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2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唐勇 贾承造 +8 位作者 陈方文 何文军 支东明 单祥 尤新才 姜林 邹阳 吴涛 谢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隙体积和较大孔隙体积均呈减小趋势,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有序向小尺寸偏移;风城组非常规储层喉道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上限值分别约为0.7μm,8%,0.1×10^(-3)μm^(2);②风城组储层赋存滞留油、可动油的孔隙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随储层粒级变小而有序向小尺寸偏移;粒级较大储层样品赋存滞留油量、可动油量随驱动压力增大分别呈现更加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③风城组各粒级储层中原油驱动压力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呈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原油驱动压力和各粒级储层原油驱动压力差异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喉道半径增大而降低。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推断地质条件下玛湖凹陷风城组深部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动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全粒序储层 孔喉结构 原油可动性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煤层气成藏条件与选区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余琪祥 田蜜 +5 位作者 罗宇 杨帆 陈彦鄂 王烽 高玉巧 郭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开展煤层气选区与评价,将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勘探方向。利用探井钻测录试资料、岩心分析测试数据和地震资料,开展井—震标定和地震剖面解释,编制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层连井剖面和煤层厚度分布图;分析了研究区内煤层气气源、煤岩基本特征、储层物性、含气性和保存条件等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西山窑组煤层在沙奇凸起以北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连片分布,在沙奇凸起以南则主要分布于吉木萨尔凹陷—吉南凹陷;八道湾组煤层分割性较强,主要分布于凹陷内部分地区。(2)区内存在自源型煤层生物成因气、低成熟热成因气和深部外源型高成熟气条件。(3)煤岩有机组分以惰质组为主,镜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低(0.39%~0.47%),为低煤级煤;煤岩瓦斯气体成分主要为N_(2)、CO_(2)和CH_(4),其中N_(2)占绝对优势;煤岩总含气量中可燃气体(CH_(4))含量低。(4)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分为山前断陷富集成藏模式、深部凹陷富集成藏模式和开放斜坡逸散模式。(5)建立了煤层气评价参数和划分标准,五彩湾凹陷、梧桐窝子凹陷、吉木萨尔凹陷和吉南凹陷为煤层气勘探有利区;沙帐断褶带和石钱滩凹陷为较有利区;石树沟凹陷和古城凹陷为不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评价 成藏主控因素 富集成藏模式 煤层气 东部隆起 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非常规储层水力压裂监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士诚 李建民 +5 位作者 许江文 谢勃勃 王明星 吕振虎 李嘉成 杨鹏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4,共15页
准噶尔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水力压裂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储层改造体积有限、油气采出程度低和开发成本高等挑战,亟需明确地下储层水力裂缝展布形态,解决水力压裂优化设计难题。为此,在系统总结北美非常规储层水力... 准噶尔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水力压裂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储层改造体积有限、油气采出程度低和开发成本高等挑战,亟需明确地下储层水力裂缝展布形态,解决水力压裂优化设计难题。为此,在系统总结北美非常规储层水力压裂监测试验关键认识的基础上,聚焦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和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藏开展的水力压裂现场监测试验,系统梳理井下鹰眼监测、DAS管外光纤监测和大斜度取心试验的结果,揭示了非常规油气储层增产改造机制,为国内非常规储层压裂优化设计和裂缝监测解释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导致水平井段内各簇孔眼冲蚀程度差异更加明显,多簇裂缝扩展形态非均衡程度更强;②提升排量能够有效促进多簇裂缝均匀改造,而差异化布孔和段内暂堵压裂不能完全解决多裂缝非均衡扩展问题;③玛湖砾岩井下取心结果显示水力裂缝空间分布不均匀,人工裂缝数量远大于射孔簇数;④储层中穿砾裂缝数量是绕砾裂缝的2倍左右,两类水力裂缝均以高角度为主,裂缝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⑤支撑剂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10~23 m内,垂向上主要集中在20~25 m范围内;⑥砾石颗粒越大、砾石排列方向与裂缝扩展方向夹角越大,水力裂缝越容易穿过砾石。结论认为:压裂结束后段簇间的产液贡献能力存在动态变化,储层综合品质、压裂改造程度与压后产能的联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现场系统监测结果对完善非常规油气藏压裂优化设计、推动水力压裂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体系还需整体谋划和系统推进水力压裂试验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盆地 玛湖砾岩油藏 吉木萨尔页岩油 水力压裂现场监测试验 井下鹰眼监测 分布式光纤监测 大斜度井取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多滑脱层控制的冲断构造特征及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宝利 贾承造 +6 位作者 刘可禹 邓勇 王伟 陈鹏 李超 陈佳 郭泊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系统刻画准南深层先存古构造与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解析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厘清多套烃源岩展布特征,重新梳理重点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而探寻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突破方向。研究表明:①构造变形受两期古构造与3套滑脱层叠合控制,滑脱层横向展布差异显著,侏罗系滑脱层厚度中等且分布广泛,白垩系滑脱层厚度最大但滑脱能力受限,古近系滑脱层薄但横向推覆距离大,由此划分出4层复式构造变形层序并提出“古凸横向分段控带、多滑脱层垂向控层”的构造成因模式;②烃源岩展布方面,首次通过高精度重磁与时频电磁资料联合刻画出二叠系烃源岩“西段窄槽、中段多凹、东段广盆”的分布模式,并重新厘定侏罗系烃源岩“泥岩西厚、煤岩东富”的展布特征;③基于构造变形强度、圈闭有效性及烃源-圈闭匹配关系,构建准南两套主力油气系统、4层复式油气成藏结构模式,将准南划分为“3段10带”,提出“集中勘探五大现实区、甩开突破三大潜力区、风险引领两大准备区”的准南深层下组合分层次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冲断构造 滑脱层 构造变形机制 构造演化 深层下组合 油气成藏 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剥露历史:来自裂变径迹和(U-Th)/He热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1
5
作者 徐芹芹 赵磊 王艳楠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0-336,共17页
东准噶尔造山带(简称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山带时空演化与造山作用方式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古生代以来,东准噶尔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的恢复和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对构造... 东准噶尔造山带(简称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山带时空演化与造山作用方式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古生代以来,东准噶尔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的恢复和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对构造-热演化历史的解剖相对薄弱,尤其缺少晚古生代剥露历史的刻画。卡拉麦里山是东准噶尔造山带的重要构造地貌单元,揭示其隆升-剥露过程对于认识东准噶尔造山带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卡拉麦里山东段的4件沉积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磷灰石(U-Th-Sm)/He低温热年代学分析,获得了该区晚古生代—中生代的隆升-剥露信息。热历史反演结果表明,东准噶尔经历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30~290 Ma)、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285~260 Ma)、三叠纪(250~230 Ma)、早白垩世(135~115 Ma)4期快速剥露。第1期(330~290 Ma)剥露推测与额尔齐斯-斋桑洋在晚石炭世的闭合有关;第2期(285~260 Ma)剥露推测与晚古生代卡拉麦里构造带的右行走滑变形有关;第3期(250~230 Ma)剥露推测与羌塘地块和昆仑-柴达木地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第4期(135~115 Ma)剥露推测是北侧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和南侧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碰撞的联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锆石与磷灰石(U-Th)/He 剥露 晚古生代 东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莫西庄、永进地区为例
6
作者 马骥 王金铎 +5 位作者 张奎华 张关龙 曾治平 胡海燕 宫亚军 张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1,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富集过程与主控因素,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确定油气来源及原油的主力烃源岩;通过定量和半定量方法研究断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滑移距离以及断层的封闭性,应用统计与地质分析相结合阐述断层规模与试油产量的关系,明确断层规模、断距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采用微米CT扫描、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物理模拟系统刻画和表征砂岩孔隙结构参数以及流体在这些致密储层的聚集模式。结果表明: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规模大和活动强度高的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地质时期水平和垂向移动距离超过700 m且规模达到20 km以上的断层有较好的油气输导能力,而小规模和移动距离较小的断层大多起封闭作用;致密储层孔隙半径较小,主要分布在163.8~207.7μm,喉道半径为0.5~8.1μm,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导致原油的差异性充注与富集,中孔-粗喉型储层含油程度最高,大孔-细喉和小孔-细喉型次之,小孔-微喉型含油程度最低。侏罗系致密砂岩成藏主要受活动强度高且规模较大的断裂以及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影响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断层 微米CT扫描 核磁共振 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西段风城组含油性评价与勘探有利层段优选
7
作者 曹婷婷 张彩明 +3 位作者 宋振响 宋梅远 孙中良 徐二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9,共14页
为了开展哈拉阿拉特山(简称“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层段的评价,对钻井岩芯和岩屑样品开展热解、基质孔隙度与渗透率、压汞与氮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等分析,探讨了哈山西段风城组富有机质页岩含油性... 为了开展哈拉阿拉特山(简称“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层段的评价,对钻井岩芯和岩屑样品开展热解、基质孔隙度与渗透率、压汞与氮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等分析,探讨了哈山西段风城组富有机质页岩含油性与储集性。结果表明:哈山西段风城组发育优质的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现正处于生油阶段,具备生成大规模页岩油的物质基础;储集空间主要发育粒间孔和微裂缝,平均基质孔隙度介于1.65%~8.72%,基质渗透率介于(0.008~17355.000)×10^(3)μm^(2),孔径分布以介孔和宏孔为主,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脆性矿物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介于50.8%~56.1%,具备良好的可压裂性。轻烃校正后的数据显示,风一段与风二段平均游离油含量(S_(1))大于1.0×10^(-3),油饱和度指数(OSI)平均值大于100×10^(-3),证实其具有较好的含油性。其中,风二段云质泥岩与泥质云岩具有宏孔占比较高,微裂缝、粒间孔、粒内溶蚀孔等孔隙结构较为发育,脆性指数高,含油性好的特点,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风城组 含油性 储集性 有利层段 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盆5井油气藏凝析油成因与成藏过程
8
作者 李啸 董雪梅 +5 位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倪云燕 姚立邈 张津川 冯思远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67-2389,共23页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盆1井西凹陷周缘区域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其中莫索湾凸起西部盆5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属于典型的正常黑油和凝析油气共存、油气呈现复杂分布的油气藏。但是,黑油、凝析油和天然气之间的关系、凝析油的成因以及油气...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盆1井西凹陷周缘区域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其中莫索湾凸起西部盆5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属于典型的正常黑油和凝析油气共存、油气呈现复杂分布的油气藏。但是,黑油、凝析油和天然气之间的关系、凝析油的成因以及油气充注成藏过程并不是很清楚。本文以盆5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为解剖实例,通过对油气藏中原油、凝析油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深入分析研究,结合油气藏构造地质及储层特征与试油成果,探讨凝析油气成因、油气藏充注成藏过程及地质地球化学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盆5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中正常黑油和凝析油均为有机质在生油窗阶段生成的成熟原油,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湖相烃源岩;凝析油以低碳数烷烃为主,含有丰富的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低碳数环烷烃,而苯、甲苯和二甲苯等低碳数芳烃较低,其正构烷烃的分布与高密度蜡质原油正构烷烃分布呈镜像关系,甲苯/正庚烷与正庚烷/甲基环己烷比值无法有效判识其成因,而正构烷烃分布形式、nC_(7)/nC_(19)与甲基环己烷/nC_(19)、甲苯/nC_(19)与甲基环己烷/nC_(19)参数可以有效判识气洗分馏凝析油和气洗分馏残留油。盆5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早期两次分别为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在成熟阶段生成的原油先后充注成藏,晚期二叠系高成熟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再次充注,对早期油藏原油逐渐驱替与气洗改造,气顶凝析油主要为油藏气侵/气洗成因,仅有少量高成熟凝析油的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凝析油 原油 天然气 气侵 成藏过程 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性微小断裂智能识别技术在准噶尔盆地MH1井区的应用
9
作者 巴忠臣 秦军 +3 位作者 华美瑞 张宗斌 秦赛赛 张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626,共1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MH1井先导示范区(MH1井区)二叠系、三叠系发育不同尺度的断裂,形成机理复杂,后期改造频繁,存在形式多样,严重制约了水平井的开发进程。本文立足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通过方位角叠加方案优选、连续小波变换...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MH1井先导示范区(MH1井区)二叠系、三叠系发育不同尺度的断裂,形成机理复杂,后期改造频繁,存在形式多样,严重制约了水平井的开发进程。本文立足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通过方位角叠加方案优选、连续小波变换地震资料提频、矩阵奇异值分解去噪、构造导向滤波迭代处理、有效频带优化、断裂增强滤波、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断裂识别以及多属性融合断裂识别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建立小尺度隐蔽性断裂识别流程与模式,进一步引导水平井钻井。结果表明:本文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方法与AI技术相结合,建立了适用于MH1井区的小尺度隐蔽性断裂识别流程与模式,显著提高了断裂识别精度,优化了MH1井区水平井的钻井轨迹,成功避开了高风险断裂带,井漏事件发生率降低约20%,压窜干扰问题减少约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盆地 裂缝预测 地震属性 多属性融合 AI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10
作者 王千军 任新成 +2 位作者 张曰静 桂诗琦 罗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11-2323,共13页
为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布、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火山溢流相、爆发相,凝灰岩相和... 为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布、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火山溢流相、爆发相,凝灰岩相和火山沉积相,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以及凝灰质砂岩;储集空间依据孔隙与裂缝的配置关系划分为连通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以及孔-洞-缝型;受岩性岩相、风化淋滤作用以及构造作用影响,储集性能具有强非均质性,优势储层岩性为安山岩,火山角砾岩以及凝灰岩,石炭系顶部发育黏土层、水解层、风化淋滤层三层风化壳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裂缝是储层发育的有效补充因素。区别于前人侧重于刻画火山岩优势储层特征,基于岩性岩相、风化淋滤、走滑断裂对储层的耦合控制作用,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断壳体以及断缝体两种火山岩优势储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油气资源由东向西开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盆地 火山岩储层 主控因素 风化淋滤作用 构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凝析气藏相态识别及成因分析
11
作者 杨海波 陈学勇 +8 位作者 韩杨 张景坤 郭文建 乔桐 苏加佳 胡浩然 杨皩 杨小艺 刘成林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8-562,共15页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陆续发现了资源量较大的凝析气藏,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周缘的多个凝析气藏也显示出深层勘探的潜力。针对沙湾凹陷凝析气藏的烃类流体特征和形成机制不清晰的科学问题,笔者等采用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运用经验统...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陆续发现了资源量较大的凝析气藏,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周缘的多个凝析气藏也显示出深层勘探的潜力。针对沙湾凹陷凝析气藏的烃类流体特征和形成机制不清晰的科学问题,笔者等采用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运用经验统计法来识别油气藏类型,分析油气相态特征及其来源。主要认识如下:①沙湾凹陷二叠系主要存在带油环凝析气藏,中佳2-H井为典型带油环凝析气藏井,研究区存在风城组为烃源—断层垂向输导—温压控制的原生型和天然气气侵共同作用形成的次生型凝析气藏;②结合P—V—T相图分析沙湾凹陷二叠系凝析气藏烃类流体C_(7+)占比较小,挥发性油藏地层温度明显低于临界温度,地饱压差较小,黑油油藏地层流体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析温度都较高且临界压力较小;③根据新光井区凝析气藏的气油比要高于13000 m^(3)/m^(3),且新光1井凝析气藏属于无油环凝析气藏可判断新光1井为原生型凝析气藏;中佳2-H井凝析气藏正构烷烃损失率达到90%,且研究区存在混合来源气,证实该凝析气藏曾遭受气侵作用。笔者等提出的凝析气成因可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准噶尔盆地凝析气成藏的研究和资源评价提供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盆地 沙湾凹陷 凝析气藏 二叠系 油气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不同喷发环境识别标志及喷发模式: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为例
12
作者 周勇 梁涛 +5 位作者 赵祥宇 纪友亮 王剑 卢轶伦 陈俊 严可欣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3-445,共23页
喷发环境对于火山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喷发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储集层在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准确识别喷发环境、明确不同喷发环境的特征和岩相组合及建立火山喷发模式,对于准噶尔盆地... 喷发环境对于火山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喷发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储集层在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准确识别喷发环境、明确不同喷发环境的特征和岩相组合及建立火山喷发模式,对于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成因分析、古环境恢复及有利储集层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中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录井、镜下薄片、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资料,确定喷发环境的识别标志,分析不同喷发环境下的岩相组合特征,最终建立不同喷发环境下火山岩的喷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火山岩喷发环境分为水下喷发和陆上喷发2种,其中水下环境中的火山岩受水体环境影响,发育珍珠岩、细碧岩、石泡流纹岩等特殊岩性,常与沉积岩互层,并具有枕状构造、石泡构造、冻鱼层构造及晶形不完整、玻璃质含量高等结构构造特征,而陆上喷发环境中的火山岩通常具有气孔发育、晶形完整、氧化系数高等特征。(2)早石炭世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以水下喷发环境为主,表现为自西向东水体逐渐加深,Sr/Ba值由0.22增大至1.77,指示其由淡水环境经半咸水环境过渡至咸水环境;晚石炭世以水上环境为主,表现为氧化系数多大于0.5,在局部地区存在水下环境,且水体较浅。(3)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陆上、水下2种喷发模式又可分别划分为近火山口和远离火山口类型,共组成4种岩相组合类型,其中陆上喷发模式主要表现为爆发相和溢流相,水下喷发模式则主要表现为爆发相、侵出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盆地 石炭系 火山岩 喷发环境 岩相组合 喷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数字露头构建及其地质信息提取与分析
13
作者 王韬 李婷 +4 位作者 郑孟林 吴海生 许媛媛 巴黑扎提·努尔塔依 徐淼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170,共9页
野外地质露头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随着研究目的日趋精细化、复杂化,传统研究中露头资料保存不便、细节记录有限、视野呈现受限等局限性日渐凸显。为此将无人机摄影、三维建模技术与传统研究方式融合并构建三维数字露头,为解决传统研... 野外地质露头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随着研究目的日趋精细化、复杂化,传统研究中露头资料保存不便、细节记录有限、视野呈现受限等局限性日渐凸显。为此将无人机摄影、三维建模技术与传统研究方式融合并构建三维数字露头,为解决传统研究中存在的效率低、数据复用性差等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实践表明:数字露头将露头相关的描述、图片、视频、全景、文献、观察点等信息与露头三维模型有效结合,可以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地质信息,易于观察宏观面貌,尤其对于人力不易到达处判断岩层走向和叠覆情况、开展岩性判别和地质界线识别十分有利,相较于传统方式该方法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直观地理解露头地质现象的时空展布和地质特征,后续地质分析与露头资源的共建、共享高效便捷,可成为野外地质剖面观测与地质特征分析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露头 三维建模 无人机航拍 地质分析 尔盆地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白碱滩红山梁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
14
作者 王韬 李永军 +5 位作者 李海 付浩 郑孟林 黄家瑄 韩杨 徐淼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3-586,共14页
红色硅质岩是西准噶尔包古图构造带晚泥盆世红山梁组的主要岩石类型,约占地层总厚的80%,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揭示岩石成因、指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区内晚泥盆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沉积学信息。红山梁组上部硅质岩以红色-... 红色硅质岩是西准噶尔包古图构造带晚泥盆世红山梁组的主要岩石类型,约占地层总厚的80%,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揭示岩石成因、指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区内晚泥盆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沉积学信息。红山梁组上部硅质岩以红色-红褐色为主,层理不发育,多呈团块状、条带状,与火山熔岩共生或见于火山岩夹层中,未见海绵骨针;中部硅质岩为红色,薄层状构造,层理发育,多见沉积纹层,海绵骨针丰富,与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质粉砂岩呈互层;下部硅质岩见红色、灰色,岩相学与岩性介于上述两类,显示过渡性。上部与下部硅质岩相对低SiO_(2)(71.90%、87.48%)、CaO(1.45%、1.28%)、P_(2)O_(5)(0.09%、0.06%)和δEu,高TiO_(2)(0.57%、0.2%)、Al_(2)O_(3)(13.47%、5.54%)、MgO(1.80%、0.94%)、Na_(2)O(3.93%、0.64%)、K_(2)O(2.05%、1.14%)、Na_(2)O/K_(2)O(1.35、0.40)、Al_(2)O_(3)/(Al_(2)O_(3)+^(T)Fe_(2)O_(3))(0.74、0.71)和Sc、V、Cr、Cu、Zn、Sr、Y、Zr、La、Ce、Nd、Yb、Lu、ΣREE、Th/Sc、Th/U值;中部硅质岩主量元素的含量及对应比值与之刚好相反,高SiO_(2)(91%)、CaO(2.14%)、P_(2)O_(5)(0.48%),低TiO_(2)(0.07%)、Al_(2)O_(3)(1.05%)、MgO(0.32%)、Na_(2)O(0.14%)、K_(2)O(0.14%)、Al_(2)O_(3)/(Al_(2)O_(3)+^(T)Fe_(2)O_(3))(0.37),显著贫在岩浆作用中相对富集的Sc、V、Cr等元素。相关比值及图解分析表明,本组火山作用由下到上经历了强→弱→强的变化过程。上部与下部硅质岩以火山成因硅为主,形成于靠近弧火山的弧后盆缘区,而中部硅质岩以生物成因为主,形成于火山休眠期的弧后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红山梁组 西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沉积演化及主控因素
15
作者 马骥 张关龙 +1 位作者 刘圣乾 刘彬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57,共16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该地层发育一套连续稳定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但其时空分布、演化及控制因素尚不明确。基于岩心、测录井及二维地震资料,采用合成预测误差滤波分析(INPEFA)手段,...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该地层发育一套连续稳定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但其时空分布、演化及控制因素尚不明确。基于岩心、测录井及二维地震资料,采用合成预测误差滤波分析(INPEFA)手段,对准中地区等时地层格架、古地貌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中地区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可识别出3个层序SQ1,SQ2和SQ3,形成3次大规模湖平面的升降旋回,每个层序内识别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层序内部低位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以大面积三角洲平原及前缘沉积为主,湖侵及高位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该时期三角洲后撤,以小面积平原和大面积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特征。准中地区早侏罗世古地貌控制了沉积中心在东西方向上的“跷跷板”式迁移,在SQ1~SQ2时期盆1井西凹陷为主要沉积中心,而SQ3时期主要沉积中心演变为东道海子凹陷,决定了沉积体系的展布及迁移规律。在研究区整体平缓地貌背景下,湖平面的升-降旋回控制了三角洲的大规模退积和进积,促进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有利砂体的广泛分布。该认识对研究区沉积演化规律研究、有利砂体预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盆地 下侏罗统 层序地层 古地貌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系气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参数优化——以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家海地区为例
16
作者 王波 金成洪 +3 位作者 刘江 王志威 李申建 盛茂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3,共8页
【目的】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已成为深层煤系气效益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深层煤特有的岩石力学性质、储层滤失特性和微裂缝发育特征与非常规页岩、致密砂岩及浅层煤等差异显著,现有压裂经验无法照搬,需要开展针对性压裂参数优... 【目的】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已成为深层煤系气效益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深层煤特有的岩石力学性质、储层滤失特性和微裂缝发育特征与非常规页岩、致密砂岩及浅层煤等差异显著,现有压裂经验无法照搬,需要开展针对性压裂参数优化研究。【方法】以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地区深层煤系气储层为对象,建立了顶底板-夹矸-煤复合地质构造的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模型,模型考虑煤的层理、割理对裂缝扩展和储层滤失的影响,利用小压测试数据对储层关键参数进行修正,综合表征深层煤系气储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建立了多目标条件下最优泵注参数组合设计方法,获微地震监测数据验证。【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变黏滑溜水体系相较低黏滑溜水体系、冻胶体系更适合深层煤系气压裂,兼具缝长、缝宽和裂缝均衡性的优势;获得目标区块压裂最优参数组合:3簇+簇间距19 m+每米加砂量2.8 m3+排量16 m3/min。试验井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优化后裂缝半长和改造体积分别增加了57.2%和12.3%。对隔层遮挡严重的深层煤系储层,裂缝在缝高方向通常难以突破,因此,需要提高缝长和缝宽。增大砂量和排量可以显著提高缝长和缝宽,是提升改造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系气 水力压裂 尔盆地 参数优化 数值模拟 微地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哈拉阿拉特组与阿腊德依克赛组新老关系新证:来自克-百油田424井、581井的证据
17
作者 刘凯 李永军 +4 位作者 彭南赫 张景 付浩 王鑫 王韬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8-1349,共12页
【研究目的】岩石地层组间原始接触关系是记录和佐证相邻两组地层新老关系的关键证据,也是建立和命名组级地层单位的充要条件。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层小区晚石炭世的哈拉阿拉特组与阿腊德依克赛组自建组以来接触关系不明,新老关素不清。【... 【研究目的】岩石地层组间原始接触关系是记录和佐证相邻两组地层新老关系的关键证据,也是建立和命名组级地层单位的充要条件。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层小区晚石炭世的哈拉阿拉特组与阿腊德依克赛组自建组以来接触关系不明,新老关素不清。【研究方法】本次于建组剖面南邻的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克-百油田)424井、581井石炭系岩心中识别出2套岩性截然、易识别、易区别的(上)海相细碎屑岩/(下)火山角砾岩沉积建造,岩心记录及测井电性资料均证实二者为整合接触。上、下2套地层分别与哈山一带建组剖面阿腊德依克赛组下碎屑岩段层位和哈拉阿拉特组之顶部层位可对比。【研究结果】于2井海相细碎屑岩中获得了Noeggerathiopsidozonotriletes-Protohaploxypinus-Hamiapollenites等Moscovian期孢粉组合,且该套细碎屑岩整合于锆石U-Pb年龄为306.2±5.8 Ma的火山岩之上,结合哈山一带露头区该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集中于303~295 Ma,故阿腊德依克赛组主体时代置于上石炭统Gzhelian阶。【结论】结合前人在581井东邻多井火山岩中获得的310.5 Ma的锆石U-Pb年龄,将这套以火山岩为主的哈拉阿拉特组置于上石炭统Kasimovian-Moscovian阶。该研究佐证了2组地层原始整合接触关系明确,新老关系清楚,也为石炭系的建造序列与沉积盆地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石炭统 阿腊德依克赛组 哈拉阿拉特组 新老关系 整合接触 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 包古图地层小区 西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中段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18
作者 石新朴 刘泽民 +2 位作者 张长瑞 刘成 仇丽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共11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中段主要目的层系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勘探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基于对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储层样品的测试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区头屯河组油气成藏条件,探讨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明确了勘探有利目标。结果表明:滴南... 针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中段主要目的层系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勘探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基于对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储层样品的测试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区头屯河组油气成藏条件,探讨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明确了勘探有利目标。结果表明:滴南凸起中段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南部东道海子凹陷和研究区下伏的石炭系烃源岩可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发育于研究区中部的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构造圈闭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通源断裂是头屯河组天然气成藏的基础,岩性-构造圈闭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有利目标优选结果认为,DX149井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可作为有利增储上产目标,DX121井西区圈闭较为落实可作为潜在勘探目标。研究成果可为滴南凸起中段侏罗系头屯河组下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控藏因素 有利目标 侏罗系头屯河组 滴南凸起 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乌头炮制品主要生物碱抑制人卵巢癌细胞SKOV-3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19
作者 杨梅 戴丽莉 +2 位作者 李晓娟 李春丽 赵翡翠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2,51,共7页
通过划痕实验检测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迁移能力,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SKOV-3细胞的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KOV-3细胞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 通过划痕实验检测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迁移能力,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SKOV-3细胞的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KOV-3细胞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p-PIK3CA、p-AKT1的表达量,探讨了准噶尔乌头炮制品主要生物碱抑制SKOV-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经准噶尔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碱干预后,SKOV-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N-钙黏蛋白、p-PIK3CA、p-AKT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E-钙黏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与LY294002组比较,经LY294002+准噶尔乌头碱、LY294002+苯甲酰乌头原碱、LY294002+乌头碱干预后,SKOV-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N-钙黏蛋白、p-PIK3CA、p-AKT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E-钙黏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准噶尔乌头炮制品主要生物碱准噶尔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碱可能是治疗PI3K过表达的SKOV-3细胞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乌头炮制品 卵巢癌 迁移和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EMT) LY2940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LQ区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分带性及勘探方向
20
作者 史乐 李婷 +2 位作者 杜引鱼 童坤 马鹏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3,共12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LQ区发育大型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与其他地区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不同的是,该风化壳储层垂向上具有多层性和较强的非均质性,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目前对该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带性及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LQ区发育大型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与其他地区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不同的是,该风化壳储层垂向上具有多层性和较强的非均质性,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目前对该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带性及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认识不清,阻碍了该区进一步的火山岩油气勘探,因此需对这种独特的火山岩风化壳储层深入分析。以测井、钻井、岩性、野外地质剖面等资料为依据,分析了火山岩风化壳形成过程、垂向和横向分带性以及有利勘探方向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古潜山演化可划分为裂隙式火山岩初始喷发阶段、火山喷发间歇阶段、火山再次活动阶段、石炭系火山顶部风化壳形成阶段4个阶段。火山岩风化壳储层主要形成于火山喷发间歇性,而风化物质则为喷发期形成的火山岩以及与火山岩相关的沉积岩,多期次火山喷发与风化形成了火山岩内部多层风化壳。每一期的风化壳自下而上均可划分出基岩层、裂缝层、砂化层、沉积层等,其中裂缝层和砂化层储层物性较好,是主要的油气储集层。平面上,风化壳划分为溶蚀台地、溶蚀斜坡、溶蚀洼地等,其中溶蚀斜坡裂缝和溶孔最发育,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溶蚀洼地胶结作用严重,储层物性最差。研究结果可为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指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盆地西北缘 风化壳分带性 砂化层 风化裂缝带 溶蚀斜坡 火山岩风化壳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