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俊 滕香宇 刘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920-1922,共3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的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疾病,高雄激素状态和慢性的无排卵是其主要特征。目前认为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导致代偿性的高胰岛素水平是导致高雄激素血症和卵巢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是P-COS患者代谢异常及生殖功能障碍...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的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疾病,高雄激素状态和慢性的无排卵是其主要特征。目前认为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导致代偿性的高胰岛素水平是导致高雄激素血症和卵巢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是P-COS患者代谢异常及生殖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用于临床治疗PCOS,可纠正PCOS的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恢复患者的排卵和受孕功能。其作用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改善胰岛素抵抗(IR)有关;但也有部分报道提示TZD可能存在与IR无关的作用途径。本文主要就TZD在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R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酮类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韩亭亭 郑俊 胡耀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EBSCO、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Wile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网... 目的系统评价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EBSCO、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Wile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同时注意未发表文献、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检索,对部分文献使用手工检索。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09年11月。查找以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为干预措施治疗PCO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5.0统计软件对提取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5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PCOS同时加用噻唑烷二酮类较二甲双胍单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P<0.00001,WMD=-0.21,95%CI(-0.27,-0.15)]、促进排卵[P=0.003,OR=2.76,95%CI(1.14,5.42)],但其降低腰臀比(waist-hipratio,WHR)[P=0.51,WMD=0.02,95%CI(-0.04,0.08)]和雄激素[P=0.20,WMD=-31.14,95%CI(-79.21,16.92)]的作用较单药无差异,联合治疗反而削弱了二甲双胍单药改善体质量指数(BMI)[P=0.02,WMD=0.54,95%CI(0.08,1.00)]的作用。没有研究报道不良反应。结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PCOS较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排卵且用药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酮类 甲双胍 多囊卵巢综合征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糖尿病肾病的直接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卢海 王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8期756-759,共4页
近年的研究显示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ZD)具有不依赖于胰岛素增敏作用的肾直接保护作用 ,在未降低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水平的情况下 ,TZD可减少清蛋白尿 ,抑制肾小球系膜肥大及细胞外基质 (ECM)增生。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 :在高血糖状态下 ,... 近年的研究显示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ZD)具有不依赖于胰岛素增敏作用的肾直接保护作用 ,在未降低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水平的情况下 ,TZD可减少清蛋白尿 ,抑制肾小球系膜肥大及细胞外基质 (ECM)增生。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 :在高血糖状态下 ,TZD通过激活肾小球中二酰基甘油激酶 (DGK) ,抑制二酰基甘油 (DAG) 蛋白激酶C(PKC) 细胞信号调节激酶 (ERK)通路活性而改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抑制ECM蛋白的过度产生。也有研究认为 ,TZD与改善硫酸乙酰肝素原多糖 (HSPG)合成及硫酸化、从而抑制肾小球基膜 (GBM)外疏松层的阴离子位点有关。此外 ,TZD可能通过调节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表型转化达到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酮类药物 糖尿病肾病 DAG-PKC-ERK通路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晓菲 郝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7-269,共3页
噻唑烷二酮类(TZDs)如罗格列酮等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降糖药,其作用靶点是过氧化物酶体的增殖活化受体PPARγ。TZDs刺激脂肪细胞分化,增强肌肉、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管并发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使皮肤角质层细胞的分化趋向正常... 噻唑烷二酮类(TZDs)如罗格列酮等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降糖药,其作用靶点是过氧化物酶体的增殖活化受体PPARγ。TZDs刺激脂肪细胞分化,增强肌肉、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管并发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使皮肤角质层细胞的分化趋向正常化;还能减少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产生。现有临床研究表明,TZDs对银屑病、多毛症、黑素瘤、血管肉瘤、皮下脂肪萎缩和类脂质渐进坏死等多种皮肤病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酮类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谱的作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辉文 谭万寿 +2 位作者 李振兴 颜勇华 杨锋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9期879-881,共3页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性。方法2型糖尿病并发血脂异常患者82例,分为4组,第1组18例为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第2组23例,用二甲双胍加罗格列酮治疗;第3组19例,用二甲双胍加辛伐他汀治疗;第4组22例,...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性。方法2型糖尿病并发血脂异常患者82例,分为4组,第1组18例为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第2组23例,用二甲双胍加罗格列酮治疗;第3组19例,用二甲双胍加辛伐他汀治疗;第4组22例,用二甲双胍加罗格列酮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血脂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2组三酰甘油(TG)下降10.5%,总胆固醇(TC)下降1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15.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7.8%;第3组TG下降30.0%,TC下降20.7%,LDL-C下降35.2%,HDL-C上升32.5%;第4组TG下降45.2%,TC下降32.1%,LDL-C下降37.5%,HDL-C上升25.8%。4组之间比较,第3组的降脂效果优于第1,2组(P<0.05),第4组的血脂调节效果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脂代谢异常,但不能取代他汀类药物用于降脂治疗。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能为治疗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的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药物 辛伐他汀 糖尿病 2型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1
6
作者 祁刚 屠树滋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14-716,共3页
运用拼合原理并根据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设计了香豆素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合成方法是以甲基取代的香豆素为原料,经NBS溴化后,再与5-(4-羟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在NaH作用下缩合得到,其中中间体5-(4-羟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是由噻唑... 运用拼合原理并根据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设计了香豆素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合成方法是以甲基取代的香豆素为原料,经NBS溴化后,再与5-(4-羟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在NaH作用下缩合得到,其中中间体5-(4-羟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是由噻唑烷二酮与对羟基苯甲醛在哌啶催化下缩合得到,共合成了5-[4-(香豆素-7-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4-甲基香豆素-7-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香豆素-6-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7-甲氧基香豆素-4-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3-溴香豆素-7-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5-[4-(3-溴-4-甲基香豆素-7-亚甲氧基)苄叉]-噻唑烷-2,4-二酮6个香豆素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结构均经IR1、HNMR、MS确定,两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总产率分别为10.4%、13.1%、7.1%、16.0%、22.0%、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噻唑 香豆素 噻唑 药物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药和LOX-1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英文)
7
作者 陈家伟 胡长平 Jawahar L.Mehta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39-948,共10页
心脏成纤维细胞在心脏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在各种促纤维化因素(如前炎症因子、缺氧-复氧、压力超负荷、衰老)刺激下,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激活,导致细胞基质成分的积聚、心脏肥厚和僵硬。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的配... 心脏成纤维细胞在心脏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在各种促纤维化因素(如前炎症因子、缺氧-复氧、压力超负荷、衰老)刺激下,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激活,导致细胞基质成分的积聚、心脏肥厚和僵硬。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的配体,特别是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药,在病理条件下可调节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功能以及心脏重构的发展,然而未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药对心脏衰竭的有益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药调节心脏成纤维细胞功能和心脏重构的确切信号通路未完全阐明,现有证据提示涉及氧化应激及相关信号途径。此外,PPAR-γ和植物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成纤维细胞 噻唑酮类胰岛素增敏药 植物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蒋艳明 施军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986-990,共5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我国肝酶异常和慢性肝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包括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NAFLD的药物包括减肥药、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降压药、调脂药、细胞因子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我国肝酶异常和慢性肝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包括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NAFLD的药物包括减肥药、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降压药、调脂药、细胞因子调节剂和具有良好前景的大麻素受体拮抗剂。在此对NAFLD治疗药物的近期发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减肥药 甲双胍 噻唑酮类 受体 大麻酚 己酮可可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糖药物对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郑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0-1113,共4页
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T2DM)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T2DM患者临床HF和亚临床左心室功能不全发生率高。此外,由于积极采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措施,T2DM患者寿命明显延长,导致HF发生率升高。传... 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T2DM)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T2DM患者临床HF和亚临床左心室功能不全发生率高。此外,由于积极采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措施,T2DM患者寿命明显延长,导致HF发生率升高。传统的降糖药物仅降低血糖和T2DM微血管合并症,对大血管合并症影响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心力衰竭 动脉粥样硬化 噻唑酮类 甲双胍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美国医师协会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彦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9期52-57,共6页
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依据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及安全性,提出了《2012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该指南)。该指南是通过对Medline、EMBASE检索到的及Cochrane Central进... 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依据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及安全性,提出了《2012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该指南)。该指南是通过对Medline、EMBASE检索到的及Cochrane Central进行过注册的,在1966~2010年进行的,以英文发表的控制研究进行分析制定的。在该指南中,对临床结局的评估包括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及致死率、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神经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这一指南在证据选择及推荐方面遵循美国医师协会的指定系统进行。推荐1:口服降糖药应该在为控制高血糖所进行的生活方式调整已经到位的基础上给予。推荐2:对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单药二甲双胍进行血糖控制。推荐3:在生活方式调整及单药二甲双胍治疗失败的基础上,加用第二种口服降糖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双胍 单药治疗 降糖药物 型糖尿病 磺脲类药物 噻唑 口服降糖药 临床实践指南 口服药物治疗 医师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酮类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罗谋伦 林志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9-22,共4页
格列酮类化学上属于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格列酮类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被称之为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对正常动物和Ⅰ型糖尿病模型无降糖作用,对遗传胰岛素抵抗模型和人工胰岛素抵抗模型... 格列酮类化学上属于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格列酮类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被称之为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对正常动物和Ⅰ型糖尿病模型无降糖作用,对遗传胰岛素抵抗模型和人工胰岛素抵抗模型疗效佳。胰岛素抵抗的研究需要正糖夹技术进行检测,正糖夹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平衡状态下的葡萄糖输注速率。格列酮类降糖作用机制目前认为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有关,格列酮类作用于PPARγ,间接参与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导致增强胰岛素的效应,但确切机制尚未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酮类 噻唑酮类 降糖药 胰岛素抵抗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影响
12
作者 韩慧仙 邓晗 祁兴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642-642,共1页
【据《Int J Cancer》2016年11月报道】题:他汀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影响:一项韩国全国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作者Kim G等) 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癌。在这类人群中,初次使用他汀类药物和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尚... 【据《Int J Cancer》2016年11月报道】题:他汀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影响:一项韩国全国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作者Kim G等) 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癌。在这类人群中,初次使用他汀类药物和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尚不确定。来自韩国延世大学的Kim等选取2002年-2013年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服务样本队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他汀类药物 延世大学 肝癌发生 磺脲类 噻唑 病例对照研究 双胍 慢性阻塞性肺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殷松楼 周冬梅 +2 位作者 奚珏 庄玮 殷寒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88-890,共3页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收集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吡格列酮组使用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15mg/d...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收集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吡格列酮组使用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15mg/d)降糖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结果治疗后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SOD、GSH-Px活性〔(54±18)U/ml和(82±18)U/ml〕较治疗前〔(39±16)U/ml和(71±22)U/ml〕显著升高,MDA水平〔(2.6±1.7)nmol/ml〕较治疗前〔(3.8±2.3)nmol/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吡格列酮组上述3种指标与对照组〔(42±18)U/ml、(73±19)U/ml和(3.5±1.8)nmol/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而且吡格列酮的这种作用不依赖于降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噻唑酮类 吡格列酮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与胰岛素抵抗 被引量:20
14
作者 丁世英 申竹芳 谢明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1-245,共5页
PPAR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 ,它可以促进脂肪细胞分化 ,在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 (TZD)类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发现PPARγ是该类药物的主要功能受体 ,于是展开... PPAR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 ,它可以促进脂肪细胞分化 ,在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 (TZD)类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发现PPARγ是该类药物的主要功能受体 ,于是展开了对于PPAR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关系的研究。TZD类药物激活PPARγ ,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而在基因敲除的PPARγ+ / -中 ,却发现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所以 ,PPAR激活与改善胰岛素抵抗之间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对二者关系的进一步明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 胰岛素抵抗 噻唑酮类 Ⅱ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gamma配体对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陆颖理 张丽 +5 位作者 朱岚 赵江波 吴晖 王宁荐 王雪芳 俞丹璐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5-250,共6页
目的:明确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gamm a配体(罗格列酮)对之的作用。方法:建立6周和10周糖尿病大鼠组,其中10周糖尿病大鼠的1组用PPARgamm a配体治疗,各组左心室心肌制作透射电镜标本。结果:STZ诱... 目的:明确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gamm a配体(罗格列酮)对之的作用。方法:建立6周和10周糖尿病大鼠组,其中10周糖尿病大鼠的1组用PPARgamm a配体治疗,各组左心室心肌制作透射电镜标本。结果: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胞浆肌原纤维束减少并断裂、融合,肌原纤维束与线粒体结构排列紊乱,线粒体崩解,细胞核固缩,核仁消失。10周组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破坏比6周组明显。与未治疗组比,罗格列酮治疗组心肌结构完整、清晰,基本和正常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高血糖引起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糖尿病病程越长病变越明显;PPARgamm a配体具有心肌保护作用,而且不依赖于降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病理学 心肌/超微结构 PPARΓ 噻唑酮类/治疗应用 糖尿病 实验性/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尿nephrin排泄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匡蕾 叶山东 +1 位作者 刑燕 陈玉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29-103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PIO)对糖尿病大鼠尿nephrin(UNE)排泄的动态影响,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对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DM组)和不同剂量PIO干预组[DR1、DR...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PIO)对糖尿病大鼠尿nephrin(UNE)排泄的动态影响,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对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DM组)和不同剂量PIO干预组[DR1、DR2、DR3组,分别给予PIO:10、20、30 mg/(kg.d)],设正常对照组(NC组)。干预前后动态监测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UACR)、UNE、尿肌酐(Ucr)。结果①4组糖尿病大鼠BG及HbA1c均明显高于NC组(P<0.01),而4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②4周末,DR2和DR3组UACR较DM组显著降低(P<0.01),而DR1组与DM组间差异无显著性;8周末,各干预组UACR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DR2组和DR3组UACR较DR1组降低明显(P<0.05)。③0周5组大鼠尿中均检测到nephrin,但差异无显著性;4周末DM组UNE排泄显著高于各干预组(P<0.05),但各干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8周末各干预组UNE较DM组均显著降低(P<0.05),DR2和DR3组UNE与DR1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DR2与DR3组间UNE差异无显著性。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NE与UACR存在正相关(r=0.881,P<0.01)。结论 PIO可降低糖尿病大鼠UNE的排泄,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足细胞 蛋白尿 噻唑酮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联合洛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立平 周巧玲 +4 位作者 彭卫生 刘抗寒 欧阳春 吴晓英 尹红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洛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制备DN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DN模型组、罗格列酮干预组、洛沙坦干预组及罗格列酮联合洛沙坦干预组,另设正常对照组。8周后观察尿蛋白排泄量,用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洛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制备DN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DN模型组、罗格列酮干预组、洛沙坦干预组及罗格列酮联合洛沙坦干预组,另设正常对照组。8周后观察尿蛋白排泄量,用免疫组化、RT-PCR方法检测肾皮质nephrin、podocin蛋白及mRNA表达,用透射电镜检测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各干预组DN鼠尿蛋白排泄均减少。(2)联合干预组对足细胞超微结构及nephrin、podocin下调的改善作用优于单药干预组。结论:罗格列酮与洛沙坦联合用药对DN大鼠肾脏保护作用优于单种药物治疗,其机制部分与改善足细胞超微结构及上调nephrin、podocin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噻唑酮类 洛沙坦 大鼠 足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及其受体在吡格列酮抑制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达娃次仁 赵锋 +2 位作者 齐永芬 陈路增 霍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血清脂联素及其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随机分成3个亚组,安慰剂组(n=10)、小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10mg/(kg.d),n=...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血清脂联素及其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随机分成3个亚组,安慰剂组(n=10)、小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10mg/(kg.d),n=10]、大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20mg/(kg.d),n=10]。以野生型C57BL/6J小鼠(n=9)为对照组。观察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学改变、腹主动脉超声改变及血清脂联素水平、主动脉脂联素受体R1(adiponectin receptor1,AdipoR1)及脂联素受体R2(adiponectin receptor2,AdipoR2)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相比,ApoE-/-小鼠有较明显的主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而经吡格列酮治疗后病变减轻。ApoE-/-小鼠安慰剂组腹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较野生型C57BL/6J小鼠明显增加[(0.290±0.063vs0.178±0.012)cm,P<0.01],而经大剂量吡格列酮治疗后IMT显著减轻[(0.208±0.012vs0.290±0.063)cm,P<0.05]。ApoE-/-小鼠安慰剂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12.41±3.84vs18.96±4.89)μg/L,P<0.05],而经低剂量及高剂量吡格列酮治疗后,与安慰剂组比较,均可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18.78±7.24μg/Lvs12.41±3.84μg/L,P<0.05;24.00±4.71μg/Lvs12.41±3.84μg/L,P<0.05)。ApoE-/-小鼠安慰剂组主动脉脂联素受体AdipoR1mRNA的表达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0.789±0.167vs0.950±0.071,P<0.05),并且AdipoR1/AdipoR2比值显著下降(1.039±0.062vs0.940±0.102,P<0.05),而经吡格列酮治疗可轻度上调AdipoR1和AdipoR2型受体mRNA的表达,大剂量吡格列酮治疗可显著增加AdipoR1/AdipoR2比值(1.063±0.051vs0.940±0.102,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和上调主动脉脂联素受体(尤其是AdipoR1型)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噻唑酮类 动脉粥样硬化 小鼠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保护糖尿病大鼠肾损害及对肾组织MC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茂 叶山东 +4 位作者 陈燕 范爱红 李秀财 杨光伟 王迎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8-531,共4页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UMCP-1)排泄和肾组织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第2、4、8周检测糖尿病大鼠及罗格列酮治疗大鼠正常对照大鼠的尾外周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第8周时测12h尿...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UMCP-1)排泄和肾组织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第2、4、8周检测糖尿病大鼠及罗格列酮治疗大鼠正常对照大鼠的尾外周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第8周时测12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和UMCP-1排泄率,处死大鼠后留取肾脏标本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测定MCP-1mRNA的含量。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C组)比较,与糖尿病组(D组)、与罗格列酮治疗组(R组)第2、4、8周血糖及HbA1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第8周,D、R组UAER及URBP、UMCP-1排泄率和肾脏肥大指数均高于C组(P<0.01),R组4项指标较D组明显降低(P<0.01),且UMCP-1排泄率与UAER、URBP排泄率及肾脏肥大指数呈正相关;③与C组相比,D组大鼠肾脏MCP-1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R组MCP-1mRNA表达也增加(P<0.05)但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部分可能与其抑制肾脏MCP-1过度表达和排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噻唑酮类/药理学 肾/药物作用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云 王午喜 +2 位作者 李茜 顾峻菱 朱爱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36-1038,共3页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分析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理。方法: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前后检测CIM...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分析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理。方法: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前后检测CIMT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后,CIMT值显著下降(P<0.01),同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hsCRP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除FPG和HbA1c下降具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他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抗炎作用而显著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IMT水平,抑制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噻唑酮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