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林林窗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兴良 刘杉 +7 位作者 蔡蕾 单凤娇 潘红丽 冯秋红 李旭华 贾程 杜忠 何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m和25.5个/hm 2;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也随之上升;林窗以竖式林窗为主,占林窗数量的64.71%,以25~50 m 2和75~100 m 2范围内林窗个数最多,但75~100 m 2级别林窗面积为25~50 m 2级别的林窗面积的2.2倍;形成时间≥30年的林窗数量最多,占39.22%;林窗形成方式以树倒为主,其次为树干中部折断木,占形成木数量百分比分别为70.83%和14.58%;林窗形成木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内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形成木数量的33.75%和38.33%。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林窗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具有随之上升的趋势;岷江冷杉林以小林窗为主,形成时间≥30 a,形成木以树倒为主,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为主要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近自然人工群落构建、人工促进更新,以及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林窗面积 形成木 径级分布 高度级分布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青树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黄金燕 周世强 +2 位作者 李仁贵 李德生 张和民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第4期72-75,共4页
本文主要采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水青树林,揭示了其分布、生境、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关键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水青树 生态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及机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红敏 李欣茹 +1 位作者 谢美钰 徐建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376-10386,共11页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常用措施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补偿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最终改善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目前以及假设补偿后社区居民...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常用措施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补偿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最终改善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目前以及假设补偿后社区居民态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在对态度进行多维特征划分的基础上,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可显著改变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且均发生了积极的改变,但对不同维度态度的改变作用不同。其中,喜厌态度的改变最明显,其次是捕杀态度和保护态度,最后是期望态度。肇事补偿对于社区居民的态度及其改变作用受到其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其中是否受到过野生动物破坏、耕作总收入或总收入中耕作收入比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社区居民的态度,农地总面积、牲畜数量、玉米地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情感态度的改变,玉米地损失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行为态度的改变。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普及肇事补偿制度、完善肇事补偿机制、调整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情感和责任等减缓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 社区居民态度 态度改变 冲突减缓措施 影响因素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的时空动态及生境选择: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楠 王彬 +4 位作者 程跃红 钟雪 冯茜 胡强 金义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9-326,共8页
鸡形目鸟类是全球受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中国横断山脉地区的高山生态系统条件恶劣且气候严苛,分布着多样性极高的鸡形目鸟类,了解其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对于群落保护至关重要。以横断山脉东缘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鸡形目鸟类是全球受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中国横断山脉地区的高山生态系统条件恶劣且气候严苛,分布着多样性极高的鸡形目鸟类,了解其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对于群落保护至关重要。以横断山脉东缘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于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海拔3500~4800 m的高山生态系统建立109个红外相机位点对鸡形目鸟类进行监测,共覆盖72个网格(1 km×1 km),累计监测33759个相机日。结果表明,(1)保护区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由9个物种组成,特有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比例高,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雪鹑(Lerwa lerw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相对多度较高,是群落中的数量优势种。(2)鸡形目鸟类群落结构时空动态明显。物种丰富度和总相对多度在灌丛生境和3500~4000 m海拔段最高,繁殖季(4—7月)相对多度远高于非繁殖季(8月—翌年3月)。(3)不同物种有不同生境选择偏好,雪鹑显著选择上位坡;血雉显著选择低海拔和灌丛生境,回避流石滩生境;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显著选择高海拔和流石滩生境,拒绝灌丛生境;绿尾虹雉未表现出显著选择性,可利用各类生境资源。(4)保护区梯子沟和银厂沟是鸡形目鸟类重要分布区。位于梯子沟和银厂沟的网格监测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将绿尾虹雉设为重要保护对象,并重点关注对3500~4000 m海拔段灌丛生境的保护和管理;将梯子沟和银厂沟作为鸡形目鸟类优先保护区域,促进区域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的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形目 红外相机 群落动态 相对多度 生境选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畜牧业发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明冲 苟世兴 +2 位作者 王敏 谭伟洪 李文静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5期36-39,共4页
依据卧龙特区统计资料和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调查统计报告,结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畜牧业发展实际,针对畜牧业发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境内放养的马、牛、羊数量持续增长,而圈养的猪数量持续下降。养殖户数... 依据卧龙特区统计资料和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调查统计报告,结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畜牧业发展实际,针对畜牧业发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境内放养的马、牛、羊数量持续增长,而圈养的猪数量持续下降。养殖户数量减少而放牧总头数持续增加,且呈现增长势头。由于放养牲畜与野生动物竞争生存空间,牧民为保护放养牲畜而采伐薪柴扩充草场并建设铁丝围栏等,导致保护区部分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有所缩减,数量有所下降,其生态平衡和食物链受到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野生动物 畜牧业 放养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7
6
作者 韦华 何晓安 杨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1-468,共18页
为了解现阶段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动态与多样性,2015年5月—2016年12月、2018年1—5月和2018年8月—2019年12月,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进行鸟类调查,加上2015年5月—2021年3月的相机拍摄记录,共记录鸟类293种,综合文献记载,保... 为了解现阶段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动态与多样性,2015年5月—2016年12月、2018年1—5月和2018年8月—2019年12月,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进行鸟类调查,加上2015年5月—2021年3月的相机拍摄记录,共记录鸟类293种,综合文献记载,保护区共记录鸟类18目66科39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5种;留鸟188种,夏候鸟100种,冬候鸟18种,旅鸟85种,迷鸟1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保护区春季的多样性指数(5.84)和均匀度指数(0.785)最高,冬季的多样性指数(5.48)和均匀度指数(0.756)最低;针阔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5.74)和均匀度指数(0.825)最高,高山灌丛、草甸和流石滩的多样性指数(4.51)最低,针叶林的均匀度指数(0.703)最低。研究结果为保护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多样性 鸟类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空间分布模式
7
作者 刘正才 何可 +1 位作者 何廷美 杨志松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为深入了解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栖息地与丰富度分布现状,以实现更好的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本研究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空间叠加法分析了保护区大中型兽类栖息地与丰富度空间分布模式。结果显示:(1)大中型兽类中,偶蹄目Artiod... 为深入了解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栖息地与丰富度分布现状,以实现更好的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本研究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空间叠加法分析了保护区大中型兽类栖息地与丰富度空间分布模式。结果显示:(1)大中型兽类中,偶蹄目Artiodactyla具有较高的优势,适宜栖息地面积排名前5的物种均隶属于偶蹄目,其次为食肉目Carnivora和灵长目Primates。(2)根据24种大中型兽类的适宜栖息地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的结果,利用四分位法,按阈值4、9和13将丰富度分为了丰富度低、较低、较高、高4个等级;其中,物种丰富度高与较高的区域共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6%,分布于保护区中部、西南部、东北部、东南部靠近河流且海拔<4000 m的针叶林、灌丛以及针阔混交林。(3)物种丰富度低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8.29%,主要包括保护区西北部、西部、南部的高海拔区域,保护区海拔>4000 m的区域物种丰富度均为低或较低。本研究揭示了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的栖息地与丰富度分布现状,保护区未来可针对研究结果中的关键区域开展相应保护管理工作(如长期监测),有利于最佳地分配利用有限保护资源,这对维持保护区生态稳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中型兽类 物种分布模型 栖息地 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舔盐习性研究
8
作者 叶平 唐莉 +6 位作者 谭伟洪 杨凌瀚 程跃红 张静 唐浩 王鹏彦 唐卓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1,共9页
为深入理解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舔盐行为的活动模式,于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持续观察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的舔盐行为,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段个体舔盐行为的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 为深入理解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舔盐行为的活动模式,于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持续观察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的舔盐行为,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段个体舔盐行为的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舔盐与排尿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区域、月份盐井水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四川羚牛偏好夜间舔盐,白天和夜晚在观察点的滞留时间分别占28.98%和71.02%;(2)四川羚牛舔食盐井水的高峰为5月,成年雌性有更高的累计出现只次;(3)舔盐行为的日活动节律呈U型,08∶00—13∶00为活动低谷,22∶00至次日06∶00为活动高峰;(4)四川羚牛进入盐井的第一次排尿间隔时间显著低于第二、三次排尿;(5)天然盐井水的Na含量较溪水高。本研究为相关保护区对四川羚牛的保护和其栖息地管理提供了基础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羚牛 天然盐井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类资源生态教育价值评价
9
作者 朱家佳 陈绪言 +3 位作者 吴亚勇 郝国歉 刘春秀 付绿倩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1期64-74,共11页
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生态产品价值,彰显生态社会效益的重要平台。为探索自然保护区竹生态文化特定价值的发展空间,推动社会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通过实地调查与层次分析法,以四川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实验区,对保... 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生态产品价值,彰显生态社会效益的重要平台。为探索自然保护区竹生态文化特定价值的发展空间,推动社会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通过实地调查与层次分析法,以四川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实验区,对保护区竹类资源生态教育价值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基于生态教育目的与竹类植物人文内涵及景观形态,按专家评定从观赏价值、文化科普价值和应用价值3个方面确定12个3级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区竹类资源生态教育价值评价体系。(2)评价的约束层权重分别为观赏价值0.4183、文化科普价值0.3692、应用价值0.2125。(3)利用层次分析法筛选评价了56种竹类植物,并将开发利用等级划分为4种级别,Ⅰ级有11种竹种,利用价值高;Ⅱ级有17种竹种,利用价值较高;Ⅲ级有13种竹种,利用价值较低;Ⅳ级有15种竹种,开发利用价值低。(4)据该体系下评分结果选择Ⅰ级、Ⅱ级竹种从“空间营造、文化普及、产业发展”三方面进行应用探讨,提出可贯穿运用种群模式:“箬叶竹⁃孝顺竹⁃绿槽毛竹”,并依此探索跨学科模式下的竹类生态教育方案,以求向西南地区竹类自然保护地生态教育资源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竹类资源评价 生态教育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两栖动物多样性
10
作者 代勤龙 朱雪虎 +4 位作者 兰琦 虞皓琦 黄思凝 喻润 王远飞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为深入了解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加强物种保护,于2020年至2023年的每年6月份和9月份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两栖动物17种,隶属2目8科14属。与2007年该保护区综合科考结果相比,新增两栖动物4种(圆疣... 为深入了解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加强物种保护,于2020年至2023年的每年6月份和9月份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两栖动物17种,隶属2目8科14属。与2007年该保护区综合科考结果相比,新增两栖动物4种(圆疣猫眼蟾、疣刺齿蟾、无蹼齿蟾和华西雨蛙川西亚种),其中圆疣猫眼蟾为县域新记录。区内两栖动物以东洋界物种为主(13种),兼有少量广布种(4种),无古北界物种;我国特有种11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受胁等级的有6种。G指数(2.55)和F指数(2.57)表明区内两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红名录指数(0.835)表明区域两栖动物受胁水平总体不高。结合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濒危和受胁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红名录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多样性对土壤球囊霉素的影响
11
作者 王易鑫 张喜亭 +4 位作者 李永生 朱敏蕊 左若楠 马晓龙 冯鹏 《南方农业》 2025年第7期55-58,63,共5页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为丛枝菌根真菌所产生的糖蛋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层植物进行调查并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计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为丛枝菌根真菌所产生的糖蛋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层植物进行调查并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计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并测定土壤GRSP含量和理化性质,运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影响土壤球囊霉素含量的最主要因素。结果:1)黑竹沟保护区草本层样方物种丰富度R均值为10.53,Simpson指数均值为0.75,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2。2)草本层物种丰富度R与TG(总提取GRSP)显著正相关,与EEG-C/SOC(易提取GRSP中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EEG-N/TN(易提取GRSP中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TG显著负相关,与EEG-C/SOC、EEG-N/TN、TG-N/TN(总提取GRSP中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显著正相关。草本层Simpon指数、物种丰富度R、Pielou均匀度指数与EEG(易提取GRSP)、EEG/TG(易提取GRSP占总提取GRSP的比值)、TG-C/SOC相关性均不显著。3)冗余分析表明草本层均匀度对GRSP具有最大的解释能力(p<0.01)。综上,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对GRSP含量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多样性 球囊霉素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文平 周智强 +6 位作者 张明春 周航 范露萌 赵杨 花东来 赵联军 杜世章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为了揭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于2023年4—5月收集了保护区内5个分布点的野生种群和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共53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V3~V4区通用引物的PCR产物高通量测序,得到720... 为了揭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于2023年4—5月收集了保护区内5个分布点的野生种群和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共53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V3~V4区通用引物的PCR产物高通量测序,得到7202473条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6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4%)是主要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观察物种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金草坡和铁板房(P<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圈养种群富集WCHB1_41、Mailhella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肠道菌群最相似,马熊沟的变化最大;LEFSe分析结果显示,16个属可用于区分不同地点的野生岩羊。研究结果为保护区不同分布地点岩羊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岩羊 肠道菌群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模式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黎明 夏绪辉 +1 位作者 罗安民 王永跃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5-868,共4页
关键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 生态旅游 经验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杜鹃群落调查研究
14
作者 曹荣军 陈金良 +6 位作者 田风雷 彭刚志 黄利民 高新章 彭洪林 王功芳 谭艳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7-53,共7页
为了解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杜鹃群落特征,通过设置样方法,对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4科52属65种,其中乔木14科21属29种,草本15科22属26种,灌木7科7属7种,藤本2... 为了解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杜鹃群落特征,通过设置样方法,对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4科52属65种,其中乔木14科21属29种,草本15科22属26种,灌木7科7属7种,藤本2科2属3种。样地内四川杜鹃为优势种,共有334株,其中四川杜鹃古树75株,四川杜鹃大小级结构完整,种群相对稳定。该群落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优势种为四川杜鹃、灌木层优势种为箬竹、草本层优势种为山酢浆草。对该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丰富度指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杜鹃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朴英超 关燕宁 +2 位作者 张春燕 郭杉 阎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56-2668,共13页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从长时间序列、大范围遥感数据中快速、自动化检测植被动态变化的方法。以MODIS 500m空间分辨率,16d合成的NDVI数据为数据源,对受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严重影响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03年至2012年的植被动...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从长时间序列、大范围遥感数据中快速、自动化检测植被动态变化的方法。以MODIS 500m空间分辨率,16d合成的NDVI数据为数据源,对受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严重影响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03年至2012年的植被动态变化进行时空分析,为保护生态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地震后保护区内植被指数减少的面积大范围增加,且波动较震前更为明显,统计分析结果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等极端现象对该地区植被的破坏程度;2)保护区内植被指数极值变化多发生在夏季或秋季,较低海拔地区极值变化多发生在夏季,而在高海拔地区则多发生在秋季;3)在大熊猫最适宜栖息的区域(2600—2800m)植被指数极值减少量大于0.4的范围大于增加量大于0.4的范围,反映出植被在震后的恢复状况并没达到理想的水平。同时发现在该海拔区域范围内植被指数减少的面积在春夏两季较大,表明在该时间段卧龙地区大熊猫最适宜生存区域的植被情况较为不稳定,需更为关注其动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小波变换 时间序列分析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家畜竞争关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康东伟 赵联军 宋国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4-76,共3页
基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的野生动物生境监测数据,利用列联表法、生态位重叠法和分布频率法,研究了大熊猫与家畜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家畜竞争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海拔(A)为2 500 m≤A<... 基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的野生动物生境监测数据,利用列联表法、生态位重叠法和分布频率法,研究了大熊猫与家畜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家畜竞争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海拔(A)为2 500 m≤A<3 000 m的针阔混交林中,乔木特征是高度(D)为20 m≤D<30 m、郁闭度(E)为0.25≤E<0.50、乔木胸径(F)为20 cm≤F<30 cm;灌木特征是高度(G)为2 m≤G<3 m、盖度(H)为25%≤H<50%;竹子特征是高度(I)为2 m≤I<3 m,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e)生长状况良好。此研究可以为大熊猫生境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家畜 竞争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美姑县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齐敦武 王晓琴 +3 位作者 苗苗 张文广 王艳妮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为评价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利用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 F指数。经计算,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表明:农田 耕地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四川短尾、高山姬鼠、黄胸鼠和社鼠为主要的群落组成... 为评价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利用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 F指数。经计算,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表明:农田 耕地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四川短尾、高山姬鼠、黄胸鼠和社鼠为主要的群落组成,其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分别是1 1374和0 8599;原始森林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川西白腹鼠和食虫类为主,其各多样性指数H=0 3307和J=0 3465;高山草甸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鼠兔类和姬鼠类为主,其H=0 3704和J=0 3881。为了得到补充和对照,参考了该区小型兽类已有的资料运用G F指数评价其生物物种多样性,首先计算科间多样性(F)和属间多样性(G),然后,再利用F指数和G指数的比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G F指数值,说明保护区小型兽类种属间的多样性。该区小型兽类D F指数为0 6977,即小型兽类种属间多样性较高,但和香农 威纳指数评定多样性有一定差异。保护区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包括人为干扰在内的一切干扰尚需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美姑县 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小型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鹿在群落中的种间关联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谦 钟义 +4 位作者 周厚熊 刘卓涛 王晓娟 施小刚 李兆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4-322,共9页
利用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获红外相机数据,分析水鹿(Rusa unicolor)与其所生活的地栖动物群落中其他物种的生态学关系,旨在探讨水鹿的群落环境。结果显示:(1)水鹿与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林麝(Moschus ber... 利用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获红外相机数据,分析水鹿(Rusa unicolor)与其所生活的地栖动物群落中其他物种的生态学关系,旨在探讨水鹿的群落环境。结果显示:(1)水鹿与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野猪(Sus scrof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豪猪(Hystrix brachyura)发生直接正关联。从关联物种数来看,水鹿是群落中积极物种之一,对维持群落稳定具有重要作用。(2)水鹿与多数物种的生态学关系是共享食物和生境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水鹿与野猪、中华鬣羚、毛冠鹿存在偏利生态学关系,可能为这些物种的生存创造适宜生境。(3)随着虎(Panthera tigris)、豹(P.pardus)等大型捕食物种种群密度的下降或消失,以水鹿为代表的有蹄类在群落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中失去部分生态学功能,失去制约。随着时间推移,群落可能会走向崩溃。因此,如何恢复中大型食肉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将成为该群落继续生存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鹿 生物群落 生态学关系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跟踪影响评价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枫 尤蓉凯 马山俊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1期27-31,共5页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对规划已经和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是应对规划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研究还很少见。本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对规划已经和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是应对规划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研究还很少见。本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环境保护和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目的、技术路线、评价内容及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对保护区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规划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黎运喜 赵军 +6 位作者 李刚 贺飞 彭波 刘富文 朱云东 陈佑平 涂正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和海拔、坡度、竹林分布等10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Max Ent)模型对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竹林分布(56.90%)和距山脊距离(29.90%)2个环境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86.8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据Max Ent模型最大约登指数,将结果分为适宜和不适宜2种类型,其中,适宜面积为15 187.50 h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4.22%,主要位于保护区中部、保护区南北部分别与宝顶沟和白河自然保护区交界区域;不适宜面积为29 197.20 hm^2,占65.78%。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本研究为保护区合理安排保护行动的时段和区域、提升大熊猫的保护成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对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化学通讯 适宜性 MAX Ent模型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