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焊料层空洞对IGBT器件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肖飞 罗毅飞 +1 位作者 刘宾礼 夏燕飞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99-1506,共8页
为了查明封装疲劳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热特性的影响,从封装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焊料层空洞对IGBT器件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首先建立了IGBT芯片封装的有限元模型,然后结合传热学分析了焊料层空洞大小、位置以及分布对IGBT芯片最高... 为了查明封装疲劳对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热特性的影响,从封装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焊料层空洞对IGBT器件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首先建立了IGBT芯片封装的有限元模型,然后结合传热学分析了焊料层空洞大小、位置以及分布对IGBT芯片最高结温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仿真,最后基于加速寿命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空洞率相同时,芯片对角线上的空洞对芯片最高结温的影响最大;位置相同时,芯片顶点位置空洞大小的变化对芯片最高结温的影响最大;2种情况下,单个空洞的影响均大于相同空洞率下的空洞分布影响,而空洞分布中的中心集中分布对芯片最高结温的影响最大;芯片最高结温随空洞率增大而近似呈线性关系增大,芯片结壳热阻与空洞率也近似呈线性关系增大,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结论可从封装疲劳的角度对IGBT尽限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料层空洞 器件热稳定性 空洞率 3维有限元模型 结温 结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物性对热声器件谐振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伍堃 吴锋 +2 位作者 阚绪献 杨志春 邹文径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热声网络理论,对热声器件谐振频率进行了分析计算,揭示了热声器件的谐振频率与其填料物性的关系,利用数值计算分析了填料物性对热声器件谐振频率的影响。结论表明在声压一定的情况下,热声器件谐振频率分别随着其填料物性:横截面积... 利用热声网络理论,对热声器件谐振频率进行了分析计算,揭示了热声器件的谐振频率与其填料物性的关系,利用数值计算分析了填料物性对热声器件谐振频率的影响。结论表明在声压一定的情况下,热声器件谐振频率分别随着其填料物性:横截面积、比定压热容以及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声压的增大,谐振频率分别随填料的横截面积、比定压热容以及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得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件 谐振频率 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电极有机聚合物热光器件的稳态热场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费金喜 毕净 江晓清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1-322,共2页
利用热传导学原理和有限差分法对有机聚合物热光器件热场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 ,较详细的分析了双电极结构和不同热传导系数介质的温度场。双电极结构的温度分布比单电极易获得均匀分布 ,在等效热场作用下所消耗的功率较单电极小 ;下限... 利用热传导学原理和有限差分法对有机聚合物热光器件热场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 ,较详细的分析了双电极结构和不同热传导系数介质的温度场。双电极结构的温度分布比单电极易获得均匀分布 ,在等效热场作用下所消耗的功率较单电极小 ;下限制层采用高热传导系数的介质有利于温度场集中在波导区域 ,有利于提高开关速度。本工作为设计高效的有机聚合物热光器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场 光效应 有机聚合物 双电极结构 传导系数 器件 集成光学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夹杂思想的圆柱形热幻像器件的研究
4
作者 王占 夏舸 荣里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2,共5页
针对通过变换热力学理论设计的热超材料难以制备的问题,将细观力学的中性夹杂思想引入对热流传递路径的控制中,设计出圆柱形热幻像器件,并讨论了幻觉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在原始目标A外涂覆一... 针对通过变换热力学理论设计的热超材料难以制备的问题,将细观力学的中性夹杂思想引入对热流传递路径的控制中,设计出圆柱形热幻像器件,并讨论了幻觉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在原始目标A外涂覆一层设计的幻觉材料,就可以使得探测器从外部探测出幻像目标B的热特征,从而达到很好的干扰作用。该研究为利用热超材料实现目标隐身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材料的制备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幻像器件 夹杂思想 隐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热离子发电器件理论及其在能量转换器件中的应用
5
作者 苏山河 王远 +1 位作者 张欣 陈金灿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7-197,共11页
首先基于电子能量的选择机制,介绍两类具有能量选择通道的热离子电流密度方程.以能量选择通道在热载流子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为例,揭示如何利用能量选择通道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其次,根据半导体电子发射的基本原理,给出光增热离子发射电... 首先基于电子能量的选择机制,介绍两类具有能量选择通道的热离子电流密度方程.以能量选择通道在热载流子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为例,揭示如何利用能量选择通道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其次,根据半导体电子发射的基本原理,给出光增热离子发射电流密度方程,以光增电子隧穿太阳能电池为例,阐述光增热离子实现太阳能的光热集成利用的新原理.最后,根据石墨烯中电子的能量色散关系,给出石墨烯表面发射电子流密度方程,进而分析基于石墨烯热离子效应的能量转换器件的热电性能.文中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系统地阐明如何评估基于三类新型热离子效应的器件的热力学特性,建立优化理论,指导设计高效的能量转换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器件 能量选择通道 光增 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填料对相变储能式热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肖玉麒 甘曦梓 +4 位作者 曾轶 范利武 洪荣华 俞自涛 胡亚才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32-1738,共7页
为了评估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在相变储能式热管理技术中的应用潜力,采用实验方法研究碳纳米管填料对相变储能式电子器件热沉瞬态性能的影响.选用十六醇为基底相变材料,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填料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0.3%、1%和3%)的纳米复合相... 为了评估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在相变储能式热管理技术中的应用潜力,采用实验方法研究碳纳米管填料对相变储能式电子器件热沉瞬态性能的影响.选用十六醇为基底相变材料,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填料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0.3%、1%和3%)的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对复合相变材料的关键热物性进行表征.在短时较高热流密度(高达7.0W/cm2)加热条件下,比较热沉(分为有翅片和无翅片2种结构)的瞬态性能随纳米复合相变材料中碳纳米管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添加了碳纳米管填料之后热沉的性能较采用纯十六醇的工况有所削弱.虽然加入碳纳米管后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有所提升,但黏度的急剧增加极大地削弱了熔化过程中的自然对流效应,从而抵消了导热强化所带来的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器件热管理 相变储能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填料对储能式散热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肖玉麒 范利武 +3 位作者 洪荣华 徐旭 俞自涛 胡亚才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44-1649,共6页
针对储能式电子器件散热器性能受相变材料较低导热能力限制的问题,采用添加高导热纳米填料的方法提高相变材料的表观导热系数,并对储能式散热器的性能提升潜力进行分析.在短时大功率加热(热流密度为10 W/cm2)的条件下,对以二十烷为相变... 针对储能式电子器件散热器性能受相变材料较低导热能力限制的问题,采用添加高导热纳米填料的方法提高相变材料的表观导热系数,并对储能式散热器的性能提升潜力进行分析.在短时大功率加热(热流密度为10 W/cm2)的条件下,对以二十烷为相变材料的储能式散热器在添加碳纳米管填料之后的工作过程(熔化和凝固传热)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由于相变材料表观导热系数的提高,散热器的性能随碳纳米管添加量的增加而提升,其提升程度与添加量呈近似线性相关;当加入体积分数为10%的碳纳米管时,散热表面的最大温升相对于无碳纳米管的情形降低了8℃,散热器的等效总热阻则降低了14%,说明该方法是提高储能式散热器性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器件热管理 储能式散 相变储能材料 系数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载荷和索张力的平面薄膜边界形状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贺群 保宏 +1 位作者 杜敬利 彭福军 《载人航天》 CSCD 2017年第4期454-461,共8页
针对平面薄膜相控阵天线受器件热以及边界索张力不确定的影响,提出一种平面薄膜相控阵天线边界形状优化方法。首先,考虑到天线单元的热效应,建立了平面薄膜天线热-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其次,在确定范围内的任意索张力组合下,将薄膜边界... 针对平面薄膜相控阵天线受器件热以及边界索张力不确定的影响,提出一种平面薄膜相控阵天线边界形状优化方法。首先,考虑到天线单元的热效应,建立了平面薄膜天线热-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其次,在确定范围内的任意索张力组合下,将薄膜边界形状视为3次B样条曲线,以曲线控制点位移为设计变量建立平面薄膜天线优化模型,通过优化实际结构索膜应力与参考应力偏差,实现对薄膜边界形状的优化。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目前薄膜天线边界形状相比,该方法可实现任意曲线形状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薄膜天线 器件热 索张力组合 边界形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热控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孔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B12期130-138,共9页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卫星热控系统面临着巨大的设计挑战。首先,根据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的新特点,分析比较了其热控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从而提出了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热控系统的研制流程。然后针对实现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热控系统...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卫星热控系统面临着巨大的设计挑战。首先,根据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的新特点,分析比较了其热控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从而提出了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热控系统的研制流程。然后针对实现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热控系统设计的关键步骤:多轨道极端工况外热流参数的确定、模块化热构架系统和热控系统快速分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介绍。最后,追踪了实现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热控系统研制的新型热控器件的研究和应用。作者认为,时间驱动的热设计理念,稳健、模块、可扩展的热设计方法,以及新型先进智能热控器件的研制是由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的任务特点所决定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响应空间小卫星 器件 控构架 极端工况 虚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相变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董涧锟 师文钊 +1 位作者 刘瑾姝 陆少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90,共12页
柔性相变复合材料因其兼具优异的相变储能特性、耐受外力形变的柔性及与控温器件复合的可加工性,在智能材料开发中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文中详述了通过聚合物网络共混、多孔骨架吸附及相变分子结构设计等3种支撑结构策略制备柔性相变... 柔性相变复合材料因其兼具优异的相变储能特性、耐受外力形变的柔性及与控温器件复合的可加工性,在智能材料开发中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文中详述了通过聚合物网络共混、多孔骨架吸附及相变分子结构设计等3种支撑结构策略制备柔性相变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在电池热管理器件、可穿戴电子器件和柔性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柔性相变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相变复合材料 支撑结构 能储存 电池管理器件 可穿戴电子器件 柔性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纤维素基多功能材料构建及其在新型能量存储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奇 李晓东 +1 位作者 王文雯 刘晓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7-1443,共17页
生物质材料细胞壁物质的高效分离及功能化直接关系着废弃生物质的高值化应用。作为生物质材料细胞壁的三大组分之一,纤维素纳米纤丝已经被广泛用于构建独特纳米结构和功能的复合材料如三维结构气凝胶、自修复水凝胶、纳米微晶光子膜、... 生物质材料细胞壁物质的高效分离及功能化直接关系着废弃生物质的高值化应用。作为生物质材料细胞壁的三大组分之一,纤维素纳米纤丝已经被广泛用于构建独特纳米结构和功能的复合材料如三维结构气凝胶、自修复水凝胶、纳米微晶光子膜、光敏感织物等。探索一条生物质纤维素高值化、实用化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生物质纳米纤维素的分离提取和功能材料的构筑及其在新型能源存储方面的应用进行论述。首先,简要叙述当前纳米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其作为多功能材料结构单元的优势,并从实验条件、环保、经济、纤维得率与质量的角度分析了生物基纳米纤维素分离制备方法的发展历程和优缺点;然后,介绍了纳米纤维素基纤维、薄膜、气凝胶、碳气凝胶的微/纳米结构、化学键、力学性能在热管理器件如建筑制冷器、太阳驱动式水蒸发器中太阳能的散射与吸收、红外发射、水分的吸收与传导和电化学能源储存中柔性电极的设计、亲锂型隔膜及碳基集流体等功能材料的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从生物质材料的特异性结构的利用、组分的提取分离与转化、复合材料构建角度对纳米纤维素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纤维素 功能材料 管理器件 水资源收集 电池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磁控溅射氧化镍薄膜的自旋塞贝克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健 张小伟 代波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68-1674,共7页
自旋塞贝克效应是由(亚)铁磁体中的温度梯度引起自旋塞贝克电压信号的现象,目前已成为热自旋电子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采用反应磁控溅射工艺在Si衬底上沉积NiO薄膜,分别研究了溅射功率、氧氩比例、溅射气压、衬底温度对NiO薄膜微... 自旋塞贝克效应是由(亚)铁磁体中的温度梯度引起自旋塞贝克电压信号的现象,目前已成为热自旋电子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采用反应磁控溅射工艺在Si衬底上沉积NiO薄膜,分别研究了溅射功率、氧氩比例、溅射气压、衬底温度对NiO薄膜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中反应磁控溅射最适工艺条件为溅射功率110 W、氧氩比例0.15(O_(2)15 mL/min;Ar 100 mL/min)、溅射气压0.3 Pa、衬底温度400℃。研究了Si/NiO/Pt结构中温度梯度(温差)、磁场角度、NiO厚度变化和Pt厚度变化对自旋塞贝克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旋塞贝克电压与温差呈简单的线性关系,温差越大测得的自旋塞贝克电压越高;磁场角度与自旋塞贝克电压之间满足余弦函数关系式,即在0°和180°时所得自旋塞贝克电压最大,90°和270°时为零;反铁磁性绝缘层NiO的厚度越大,所测得的自旋塞贝克电压信号越强;顺磁金属层Pt的厚度越大,自旋塞贝克电压信号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镍薄膜 自旋塞贝克效应 反应磁控溅射 自旋电子学器件 反铁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N-SiC纳米薄膜自旋相关的塞贝克效应研究
13
作者 李强 杨贝贝 +1 位作者 左安友 杨永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05-1710,共6页
热自旋电子学结合了自旋电子学和热电子学各自优势,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iN-SiC纳米薄膜的新型热自旋电子学器件。发现在源极和漏极之间施加温度场,可以获得方向相反、大小几乎相同的具有自旋极化... 热自旋电子学结合了自旋电子学和热电子学各自优势,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iN-SiC纳米薄膜的新型热自旋电子学器件。发现在源极和漏极之间施加温度场,可以获得方向相反、大小几乎相同的具有自旋极化取向的电流,即为自旋相关塞贝克效应。而且,在热电荷流中还存在着热负微分电阻效应。这些发现为设计基于SiN-SiC纳米薄膜的高效率热自旋电子学器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相关塞贝克效应 SiN-SiC纳米薄膜 自旋电子学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solar thermal collector with auxiliary heater for space heating 被引量:3
14
作者 Hassan BIGLARIAN Mohammad Mazidi SHARFABADI +1 位作者 Mansour ALIZADEH Hossein GHARA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466-3476,共11页
In this paper,the performance of a solar thermal system with a focus on space heating was investigated.A 70 m^(2) detached house was considered in the weather conditions of the city of Tehran,Iran.A thermosyphon solar... In this paper,the performance of a solar thermal system with a focus on space heating was investigated.A 70 m^(2) detached house was considered in the weather conditions of the city of Tehran,Iran.A thermosyphon solar water heater with a flat plate collector combined with an auxiliary electrical heater supplies the heating demand of the house.The proposed system was modeled and analyzed using TRNSYS software.In this regard,the TRNBuild module was employed for the building load calculation.The model has been simulated for one year of operation.The effects of the solar collector’s surface area and storage volume were asse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a solar collector with a 15 m^(2) surface area,the solar fraction is 0.29 in January,during which the solar radiation is the lowest.Using solar collectors of10 m^(2) and 5 m^(2) surface areas,the solar fraction falls to 0.23 and 0.14,respectively in January.Besides,two cases of 150 L and 300 L storage tanks are taken into account.Eventually,it is found that using a 15 m^(2) solar collector and a 150 L storage tank can appropriately provide the building’ s heating demand tak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heating solar water heater THERMOSIPHON solar collector TRNSYS softwa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at transfer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cast heat exchanger 被引量:1
15
作者 俞洁 董蕾 +1 位作者 张欢 由世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610-1614,共5页
From the viewpoint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system(SWHP) to provide district cooling and heating is applied in coastal areas.Based on the system,a heat transfer mo... From the viewpoint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system(SWHP) to provide district cooling and heating is applied in coastal areas.Based on the system,a heat transfer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cast heat exchanger(CHE) adopted by SWHP systems.The CHE consists of pipes immersed in the seawater and used for transferring heat between the seawater and the heat exchanger pipes of SWHP system.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A program was developed in VB language and the effects of inlet temperature,flow rate of the secondary refrigerant and length of CHE on the result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in consistence with the experiments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 conditions.As a result,application of SWHP systems with CHE in coastal areas in China is feasible due to the favorabl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cast heat exchanger mathematical model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bleeding effect on standing column well (SCW) type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16
作者 CHOI Hoon-ki YOO Geun-jong +2 位作者 LIM Kyung-bin LEE Sang-hoon LEE Chang-he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202-3207,共6页
Thermal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The thermal performance i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and different operat... Thermal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The thermal performance i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and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such as bleeding.This eventually determines the operation and cost efficiency of the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system.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n open standing column well (SCW) type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was assess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leeding.For this,a thermal response test rig was established with line-source theory.The test rig also had a bleeding function by releasing fluid while taking additional underground water through the heat exchanger.The thermal response test was performed with an additional constant input heat source.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resistanc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easured data.From the measurement,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found to have 1.47 times higher value when bleeding is applied.The thermal resistance also increases by 1.58 times compared to a non-bleeding case.This trend indicates 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 the SCW type heat exchanger with a bleeding function.Bleeding,therefore,could be an effective method of achieving a high heat transfer rate in the SCW type heat exchanger with sufficient underground water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ing column well type thermal response test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rmal resistance bleeding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