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食品及调味品中嘌呤类组分含量分析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1
1
作者 丁玉庭 张静 +1 位作者 周绪霞 赵培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76-281,共6页
在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的食品中嘌呤类物质检测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对典型水产品、畜禽肉类、豆制品、食用菌、蔬果以及常见调味品中腺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和次黄嘌呤... 在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的食品中嘌呤类物质检测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对典型水产品、畜禽肉类、豆制品、食用菌、蔬果以及常见调味品中腺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消费者健康饮食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常见食品中总嘌呤含量以水产品最高,其次为畜禽肉类,植物性食品中最低。其中,水产品和畜禽肉类中总嘌呤含量分别为147.46~433.15 mg/100 g和106.09~138.16 mg/100 g,且以次黄嘌呤为主;内脏猪肝中嘌呤则以鸟嘌呤和腺嘌呤为主,总嘌呤含量在280 mg/100 g以上;检测的6种植物性食品中,4种总嘌呤含量小于50 mg/100 g。在检测的多种调味品中,鸡精、鸡鲜调味料中总嘌呤含量较高,达到500 mg/100 g以上,海鲜类酱料总嘌呤含量高于150 mg/100 g,豆类调味品中总嘌呤含量约在120 mg/100 g,而蔬果类调味料中总嘌呤含量小于50 mg/100 g,不同食品类的嘌呤分布除了含量外,尚与呈味核苷酸二钠(IMP+GMP,I+G)的增鲜添加有关。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控制此类高嘌呤食品的摄入量,以减缓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类组分 高效液相色谱 呈味核苷酸二钠(I+G)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