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在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窦国睿 刘涛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 Glu能神经元 PAG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特异性标记物 体内 谷氨酰胺酶 兴奋性神经递质 抑制性神经递质 前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联系(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董玉琳 庞有旺 +1 位作者 张富兴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9-393,共5页
本研究应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了大鼠脊髓胶质细胞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s包括 VGlu T1,VG-lu T2及 VGlu T3 )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 :大鼠脊髓内 VGlu T1、VGlu T2和 VGlu T3样阳性轴突终末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形成密切接... 本研究应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了大鼠脊髓胶质细胞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s包括 VGlu T1,VG-lu T2及 VGlu T3 )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 :大鼠脊髓内 VGlu T1、VGlu T2和 VGlu T3样阳性轴突终末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形成密切接触 ;部分星形胶质细胞同时呈 VGlu T3样免疫阳性。上述结果提示 ,脊髓内谷氨酸能神经终末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着信号传递 ;且在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谷氨酸的过程中 VGlu T3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脊髓 星形胶质细胞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和5羟色胺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联系(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鹏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6,共7页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和免疫电镜双重标记技术,对大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T1和VGluT2)和 5 -羟色胺(5- HT)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观察。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Vme内可观察到许多...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和免疫电镜双重标记技术,对大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T1和VGluT2)和 5 -羟色胺(5- HT)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观察。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Vme内可观察到许多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PAG)阳性神经元,其中绝大多数为大的假单极神经元。VGluT1和VGluT2免疫阳性的神经纤维和终末广泛分布于Vme内,其中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密度高于VGluT1。在Vme内还可观察到相当数量的 5- HT阳性终末,其中部分终末同时呈VGluT2免疫阳性。一些VGluT1、VGluT2、5- HT及VGluT2 /5- HT双重标记的阳性终末与PAG阳性的Vme神经元胞体形成密切接触。在电镜下,分别用银加强的金颗粒和DAB反应产物显示VGluT1 /VGluT2和 5- HT阳性终末。在Vme内只观察到部分终末呈VGluT2和 5- HT双重免疫阳性,并且这些终末主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以上结果提示,在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向更高一级中枢传递过程中,谷氨酸能和 5 HT能神经终末可能通过Vme神经元对该信息进行复杂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阳性 5-羟色胺(5-HT) 神经元 观察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三叉神经中脑核 大鼠 PAG 标记技术 体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联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鹏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最近在哺乳类动物脑内克隆出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和 VGlu T2 ,目前人们已将两者作为脑内谷氨酸能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物。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 (Vme)内VGlu T1... 最近在哺乳类动物脑内克隆出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和 VGlu T2 ,目前人们已将两者作为脑内谷氨酸能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物。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 (Vme)内VGlu T1/VGlu T2样和 P物质 (SP)样阳性终末与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 (PAG)样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1) Vme内有较多的 PAG样阳性神经元 ,在吻尾方向上亘其全长出现 ,这些神经元绝大多数为大的假单极神经元 ,直径为2 5~ 5 0 μm。(2 )大量的 VGlu T1样、VGlu T2样和 SP样免疫阳性的神经纤维和终末广泛分布于 Vme内 ,其中 VGlu T2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密度高于 VGlu T1;部分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同时呈 VGlu T1样或 VGlu T2样免疫阳性。 (3 )一些 VGlu T1/VGlu T2样、SP样或 VGlu T1/VGlu T2和 SP双重标记的免疫阳性终扣分别包绕在 PAG样阳性的 Vm e神经元胞体周围 ,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 :Vme神经元在将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向更高一级中枢传递过程中 ,可能接受中枢其它来源的谷氨酸能和 SP能终末的调控 ,其中谷氨酸能的投射末梢可能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谷氨酸 P物质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三叉神经中脑核 大鼠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脊髓神经元内脑啡肽与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的共存
5
作者 魏燕燕 陈晶 +2 位作者 黄静 李金莲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以PPE-GFP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工具,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的脑啡肽(ENK)能神经元与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在脊髓的分布及共存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双标染色的方法。结果:GFP标记的ENK能神经元主要位于... 目的:以PPE-GFP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工具,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的脑啡肽(ENK)能神经元与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在脊髓的分布及共存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双标染色的方法。结果:GFP标记的ENK能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背角,在I-ⅡI层最为密集,背角深层内侧部及中央管周围呈中等密度分布,散在分布于前角。VGLUT1 mRNA阳性细胞广泛分布在脊髓各层。GFP/VGLUT1双标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I-ⅡI层双标细胞占GFP阳性细胞的22.95±1.10%,占VGLUT1阳性细胞的27.91±2.42%;IV-VI层中21.49±4.99%GFP阳性细胞表达VGLUT1,10.35±2.81%VGLUT1阳性细胞表达GFP;前角双标细胞占VGLUT1阳性细胞的1.07±0.37%,占GFP阳性细胞的32.08±13.15%。结论:双标结果表明脊髓内部分ENK能神经元表达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推测ENK能神经元可能通过调控谷氨酸的释放发挥感觉信息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啡肽能神经元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内Ⅱ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阳性终末向外侧臂旁核的投射
6
作者 叶明翔 葛顺楠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5-260,共6页
新近发现的Ⅰ型(VGLUT1)和Ⅱ型(VGLUT2)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已被作为谷氨酸能神经终末的标识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呈互补分布,显示二者可能存在功能差异。以往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接受口面部浅感觉信息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特别是尾侧亚核(Vc)向... 新近发现的Ⅰ型(VGLUT1)和Ⅱ型(VGLUT2)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已被作为谷氨酸能神经终末的标识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呈互补分布,显示二者可能存在功能差异。以往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接受口面部浅感觉信息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特别是尾侧亚核(Vc)向外侧臂旁核(LPB)发出丰富的谷氨酸能投射纤维,但该投射纤维内究竟是哪一型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承担谷氨酸的转运功能,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选用SD大鼠,综合运用顺行束路追踪[将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分别注入一侧Vc、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Vi)、吻侧亚核(Vo)]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Vc、Vi和Vo内向LPB投射纤维内所含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将CTb分别注入大鼠一侧Vc、Vi或Vo后,在同侧的LPB内可观察到许多CTb顺行标记纤维,其中以来自Vc的标记纤维最多,Vi次之,Vo最少;(2)在LPB内可见部分CTb顺标终末同时表达VGLUT2样免疫阳性,但未见与VGLUT1样阳性终末的共存;(3)可观察到部分CTb/VGLUT2双标终末散在分布于NeuN标记的神经元的胞体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大鼠口面部浅感觉、特别是伤害性信息从三叉神经脊束核向LPB传递的过程中,谷氨酸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其内谷氨酸转运功能的主要是VGLUT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脊束核 顺行束路追踪 外侧臂旁核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蜗轴切除术后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阳性终末在豚鼠耳蜗核内的变化
7
作者 申宇鹏 李晓明 +1 位作者 周永清 路秀英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研究豚鼠行单侧蜗轴切除术后双侧蜗神经核复合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VGluTs)表达的变化情况,以明确VGluTs阳性终末在第一级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情况及功能。方法将正常成年豚鼠行单侧内耳蜗轴切除术... 目的研究豚鼠行单侧蜗轴切除术后双侧蜗神经核复合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VGluTs)表达的变化情况,以明确VGluTs阳性终末在第一级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情况及功能。方法将正常成年豚鼠行单侧内耳蜗轴切除术,手术前、后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术后1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观察双侧脑干蜗神经核内VGluTs阳性终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正常豚鼠蜗神经前腹侧核、后腹侧核、背侧核内均可见丰富的VGluT1阳性终末分布,腹侧核内可见阳性终末环绕神经元胞体形成密切接触。VGluT2阳性终末主要分布于蜗神经背侧核中间层及腹侧核边缘小细胞壳区。豚鼠单侧蜗轴切除术后一周,手术同侧蜗神经腹侧核内VGluT1阳性终末几乎全部消失,与对侧及对照组蜗神经腹侧核对比鲜明。蜗神经核内VGluT2阳性终末在蜗轴切除术后一周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蜗神经腹侧核内大量的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阳性终末起源于同侧耳蜗螺旋神经节;VGluT1是研究初级听觉传入通路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终末的良好标志;VGluT1和VGluT2在听觉传导系统及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有差异,提示了功能上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耳蜗核 螺旋神经节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与ASIC3或TRPV1在大鼠结状神经节内的共存研究(英文)
8
作者 李志红 蒋兴旺 +1 位作者 葛顺楠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1-625,共5页
为了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与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ASIC3)或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样阳性产物在大鼠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nodoseganglia,NG)内的分布和共存,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 为了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与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ASIC3)或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样阳性产物在大鼠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nodoseganglia,NG)内的分布和共存,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NG内VGluT1或VGluT2分别与ASIC3或TRPV1的共存情况。结果显示:(1)在NG内,VGluT2、ASIC3和TRPV1主要见于中、小型神经元的胞浆内,大型神经元少见,而VGluT1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少,主要见于大型或中型神经元;(2)部分VGluT2阳性神经元同时显示ASIC3或TRPVl免疫活性,其中VGluT2/ASIC3双标神经元分别占VGluT2阳性神经元的43.06%,占ASIC3阳性神经元的58.74%;而VGluT2/TRPVl双标神经元分别占VGluT2或TRPVl阳性神经元的5617%和51.12%;(3)VGluTI与ASIC3或TRPV1双标神经元的数量很少,不到1%。以上结果提示,VGluT2主要存在于NG内中、小型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常被认为是内脏伤害性信息的初级感受神经元,因而VGluT2分别与ASIC3或TRPVl的共存表明它们可能与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产生和传递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结状神经节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联系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文君 周凯翔 +1 位作者 张晨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8-554,共7页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内,三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观察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狂犬病毒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将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注入vl PAG后,脑内大量的核团,如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 PFC)、前扣带回皮质(ACC)、LC等,均可观察到大量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到LC内存在密集分布的TH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且部分TH阳性神经元同时与狂犬病毒标记的神经元共标,证实LC和vl PAG之间存在纤维联系。结论: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 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镇痛效应以及慢性痛状态下觉醒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丘脑背内侧核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传入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10
作者 冯慧洁 彭霏 +2 位作者 薛美琪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灌注取材,进行全脑扫描,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结果:将RV病毒注入VGLUT2-ires-Cre小鼠MD后,在皮质和脑干内可观察到密集的突触前神经元。皮质内逆标神经元多分布于运动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皮质和岛叶;丘脑内多见于丘脑网状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等;而脑干逆标神经元则主要分布在臂旁外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等部位。结论:MD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一方面可接受来自脑干的上行纤维的投射,或丘脑网状核的信息调控;另一方面作为高阶丘脑也可接受皮质的下行投射,参与脑内的多种功能。以上结果为研究MD的功能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背内侧核 狂犬病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RRN3对大鼠小脑出生后发育的调控
11
作者 杨静 李芳 +2 位作者 邱力 罗学港 黄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4-429,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neuronal leucine rich repeat 3,LRRN3)蛋白对大鼠小脑出生后发育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设3个不同时间点亚组。采用行为学实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neuronal leucine rich repeat 3,LRRN3)蛋白对大鼠小脑出生后发育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设3个不同时间点亚组。采用行为学实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抗体注射对大鼠小脑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动物平衡能力较对照组差,相同时间点两组动物静态平衡时间(balance latency,B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2组动物从第7天到第21天皮质逐渐增厚,结构出现动态改变;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VGluT1)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出生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的小脑中均有表达,从出生后第7天到第21天VGluT1阳性分子层随发育进行而不断增厚;对照组和实验组VGluT1阳性分子层厚度在出生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生后第14天和第21天,对照组明显厚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RRN3蛋白对小脑出生后发育过程有重要作用,腹腔注射抗LRRN3抗体能降低小脑VGluT1的表达,减少分子层突触形成,降低分子层厚度,从而抑制小脑皮层的生长和功能性神经回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 小脑发育 静态平衡时间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中VGluT1样阳性胞体和终末的生后发育、分布以及与PAG样阳性神经元的联系
12
作者 庞有旺 张富兴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3-498,共6页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在光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脑干内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中I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终末的生后发育、表达和分布以及与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P...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在光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脑干内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中I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终末的生后发育、表达和分布以及与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PAG)样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新生(P0)大鼠所有的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的胞体内均可观察到VGluT1的表达,3d(P3)时,VGluT1的表达最强,之后至P11,VGluT1的表达随着发育逐渐下降。P11后,在Vme神经元的胞体内未检测到VGluT1样免疫阳性产物,但在阴性胞体周围可观察到VGluT1样免疫阳性终末分布;(2)生后0d,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其邻接的外侧网状结构(Vodm-LRF)、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Vpdm)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Vsup-CL)内已可观察到VGluT1样阳性纤维终末分布。生后7d,VGluT1样阳性纤维终末开始在三叉神经运动核腹侧区(AVM)、上橄榄核背侧区(ADO)出现;(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于生后12d在Vme、Vodm和Vpdm内和生后21d在Vsup-CL内分别观察到一些VGluT1样阳性终末与PAG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VGluT1可能与生后发育过程中大鼠脑干内三叉神经本体感觉中枢通路的兴奋性联系的建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 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 发育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对大鼠腰段背根神经节内VGluT1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屈金良 李金莲 +2 位作者 熊抗辉 刘涛 庞有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6-290,共5页
本实验将大鼠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中性红复染的方法分别观察了正常大鼠和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后存活不同时间组大鼠腰4(L4)节段的背根神经节(DRG)内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 本实验将大鼠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中性红复染的方法分别观察了正常大鼠和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后存活不同时间组大鼠腰4(L4)节段的背根神经节(DRG)内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其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1)正常大鼠L4节段的DRG内可观察到VGluT1样阳性产物呈点状或斑状分布于胞浆内,有大约71、5%的DRG细胞表达VGluT1样免疫阳性,其中以大型(〉40μm)和中等大小(20~40μm)的神经元为主(分别占整个VGluT1样阳性细胞总数的30.7%和65.9%);(2)坐骨神经结扎后第1、2d,在结扎同侧L4节段的DRG内未检测到VGluT1样阳性神经元数量的明显变化;但自术后第4d开始,VGluT1样阳性神经元的数量随术后存活时问的延长逐渐减少。结扎1-4周大鼠DRG内VGluT1样阳性神经元数量在同一个动物的手术侧与对照侧相比有明显减少(P〈0、01);而结扎1-4周大鼠的手术侧DRG内VGluT1样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明显低于结扎1~3d大鼠的手术侧(P〈0.05或P〈0.01)。以上结果表明,DRG内合成VGluT1样阳性物质的神经元主要是大、中型细胞,DRG细胞可通过轴浆流将VGLIuT1向周围突运输,故外周神经的损伤很易影响到DRG神经元内VGluT1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免疫细胞化学 背根神经节 坐骨神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未定带至PAG腹外侧区特异性神经元通路的形态学研究
14
作者 吕培源 冯慧洁 +4 位作者 张蓬鑫 彭霏 薛懿珈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01-406,共6页
目的:利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ires⁃cre、谷氨酸脱羧酶2(GAD2)⁃ires⁃cre和羟色胺转运体(Sert)⁃ires⁃cre小鼠结合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研究未定带(ZI)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特异性神经元... 目的:利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ires⁃cre、谷氨酸脱羧酶2(GAD2)⁃ires⁃cre和羟色胺转运体(Sert)⁃ires⁃cre小鼠结合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研究未定带(ZI)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特异性神经元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转基因小鼠右侧vlPAG内,两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ZI内的分布。结果:将RV注入vlPAG后,在VGluT2⁃ires⁃cre小鼠ZI的吻尾方向上均可观察到逆标的突触前神经元分布;GAD2⁃ires⁃cre小鼠逆标神经元只见于ZI吻侧部,但Sert⁃ires⁃cre小鼠ZI内少见RV逆行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结论:ZI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或GABA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疼痛或恐惧样行为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定带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γ⁃氨基丁酸 5⁃羟色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