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枸杞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杨静 马小龙 +3 位作者 季莉 魏新举 吴燕 王晓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43,255,共6页
为分析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枸杞上的残留情况,评估其残留量对人体的膳食摄入风险,建立了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枸杞上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分析枸杞中农药的最终残留量,估算农药慢性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 mg/... 为分析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枸杞上的残留情况,评估其残留量对人体的膳食摄入风险,建立了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枸杞上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分析枸杞中农药的最终残留量,估算农药慢性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 mg/L的范围内,2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在0.01、0.1、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0.7%~106.6%,相对标准偏差为1.4%~4.6%。储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冷冻条件下储藏11个月,噻虫嗪和噻虫胺在枸杞中均稳定。中国居民摄入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慢性暴露风险分别为16.6%和3.8%,远低于100%,慢性膳食暴露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噻虫胺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种子处理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残留分析
2
作者 姚众 季宇超 +4 位作者 张丽萍 刘珍 范巧兰 常芳娟 张贵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9-226,233,共9页
为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种子处理对西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西瓜中的残留状况,本研究以10%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为供试药剂,采用拌种试验,开展噻虫胺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残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噻虫胺有效成分用量100~2... 为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种子处理对西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西瓜中的残留状况,本研究以10%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为供试药剂,采用拌种试验,开展噻虫胺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残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噻虫胺有效成分用量100~250 g/100 kg范围内,对西瓜出苗安全;噻虫胺拌种处理对西瓜苗期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西瓜的生长促进作用减弱,西瓜出苗后30 d,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噻虫胺各处理西瓜产量均高于空白对照,对西瓜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噻虫胺拌种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西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西瓜的品质;随着西瓜生长发育,叶片内噻虫胺含量逐渐降低,出苗后45 d,叶片内未检测到噻虫胺残留;西瓜收获时果实中未检测到噻虫胺残留,西瓜根部土壤中噻虫胺的残留量在0.0412~0.0975 mg/kg之间。综上所述,噻虫胺100~250 g/100 kg用量范围内处理西瓜种子,对西瓜苗期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并可提高产量,改善西瓜的品质,叶片内噻虫胺含量随植株生长逐渐降低,果实中无残留,本研究为噻虫胺种子处理在西瓜生产实践中合理、安全、高效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种子处理 生长发育 品质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塑料及噻虫胺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影响
3
作者 张铮钰 周杨 +1 位作者 包菲菲 张红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和噻虫胺单一及联合暴露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粒径0.5、5和50μm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0和100 mg/L的PS-MPs单一处理,对玉米种子的萌发(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 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和噻虫胺单一及联合暴露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粒径0.5、5和50μm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0和100 mg/L的PS-MPs单一处理,对玉米种子的萌发(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且PS-MPs的粒径和质量浓度的变化对种子萌发状况影响较小;使用噻虫胺单一处理,低浓度(10 mg/L)时对玉米种子萌发无较大影响,高浓度(100和200 mg/L)时则存在显著抑制作用。相较于单一噻虫胺处理,质量浓度100 mg/L、粒径为50μm的PS-MP与200 mg/L噻虫胺联合暴露处理可使玉米种子中噻虫胺的含量下降,从而缓解了高浓度噻虫胺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本研究表明,高浓度噻虫胺和单一PS-MPs暴露对玉米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而在噻虫胺与PS-MPs联合暴露时,PS-MPs可缓解高浓度噻虫胺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塑料 噻虫胺 玉米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果中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的含量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倩倩 朱欣欣 +3 位作者 刘璐 周莹莹 贾松涛 赵林萍 《现代食品》 2024年第5期146-149,共4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含量的方法。方法:用0.1%甲酸乙腈溶液超声提取试样中的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残留物,采用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该...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含量的方法。方法:用0.1%甲酸乙腈溶液超声提取试样中的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残留物,采用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该方法在2~200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好,回收率在89.2%~97.5%,精密度在1.0%~6.1%。结论: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的优点,可以同时有效地测定水果中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水果 噻虫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1%噻虫胺颗粒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控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玉梅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3期40-43,共4页
为明确0.1%噻虫胺颗粒剂(药肥底肥)对小麦蚜虫及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进行了小麦蚜虫防控效果和产量影响试验,主要考察其拌种后对小麦地下害虫、苗期蚜虫的防效,以及对小麦出苗、长势、产量的影响。... 为明确0.1%噻虫胺颗粒剂(药肥底肥)对小麦蚜虫及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进行了小麦蚜虫防控效果和产量影响试验,主要考察其拌种后对小麦地下害虫、苗期蚜虫的防效,以及对小麦出苗、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药肥处理区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增加小麦次生根数量,对蚜虫防效达到90.7%,常规药剂对蚜虫防效为86%;药肥处理区地下害虫为害株率为0.04%,常规药剂处理区为害株率为0.18%,药肥处理区和常规药剂区分别比空白对照区亩增产42.3%、26.3%,药肥处理区比常规药剂区亩增产12.6%。总的来看,施用0.1%噻虫胺颗粒剂不仅能有效地防治小麦蚜虫、地下害虫,还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可作为高效低毒的药肥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0.1%噻虫胺颗粒剂 麦蚜 防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精·咪·噻虫胺FS包衣防治花生地下病虫害效果试验
6
作者 宋相明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6期130-132,136,共4页
为了验证27%精·咪·噻虫胺FS对花生地下病虫害田间防效,本研究以27%精·咪·噻虫胺FS 20 g包衣15 kg花生和27%精·咪·噻虫胺FS 160 g包衣15 kg花生种子作为试验药剂,33%咯菌腈·噻虫胺FS 80 mL包衣15 kg... 为了验证27%精·咪·噻虫胺FS对花生地下病虫害田间防效,本研究以27%精·咪·噻虫胺FS 20 g包衣15 kg花生和27%精·咪·噻虫胺FS 160 g包衣15 kg花生种子作为试验药剂,33%咯菌腈·噻虫胺FS 80 mL包衣15 kg花生种子为对照药剂,以花生主要地下病虫害为试验对象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田使用27%精·咪·噻虫胺FS包衣对花生地下害虫、苗期根腐病和白绢病具有显著的防效,且对花生生长无不良影响,以27%精·咪·噻虫胺FS 160 g拌花生种子15 kg为宜,可以在花生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地下病 精·咪·噻虫胺 包衣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鹏 金芬 +3 位作者 杨莉莉 乌日娜 张艳欣 王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0-496,共7页
通过两年3地的田间试验,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05、0.01和0.05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番茄中的回收率为90%~1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 通过两年3地的田间试验,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05、0.01和0.05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番茄中的回收率为90%~1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4.5%(n=5),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8%~92%,RSD为3.6%~5.8%(n=5),番茄和土壤中噻虫胺的定量限均为0.005 mg/kg,可满足现有限量标准的要求。噻虫胺在番茄中的消解动态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5~17.3 d。当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0 g/hm2在番茄生长到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时,噻虫胺在番茄上的最终残留量在<LOQ^0.32 mg/kg之间,远低于日本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量(MRL)值3 mg/kg,推荐采收安全间隔期为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番茄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分散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等七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 被引量:16
8
作者 郑岩明 刘霞 +3 位作者 姜莉莉 乔康 左一鸣 王开运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0-234,共5页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7种药剂及其混用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噻虫胺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315.1 mg/L,其毒力倍数是呋虫胺的3.23倍;其次为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分别...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7种药剂及其混用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噻虫胺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315.1 mg/L,其毒力倍数是呋虫胺的3.23倍;其次为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分别为473.1和543.1 mg/L。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按5∶5、4∶6、3∶7、2∶8和1∶9的质量比混用,其LC50值分别是215.6、307.1、334.1、232.6和240.7 mg/L,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2∶8和1∶9混用的共毒系数分别达203.9和210.5,增效最显著;噻虫胺与丁烯氟虫腈按5∶5、4∶6、3∶7、2∶8和1∶9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09.2、356.9、338.1、402.4和392.6 mg/L,除5∶5混用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配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1∶9混用共毒系数为182.1,增效显著;噻虫胺与杀虫单按5∶5、4∶6、3∶7、2∶8和1∶9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79.4、540.0、454.8、737.0和878.7 mg/L,其中3∶7混用的共毒系数为127.9,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余配比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杀虫单混用增效作用明显,可以作为防治黄曲条跳甲的高效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条跳甲 噻虫胺 高效氯氟氰菊酯 丁烯氟 毒力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在梨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8
9
作者 兰丰 柳璇 +5 位作者 李晓亮 周先学 刘传德 王志新 鹿泽启 姜蔚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4-818,共5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梨中噻虫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对20%噻虫胺悬浮剂在梨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样品经乙腈匀浆提取,NH,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5~2... 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梨中噻虫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对20%噻虫胺悬浮剂在梨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样品经乙腈匀浆提取,NH,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5~2.5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103%,相对标准偏差为2.0%~3.3%;噻虫胺在梨中的定量限为005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噻虫胺在梨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为12.0~16.4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按有效成分质量浓度0.06和0.09g/L,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d后采样,梨中噻虫胺的残留量为<0.05~0.13mg/kg,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4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残留 消解动态 最大残留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节瓜中的消解动态及初步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艳萍 王思威 +1 位作者 孙海滨 王潇楠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1-216,共6页
为明确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5年在广东和上海两地进行了噻虫嗪在节瓜上的规范田间残留试验,建立了节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 为明确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5年在广东和上海两地进行了噻虫嗪在节瓜上的规范田间残留试验,建立了节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消解半衰期为4.98~5.84 d;采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分别按有效成分75和112.5 g/hm2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2~3次,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10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3、5、7 d采样测定,节瓜中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0.422 mg/kg和〈0.010~0.020 mg/kg。膳食摄入风险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其风险商值(RQ)为0.044,表明噻虫嗪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目前中国尚未制定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标准,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中国可将噻虫嗪在节瓜上的MRL值暂定为1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代谢物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节瓜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消解动态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春荣 何红梅 +4 位作者 徐玲英 朱亚红 赵华 吴珉 李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63-1267,共5页
为了评价噻虫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于2012年分别在浙江、山东和湖南进行了噻虫胺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噻虫胺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噻虫胺的检出限为0.01 mg·kg^-1。添加浓度... 为了评价噻虫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于2012年分别在浙江、山东和湖南进行了噻虫胺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噻虫胺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噻虫胺的检出限为0.01 mg·kg^-1。添加浓度为0.01~1.0 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85%~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10.0%。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回收率等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胺在水稻植株和稻田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5~4.4),(2.7~8.9)d,表明噻虫胺属易降解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水稻 UPLC-MS/MS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设计和响应面法联用优化30%噻虫胺悬浮剂配方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伟昌 张宪鹏 +2 位作者 张大侠 李北兴 刘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9-257,共9页
将均匀设计和响应面法联用,优化了30%噻虫胺悬浮剂配方。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回归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润湿分散剂和黏度调节剂对制剂热贮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回归方法拟合热贮析水率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 将均匀设计和响应面法联用,优化了30%噻虫胺悬浮剂配方。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回归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润湿分散剂和黏度调节剂对制剂热贮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回归方法拟合热贮析水率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41 1和0.999 9,可用于预测热贮析水率。经验证,对热贮析水率的预测配方均为优化配方,样品的热贮析水率均低于5%,热贮前后样品的悬浮率均高于92%。两种回归方法中,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对热贮析水率的预测性更好,相对标准偏差仅为–4.85%。所得最优配方(均为质量分数)为:3%T2700(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NR1602(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0.22%黄原胶和2%硅酸镁铝,此时热贮析水率最小为2.27%±0.08%,热贮前后制剂的悬浮率分别为92.51%±0.25%和92.02%±0.46%,热贮后未发现絮凝、结块或结底现象,而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流动性。结合响应面结果,适当降低T2700用量后,样品的热贮析水率仍低于5%,且其他性能均合格。可见,均匀设计和响应面法联用对悬浮剂配方进行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设计 响应面法 偏最小二乘 逐步回归 噻虫胺 悬浮剂 物理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与吡蚜酮复配对稻飞虱的控制效应和稻田天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居龙 张国 +4 位作者 缪康 赵来成 方继朝 郭慧芳 束兆林 《农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1-17,共7页
为明确噻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增效作用,开发新型防治稻飞虱的复配药剂,笔者利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明确复配药剂对田间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和对天敌的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噻虫胺与吡蚜酮按3:1、2:1、1:1、1:2和1:3的比例... 为明确噻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增效作用,开发新型防治稻飞虱的复配药剂,笔者利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明确复配药剂对田间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和对天敌的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噻虫胺与吡蚜酮按3:1、2:1、1:1、1:2和1:3的比例进行复配后均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以1:2的比例复配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噻虫·吡蚜酮SC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久性,制剂用量为300~375 mL/hm^2时,药后1天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速效性优于吡蚜酮,药后35天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持效性优于噻虫胺,与吡蚜酮无差异,且对低龄、高龄若虫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30%噻虫·吡蚜酮SC对稻田蜘蛛安全,可大面积应用于水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吡蚜酮 稻飞虱 防治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噻虫胺悬浮剂对韭蛆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洪涛 姜法祥 +2 位作者 衣先家 李耀龙 王英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5期146-148,210,共4页
[目的]明确48%噻虫胺悬浮剂对韭蛆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其对韭菜的安全性。[方法]依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在山东省、湖南省多地进行田间试验,并采用温室盆栽法进行安全性试验。[结果]48%噻虫胺悬浮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优于或相当于10%噻虫胺悬... [目的]明确48%噻虫胺悬浮剂对韭蛆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其对韭菜的安全性。[方法]依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在山东省、湖南省多地进行田间试验,并采用温室盆栽法进行安全性试验。[结果]48%噻虫胺悬浮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优于或相当于10%噻虫胺悬浮剂,显著优于40%辛硫磷乳油常规剂量,且对韭菜安全、无药害。[结论]48%噻虫胺悬浮剂是一种防治韭蛆较为理想的药剂,推荐使用剂量为288~360 g a.i./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韭菜 韭蛆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剂型噻虫胺对柑橘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涛 黄生空 +3 位作者 赵明平 赖兆湖 符伟 张卓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6-264,共9页
2018年—2019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噻虫胺4种剂型(30%悬浮剂、18%包埋颗粒剂、13.5%壳聚糖微球和0.5%颗粒剂)及2种施用方式(喷雾和沟施)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30%噻虫胺悬浮剂60 mg/kg处理对幼年树及成年树上柑... 2018年—2019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噻虫胺4种剂型(30%悬浮剂、18%包埋颗粒剂、13.5%壳聚糖微球和0.5%颗粒剂)及2种施用方式(喷雾和沟施)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30%噻虫胺悬浮剂60 mg/kg处理对幼年树及成年树上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好且持效期约30 d,而药后46~96 d的防治效果大幅下降,难以控制其为害。在幼年树根部周围拌毒土沟施时,噻虫胺18%包埋颗粒剂和13.5%壳聚糖微球0.1~0.2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达96 d;0.5%噻虫胺颗粒剂0.1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效果好且持效期达46 d,而药后66~96 d的防治效果下降明显,难以控制其为害;在0.1 g/株剂量下,0.5%噻虫胺颗粒剂药后7~30 d的效果最好、18%包埋颗粒剂次之、13.5%壳聚糖微球稍差,而18%包埋颗粒剂药后46~96 d的效果最佳、13.5%壳聚糖微球次之、0.5%颗粒剂稍差。在成年树根部周围沟施时,噻虫胺18%包埋颗粒剂、13.5%壳聚糖微球0.6~0.8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好且持效期长达89 d,而0.5%噻虫胺颗粒剂0.2 g/株处理的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达89 d;在0.2 g/株剂量下,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橘木虱的防效差异与幼年树基本一致。此外,当剂型、剂量及施用方式均相同时,噻虫胺对柑橘木虱的控制作用略低于噻虫嗪。综上所述,在柑橘生产实践中,若田间柑橘木虱发生量大,应喷施1次30%噻虫胺悬浮剂60 mg/kg;为有效控制幼年树柑橘木虱为害,应于初发期拌毒土沟施1次,使用药剂为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用量为0.2 g/株;针对成年树柑橘木虱,则需将其用量增至0.6 g/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噻虫胺 防治效果 施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同金 付亚萍 +5 位作者 赵亚 宋国春 于建垒 李瑞娟 门兴元 李丽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158-160,166,共4页
[目的]探讨噻虫胺在花生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及室内检测研究0.1%噻虫胺颗粒剂在花生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0.1%噻虫胺颗粒剂按施药剂量为750、1125 g(a.i.)/hm^2,于花生播种前耕地时施药1次,收... [目的]探讨噻虫胺在花生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及室内检测研究0.1%噻虫胺颗粒剂在花生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0.1%噻虫胺颗粒剂按施药剂量为750、1125 g(a.i.)/hm^2,于花生播种前耕地时施药1次,收获期噻虫胺在花生植株、花生壳、花生仁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残留量<0.02 mg/kg)。[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噻虫胺在花生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花生 消解动态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杀虫剂噻虫胺对柑桔木虱的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兴涛 佟晓楠 +5 位作者 段会会 吴敏 李薇 胡乐贞 贺新兴 欧阳智刚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0,共4页
为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对柑桔木虱的防效,2016年以江西省寻乌县一失管脐橙园中的柑桔木虱为防治对象,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0%噻虫胺悬浮剂、20%丁硫克百威乳油、45%毒死蜱乳油、55%氯氰·毒死蜱乳油、10%吡虫啉可溶粉剂等药剂的... 为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对柑桔木虱的防效,2016年以江西省寻乌县一失管脐橙园中的柑桔木虱为防治对象,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0%噻虫胺悬浮剂、20%丁硫克百威乳油、45%毒死蜱乳油、55%氯氰·毒死蜱乳油、10%吡虫啉可溶粉剂等药剂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各农药推荐浓度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噻虫胺悬浮剂对柑桔木虱成虫的LC50是11.30mg/L,低于丁硫克百威乳油的26.23mg/L、毒死蜱乳油的31.78mg/L和吡虫啉可溶粉剂的184.09mg/L,但高于氯氰·毒死蜱乳油的9.640 3mg/L;田间喷药3d后,20%噻虫胺悬浮剂1 500倍液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防治效果为82.14%,喷药9d后达94.23%,与55%氯氰·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高于其他农药处理。噻虫胺防治柑桔木虱起效快,药效持续稳定,适宜在果园与其他化学药剂轮换施用防控柑桔木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木虱 噻虫胺 毒力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和虫螨腈及其代谢物在大葱中的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18
作者 毛佳 尹可锁 +4 位作者 商瑞 白亭亭 刘立娜 杨宝明 李迅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4期187-190,共4页
[目的]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摄入风险。[方法]通过规范田间残留试验,结合大葱中噻虫胺和虫螨腈的残留量,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6~7.4和5.8~6.9 d... [目的]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摄入风险。[方法]通过规范田间残留试验,结合大葱中噻虫胺和虫螨腈的残留量,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6~7.4和5.8~6.9 d,均降解较快。长期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普通人群中噻虫胺和虫螨腈的风险商(RQ)分别为5%和84%,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的风险是可接受的。[结论]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残留不会对我国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螨腈 代谢物 大葱 残留消解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沼液与噻虫胺减量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
19
作者 王洪涛 陈敏 +4 位作者 栾炳辉 王丽丽 王英姿 董泰丽 付传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8期142-144,共3页
[目的]明确鸡粪沼液与化学农药噻虫胺减量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胃毒触杀法和灌根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鸡粪沼液稀释50倍与1 mg/L噻虫胺减量10%~40%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毒力与1 m... [目的]明确鸡粪沼液与化学农药噻虫胺减量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胃毒触杀法和灌根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鸡粪沼液稀释50倍与1 mg/L噻虫胺减量10%~40%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毒力与1 mg/L噻虫胺差异不显著。鸡粪沼液50~100倍在药剂减少20%的情况下,桶混制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田间防效与噻虫胺常规剂量相当。[结论]在使用噻虫胺防治韭菜迟眼蕈蚊时,建议鸡粪沼液稀释50~100倍,与噻虫胺减量20%混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沼液 噻虫胺 韭菜迟眼蕈蚊 减量化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胁迫对小白菜中谷胱甘肽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0
作者 陈雁君 王艳 +3 位作者 程晓平 郭建丽 张建萍 赵艳霞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395-397,共3页
目的寻找较敏感的生物标记物,作为噻虫胺污染蔬菜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采用Ellman法。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结果在胁迫初期GSH含量急剧降低,低浓度处理组GSH含量在第5天下降到最低点,高浓度处理组... 目的寻找较敏感的生物标记物,作为噻虫胺污染蔬菜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采用Ellman法。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结果在胁迫初期GSH含量急剧降低,低浓度处理组GSH含量在第5天下降到最低点,高浓度处理组GSH含量在第7天下降到最低点。处理组的蛋白质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浓度越高蛋白质含量越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GSH和蛋白质均可作为噻虫胺污染蔬菜的早期敏感生物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GSH 蛋白质 小白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