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语四字结构在英译汉中的优化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有贵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87,共4页
四字结构是汉语的重要修辞手法,它言简意赅,节奏明快。本文着重论述了汉语四字结构在英译汉中的运用方法;并运用实例,论述了汉语四字结构在译文中传神达意,不可替代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 四字结构 英汉翻译 优化作用 翻译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透视《兰亭集序》中“四字结构”的异同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明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3X期26-27,共2页
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不仅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有利于语言的交流与沟通。本文通过《兰亭集序》中"四字结构"翻译特点的分析与思考,以期对英汉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 英汉对比 兰亭集序 四字结构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四字结构在英译汉中的运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天亮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105-107,共3页
汉语中的四字结构包括四字成语和四字词组,前者仅常用的即多达数千,后者则难以计数。这种结构不仅言简意赅,看后耐人寻味,而且音调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实为汉语中的一大精华。在英译汉中,若能恰当运用这种结构,可使译文骤然增色,收到不... 汉语中的四字结构包括四字成语和四字词组,前者仅常用的即多达数千,后者则难以计数。这种结构不仅言简意赅,看后耐人寻味,而且音调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实为汉语中的一大精华。在英译汉中,若能恰当运用这种结构,可使译文骤然增色,收到不容忽视的效果。而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四字结构最为恰当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字结构 英译汉 译文 成语 短语 平行结构 词组 沙沙作响 快动 树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四字结构”
4
作者 周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76-77,共2页
统编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公输》一课,有这么一句:“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课本注为:“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楠,同‘楠’。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文,同‘纹’。”课本关于“楩楠... 统编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公输》一课,有这么一句:“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课本注为:“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楠,同‘楠’。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文,同‘纹’。”课本关于“楩楠豫章”的解说值得商椎。《潜夫论。浮侈》:“必欲江南(?)梓,豫章楩楠……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汪继培笺:“《新书·资质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字结构 古汉语 潜夫论 淮南子 木材 庄子 课本 樟树 语言现象 吕氏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结构的英译汉
5
作者 王水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6期92-94,共3页
关键词 平行结构 译文 汉语 名人演说一百篇 四字结构 英译汉 词语 平行式 英语谚语 节奏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片名汉译音韵美赏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徐美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97-98,共2页
把片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是艰难的再创造过程,它赋予影片以活力与神韵。好的译名不仅像一件艺术精品,使观众得到艺术的,陶、美的享受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而且像一块磁铁,能吸引观众去观看欣赏影片,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更... 把片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是艰难的再创造过程,它赋予影片以活力与神韵。好的译名不仅像一件艺术精品,使观众得到艺术的,陶、美的享受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而且像一块磁铁,能吸引观众去观看欣赏影片,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更是一件艺术精品,经久难忘,具有鉴赏和收藏的双重价值。而电影片名翻译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音韵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片名 四字结构 音韵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英语翻译中汉语成语的运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肖云枢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4-126,共3页
成语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惯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等特点,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它即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汉语中成语极为丰富,它... 成语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惯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等特点,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它即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汉语中成语极为丰富,它主要以四字结构为主,其结构严谨、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成语 英语翻译 四字结构 法律英语 习惯用语 英语文体 心理状态 共同体法 修辞手段 律师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言“之”和口语“的”的区别——兼论“之”的词性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廷琛 《齐鲁学刊》 1986年第2期125-128,70,共5页
本文所论主要是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之”,其他方面略加涉及。关于这种“之”字,大都把它解作口语的“的”(在早又写作“底”)了。清代张文炳《虚词注释》中说:“‘之’……作‘的’看,‘大学之道’是也。”后来不但有好多研究汉语的学... 本文所论主要是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之”,其他方面略加涉及。关于这种“之”字,大都把它解作口语的“的”(在早又写作“底”)了。清代张文炳《虚词注释》中说:“‘之’……作‘的’看,‘大学之道’是也。”后来不但有好多研究汉语的学者也解“之”作“的”,甚至还有些人试图从语音上说明“之”和“的”的关系,以助此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语 口语 词性 语法结构 中心语 四字结构 语音 虚词 单音节 词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