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面四参数坐标转换模型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小荣 李明峰 刘支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135,144,共5页
采用数值分析理论讨论方阵奇异性判别的方法,针对平面四参数坐标转换模型法方程系数矩阵病态性的问题,提出中心化坐标与缩小误差方程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改善了法方程系数矩阵的结构与病态性,获取到稳定可靠的转换参数。通过理论与实... 采用数值分析理论讨论方阵奇异性判别的方法,针对平面四参数坐标转换模型法方程系数矩阵病态性的问题,提出中心化坐标与缩小误差方程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改善了法方程系数矩阵的结构与病态性,获取到稳定可靠的转换参数。通过理论与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简单可行,为区域工程测量中平面坐标转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参数模型 参数相关性 病态性 中心-缩小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财政补贴与自然资源产业集聚——对克鲁格曼CP模型的拓展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健 董春诗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8,125,共6页
本文通过对克鲁格曼CP模型的拓展,建立了两种要素、两个部门、两个区域的空间经济学模型,对政府财政补贴下资源产业集聚机理进行了公理化解释:政府对具有资源加工制造优势区域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将提升资源加工制造业在该区域的集聚水平。
关键词 政府财政补贴 自然资源产业集聚 空间经济学 中心-外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市场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异质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长石 刘晨晖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49,共6页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思想及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本文对地区发展不平衡进行了测算及空间分解,然后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影响。研究显示:金融市场化对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组内与组间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是异质性的;金融...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思想及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本文对地区发展不平衡进行了测算及空间分解,然后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影响。研究显示:金融市场化对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组内与组间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是异质性的;金融市场化提升了东部地区总的发展不平衡,却降低了中西部地区总的发展不平衡,类似结果对于空间分解得到的其他发展不平衡指标也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市场化 中心-外围模型 加权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基础、目标与路径 被引量:47
4
作者 陈涛 唐教成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40-57,共18页
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于整体部署和顶层规划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希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思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引入“中心-外围”(CP)模型理论并加以运... 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于整体部署和顶层规划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希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思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引入“中心-外围”(CP)模型理论并加以运用,分析了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四者互动的区域创新一体化,提出以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于这一思考,系统梳理成渝地区区位、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和高教资源现状,为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提供现实性基础。围绕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目标,依循对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4个链条式子目标的“正向”问题逻辑进行逐一分解,通过借鉴国内相关区域一体化经验,明确4个子目标在一体化发展中的突破口:产业一体化重在分工互补,人才一体化重在开放流动,教育一体化重在互认共享,城市一体化重在创新集聚。根据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从高等教育集群这一“逆向”思路出发,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法与路径:一是以创新性、中心性和协同性的集群式思维为建设方法,这是建设之根本。二是以集群式操作为建设路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接引领产业体系;探索群地结对联动,促进要素因地流动;设立成渝高教新区,推动教育互认共享;联结双城集群网络,发展双核共驱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高等教育集群 区域创新一体化 “中心-外围”模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地域性聚集机理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梁双陆 陈瑛 《南方经济》 CSSCI 2012年第9期143-155,共13页
针对世界各地十分活跃的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空间经济学的两国四地区"中心-外围"模型,分析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中产业向合作区聚集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试图回答为什么有些合作区发展快而另一些合作区进展缓慢... 针对世界各地十分活跃的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空间经济学的两国四地区"中心-外围"模型,分析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中产业向合作区聚集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试图回答为什么有些合作区发展快而另一些合作区进展缓慢的问题。研究发现,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地域性聚集,取决于参与次区域合作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内部空间结构和境外参与合作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聚集力 四地区“中心-外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三角经济圈的合理性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学基本原理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森 蒲勇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4-37,共4页
通过运用Walter Christaller提出的中心—地方理论,以及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地区为支撑点的空间区域经济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西三角经济圈的合理性,并为西三角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出有利建议。
关键词 西三角经济圈 中心-外围模型 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模型 冰山型运输成本 空间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国际地理布局 被引量:1
7
作者 倪经纬 王曙吉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18,共15页
在中国现实条件下,金融地理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从理论上构建新的金融地缘框架。开发性金融是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国际地理布局机制,是通过金融要素全球配置,解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 在中国现实条件下,金融地理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从理论上构建新的金融地缘框架。开发性金融是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国际地理布局机制,是通过金融要素全球配置,解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存在的"密度、距离、分割"问题,构建符合商业利益价值基础的"中心-外围"模式,形成多样化的合作机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言属于高经济密度地区,有着重要的市场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开发性金融引导国际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缩短彼此之间的经济距离,有效解决市场准入限制问题,实现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经济地理 金融地理 开发性金融 “一带一路” “中心-外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服务业出口本地市场效应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左思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9-142,共4页
文章以中国2007—2016年的省域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使用系统GMM的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存在显著的出口外溢特征。即在中心-外围的发展模式下,由于服务产品的... 文章以中国2007—2016年的省域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使用系统GMM的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存在显著的出口外溢特征。即在中心-外围的发展模式下,由于服务产品的集聚而扩大出口份额。并且这种效应在东部地区体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则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模型 本地市场效应 系统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