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苏州器物艺术与城镇化进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蒋晖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5年第4期50-51,共2页
明代苏州器物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器物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明代苏州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与当时江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明代中晚期苏州府各个县乡经济结构、行政结构、交通网络、城镇网络以及... 明代苏州器物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器物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明代苏州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与当时江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明代中晚期苏州府各个县乡经济结构、行政结构、交通网络、城镇网络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变化,为器物艺术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此同时,从明代苏州器物艺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也能够看到当时城镇化在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苏州 器物艺术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物艺术研究的艺术性回归--评学术专著《盛世风尚--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渟 《创意与设计》 2020年第2期101-104,共4页
中国古代艺术史中的器物艺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画史为核心的艺术品研究有诸多不同,尤其是跨学科研究的介入,使其在艺术史领域研究的学科独专性常常受到挑战。王丽梅著《盛世风尚--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研究》一书在一定程度上使器... 中国古代艺术史中的器物艺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画史为核心的艺术品研究有诸多不同,尤其是跨学科研究的介入,使其在艺术史领域研究的学科独专性常常受到挑战。王丽梅著《盛世风尚--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研究》一书在一定程度上使器物艺术史研究在装饰艺术阐释方面为艺术史的学科独专性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其著作对装饰艺术的解读超越了艺术考古、物质文化史和传统工艺美术史的概念阐释,把"装饰艺术"从普通的装饰性图案认知扩展到装饰纹样的绘画性和器形的装饰工艺等既属于艺术史本体的概念范畴,又不同于传统工艺美术史的阐释空间。在装饰艺术研究的艺术性与视觉性辨析上找到了突破口,同时对与经典绘画史相对应的"无名艺术史"当代研究提供了"艺术性回归"的具体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艺术 无名艺术 器物艺术 艺术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以载道,文质彬彬——谈器物艺术的技术、功能与形式 被引量:3
3
作者 郑勉勉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第20期37-37,共1页
文章中的"技以载道"指的是器物的发展观,即技术和规则的和谐、道器的统一;"文质彬彬"指的是器物的艺术观,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技以载道"承载、连接了器物与文化,形成了设计;"... 文章中的"技以载道"指的是器物的发展观,即技术和规则的和谐、道器的统一;"文质彬彬"指的是器物的艺术观,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技以载道"承载、连接了器物与文化,形成了设计;"文质彬彬"统一、融合了生活与自然,形成了设计思想。"技以载道"与"文质彬彬"从如何设计的角度,指引着器物艺术的发展发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以载道 文质彬彬 器物艺术 现代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礼器——青铜鼎的造物思想探微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新林 陈碧 《艺术探索》 2006年第4期10-10,13,共2页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商周时期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十分有限,人们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观物取象”以“立象尽意”,文中指出这一特征在青铜鼎的造物艺术上表现为“观象制器”的观念,并通过“器以藏礼”来实现其社会功能与造物语义的...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商周时期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十分有限,人们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观物取象”以“立象尽意”,文中指出这一特征在青铜鼎的造物艺术上表现为“观象制器”的观念,并通过“器以藏礼”来实现其社会功能与造物语义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 青铜鼎 器物艺术 观象制器 器以藏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