—孔隙型边、底水气藏水侵与产气同步发生,无水采气期井底压力与天然气采出程度呈线性关系,气藏产出地层水后水侵速度加快、水气比快速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较高水气比;②无水采气期井底压降速率与稳定水气比主要受水体体积的影响,而单位压降气采出程度和稳定水气比又可用来评价水体体积;③建立了裂缝—孔隙型边、底水气藏无水采气期稳定单位压降气采出程度、稳定水气比与水体规模互相解释评价方法。结论认为:①气藏水侵生产动态曲线与岩心模拟水侵动态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已知的水体体积,可以预测无水采气期单位压降气采出程度、稳定水气比;依据稳定水气比,可以预测气藏水体体积,预测结果与生产动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②该研究成果可以为裂缝—孔隙型有水气藏水侵动态预测和整体治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孔隙型 有水气藏 水侵动态 单位压降气采出程度 水气比 水体体积 四川盆地 中坝气田 上三叠二段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第1~6期目次
16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I0009-I0012,共4页
关键词 油气地质 济阳坳陷 陆相断陷盆地 东濮凹陷 断陷盆地 上三叠 川中地区 目次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4卷总目录
1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I0001-I0014,共14页
关键词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地质意义 自然科学版 Simulation 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 上三叠 主控因素 车西洼陷 大学学报 2010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学报2010年第28卷总目录
18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54-1264,共11页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盆地 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 粒度特征 沉积矿产 古近系 现代沉积 上三叠 姬塬地区 地质意义 白云岩 碳酸盐岩 沉积模式 沉积相模式 沉积微相 沉积相 沉积学报 目录 检索工具 20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工业》2011年总目次
19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I0002-I0009,共8页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红层盆地 天然气成藏条件 上三叠 普光气田 苏里格气田 气田开发 油气田开发 凝析气藏 致密砂岩气 煤层气田 煤层气井 鄂尔多斯盆地 天然气勘探 油气勘探 元坝地区 《天然气工业》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论评》2010年第56卷总目次
20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5-912,共8页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Pb 松辽盆地 地质论评 围子断陷 上扬子地区 中国地质学会 上三叠 主控因素 油气成藏 地质意义 层序地层格架 2010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