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在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窦国睿 刘涛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 Glu能神经元 PAG 谷氨酸转运体 特异性标记物 体内 谷氨酰胺酶 兴奋性神经递质 抑制性神经递质 前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联系(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董玉琳 庞有旺 +1 位作者 张富兴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9-393,共5页
本研究应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了大鼠脊髓胶质细胞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s包括 VGlu T1,VG-lu T2及 VGlu T3 )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 :大鼠脊髓内 VGlu T1、VGlu T2和 VGlu T3样阳性轴突终末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形成密切接... 本研究应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了大鼠脊髓胶质细胞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s包括 VGlu T1,VG-lu T2及 VGlu T3 )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 :大鼠脊髓内 VGlu T1、VGlu T2和 VGlu T3样阳性轴突终末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形成密切接触 ;部分星形胶质细胞同时呈 VGlu T3样免疫阳性。上述结果提示 ,脊髓内谷氨酸能神经终末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着信号传递 ;且在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谷氨酸的过程中 VGlu T3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谷氨酸转运体 脊髓 星形胶质细胞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联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鹏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最近在哺乳类动物脑内克隆出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和 VGlu T2 ,目前人们已将两者作为脑内谷氨酸能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物。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 (Vme)内VGlu T1... 最近在哺乳类动物脑内克隆出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和 VGlu T2 ,目前人们已将两者作为脑内谷氨酸能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物。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 (Vme)内VGlu T1/VGlu T2样和 P物质 (SP)样阳性终末与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 (PAG)样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1) Vme内有较多的 PAG样阳性神经元 ,在吻尾方向上亘其全长出现 ,这些神经元绝大多数为大的假单极神经元 ,直径为2 5~ 5 0 μm。(2 )大量的 VGlu T1样、VGlu T2样和 SP样免疫阳性的神经纤维和终末广泛分布于 Vme内 ,其中 VGlu T2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密度高于 VGlu T1;部分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同时呈 VGlu T1样或 VGlu T2样免疫阳性。 (3 )一些 VGlu T1/VGlu T2样、SP样或 VGlu T1/VGlu T2和 SP双重标记的免疫阳性终扣分别包绕在 PAG样阳性的 Vm e神经元胞体周围 ,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 :Vme神经元在将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向更高一级中枢传递过程中 ,可能接受中枢其它来源的谷氨酸能和 SP能终末的调控 ,其中谷氨酸能的投射末梢可能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转运体 谷氨酸 P物质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三叉神经中脑核 大鼠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和5羟色胺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联系(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鹏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6,共7页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和免疫电镜双重标记技术,对大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T1和VGluT2)和 5 -羟色胺(5- HT)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观察。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Vme内可观察到许多...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和免疫电镜双重标记技术,对大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T1和VGluT2)和 5 -羟色胺(5- HT)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观察。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Vme内可观察到许多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PAG)阳性神经元,其中绝大多数为大的假单极神经元。VGluT1和VGluT2免疫阳性的神经纤维和终末广泛分布于Vme内,其中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密度高于VGluT1。在Vme内还可观察到相当数量的 5- HT阳性终末,其中部分终末同时呈VGluT2免疫阳性。一些VGluT1、VGluT2、5- HT及VGluT2 /5- HT双重标记的阳性终末与PAG阳性的Vme神经元胞体形成密切接触。在电镜下,分别用银加强的金颗粒和DAB反应产物显示VGluT1 /VGluT2和 5- HT阳性终末。在Vme内只观察到部分终末呈VGluT2和 5- HT双重免疫阳性,并且这些终末主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以上结果提示,在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向更高一级中枢传递过程中,谷氨酸能和 5 HT能神经终末可能通过Vme神经元对该信息进行复杂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阳性 5-羟色胺(5-HT) 神经元 观察 谷氨酸转运体 三叉神经中脑核 大鼠 PAG 标记技术 体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脊髓神经元内脑啡肽与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的共存
5
作者 魏燕燕 陈晶 +2 位作者 黄静 李金莲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以PPE-GFP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工具,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的脑啡肽(ENK)能神经元与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在脊髓的分布及共存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双标染色的方法。结果:GFP标记的ENK能神经元主要位于... 目的:以PPE-GFP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工具,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的脑啡肽(ENK)能神经元与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在脊髓的分布及共存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双标染色的方法。结果:GFP标记的ENK能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背角,在I-ⅡI层最为密集,背角深层内侧部及中央管周围呈中等密度分布,散在分布于前角。VGLUT1 mRNA阳性细胞广泛分布在脊髓各层。GFP/VGLUT1双标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I-ⅡI层双标细胞占GFP阳性细胞的22.95±1.10%,占VGLUT1阳性细胞的27.91±2.42%;IV-VI层中21.49±4.99%GFP阳性细胞表达VGLUT1,10.35±2.81%VGLUT1阳性细胞表达GFP;前角双标细胞占VGLUT1阳性细胞的1.07±0.37%,占GFP阳性细胞的32.08±13.15%。结论:双标结果表明脊髓内部分ENK能神经元表达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推测ENK能神经元可能通过调控谷氨酸的释放发挥感觉信息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啡肽能神经元 谷氨酸转运体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内Ⅱ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阳性终末向外侧臂旁核的投射
6
作者 叶明翔 葛顺楠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5-260,共6页
新近发现的Ⅰ型(VGLUT1)和Ⅱ型(VGLUT2)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已被作为谷氨酸能神经终末的标识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呈互补分布,显示二者可能存在功能差异。以往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接受口面部浅感觉信息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特别是尾侧亚核(Vc)向... 新近发现的Ⅰ型(VGLUT1)和Ⅱ型(VGLUT2)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已被作为谷氨酸能神经终末的标识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呈互补分布,显示二者可能存在功能差异。以往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接受口面部浅感觉信息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特别是尾侧亚核(Vc)向外侧臂旁核(LPB)发出丰富的谷氨酸能投射纤维,但该投射纤维内究竟是哪一型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承担谷氨酸的转运功能,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选用SD大鼠,综合运用顺行束路追踪[将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分别注入一侧Vc、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Vi)、吻侧亚核(Vo)]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Vc、Vi和Vo内向LPB投射纤维内所含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将CTb分别注入大鼠一侧Vc、Vi或Vo后,在同侧的LPB内可观察到许多CTb顺行标记纤维,其中以来自Vc的标记纤维最多,Vi次之,Vo最少;(2)在LPB内可见部分CTb顺标终末同时表达VGLUT2样免疫阳性,但未见与VGLUT1样阳性终末的共存;(3)可观察到部分CTb/VGLUT2双标终末散在分布于NeuN标记的神经元的胞体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大鼠口面部浅感觉、特别是伤害性信息从三叉神经脊束核向LPB传递的过程中,谷氨酸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其内谷氨酸转运功能的主要是VGLUT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脊束核 顺行束路追踪 外侧臂旁核 谷氨酸转运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蜗轴切除术后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阳性终末在豚鼠耳蜗核内的变化
7
作者 申宇鹏 李晓明 +1 位作者 周永清 路秀英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研究豚鼠行单侧蜗轴切除术后双侧蜗神经核复合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VGluTs)表达的变化情况,以明确VGluTs阳性终末在第一级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情况及功能。方法将正常成年豚鼠行单侧内耳蜗轴切除术... 目的研究豚鼠行单侧蜗轴切除术后双侧蜗神经核复合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VGluTs)表达的变化情况,以明确VGluTs阳性终末在第一级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情况及功能。方法将正常成年豚鼠行单侧内耳蜗轴切除术,手术前、后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术后1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观察双侧脑干蜗神经核内VGluTs阳性终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正常豚鼠蜗神经前腹侧核、后腹侧核、背侧核内均可见丰富的VGluT1阳性终末分布,腹侧核内可见阳性终末环绕神经元胞体形成密切接触。VGluT2阳性终末主要分布于蜗神经背侧核中间层及腹侧核边缘小细胞壳区。豚鼠单侧蜗轴切除术后一周,手术同侧蜗神经腹侧核内VGluT1阳性终末几乎全部消失,与对侧及对照组蜗神经腹侧核对比鲜明。蜗神经核内VGluT2阳性终末在蜗轴切除术后一周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蜗神经腹侧核内大量的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阳性终末起源于同侧耳蜗螺旋神经节;VGluT1是研究初级听觉传入通路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终末的良好标志;VGluT1和VGluT2在听觉传导系统及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有差异,提示了功能上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转运体 耳蜗核 螺旋神经节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8
作者 李金莲 刘涛 +1 位作者 金子武嗣 古田贵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6-210,T002,共6页
应用 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样和 DNPI样 )以及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 Sindibis病毒转... 应用 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样和 DNPI样 )以及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 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为探索兴奋性神经递质和 SP参与面口部伤害性信息在 Vc浅层内的传递和调控提供形态学依据 ;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法的研究探索新路。结果显示 :(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 Sindibis病毒注入一侧 Vc浅层后 ,仅在同侧 Vc注射部位附近的 ~ 层内观察到 5~ 9个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为小型 (≤ 15μm) ,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2 ) Vc浅层内均可见大量的 VGlu T1样、DNPI样和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 ,其中 VGlu T1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密集分布于 层的内侧部和 层 , 层和 层外侧部较为稀疏 ;而 DNPI则主要密集分布于 层和 层 , 层相对地较为稀疏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 层和 层 ;(3 ) VGlu T1样、DNPI样和 SP样阳性终扣分别聚集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 ,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浅层内 阳性终末 Sindibis病毒转染 GFP神经元之 联系 谷氨酸转运体 P物质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泡谷氨酸转运体与神经系统疾病 被引量:8
9
作者 程肖蕊 周文霞 张永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0-294,共5页
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VGLUTs)能特异地装载谷氨酸进入突触囊泡并促进释放,它包括3个成员,其中VGLUT1和VGLUT2是谷氨酸能神经元和它们轴突末端高度特异的标志,同时VGLUT1标志着皮质-皮质投射,VGLUT2标志... 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VGLUTs)能特异地装载谷氨酸进入突触囊泡并促进释放,它包括3个成员,其中VGLUT1和VGLUT2是谷氨酸能神经元和它们轴突末端高度特异的标志,同时VGLUT1标志着皮质-皮质投射,VGLUT2标志着丘脑-皮层投射。而VGLUT3则会出现在胆碱能中间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海马和皮层中GABA能中间神经元中。VGLUTs的异常会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异常,从而诱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该文综述了VGLUTs的功能障碍与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癫痫、耳聋发病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转运体 谷氨酸能神经元 谷氨酸能突触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与ASIC3或TRPV1在大鼠结状神经节内的共存研究(英文)
10
作者 李志红 蒋兴旺 +1 位作者 葛顺楠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1-625,共5页
为了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与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ASIC3)或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样阳性产物在大鼠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nodoseganglia,NG)内的分布和共存,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 为了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与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ASIC3)或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样阳性产物在大鼠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nodoseganglia,NG)内的分布和共存,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NG内VGluT1或VGluT2分别与ASIC3或TRPV1的共存情况。结果显示:(1)在NG内,VGluT2、ASIC3和TRPV1主要见于中、小型神经元的胞浆内,大型神经元少见,而VGluT1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少,主要见于大型或中型神经元;(2)部分VGluT2阳性神经元同时显示ASIC3或TRPVl免疫活性,其中VGluT2/ASIC3双标神经元分别占VGluT2阳性神经元的43.06%,占ASIC3阳性神经元的58.74%;而VGluT2/TRPVl双标神经元分别占VGluT2或TRPVl阳性神经元的5617%和51.12%;(3)VGluTI与ASIC3或TRPV1双标神经元的数量很少,不到1%。以上结果提示,VGluT2主要存在于NG内中、小型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常被认为是内脏伤害性信息的初级感受神经元,因而VGluT2分别与ASIC3或TRPVl的共存表明它们可能与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产生和传递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转运体 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结状神经节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靶向抑制囊泡谷氨酸转运体3干扰RNA的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可减弱小鼠触诱发痛(英文)
11
作者 刘洁琼 李臣鸿 +3 位作者 罗琼 尹平平 雷涛 罗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49-1455,共7页
目的构建含靶向囊泡谷氨转运体3(Vglut 3)的特异性RNA干扰序列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并观察其经坐骨神经接种后缓解小鼠触诱发痛的作用。方法首先构建携带Vglut3特异性短发卡RNA(sh RNA)的重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将重组载体通过坐... 目的构建含靶向囊泡谷氨转运体3(Vglut 3)的特异性RNA干扰序列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并观察其经坐骨神经接种后缓解小鼠触诱发痛的作用。方法首先构建携带Vglut3特异性短发卡RNA(sh RNA)的重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将重组载体通过坐骨神经接种,检测其在小鼠触诱发痛模型中的镇痛效果。分别用von Frey丝和Hargreaves'实验测试小鼠的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评估背根神经节中VGLUT3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HSV-1-shvglut3。经坐骨神经接种后,该载体可将Vglut3特异性sh RNA逆行运输至背根神经节。触诱发性疼痛模型小鼠接种HSV-1-shvglut3载体2周后,背根神经节中VGLUT3表达下调,小鼠的机械性缩爪阈值回升至大致基础水平。这种镇痛效应持续超过两个星期,未出现明显的系统副作用,且小鼠热痛阈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表达于背根神经节中的Vglut3是一个针对触诱发痛极具前景的干扰靶点。我们构建的HSV-1-shvglut3载体通过外周接种,对触诱发痛有特异、安全、高效、持久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谷氨酸转运体3 痛觉过敏 1型单纯疱疹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NCS转录组数据以囊泡谷氨酸转运体1为靶点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重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宗杰 王静 +5 位作者 韩露 王同兴 高圣乔 程肖蕊 周文霞 张永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41-648,共8页
目的利用基于网络细胞反应印记整合文库(LINCS)提供的药物扰动基因表达谱数据和阿尔茨海默病(AD)谷氨酸毒性发病机制,以囊泡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为靶点进行抗AD药物重定位预测。方法利用MetaCore数据库构建VGLUT1调控基因集,基于LINC... 目的利用基于网络细胞反应印记整合文库(LINCS)提供的药物扰动基因表达谱数据和阿尔茨海默病(AD)谷氨酸毒性发病机制,以囊泡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为靶点进行抗AD药物重定位预测。方法利用MetaCore数据库构建VGLUT1调控基因集,基于LINCS提供的药物扰动基因表达谱数据,采用基因富集分析评估药物调控VGLUT1转录潜能,预测靶向调控VGLUT1转录的抗AD药物。以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为模型,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新异物体识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对预测药物的抗AD作用进行验证。结果获得了包括16个激活VGLUT1转录和11个抑制VGLUT1转录的基因集;富集分数排名前5具有促进VGLUT1转录作用的药物为氟尼缩松、谷氨酰胺、阿那曲唑、米非司酮和雷替曲塞。米非司酮可显著增加SAMP8在水迷宫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P<0.05),而对新异物体识别实验中的偏好指数无显著影响。结论基于LINCS转录组数据和VGLUT1特征基因集的药物重定位为抗AD药物发现提供了一个新的易实现的参考方法。米非司酮具有成为抗AD药物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药物重定位 基因表达谱 谷氨酸转运体 米非司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胺类囊泡转运体2抑制剂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翁加俊 于文娟 李华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28,共4页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esia,TD)是一种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严重药物副反应,其主要临床症状以口-舌-咽三联征以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躯体的舞蹈样动作为主。虽然很多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TD的发...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esia,TD)是一种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严重药物副反应,其主要临床症状以口-舌-咽三联征以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躯体的舞蹈样动作为主。虽然很多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TD的发病风险,但是美国的CATIE研究的结局不支持此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运动障碍 单胺类转运体2抑制剂 戊苯那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转运体亚型谷氨酸转运体1与其调控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成敏 颜慧 宫泽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64-1268,共5页
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动态平衡是由谷氨酸转运体精确调控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或表达失调时导致胞外谷氨酸水平异常,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其中谷氨酸转运体1(GLT-1)起着"谷氨酸泵"作用,近年来还发现了仅在肽链C末端发生改变的G... 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动态平衡是由谷氨酸转运体精确调控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或表达失调时导致胞外谷氨酸水平异常,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其中谷氨酸转运体1(GLT-1)起着"谷氨酸泵"作用,近年来还发现了仅在肽链C末端发生改变的GLT-1剪切变异体;其中GLT-1a、GLT-1b和GLT-1v发现与某些疾病具有相关性。药物调控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或功能,维持胞外谷氨酸正常浓度,能有效改善病理状况。目前已有多种药物被报道对谷氨酸转运体具有激动或抑制作用,如能够上调GLT-1活性的药物有头孢曲松、苯环己哌啶、胞二磷胆碱、利鲁唑、凝血酶、蛋白激酶B等;下调GLT-1活性的药物有依托咪酯、氯氮平、天冬酰胺类衍生物、内皮素等。该文将调控谷氨酸转运体的药物做一总结,为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谷氨酸转运体 谷氨酸转运体 谷氨酸转动体1 药物调控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联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文君 周凯翔 +1 位作者 张晨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8-554,共7页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内,三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观察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狂犬病毒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将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注入vl PAG后,脑内大量的核团,如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 PFC)、前扣带回皮质(ACC)、LC等,均可观察到大量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到LC内存在密集分布的TH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且部分TH阳性神经元同时与狂犬病毒标记的神经元共标,证实LC和vl PAG之间存在纤维联系。结论: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 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镇痛效应以及慢性痛状态下觉醒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丘脑背内侧核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传入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16
作者 冯慧洁 彭霏 +2 位作者 薛美琪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灌注取材,进行全脑扫描,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结果:将RV病毒注入VGLUT2-ires-Cre小鼠MD后,在皮质和脑干内可观察到密集的突触前神经元。皮质内逆标神经元多分布于运动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皮质和岛叶;丘脑内多见于丘脑网状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等;而脑干逆标神经元则主要分布在臂旁外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等部位。结论:MD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一方面可接受来自脑干的上行纤维的投射,或丘脑网状核的信息调控;另一方面作为高阶丘脑也可接受皮质的下行投射,参与脑内的多种功能。以上结果为研究MD的功能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背内侧核 狂犬病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PA致皮质NG2细胞活动变化及NG2与睡眠-觉醒相关神经元的共存关系和酸枣仁汤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海波 石鹏 +2 位作者 滕柳 杨婷婷 王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1-54,I0021-I0024,共8页
目的 观察NG2细胞在大鼠皮质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下降后的活动变化和NG2与5-Ht、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的共存关系,以及酸枣仁汤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 目的 观察NG2细胞在大鼠皮质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下降后的活动变化和NG2与5-Ht、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的共存关系,以及酸枣仁汤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nine,PCPA)组、PCPA+酸枣仁汤组、酸枣仁汤组,正常组不给任何处理;对照组腹腔注射氯化钠溶液;PCPA组和PCPA+酸枣仁汤组按350 mg/kg体质量以10 mL/kg体积腹腔注射PCPA,酸枣仁汤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氯化钠溶液。均为每天1次,连续注射6 d。第7天开始,正常组不做处理,对照组和PCPA组灌胃氯化钠溶液,酸枣仁汤组和PCPA+酸枣仁汤组按照7.5 g/kg体质量以10 mL/kg体积灌胃酸枣仁汤,每天1次,连续8 d。取材后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皮质NG2细胞活动变化,分析NG2细胞与5-Ht、Glu、Gaba能神经元的共存关系,以及酸枣仁汤干预前后NG2和5-Ht、Glu、Gaba能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 PCPA使皮质NG2和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2(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2,Vglut2)表达明显升高(P<0.01),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TPH)和桥尾蛋白(gephyrin)表达下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G2与5-Ht、Glu、Gaba能神经元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但程度不同的区域共表达。酸枣仁汤治疗后皮质NG2、Vglut2表达明显下降(P<0.01),Tph、Gephyrin表达明显升高(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PCPA可激活皮质NG2细胞,NG2与5-Ht、Glu、Gaba能神经元在大脑皮层存在不同程度共定位;酸枣仁汤能调节NG2和5-Ht、Glu、Gaba能神经元的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氯苯丙氨酸 失眠 NG2细胞 色氨酸羟化酶 谷氨酸转运蛋白2 桥尾蛋白 酸枣仁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y2Aa毒素对小菜蛾的杀虫机理
18
作者 刘媛 林洁茹 +5 位作者 林曼曼 张霄 徐重新 陈蔚 罗楚平 刘贤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2-768,共7页
为研究苏云金杆菌Cry2Aa毒素的生物活性及杀虫机理,先利用浸叶法测定了商品化的Cry2Aa毒素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并用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再用ELISA法测定了Cry2Aa毒素与小菜蛾刷状缘膜囊泡(BBMV)的结合曲线,最后通过Ligand b... 为研究苏云金杆菌Cry2Aa毒素的生物活性及杀虫机理,先利用浸叶法测定了商品化的Cry2Aa毒素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并用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再用ELISA法测定了Cry2Aa毒素与小菜蛾刷状缘膜囊泡(BBMV)的结合曲线,最后通过Ligand blot法和肽指纹质谱对小菜蛾BBMV与Cry2Aa毒素的结合蛋白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Cry2Aa毒素对小菜蛾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27.90μg/ml。Cry2Aa毒素与小菜蛾中肠上皮细胞存在结合,与小菜蛾BBMV的表观结合亲和力为266.6 nmol/L。小菜蛾BBMV与Cry2Aa毒素存在5条主要结合条带,其中分子量2.45×10~5上方的主结合条带酶解后得到ATYSEGPNGSVR片段,通过数据库比对分析,匹配到一个分子量为3.32×10~5的小菜蛾未鉴定蛋白,其功能注释为脂质运载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2Aa 小菜蛾 杀虫活性 刷状缘(BBMV) 免疫组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未定带至PAG腹外侧区特异性神经元通路的形态学研究
19
作者 吕培源 冯慧洁 +4 位作者 张蓬鑫 彭霏 薛懿珈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01-406,共6页
目的:利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ires⁃cre、谷氨酸脱羧酶2(GAD2)⁃ires⁃cre和羟色胺转运体(Sert)⁃ires⁃cre小鼠结合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研究未定带(ZI)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特异性神经元... 目的:利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ires⁃cre、谷氨酸脱羧酶2(GAD2)⁃ires⁃cre和羟色胺转运体(Sert)⁃ires⁃cre小鼠结合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研究未定带(ZI)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特异性神经元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转基因小鼠右侧vlPAG内,两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ZI内的分布。结果:将RV注入vlPAG后,在VGluT2⁃ires⁃cre小鼠ZI的吻尾方向上均可观察到逆标的突触前神经元分布;GAD2⁃ires⁃cre小鼠逆标神经元只见于ZI吻侧部,但Sert⁃ires⁃cre小鼠ZI内少见RV逆行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结论:ZI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或GABA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疼痛或恐惧样行为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定带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γ⁃氨基丁酸 5⁃羟色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RRN3对大鼠小脑出生后发育的调控
20
作者 杨静 李芳 +2 位作者 邱力 罗学港 黄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4-429,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neuronal leucine rich repeat 3,LRRN3)蛋白对大鼠小脑出生后发育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设3个不同时间点亚组。采用行为学实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neuronal leucine rich repeat 3,LRRN3)蛋白对大鼠小脑出生后发育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设3个不同时间点亚组。采用行为学实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抗体注射对大鼠小脑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动物平衡能力较对照组差,相同时间点两组动物静态平衡时间(balance latency,B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2组动物从第7天到第21天皮质逐渐增厚,结构出现动态改变;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VGluT1)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出生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的小脑中均有表达,从出生后第7天到第21天VGluT1阳性分子层随发育进行而不断增厚;对照组和实验组VGluT1阳性分子层厚度在出生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生后第14天和第21天,对照组明显厚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RRN3蛋白对小脑出生后发育过程有重要作用,腹腔注射抗LRRN3抗体能降低小脑VGluT1的表达,减少分子层突触形成,降低分子层厚度,从而抑制小脑皮层的生长和功能性神经回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 小脑发育 静态平衡时间 谷氨酸转运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