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术后低血糖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宇珂 崔玉健 +2 位作者 韩文聪 张争 李楠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76-2480,共5页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是一种独特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临床特征除血流动力学异常外,还包括围手术期的血糖紊乱,均与儿茶酚胺分泌异常相关。低血糖是PPG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机制主要与术后反跳性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恢复相...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是一种独特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临床特征除血流动力学异常外,还包括围手术期的血糖紊乱,均与儿茶酚胺分泌异常相关。低血糖是PPG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机制主要与术后反跳性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恢复相关。PPGL术后低血糖因症状隐匿、潜在危害严重而需高度重视,其危险因素包括分泌以肾上腺素为主的儿茶酚胺类激素、较长的手术时间、较大的肿瘤和既往合并终末肾脏疾病史,因此术前识别高危人群、术中密切监测和术后及时干预尤为重要。本篇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PPGL术后低血糖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临床诊疗及预后,并在临床诊疗部分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和框架,如α受体阻滞剂的最佳时间窗和最佳剂量、微剂量胰高血糖素的可能应用、糖代谢调控分子机制和靶向干预策略等。该综述旨在填补该领域围术期规范化管理的空白,为临床实践提供兼具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儿茶酚胺 低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二次手术策略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磊 秦艳春 +3 位作者 王国良 张树栋 侯小飞 马潞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3-797,共5页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二次手术的策略和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7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实施二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44.1±11.5)岁(28~60...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二次手术的策略和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7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实施二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44.1±11.5)岁(28~60岁),右侧6例,左侧1例。二次手术的原因包括:(1)肿瘤切除后复发的病例2例;(2)肿瘤体积大并与血管关系密切,首次手术未能成功切除肿瘤的病例3例;(3)术前未诊断出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而没有进行药物准备,首次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而中止手术的病例2例。所有病例都进行了影像学评估、儿茶酚胺检查和充分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剂的药物准备。手术方式包括经腹开放手术4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1例、后腹腔镜手术2例。应用的创新技术包括翻肝技术、下腔静脉切断再吻合技术、左肾静脉切断技术。结果:肿瘤平均大小(8.0±3.2)cm(3.6~13.9 cm)。二次手术距首次手术的中位时间9个月(四分位数间距:6,19个月)。二次手术中位手术时间407 min(四分位数间距:114,430 min),中位出血量1500 mL(四分位数间距:20,3800 mL)。5例手术成功,1例术中仅做探查未能成功切除肿瘤,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中输血5例,中位输注悬浮红细胞800 mL(四分位数间距:0,2000 mL),术后淋巴漏1例,保守治疗自愈。切断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切除再吻合病例,术后肾功能正常。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2±3.3)d(4~13 d)。存活6例患者中位随访33.5个月(四分位数间距:4.8,48.0个月),手术未成功病例仍带瘤生存,余病例尚无复发。结论:首次开放手术不能成功切除和复发的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二次手术难度大,出血多,手术风险高,存在手术失败和围手术期死亡风险,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二次手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类更新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琴 姜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36-1439,1442,共5页
WHO(2017)内分泌器官肿瘤分类中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被全部调整为恶性,但其转移概率均不高,现有预测评分系统阳性预测值均很低,且近年其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迅速,该文现就上述内容进行综述。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分类 生物学行为 遗传学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遗传筛查 被引量:8
4
作者 齐研 王卫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3-507,共5页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2型相关的RET基因、与von Hippel-Lindau病相关的VHL基因、与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综合征相关的SDHx基因、与纤维神经瘤病1型相关的NF1基因。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2型相关的RET基因、与von Hippel-Lindau病相关的VHL基因、与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综合征相关的SDHx基因、与纤维神经瘤病1型相关的NF1基因。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约有27.4%属于遗传性肿瘤;在无家族史的散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中,上述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占7.5%~27%。因此,基因筛查已经成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诊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对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基因筛查现状及选择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RET基因:VHL基因 SDHx基因 遗传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H缺陷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魏建国(摘译) 方三高(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46-846,共1页
高达40%的嗜铬细胞瘤(PCCs)和副神经节瘤(PGLs)属于遗传性肿瘤。富马酸水合酶(FH)的胚系突变/缺失导致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FH缺陷型子宫/皮肤平滑肌瘤和肾细胞癌(RCCs),这些肿瘤的特征是FH的免疫组织化学(IHC... 高达40%的嗜铬细胞瘤(PCCs)和副神经节瘤(PGLs)属于遗传性肿瘤。富马酸水合酶(FH)的胚系突变/缺失导致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FH缺陷型子宫/皮肤平滑肌瘤和肾细胞癌(RCCs),这些肿瘤的特征是FH的免疫组织化学(IHC)表达缺失和(或)2SC染色阳性。作者调查了FH缺陷型PCC/PGL的发生率、形态学和临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 细胞 嗜铬细胞 平滑肌 皮肤平滑肌 缺陷型 表达缺失 胚系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检测正常的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鹭 田杰 +4 位作者 吴恺 高莹 张争 张俊清 郭晓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4-620,共7页
目的:分析散发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PGL)患者中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正常者的临床特点,MNs已作为PPGL的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MNs正常的PPGL较少见。方法... 目的:分析散发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PGL)患者中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正常者的临床特点,MNs已作为PPGL的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MNs正常的PPGL较少见。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泌尿外科手术,病理确诊为PPGL的散发患者共104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前血浆游离型MNs检测结果,其中8例(7.69%)MNs正常。回顾MNs正常患者的就诊原因,临床表现,术前检测血浆游离型MNs、3-甲氧基酪胺(3-methoxytyramine,3-MT)、血儿茶酚胺和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A,CgA)的结果,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术前用药准备,术中血压波动情况及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并与同期MNs升高的PPGL患者相比较。对MNs正常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MNs正常的8例PPGL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多汗(3/8)、腰腹痛(3/8)、头痛(2/8)、心悸(2/8)和疲乏(2/8)。对比MNs正常组和升高组患者的其他生化检验结果,血3-MT、儿茶酚胺诊断阳性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CgA诊断阳性率在MNs正常组显著下降(2/5 vs.41/43,P=0.005)。两组患者增强CT出现典型表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8例MNs正常患者中,6例因明确的PPGL既往史,或典型的症状及CT表现,3-MT、CgA升高,PET-CT阳性等原因诊断为PPGL,2例误诊为无功能腺瘤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全部MNs正常患者均应用α受体阻滞剂术前准备,其中1例出现术中平均动脉压<60 mmHg。8例术后随访的中位时间为1.5(0.5~4.5)年,增强CT检查均未见新发肿瘤证据。2例MNs正常患者术后复查3-MT和(或)CgA降至正常。结论:对于出现PPGL典型症状的肾上腺或腹膜后肿瘤患者及有PPGL既往史患者,MNs检测正常不能作为排除PPGL的充分依据。血3-MT、儿茶酚胺、CgA及影像学检查或对PPGL的诊断有帮助。怀疑MNs正常的PPGL患者推荐应用α受体阻滞剂术前准备,但应避免过量。MNs正常患者的术后随访应重点监测术前阳性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类物质对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姚瑶 冯绮玲 +5 位作者 李永洁 张小云 唐菊英 郭颖 张少玲 严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目的】探讨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包括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合称MNs)在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中诊断的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20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疑诊PPGL的病人... 【目的】探讨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包括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合称MNs)在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中诊断的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20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疑诊PPGL的病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患者手术前血浆游离MNs水平,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NMN和MN的诊断能力,并分析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纳入108例病理确诊PPGL的病人,1 523例诊断明确的非PPGL病人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血浆MN中位数[0.54(0.17~4.48)nmol/L vs. 0.15(0.11~0.21)nmol/L,P<0.001],NMN中位数[7.48(2.12~15.01)nmol/L vs. 0.32(0.22~0.46)nmol/L,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MN如以0.395 nmol/L为切点,其灵敏性为60.2%,特异性为97.8%;NMN切点值为1.105 nmol/L,其诊断灵敏性为87.0%,特异性为98.7%,二者联合时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99.8%。血浆MN、NMN及两者联合诊断PPGL的ROC曲线下面积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00(0.743,0.858)、0.959(0.932,0.985)、0.970(0.944,0.996)。分析假阳性情况,发现在对照组出现3%的假阳性病例,其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位数较真阴性组更小[74.42(51.04~96.96)mL/min vs. 88.51(72.80~101.83)mL/min,P=0.001]。在212例eGFR <60 mL/min的患者中,假阳性率明显增加,为8%。将血MNs参考区间上限增加25%时,特异性增加至96.7%;参考区间上限增加50%时,特异性为98.6%。【结论】血浆游离MNs诊断PPGL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其阴性预测值极高,接近100%。同时测定MN和NMN,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极少数可出现假阳性,需注意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在eGFR<60 mL/min的患者中,假阳性率明显升高,参考区间上限需要增加25%~50%,以保证较高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甲氧基肾上腺素 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复杂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手术技巧及初步结果(附16例报道)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芝莹 刘承 +3 位作者 张树栋 黄毅 刘磊 马潞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83-787,共5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复杂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HEO/PGL)的手术技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12月16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PHEO/PGL的临床资料。肾上腺嗜铬...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复杂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HEO/PGL)的手术技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12月16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PHEO/PGL的临床资料。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例,右肾门区副神经节瘤1例。肿瘤位于左侧7例,右侧8例,正中(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1例。大体积(直径>6 cm)PHEO/PGL 6例,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的右侧PHEO/PGL 5例,二次手术的PHEO/PGL 5例。肿瘤直径(7.4±1.9)cm。术前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均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肿瘤切除术。结果14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因肿瘤巨大,粘连严重,游离下腔静脉及输尿管困难,中转开放手术,1例二次手术者术中发现肿瘤与周围脏器粘连严重,无法辨认肠系膜上动脉,仅做探查。中位手术时间116.5(79~283)min,术中估计出血量200.0(10~3800)ml,术后住院时间5.5(4~16)d。16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6~16)个月。1例带瘤生存者长期口服降压药,15例肿瘤切除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复杂PHEO/PGL手术难度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复杂PHEO/PGL具有操作精细灵活、创伤小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复杂 嗜铬细胞 副神经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廖远键 姚菁菁 +3 位作者 左明顺 陈洪川 徐特 张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137-3142,共6页
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MPPGL)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易感基因被证实与MPPGL相关,使得对MPPGL的早期识别成为可能。最近的研究表明,与MPPG... 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MPPGL)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易感基因被证实与MPPGL相关,使得对MPPGL的早期识别成为可能。最近的研究表明,与MPPGL发病相关的基因包括SDHA、SDHB、SDHC、SDHD、SDHAF2、FH、MDH2、VHL、IDH1、PDH1/2、SLC25A11、GOT2、DLST、CSDE1、MAML3、H3F3A、MERTK、PCDHGC3和KIF1B,其中SDHA、SDHB、SDHC、SDHD、SDHAF2是常见致病基因。潜在的基因突变会影响MPPGL的临床表现,如恶性潜能和遗传预测等,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临床病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基因检测可及早发现遗传综合征,并有助于对高危患者进行密切随访。本文就对MPPGL近年来发现的易感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嗜铬细胞 转移性副神经 遗传学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副神经节瘤与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及SDHB表型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立坤 刘书佚 +5 位作者 陈春燕 王怡 王倩倩 孙可洋 陈杰 刘志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PPGL)临床病理特征,讨论SDHB免疫表型与PPGL预后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PPGL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及SDHB免疫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复发转移风险的相关性...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PPGL)临床病理特征,讨论SDHB免疫表型与PPGL预后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PPGL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及SDHB免疫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复发转移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20例,嗜铬细胞瘤1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21~79岁,中位年龄56岁。随访显示4例复发,1例死亡,5例失访,复发或死亡病例均为副神经节瘤患者。3例副神经节瘤为多发病变,其他为单发病变。副神经节瘤尤其好发于颈部(6/20),其次为腹膜后(5/20)。组织学特点:肿瘤呈器官样结构,间质富于血管。肿瘤主细胞多具有淡染嗜酸性胞质、轻度至中度异型细胞核,巢团周围多伴支持细胞。免疫表型:肿瘤主细胞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CgA和GATA3,而不表达CK。支持细胞表达S-100。30例PPGL患者中有12例出现SDHB缺失,仅有1例为嗜铬细胞瘤。SDHB缺失组患者的复发率高于阳性组(33.3%vs 6.7%)。仅1例副神经节瘤发生远处转移并死亡。结论 SDHB缺失多见于副神经节瘤,为PPGL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与低龄、肿瘤浸润性生长及肾上腺外发病密切相关,肿瘤复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 副神经 嗜铬细胞 SDHB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Ga-DOTA-NOC PET/CT诊断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
11
作者 赵震宇 张露露 +6 位作者 姚晓晨 张川 俞飞 宋结平 薛雪 邵国强 王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观察^(68)Ga-DOTA-NOC PET/CT诊断嗜铬细胞瘤(PCC)/副神经节瘤(PG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接受^(68)Ga-DOTA-NOC PET/CT检查的疑诊或确诊PCC/PGL患者,其中20例同期接受131 I-间碘苄胍(MIBG)SPECT/CT检查;与131 I-MIBG SPECT/C... 目的观察^(68)Ga-DOTA-NOC PET/CT诊断嗜铬细胞瘤(PCC)/副神经节瘤(PG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接受^(68)Ga-DOTA-NOC PET/CT检查的疑诊或确诊PCC/PGL患者,其中20例同期接受131 I-间碘苄胍(MIBG)SPECT/CT检查;与131 I-MIBG SPECT/CT对比,分析^(68)Ga-DOTA-NOC PET/CT在患者及病灶层面诊断PCC/PGL的价值。结果38例中,PCC 20例、PGL 14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良性肾上腺增生3例。^(68)Ga-DOTA-NOC PET/CT针对全部38例诊断PCC/PGL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7.88%(29/33)、60.00%(3/5)、93.55%(29/31)、42.86%(3/7)及84.21%(32/38)。^(68)Ga-DOTA-NOC PET/CT共于34例PCC/PGL中检出188处病灶,检出率89.95%(188/209)。对于同期接受2种检查的20例,^(68)Ga-DOTA-NOC PET/CT对骨、淋巴结、肝及肺PCC/PGL转移灶检出率及总体病灶检出率均高于131 I-MIBG SPECT/CT(P均<0.05);2种方法诊断PCC/PGL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8)Ga-DOTA-NOC PET/CT诊断PCC/PGL准确率与131 I-MIBG SPECT/CT相当而对转移灶检出率更高,有助于评估PCC/PGL分期和风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受体 生长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研究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进展
12
作者 成长发 郭顺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05,共4页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是少见的主要分泌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利用增强CT能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和较为准确的诊断。近年来,超声、MRI、PET/CT及影像组学等已用于评估PPGL。本文就影像学研究PPGL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多模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术后低血压的风险:新的预测列线图的开发和评估
13
作者 许巧 张高杰 +3 位作者 彭钺强 王林峰 黄勇 袁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0-754,共5页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线性模型,用于预测影响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s)术后出现低血压的因素及概率。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线性模型,用于预测影响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s)术后出现低血压的因素及概率。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腹膜后肿瘤切除并经过病理学诊断为PPGLs的315例患者,记录每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疾病特征、α肾上腺受体拮抗剂使用情况、24 h尿香草扁杏仁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术中资料及术后资料,将血压低于术前30%或者术后需要升压药维持的患者纳入低血压组。而后采用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特征缩减和筛选,然后利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有用性来评估该预测模型的表现。结果:预测模型中包含的预测因子包括24 h尿香草扁杏仁酸、α肾上腺受体拮抗剂使用情况、肿瘤大小以及手术失血量。该模型显示出良好的区分能力,C指数为0.882(95%CI=0.872~0.886),并且具有良好的校准性,ROC值为0.88。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具有临床价值。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PPGLs患者术后出现低血压的情况进行术前个体化预测,为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和术后恢复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低血压 列线图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不同生化表型的CT征象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晓芳 杨萍 +4 位作者 刘柳 李庆姝 李易 陶奉明 毛芸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09,共7页
目的:分析生化阴性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s)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征象是否有别于生化阳性PPGLs,同时了解生化阳性PPGLs不同表型的CT征象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 目的:分析生化阴性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s)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征象是否有别于生化阳性PPGLs,同时了解生化阳性PPGLs不同表型的CT征象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PPGLs患者的术前腹部增强CT图像,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囊变坏死、液-液分层、钙化、向心结节状强化、肿瘤内粗大血管、强化包膜、绝对廓清率及相对廓清率。根据生化水平,将患者分为生化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进一步分为去甲肾上腺素型、肾上腺素型及多巴胺型。比较各组及各表型间的CT征象差异。结果:相较于生化阴性组,阳性组PPGLs更大(Z=-2.064,P=0.039)、囊变坏死(χ2=6.610,P=0.010)及向心结节状强化(χ2=3.909,P=0.048)的比例更高;相较于去甲肾上腺素型,肾上腺素型PPGLs更大(Z=-2.036,P=0.042)、强化包膜比例更高(χ2=7.242,P=0.007)。结论:肿瘤大小、囊变坏死及向心结节状强化的CT征象有助于术前诊断生化阴性PPGLs,肿瘤大小及强化包膜有助于解释去甲肾上腺素型及肾上腺素型PPGLs不同临床表现产生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民杰 邓建华 +1 位作者 郑国洋 文进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1407,共7页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是泌尿外科罕见但具有治疗挑战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根治手段。然而,传统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此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阐述了达芬奇机...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是泌尿外科罕见但具有治疗挑战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根治手段。然而,传统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此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阐述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技术特点、临床应用、治疗效果,以及在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讨论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与其他新兴技术结合的潜在临床价值,强调进一步研究以确认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嗜铬细胞 副神经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及其相关综合征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朋 兰卫华 +7 位作者 张尧 张军 舒泽华 李珂 黄灶明 黄义强 刘秋礼 江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7-383,共7页
目的 探讨不同遗传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 PCC/PGL)及其相关综合征的临床表型、遗传特征及其治疗随访策略。方法 共纳入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2000年1月至2022年8月临床确诊的44例PCC/PGL患者,收... 目的 探讨不同遗传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 PCC/PGL)及其相关综合征的临床表型、遗传特征及其治疗随访策略。方法 共纳入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2000年1月至2022年8月临床确诊的44例PCC/PGL患者,收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信息,采用二代测序对43例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测,以及采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进行突变验证。结果 共15例患者确诊为遗传性PCC/PGL,其中7例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3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MEN2),5例家族性副神经节瘤综合征。7个VHL综合征家系按照临床表现分别诊断为VHL2A(c.500G>A)、VHL2B(c.239G>T和c.444_457del)和VHL2C(c.293A>G)3种亚型,先证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2例复发性PCC及多发性肾癌患者还接受了舒尼替尼靶向治疗。3个MEN2家系分别携c.1901G>C、c.1832G>A和c.1901G>A错义突变,临床诊断均符合MEN2A,所有患者接受肾上腺及甲状腺切除手术,其中1例为预防性甲状腺切除。5个家族性副神经节瘤综合征家系中,共检测到4例SDHB突变患者,1例SDHD突变患者(SDHB:c.343C>T,c.541-2A>G,c.575G>A,c.268C>T;SDHD:c.337_340del),以散发性腹膜后PGL多见。结论 超过1/3的PCC/PGL患者可携带胚系基因突变,并具有明显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基因诊断技术在临床精准治疗及随访、遗传咨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遗传综合征 临床特点 VHL R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和病理诊断价值
17
作者 白琳琳 王鹏 徐洪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associated protein 1,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associated protein 1,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表达。结果32例嗜铬细胞瘤中31例INSM1阳性(31/32,96.88%),其中高表达20例(20/32,62.50%)。9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INSM1均阳性,其中高表达8例(8/9,88.89%)。33例肾上腺皮质腺瘤中INSM1均阴性。INSM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肾上腺皮质腺瘤(P<0.001)。INSM1高表达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具有更高的Ki67增殖指数(P=0.016),但与患者性别(P=0.190)、年龄(P=0.439)、肿瘤TNM分期(P=0.793)、生长模式(P=0.495)、凝固性坏死(P=0.790)和脉管/包膜侵犯(P=0.790)均无显著相关性。INSM1鉴别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结论INSM1表达于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细胞核,而不表达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可有效鉴别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肾上腺皮质腺 INS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副神经节瘤合并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麻醉管理一例
18
作者 姬辉 彭丙林 +5 位作者 胡涛 戎元元 刘猛 周璇 张译文 刘华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0-671,共2页
患者,男,45岁,176 cm,76 kg,因“发现右颈部肿物6 d”入院。患者既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浅表型心肌桥病史5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各1年,规律服用卡托普利、二甲双胍治疗,血压和血糖控制可。患者因发现颈部肿物就诊外院,颈部增强CT:C2-... 患者,男,45岁,176 cm,76 kg,因“发现右颈部肿物6 d”入院。患者既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浅表型心肌桥病史5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各1年,规律服用卡托普利、二甲双胍治疗,血压和血糖控制可。患者因发现颈部肿物就诊外院,颈部增强CT:C2-5椎体水平右侧颈动脉鞘内占位,考虑巨细淋巴结增生症或神经鞘瘤。为进一步诊治,于我院行右颈部超声检查:约6.0 cm×4.4 cm×3.3 cm实性低回声团块,形态规则,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其内可见血流信号。超声引导下右颈部肿物穿刺学结果:找到瘤细胞。ECG:窦性心律,ST-T改变。初步诊断:右颈部肿物;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心肌桥。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右颈部肿物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心肌桥 颈部副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原发性副神经节瘤1例
19
作者 王世超 成元华 +2 位作者 张艳慧 张亚娟 薄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9-840,共2页
副神经节瘤包括特指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及发生于肾上腺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纵隔副神经节瘤罕见,起自于与肺动脉、主动脉弓相连或与交感神经链有关的副神经节。本文报道1例伴上皮样分化的胸腺原发性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副神经节瘤包括特指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及发生于肾上腺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纵隔副神经节瘤罕见,起自于与肺动脉、主动脉弓相连或与交感神经链有关的副神经节。本文报道1例伴上皮样分化的胸腺原发性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从而加深对该肿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 副神经 胸腺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RET、VHL、SDHD、SDHB遗传基因变异的检测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恺 张杨 +3 位作者 张红 檀增桓 郭晓蕙 杨建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4-639,共6页
目的:检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4种与该病相关基因(RET、VHL、SDHD、SDHB)的胚系遗传变异,以了解我国该病患者上述基因变异情况。方法:以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经病理确诊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 目的:检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4种与该病相关基因(RET、VHL、SDHD、SDHB)的胚系遗传变异,以了解我国该病患者上述基因变异情况。方法:以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经病理确诊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选12例,其中嗜铬细胞瘤患者11例,副神经节瘤患者1例。提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PCR技术扩增RET基因的第10、11、13~16外显子,VHL、SDHD、SDHB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以及各外显子的邻近内含子(±20 bp),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测序结果及野生型序列,确定基因变异。对1例诊断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的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在家族成员中检测相应基因变异。结果:共3例患者发现胚系基因变异: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存在SDHB基因c.136C>T(p.R46X)变异;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患者存在RET基因c.1901G>A(p.C634Y)变异及c.2071G>A(p.G691S)/c.2712C>G(p.S904S)变异,其家系中发现其他5名成员携带上述变异;1例散发、无恶性表现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在RET基因c.2071G>A(p.G691S)/c.2712C>G(p.S904S)变异。1例患者存在先天性单心室畸形合并嗜铬细胞瘤,其上述4个基因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变异。结论:本研究在25%(3/12)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发现了错义或无义胚系基因变异,包括SDHB基因的c.136C>T(R46X)变异、RET基因的c.1901G>A(C634Y)变异以及RET基因的c.2071G>A(p.G691S)/c.2712C>G(p.S904S)变异等,其中前两种变异具有明确的致病性。本研究验证了上述变异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中的存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对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开展广泛的遗传基因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副神经 基因变异 RET SDH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