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1
作者 何芳 王秦韵 +7 位作者 肖梅 张玉泉 蔡丽君 刘浩 李明富 陈鹏 谌利民 阙品甲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为了解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通过野外巡护记录、红外相机监测、鸟类环志,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公众观鸟记录等多种数据来源,梳理得到了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名录。保护区共记录野生鸟类378种,隶属于17目68科,其中国家一级... 为了解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通过野外巡护记录、红外相机监测、鸟类环志,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公众观鸟记录等多种数据来源,梳理得到了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名录。保护区共记录野生鸟类378种,隶属于17目68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二级68种。此外,还包括中国特有鸟类29种,占中国鸟类特有种总数的26.6%。相较于历史文献记载的鸟种,新增鸟类66种,其中有9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保护区的鸟类组成表现出物种多样性丰富和特有物种丰富等特征,完善后的鸟类名录可为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的监测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多样性 国家公园 特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跟踪影响评价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韩枫 尤蓉凯 马山俊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1期27-31,共5页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对规划已经和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是应对规划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研究还很少见。本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对规划已经和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是应对规划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研究还很少见。本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环境保护和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目的、技术路线、评价内容及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对保护区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规划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类资源生态教育价值评价
3
作者 朱家佳 陈绪言 +3 位作者 吴亚勇 郝国歉 刘春秀 付绿倩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1期64-74,共11页
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生态产品价值,彰显生态社会效益的重要平台。为探索自然保护区竹生态文化特定价值的发展空间,推动社会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通过实地调查与层次分析法,以四川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实验区,对保... 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生态产品价值,彰显生态社会效益的重要平台。为探索自然保护区竹生态文化特定价值的发展空间,推动社会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通过实地调查与层次分析法,以四川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实验区,对保护区竹类资源生态教育价值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基于生态教育目的与竹类植物人文内涵及景观形态,按专家评定从观赏价值、文化科普价值和应用价值3个方面确定12个3级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区竹类资源生态教育价值评价体系。(2)评价的约束层权重分别为观赏价值0.4183、文化科普价值0.3692、应用价值0.2125。(3)利用层次分析法筛选评价了56种竹类植物,并将开发利用等级划分为4种级别,Ⅰ级有11种竹种,利用价值高;Ⅱ级有17种竹种,利用价值较高;Ⅲ级有13种竹种,利用价值较低;Ⅳ级有15种竹种,开发利用价值低。(4)据该体系下评分结果选择Ⅰ级、Ⅱ级竹种从“空间营造、文化普及、产业发展”三方面进行应用探讨,提出可贯穿运用种群模式:“箬叶竹⁃孝顺竹⁃绿槽毛竹”,并依此探索跨学科模式下的竹类生态教育方案,以求向西南地区竹类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资源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竹类资源评价 生态教育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两栖动物多样性
4
作者 代勤龙 朱雪虎 +4 位作者 兰琦 虞皓琦 黄思凝 喻润 王远飞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为深入了解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加强物种保护,于2020年至2023年的每年6月份和9月份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两栖动物17种,隶属2目8科14属。与2007年该保护区综合科考结果相比,新增两栖动物4种(圆疣... 为深入了解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加强物种保护,于2020年至2023年的每年6月份和9月份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两栖动物17种,隶属2目8科14属。与2007年该保护区综合科考结果相比,新增两栖动物4种(圆疣猫眼蟾、疣刺齿蟾、无蹼齿蟾和华西雨蛙川西亚种),其中圆疣猫眼蟾为县域新记录。区内两栖动物以东洋界物种为主(13种),兼有少量广布种(4种),无古北界物种;我国特有种11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受胁等级的有6种。G指数(2.55)和F指数(2.57)表明区内两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红名录指数(0.835)表明区域两栖动物受胁水平总体不高。结合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濒危和受胁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红名录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多样性对土壤球囊霉素的影响
5
作者 王易鑫 张喜亭 +4 位作者 李永生 朱敏蕊 左若楠 马晓龙 冯鹏 《南方农业》 2025年第7期55-58,63,共5页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为丛枝菌根真菌所产生的糖蛋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层植物进行调查并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计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为丛枝菌根真菌所产生的糖蛋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层植物进行调查并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计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并测定土壤GRSP含量和理化性质,运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影响土壤球囊霉素含量的最主要因素。结果:1)黑竹沟保护区草本层样方物种丰富度R均值为10.53,Simpson指数均值为0.75,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2。2)草本层物种丰富度R与TG(总提取GRSP)显著正相关,与EEG-C/SOC(易提取GRSP中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EEG-N/TN(易提取GRSP中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TG显著负相关,与EEG-C/SOC、EEG-N/TN、TG-N/TN(总提取GRSP中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显著正相关。草本层Simpon指数、物种丰富度R、Pielou均匀度指数与EEG(易提取GRSP)、EEG/TG(易提取GRSP占总提取GRSP的比值)、TG-C/SOC相关性均不显著。3)冗余分析表明草本层均匀度对GRSP具有最大的解释能力(p<0.01)。综上,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对GRSP含量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多样性 球囊霉素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平 周智强 +6 位作者 张明春 周航 范露萌 赵杨 花东来 赵联军 杜世章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为了揭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于2023年4—5月收集了保护区内5个分布点的野生种群和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共53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V3~V4区通用引物的PCR产物高通量测序,得到720... 为了揭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于2023年4—5月收集了保护区内5个分布点的野生种群和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共53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V3~V4区通用引物的PCR产物高通量测序,得到7202473条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6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4%)是主要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观察物种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金草坡和铁板房(P<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圈养种群富集WCHB1_41、Mailhella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肠道菌群最相似,马熊沟的变化最大;LEFSe分析结果显示,16个属可用于区分不同地点的野生岩羊。研究结果为保护区不同分布地点岩羊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岩羊 肠道菌群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越冬栖息地选择研究
7
作者 万永清 梁灵玥 +3 位作者 李国金 汪淑芳 王琼 付义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雉类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的关键栖息地之一。2024年1月,对保护区四川山鹧鸪越冬栖息地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山鹧鸪越冬期主要利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偏好选择海拔较低、...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雉类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的关键栖息地之一。2024年1月,对保护区四川山鹧鸪越冬栖息地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山鹧鸪越冬期主要利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偏好选择海拔较低、坡度平缓、下坡位、偏阳坡、乔木和灌木较高、草本盖度较大、落叶厚度较小、落叶盖度较大、植被总盖度较大、积雪较少、距小路和水源较近的栖息地;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落叶盖度和积雪盖度是影响四川山鹧鸪越冬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变量。建议优先保护和恢复阔叶林、扩大冬季巡护范围,以保障四川山鹧鸪种群安全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栖息地选择 越冬期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杜鹃群落调查研究
8
作者 曹荣军 陈金良 +6 位作者 田风雷 彭刚志 黄利民 高新章 彭洪林 王功芳 谭艳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7-53,共7页
为了解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杜鹃群落特征,通过设置样方法,对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4科52属65种,其中乔木14科21属29种,草本15科22属26种,灌木7科7属7种,藤本2... 为了解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杜鹃群落特征,通过设置样方法,对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4科52属65种,其中乔木14科21属29种,草本15科22属26种,灌木7科7属7种,藤本2科2属3种。样地内四川杜鹃为优势种,共有334株,其中四川杜鹃古树75株,四川杜鹃大小级结构完整,种群相对稳定。该群落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优势种为四川杜鹃、灌木层优势种为箬竹、草本层优势种为山酢浆草。对该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丰富度指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杜鹃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冬季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15
9
作者 郑维超 黎大勇 +3 位作者 谌利民 胡刚 陈万里 胡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8-211,共4页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约60只)川金丝猴群采用直接跟踪观察,并结合植物样方调查对该猴群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猴群的活动位点,设置了75个20m×20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植被类...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约60只)川金丝猴群采用直接跟踪观察,并结合植物样方调查对该猴群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猴群的活动位点,设置了75个20m×20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植被类型、乔木的胸径、郁闭度、乔木的高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坡形、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盖度)。研究发现,冬季猴群主要在海拔2000~2500m、乔木平均胸径11~30cm、乔木平均树高为10~29m、乔木密度为20~40棵/20m×20m之间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阳坡中活动,还偏好在郁闭度为25%~49%、坡度为6°~20°、坡形为凸坡和复合坡、坡位为脊中部和下部、距水源距离0~300m的生境中活动。研究表明,冬季的食物资源、气候条件是影响川金丝猴群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栖息地选择 冬季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彪 赖康 +6 位作者 鲜方海 向国栋 周明 欧阳菠 钟赟 余姣姣 杨建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6-391,共6页
【目的】了解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唐家河中华蜜蜂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基因片段mt DNA t RNAleu^COⅡ的非编码区作为分子标记,对唐家河各个地区共37个中蜂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及相关分... 【目的】了解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唐家河中华蜜蜂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基因片段mt DNA t RNAleu^COⅡ的非编码区作为分子标记,对唐家河各个地区共37个中蜂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及相关分析。【结果】唐家河中蜂的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30 34,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39±0.041;共发现14个单倍型,主体单倍型TJH2和TJH4分别占总样本数的29.73%和27.03%。此外本研究首次报道了3个新发现的单倍型。【结论】唐家河中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单倍型的分布与地理、气候等因素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生境选择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黎大勇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4期28-32,共5页
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香坝区域对对一群数量50只~60只的野生藏酋猴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根据藏酋猴的活动位点,设置了96个20 m×20 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植被类型、乔木密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郁闭度... 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香坝区域对对一群数量50只~60只的野生藏酋猴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根据藏酋猴的活动位点,设置了96个20 m×20 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植被类型、乔木密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郁闭度、灌丛盖度、地理性、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水源距离、干扰距离等13个生态因子。对该群藏酋猴生境选择喜好程度分析表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酋猴偏好利用常绿落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猴群选择在乔木平均胸径20 cm^30 cm和平均高度为11 m^20 m的森林活动。它们不选择郁闭度<20%的树林,主要位于海拔1 500 m^2 000 m的地带活动。该群藏酋猴主要栖息于山坡面的森林,活动地点的坡度多介于20°~40°之间。该群藏酋猴对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没有严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生境选择 海拔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Budorcastibetan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肖梅 何芳 +4 位作者 杨旭 蔡丽君 谌利民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36-43,共8页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06:50—09:10, 14:50—19:50;夏季:06:50—08:00,14:50—20:10;秋季:07:10—10:00, 15:30—19:00;冬季: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h)。四川羚牛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夏季和秋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无显著差异,重叠指数上春季和夏季最高(Δ=0.922),而秋季和冬季最低(Δ=0.829)。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羚牛 唐家河保护区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核密度估计 重叠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家畜竞争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康东伟 赵联军 宋国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4-76,共3页
基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的野生动物生境监测数据,利用列联表法、生态位重叠法和分布频率法,研究了大熊猫与家畜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家畜竞争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海拔(A)为2 500 m≤A<... 基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的野生动物生境监测数据,利用列联表法、生态位重叠法和分布频率法,研究了大熊猫与家畜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家畜竞争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海拔(A)为2 500 m≤A<3 000 m的针阔混交林中,乔木特征是高度(D)为20 m≤D<30 m、郁闭度(E)为0.25≤E<0.50、乔木胸径(F)为20 cm≤F<30 cm;灌木特征是高度(G)为2 m≤G<3 m、盖度(H)为25%≤H<50%;竹子特征是高度(I)为2 m≤I<3 m,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e)生长状况良好。此研究可以为大熊猫生境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家畜 竞争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美姑县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齐敦武 王晓琴 +3 位作者 苗苗 张文广 王艳妮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为评价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利用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 F指数。经计算,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表明:农田 耕地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四川短尾、高山姬鼠、黄胸鼠和社鼠为主要的群落组成... 为评价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利用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 F指数。经计算,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表明:农田 耕地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四川短尾、高山姬鼠、黄胸鼠和社鼠为主要的群落组成,其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分别是1 1374和0 8599;原始森林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川西白腹鼠和食虫类为主,其各多样性指数H=0 3307和J=0 3465;高山草甸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鼠兔类和姬鼠类为主,其H=0 3704和J=0 3881。为了得到补充和对照,参考了该区小型兽类已有的资料运用G F指数评价其生物物种多样性,首先计算科间多样性(F)和属间多样性(G),然后,再利用F指数和G指数的比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G F指数值,说明保护区小型兽类种属间的多样性。该区小型兽类D F指数为0 6977,即小型兽类种属间多样性较高,但和香农 威纳指数评定多样性有一定差异。保护区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包括人为干扰在内的一切干扰尚需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美姑县 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小型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3
15
作者 白洢露 李艳红 +4 位作者 郑维超 陈万里 谌利民 黎大勇 胡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460-4468,共9页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栖息于温带森林的、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位于岷山山系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地之一,但涉及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信息...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栖息于温带森林的、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位于岷山山系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地之一,但涉及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信息却较缺乏。运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不同季节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四个季节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超过0.8,说明模型预测结果较好。结果显示:(1)影响不同季节川金丝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海拔、河流和道路。(2)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面积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为233.9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48%;夏季的次之,为192.75 km^(2),占48.19%;秋冬季的适宜生境面积相对较低,分别为145.54 km^(2)(占36.39%)和142.63 km^(2)(占35.66%)。(3)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变化。研究揭示保护好完整的森林植被带对川金丝猴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要重视对人为干扰较强的低海拔生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境适宜性 MaxEnt模型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范元英 黎大勇 +5 位作者 黄小富 李艳红 谌利民 王晓军 夏万才 胡杰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2-836,共5页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同地理区域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特点,于2014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岷山山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辅助投食成功的一个川金丝猴群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该猴群共有138只个体,包括16只成年雄性,48只成年雌性...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同地理区域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特点,于2014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岷山山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辅助投食成功的一个川金丝猴群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该猴群共有138只个体,包括16只成年雄性,48只成年雌性,11只亚成年雌性,3只亚成年雄性,36只青少年猴以及24只婴幼猴;猴群中成年个体与未成年个体的比例为0.86∶1。唐家河川金丝猴群具有典型的重层社会结构:即由11个一雄多雌单元(one-male units,OMUs)组成2个繁殖分队(breeding band),并分别与1个密切联系的全雄单元(all-male unit,AMU)共同构成。其中,每个OMU分别由6~15只个体组成,平均为10.64只±2.77只;AMU共21只个体,以青少年个体最多,占61.9%。方差分析表明:2个繁殖分队中的OMU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社会结构 岷山山系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黎运喜 赵军 +6 位作者 李刚 贺飞 彭波 刘富文 朱云东 陈佑平 涂正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和海拔、坡度、竹林分布等10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Max Ent)模型对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竹林分布(56.90%)和距山脊距离(29.90%)2个环境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86.8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据Max Ent模型最大约登指数,将结果分为适宜和不适宜2种类型,其中,适宜面积为15 187.50 h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4.22%,主要位于保护区中部、保护区南北部分别与宝顶沟和白河自然保护区交界区域;不适宜面积为29 197.20 hm^2,占65.78%。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本研究为保护区合理安排保护行动的时段和区域、提升大熊猫的保护成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对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化学通讯 适宜性 MAX Ent模型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研究脊椎动物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尸体分解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刁鲲鹏 李明富 +3 位作者 潘世玥 顾伟龙 张晓鸥 闻丞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6-623,共8页
通过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死亡的8具动物尸体周围布设红外相机,详细记录了动物尸体在保护良好的自然条件下的分解过程。研究发现,除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外,脊椎动物在尸体分解过程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动物尸体会吸引多种... 通过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死亡的8具动物尸体周围布设红外相机,详细记录了动物尸体在保护良好的自然条件下的分解过程。研究发现,除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外,脊椎动物在尸体分解过程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动物尸体会吸引多种脊椎动物前来取食,不同脊椎动物对尸体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不一样。其中利用强度最高的动物为野猪Sus scrof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hos,实际贡献率分别为:87.15%、9.08%、3.72%,占所有脊椎动物对尸体取食强度的99.9%,其他动物贡献0.1%,如果子狸Paguma larvata、啮齿动物。(2)野猪有同类相食和拖动尸体的行为;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有采集尸体毛发筑巢的行为;未发现灵长类动物在尸体旁长时间逗留。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保护区在不污染水源的情况下,让自然死亡的尸体自然分解而不作深埋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体分解 食腐动物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创新与探索
19
作者 陈佐忠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3期118-120,共3页
于2011年7月、8月间,由国家环保局等七部委组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组对四川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和考察。这些国家级保护区分布在不同的生态与环境条件下,代表着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有着不同的基础与背景,发展状况也参差... 于2011年7月、8月间,由国家环保局等七部委组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组对四川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和考察。这些国家级保护区分布在不同的生态与环境条件下,代表着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有着不同的基础与背景,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但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就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自然资源安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解决保护区科技人才、实验区保护与利用、主要保护对象动态监测和保护区的科研等问题,探讨了四川保护区所进行的创新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四川保护区 生态补偿 动态监测 保护区保护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鞍子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蚁科昆虫区系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超 和秋菊 +3 位作者 徐正会 郭宁妍 钱怡顺 张新民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6,共8页
为揭示四川鞍子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蚂蚁区系特征,2016年6—7月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该区域的蚂蚁区系。结果显示:共采集蚂蚁6亚科32属62种;在世界动物地理界中,分布于东洋界的共32属,东洋界分布种最多(62种),新热带界种最少(3... 为揭示四川鞍子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蚂蚁区系特征,2016年6—7月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该区域的蚂蚁区系。结果显示:共采集蚂蚁6亚科32属62种;在世界动物地理界中,分布于东洋界的共32属,东洋界分布种最多(62种),新热带界种最少(3种);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西南区种最多(62种),蒙新区种最少(4种);在种的分布型中,东洋-古北界共有种最丰富(36种,58.1%),东洋-古北-新北界共有种等3个分布型物种贫乏(1种,1.6%)。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蚂蚁区系具有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同时具有西南区、华南区、华中区、华北区成分汇聚特点,具有典型西南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子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蚁科 昆虫区系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