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肾脏中RANK-RANKL的表达 被引量:8
1
作者 冯仲林 刘双信 +13 位作者 史伟 肖厚勤 梁馨苓 刘晓颖 叶智明 王素霞 梁永正 章斌 王文健 刘艳辉 梅平 徐丽霞 马建超 夏运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RANK-RANKL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AN)大鼠动物模型肾脏中的表达。方法 36只SD大鼠被分配为PAN组及对照组,单次静脉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100 mg/kg)制作PAN动物模型。大鼠于第3、7、14天检测蛋白尿及血肌酐。检测肾脏病理... 目的探讨RANK-RANKL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AN)大鼠动物模型肾脏中的表达。方法 36只SD大鼠被分配为PAN组及对照组,单次静脉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100 mg/kg)制作PAN动物模型。大鼠于第3、7、14天检测蛋白尿及血肌酐。检测肾脏病理,并分析RANK和RANKL变化。结果(1)在PAN SD大鼠动物模型中,第3、7、14天时蛋白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第7天达到高峰;(2)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定量检测发现RANK-RANKL蛋白及mRNA在PAN模型组高于对照组;(3)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显示足细胞标记蛋白Synaptopodin与RANK完全重合,提示RANK主要在足细胞表达;(4)免疫电镜发现RANK在PAN模型组明显增多,且主要定位于足突的顶部胞膜和胞质内。结论在PAN SD大鼠动物模型足细胞异常表达RANK-RANKL,提示RANK及RANKL在足细胞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 肾脏 足细胞 RANK RANKL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中肾小球“小管化”现象的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瑭 陈燕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858-1861,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 nephrosis,PAN)模型中肾小球"小管化"的现象。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溶媒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及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 目的观察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 nephrosis,PAN)模型中肾小球"小管化"的现象。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溶媒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及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后2、5、10、15、20 d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15 mg/100 g),每组5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15 mg/100 g的方法制作PAN模型。用H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和透射电镜观察的方法确定各组大鼠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的类型,测定各组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该现象的发生率和严重度差异。结果大鼠PAN模型肾小囊壁层的立方状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学表型均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表型一致,即肾小球发生了"小管化"。模型初期,肾小球"小管化"的发生率和严重度随模型进展逐渐加重,10、15 d组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P<0.05),20 d组虽然"小管化"仍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但已出现下降的趋势。肾小球"小管化"的发生率(r=0.55,P<0.05)和严重度(r=0.56,P<0.05)与24 h尿蛋白定量正相关。结论大鼠PAN模型发生了肾小球"小管化",并且在模型中呈现动态变化。这一现象有可能为研究足细胞和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 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 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肾小球小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蛋白尿的抑制作用
3
作者 刘丽华 朱春芳 欧周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4-504,共1页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肾病蛋白尿 抑制作用 大鼠 全反式视黄酸 氨基核苷肾病 增生性肾炎 ACID 改善作用 ATRA 实验性 小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静脉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所致大鼠肾病模型的优化及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丽华 朱春芳 欧周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目的明确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肾病模型的适宜条件和病程演变,为该模型更好地用于肾病综合征、肾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一次性颈静脉注射PAN,分别以2、3、4、5、... 目的明确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肾病模型的适宜条件和病程演变,为该模型更好地用于肾病综合征、肾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一次性颈静脉注射PAN,分别以2、3、4、5、7、9 mg/100 g体重的剂量给药,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测定2周内不同时间点的尿蛋白排泄量;另以9 mg/100 g体重的剂量给药,观察28周内尿蛋白、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变化及肾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各个剂量的PAN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约在10~14 d达到高峰,最高达(592.0±61.0)mg/24 h.28周连续观察的结果显示,PAN组动物的尿蛋白呈现典型的双相曲线,即第2周达到高峰,伴有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升高,此后逐渐降至接近正常,但自第12周起尿蛋白再度逐渐上升,第28周可达急性期峰值的一半.结论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一次性颈静脉注射适量PAN可建立不同程度的肾病模型,成功率极高,方法简单,用药量省,动物价廉易得,且急性期发病快而周期短,不失为研究人类相应疾病的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模型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单次静脉注射 Wistar大鼠 血清胆固醇 优化 尿蛋白排泄量 三酰甘油 不同程度 肾病综合征 PAN 病程演变 发病机制 生理盐水 不同时间 病理改变 连续观察 一次性 急性期 肾硬化 剂量 肾组织 蛋白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抗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诱导的足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翔 任红旗 +9 位作者 杨阳 戴德淑 柳云 李向阳 颜超 华慧 刘瀛 戴春 尹忠诚 汤仁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2-329,共8页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SPE)在体内和体外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肾病大鼠足细胞以及PAN诱导小鼠足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方法 (1)建立PAN肾病大鼠动物模型,给予SPE和他克莫司干预,分别在第5、10、15、21天留取肾组织标本,...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SPE)在体内和体外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肾病大鼠足细胞以及PAN诱导小鼠足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方法 (1)建立PAN肾病大鼠动物模型,给予SPE和他克莫司干预,分别在第5、10、15、21天留取肾组织标本,WT1染色计数足细胞数目,免疫荧光观察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荧光强度。(2)体外采用PAN致足细胞损伤模型,PAN作用小鼠足细胞24h,分别加入含SPE、丹酚酸B(SalB)、迷迭香酸(RA)及他克莫司的培养基培养6、12、24、48h,观察足细胞骨架相关蛋白F-actin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内活性氧(ROS)荧光强度。结果 (1)肾小球WT1细胞计数结果显示,PAN组第5天时足细胞数已开始下降,第15天达(14.4±0.7)个/肾小球切面,较正常组(37.2±1.5)个/肾小球切面减少(P<0.05),SPE组与阳性对照组(他克莫司组)各时间点足细胞数量高于PAN组;第15天时,阳性对照组肾小球WT1细胞计数与SPE高剂量组较为接近(P>0.05)。第5天时PAN组大鼠肾组织8-OHdG荧光强度较正常组增强,第10天上升至高峰,而后开始减弱,第15天时仍高于正常组;给予药物干预后,大鼠肾组织的8-OHdG荧光强度降低,其中阳性对照组与SPE高剂量组8-OHdG荧光强度较为接近。(2)体外研究发现,PAN作用24h后,F-actin几乎完全解聚,少数细胞尚有残存的被切断的丝状结构,给予SPE、SalB、RA及他克莫司治疗后,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明显减弱,细胞内重新出现极性分布的微丝。与正常组相比,PAN作用小鼠足细胞24h后ROS荧光强度增加(P<0.05)。给予药物干预后足细胞内ROS荧光强度降低,24hSPE低剂量组、SalB高剂量组和RA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足细胞内ROS的荧光强度降低程度相近(P>0.05),24hSalB降低足细胞内ROS荧光强度效果优于RA,且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从体内及体外证实,SPE对PAN所致足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足细胞 甘西鼠尾草 总酚酸提取物 丹酚酸B 迷迭香酸 8-羟基脱氧鸟苷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激活自噬改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诱导的足细胞损伤 被引量:10
6
作者 詹慧芳 刘文娟 +3 位作者 金娟 龚建光 赵黎 何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8-191,198,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雷帕霉素对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自噬在雷帕霉素保护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构建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模型,将足细胞分成对照组(Control组),PAN组(加入50μg/ml PAN),... 目的:通过观察雷帕霉素对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自噬在雷帕霉素保护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构建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模型,将足细胞分成对照组(Control组),PAN组(加入50μg/ml PAN),雷帕霉素组(RAP组:分别加入100、200、300 ng/ml雷帕霉素),PAN+雷帕霉素组(PAN+RAP组:细胞在用含PAN的培养液培养前1 h,分别用100、200、300 ng/ml雷帕霉素进行预处理1 h)。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检测LC3、p62、4EBP1、P70S6K、m TOR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N组足细胞凋亡增加,自噬体减少,LC3Ⅱ蛋白表达下调,p62上调,m TOR、4EBP1、P70S6K磷酸化水平上调;与PAN组比较,PAN+RAP组足细胞凋亡率下降,自噬体增加,LC3Ⅱ蛋白表达上调,p62下调,m TOR、4EBP1、P70S6K磷酸化水平下调。结论:PAN可以抑制足细胞自噬,促进足细胞凋亡;雷帕霉素可通过激活自噬改善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这种作用可能与雷帕霉素抑制m TOR/4EBP1、P70S6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足细胞 自噬 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槐耳浸膏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所致体外小鼠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青菊 高欣 +3 位作者 邱兵 王燕 史凌娜 高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0-1024,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槐耳浸膏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处理小鼠体外肾小球足细胞滤过率、活动力和细胞骨架重排的影响,阐明槐耳浸膏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足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其中模型组足细胞以50mg&#... 目的:探讨槐耳浸膏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处理小鼠体外肾小球足细胞滤过率、活动力和细胞骨架重排的影响,阐明槐耳浸膏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足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其中模型组足细胞以50mg·L^-1PAN作用24h,实验组足细胞经10g·L^-1槐耳浸膏处理1h后再换用含50mg·L^-1PAN的培养液作用24h。采用两室弥散系统检测足细胞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白蛋白(FITC-BSA)的滤过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足细胞划痕修复率,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穿膜细胞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nvitrogen鬼笔环肽直接荧光标记足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后细胞骨架的重排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FITC-BSA滤过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足细胞FITC-BSA滤过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划痕修复率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足细胞划痕修复率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F-act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F-actin重排率明显升高(P<0.01),足细胞骨架结构紊乱;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足细胞F-act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F-actin重排率明显降低(P<0.01),骨架重排情况明显缓解。结论:槐耳浸膏能够降低病理状态下的体外足细胞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滤过率,其机制可能与槐耳浸膏降低了足细胞活动力,进而改善体外足细胞骨架的重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耳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足细胞 细胞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苯甲酸卟啉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诱导的大鼠肾脏病模型中的作用
8
作者 宋瑞花 白咪 +4 位作者 张园园 林加娟 丁桂霞 黄松明 张爱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类似物锰苯甲酸卟啉(Mn TBAP)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诱导的大鼠肾脏病模型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按照每组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50 mg/kg PAN...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类似物锰苯甲酸卟啉(Mn TBAP)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诱导的大鼠肾脏病模型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按照每组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50 mg/kg PAN建立PAN诱导的大鼠肾脏病模型)、Mn TBAP治疗组[造模大鼠于造模当天开始腹腔注射Mn TBAP 10 mg/(kg·d),共给药14 d]。收集大鼠24 h尿液,Bradford法检测24 h尿蛋白总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的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m RNA水平检测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量;Western blot在蛋白质水平检测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量。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24 h尿蛋白总量明显升高(P<0.01),肾脏指数升高(P<0.01);Mn TBAP治疗后大鼠24 h尿蛋白总量较模型组下降(P<0.01),肾脏指数较模型组下降(P<0.01);2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出现广泛融合甚至消失,Mn TBAP治疗后这种现象得以改善;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和Podocin的m 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Mn TBAP治疗组Nephrin和Podocin的m 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和Podocin蛋白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Mn TBAP治疗组Nephrin和Podocin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结论:Mn TBAP可以降低PAN诱导的肾病大鼠的蛋白尿,并明显减轻足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苯甲酸卟啉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足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c1及Cdc42在肾上腺髓质肽(AM)缓解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所诱导足细胞损伤中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覃乔静 常凯利 +3 位作者 孟利霞 董楠 赵仲华 刘学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6-505,共10页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肽(adrenomedullin,AM)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所诱导受损足细胞的作用以及Rac1/Cdc42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小鼠肾足细胞株分为对照组、PAN处理组(100μg/mL)、PAN联合AM...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肽(adrenomedullin,AM)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所诱导受损足细胞的作用以及Rac1/Cdc42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小鼠肾足细胞株分为对照组、PAN处理组(100μg/mL)、PAN联合AM处理组(10-7mol/L)及PAN联合AM和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10-6mol/L)处理组。经一次性腹腔注射PAN(150 mg/kg)建立大鼠足细胞损伤模型,每天经尾静脉注射AM蛋白(66μg/kg)进行干预。SDS-PAGE法检测尿蛋白水平,电镜观察足细胞足突宽度变化,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及/或Western blot观察足细胞特异性骨架蛋白(synaptopodin、nephrin)、Rac1及Cdc42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synaptopodin、nephrin的mRNA表达,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拉下实验(GST-pull down assay)法检测Rac1及Cdc42活性变化。结果PAN在体内、外均显著降低synaptopodin、nephrin的蛋白或/及mRNA表达水平,且显著升高desmin表达;大鼠PAN肾病模型的尿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足突宽度显著增加;PAN显著降低Rac1、Cdc42总蛋白及活性水平。上述由PAN所介导的效应被AM显著抑制;H89显著阻断AM的体外作用。结论AM主要通过PKA通路促进受损足细胞的修复,该保护机制与AM调控Rac1/Cdc42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肽(AM) Rho GTPases 足细胞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 细胞骨架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2、MMP-9在大鼠氨基核苷肾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克勤 黄锋先 +1 位作者 关伟明 余学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96-99,F004,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氨基核苷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 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氨基核苷肾病组),后者又分为未治疗组、泼尼松治疗组和依那普利治疗组。观察实验前后每组大鼠 的血生化和尿蛋...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氨基核苷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 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氨基核苷肾病组),后者又分为未治疗组、泼尼松治疗组和依那普利治疗组。观察实验前后每组大鼠 的血生化和尿蛋白变化,同时检测肾脏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氨基核苷肾病大鼠第3天开始出现蛋白尿, 第8天蛋白尿达到顶峰。第4天起肾小球内MMP-2和MMP-9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组比较均P<0.001)。MMP-2和 MMP-9蛋白表达变化与蛋白尿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泼尼松和依那普利均能抑制氨基核苷肾病大鼠肾脏内MMP-2(P<0.01) 和MMP-9(P<0.01)的表达,并明显减少尿蛋白的排泄。[结论]在氨基核苷肾病大鼠肾脏中,MMP-2和MMP-9表达增强,可 能与该模型的蛋白尿发生有关;泼尼松和依那普利能减轻该模型的蛋白尿可能是通过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P-2 MMP-9 肾病 蛋白尿 蛋白表达 大鼠肾脏 核苷 氨基 排泄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PAN肾病小鼠肾脏病变和VEGF及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丽华 顾乐怡 +7 位作者 梁馨月 严玉澄 校丽芳 高嘉元 张敏芳 戴慧丽 倪兆慧 钱家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80,共6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肾病模型小鼠肾脏病变和肾小球VEGF及受体(V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PAN组(单次尾静脉注射PAN造模,n=8)、雷帕霉素干预组(单次尾静脉注射PAN造模+雷帕霉素干预,n=8)和对照...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肾病模型小鼠肾脏病变和肾小球VEGF及受体(V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PAN组(单次尾静脉注射PAN造模,n=8)、雷帕霉素干预组(单次尾静脉注射PAN造模+雷帕霉素干预,n=8)和对照组(单次尾静脉注射PBS,n=8)。各组动物留取24 h尿液,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24 h尿蛋白排泄量。于造模后第10天处死动物取肾脏制备肾组织标本,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肾小球足突结构改变;分别采用Real-time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肾组织VEGF、VEGFR1、VEGFR2 mRNA以及VEGF、VEGFR2蛋白表达。结果 24 h尿蛋白排泄量为PAN组>雷帕霉素干预组>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PAN组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各组肾组织VEGF、VEGFR1、VEGFR2 mRNA及蛋白表达为PAN组>雷帕霉素干预组>对照组(P<0.05),且各组VEGF、VEGFR1、VEGFR2 mRNA及VEGF蛋白表达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雷帕霉素能减轻PAN肾病小鼠蛋白尿的程度,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肾小球VEGF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蛋白尿 雷帕霉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T1720对实验性肾病大鼠足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珊 张爱华 黄松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8-743,共6页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SIRT1)激活剂SRT1720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 nephrosis,PAN)大鼠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一次...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SIRT1)激活剂SRT1720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 nephrosis,PAN)大鼠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150 mg/kg嘌呤霉素氨基核苷建立PAN肾病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RT1720治疗组[模型组大鼠给予SRT1720 100 mg/(kg.d)灌胃]。Bradford法检测大鼠的24 h尿蛋白总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实时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及Podocin的表达。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AN注射后第3天,模型组大鼠尿蛋白的排泄量开始增加(P<0.01),至第7天达最高峰,尿蛋白总量达259.73 mg/24 h;SRT1720治疗组在治疗3 d后尿蛋白明显降低(P<0.01),第7天则降到52.47 mg/24 h;②模型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显著降低[(22.14±3.05)g/L]而胆固醇则显著升高[(7.03±1.64)mmol/L],SRT1720治疗后显著提高模型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35.48±3.96)g/L]并降低胆固醇水平[(2.81±0.41)mmol/L];③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SRT1720治疗显著减轻足细胞足突的融合;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ephrin和Podocin核酸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SRT1720治疗组肾组织中Nephrin和Podocin表达显著上调,能够恢复到正常组的85%~90%。结论:SRT1720能够降低PAN大鼠蛋白尿,改善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并明显减轻足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T1720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 足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phrin在微小病变型肾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茵 张爱华 +3 位作者 黄松明 沙玉根 郭梅 陈荣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目的:观察nephrin在大鼠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模型(PAN)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大鼠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模型,应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RT鄄PCR观察nephrin在不同时间... 目的:观察nephrin在大鼠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模型(PAN)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大鼠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模型,应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RT鄄PCR观察nephrin在不同时间点肾病模型大鼠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表达改变情况。结果:①PAN注射后第1天和第3天,大鼠24h尿蛋白的排泄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第10天达高峰,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第20天,尿蛋白排泄量逐渐下降,较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P<0.05);②在PAN肾病模型第3和第10天,透射电镜显示足细胞足突融合;③nephrin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在大鼠PAN肾病模型第1天即出现下降,第3天出现明显下降,第10天下降到最低点,第20天,随着蛋白尿的恢复nephrin的表达也逐渐恢复;④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变化与肾病模型大鼠24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呈负相关。结论:①nephrin表达的改变与大鼠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模型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②nephrin是判断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一个早期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phrin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 透射电镜 免疫组织化学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AP在大鼠肾病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非 黄松明 +2 位作者 张爱华 郭梅 陈荣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CD2-associatedprotein(CD2AP)在大鼠氨基核苷肾病模型肾小球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建立大鼠氨基核苷肾病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CD2AP在不同时间点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球中的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①肾小球足细... 目的:观察CD2-associatedprotein(CD2AP)在大鼠氨基核苷肾病模型肾小球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建立大鼠氨基核苷肾病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CD2AP在不同时间点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球中的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①肾小球足细胞CD2AP的表达在肾病模型建立的早期即有下调;在大鼠肾病模型蛋白尿的高峰期,CD2AP的表达明显下降;在肾病模型大鼠的疾病恢复期,CD2AP的表达逐步恢复正常;②肾小球足细胞CD2AP表达量的变化与肾病模型大鼠24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存在着负相关。结论:①CD2AP是判断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一个早期重要指标;②CD2AP在足细胞中表达量的改变可能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AP 氨基核苷肾病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肽在大鼠足细胞损伤模型中调控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分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汝群 杨望 +2 位作者 张敏 赵仲华 刘学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1-619,共9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肽(adrenomedullin,AM)是否通过调控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parietal epithelial cells,PECs)分化参与对大鼠足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经一次性腹腔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amin...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肽(adrenomedullin,AM)是否通过调控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parietal epithelial cells,PECs)分化参与对大鼠足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经一次性腹腔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aminonucleoside,PAN)(15 mg/100 g体重)建立足细胞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射AM蛋白质(6.6μg/100 g体重)。分别在首次注射PAN后7、14和21天,观察大鼠尿蛋白水平及肾组织形态改变,并经免疫组化染色、双重或三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足细胞数量、肾小球AM的表达、PECs分化以及Notch3表达变化。结果大鼠PAN肾病模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肾小球节段性损伤、足细胞计数显著减少。AM/claudin-1双重荧光染色显示PECs中AM表达显著增强且出现于毛细血管袢内。AM治疗可改善大鼠尿蛋白及肾组织形态,减少足细胞丢失,14天时显著增加共表达PECs(claudin-1)及足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WT-1和synaptopodin)的细胞数。Ki67与claudin-1共定位表达于PECs,但未与WT-1共表达。AM显著抑制由PAN所致的Notch3表达。结论在大鼠PAN足细胞损伤模型中,PECs中AM表达上调提示机体的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AM可能通过下调Notch3信号通路而促进PECs分化,参与其促进损伤后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肽 壁层上皮细胞 足细胞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NOTCH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