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丹慧 刘强 方建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5-1169,共5页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7例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14岁...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7例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14岁(年龄范围42~75岁),男女比为3∶4。肿瘤多由于偶然体检发现,临床症状不明显。肿块境界清楚,切面灰白、灰褐色,质中,可呈囊实性。肿瘤最大径平均值为3.89 cm。肿瘤细胞表现为胞质嗜酸性的分支乳头状或齿槽结构,局部呈实性结构。肿瘤细胞呈单层排列,细胞核朝向腔面分布,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一般不明显,但核仁明显不能排除该疾病。肿瘤乳头轴心有时可见泡沫细胞聚集,可见出血。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AX8(5/6)、AMACR(5/7)、CK(5/7)、CK8(3/6)、CK7(2/6)、vimentin(3/7)、E-cadherin(2/7)均呈阳性;CD117、CK34βE12、GATA3、CAIX均呈阴性,局灶腔缘可有弱阳性。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复杂多样,OPRCC亚型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胞质嗜酸细胞性,细胞呈单层排列,细胞核朝向腔面分布,核圆形或卵圆形,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PAX8、CK8、CK7、vimentin、AMACR、E-cadherin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
作者 牛肖 江滕 +3 位作者 王超 邹泓 胡文浩 李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眼观: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切...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眼观: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切面灰黄暗红色,长径分别为3.6 cm及8.3 cm。镜检:2例肿瘤细胞均呈乳头状排列,乳头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状胞质丰富的强嗜酸性细胞,部分区呈实性生长,WHO/ISUP核分级均为2级,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均可见片状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其中1例肿瘤部分区呈透明细胞乳头状。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PAX-8、AMACR均呈弥漫强阳性,1例CK7阳性,1例透明细胞乳头状区CD10阳性,CD117、TFE-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1%与10%。2例患者分别随访23个月和12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OPRCC是不同于1型和2型的独特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应与多种肾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乳头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合并肾乳头状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袁宏伟 韦玄 +5 位作者 贾永峰 云芬 宝鲁日 张军 乌新林 施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 目的探讨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ybrid oncocytic/chromophobe tumors,HO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肾HOCT合并肾乳头状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右肾中段见2个肿物。镜检:肿物大者由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组成,两种成分混杂或镶嵌排列;免疫表型:CK7局灶弥漫强阳性或强弱不等,EMA、E-cad和P504S阳性,vimentin阴性,Ki-67增殖指数<3%。肿物小者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局部浸润性生长,纤维血管轴心内见砂粒体。免疫表型:CK7、P504S、EMA、CD10、vimentin和E-cad均阳性,CD117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肾HOCT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嫌色细胞 乳头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共存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印 张敬伟 +1 位作者 冯爱菊 王志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癌(Hrthle cell carcinoma,HCC)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发生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HCC和PTC合并发生的甲状腺双原发癌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72岁,患甲状腺肿...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癌(Hrthle cell carcinoma,HCC)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发生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HCC和PTC合并发生的甲状腺双原发癌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72岁,患甲状腺肿块10余年,左甲状腺内可见11cm×8 cm×5.5 cm大小肿块,棕红色,中心区可见直径约4cm出血坏死灶;镜下诊断HCC,瘤细胞TG(+),CK19(-),calcitonin(-),Ki-67阳性细胞数>10%,bcl-2(-),EMA(+);右甲状腺内可见约1.5 cm×1 cm大小灰白钙化结节,镜下诊断PTC;瘤细胞CK19(+),TG(+),calcitonin(-),Ki-67阳性细胞数>15%,EMA(±),bcl-2(-)。HCC向左颈部淋巴结转移(5/37枚);PTC向右颈部淋巴结转移(11/22枚)。结论甲状腺嗜酸细胞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共存罕见,两种肿瘤成分可独立存在或融合在一起,显示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和不同的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可有相同/不同的转移途径。两肿瘤合并存在可能代表更具侵袭性。正确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对于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瘤 细胞 乳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IVIM参数对肾脏乏脂性错构瘤与乳头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浩杰 梁丽丽 +3 位作者 李安琴 胡瑶 胡道予 李震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5-718,共4页
目的:评价定量IVIM参数对肾乏脂性错构瘤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乏脂性错构瘤(n=21)与肾乳头状细胞癌(n=26)患者术前采用3.0T MR进行多b值DWI(b值为0~1700s/mm2)扫描。基于双指数模型计算相应的... 目的:评价定量IVIM参数对肾乏脂性错构瘤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乏脂性错构瘤(n=21)与肾乳头状细胞癌(n=26)患者术前采用3.0T MR进行多b值DWI(b值为0~1700s/mm2)扫描。基于双指数模型计算相应的IVIM参数:纯扩散系数(D),假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两组肿瘤的IVIM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VIM参数对两组肿瘤的鉴别价值。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f值明显低于肾乏脂性错构瘤(0.227±0.077vs 0.417±0.117,P<0.001);D值明显高于肾乏脂性错构瘤[(0.745±0.197)×10-3 mm2/s vs(0.610±0.117)×10-3 mm2/s,P<0.05],D*在两种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IVIM参数值鉴别两者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阈值分别为f:0.918、91.3%、85.2%和0.312,D:0.684、51.9%、95.7%和0.789×10-3 mm2/s。结论:肾乏脂性错构瘤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定量IVIM扩散与灌注参数值具有一定差异。灌注分数f可用于术前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素不相干运动 肿瘤 乏脂错构瘤 乳头细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房性囊性肾癌合并肾乳头状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豪杰 盛璐 +3 位作者 陈燕忠 余波 孙忠全 钱伟庆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9-470,共2页
肾乳头状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carcinoma,PRCC),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临床上较少见,约占RCC(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7%~15%,囊性RCC是RCC中一种罕见类型,约占RCC的1%~4%。多房性囊性RCC(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 肾乳头状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carcinoma,PRCC),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临床上较少见,约占RCC(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7%~15%,囊性RCC是RCC中一种罕见类型,约占RCC的1%~4%。多房性囊性RCC(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为囊性RCC的一种,约占RCC的0.59%。同时合并PRCC及MCRCC的病例非常罕见,目前尚无文献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 乳头细胞 报告 治疗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状囊性肾细胞癌3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白洁 李双 +3 位作者 杨柳 王琦 倪璐 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3-425,共3页
目的探讨管状囊性肾细胞癌(tubulo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T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T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随访和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TCRCC中,2例男性,1例... 目的探讨管状囊性肾细胞癌(tubulo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T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T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随访和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TC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3岁。肿瘤均位于左肾,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肿瘤分期为pT1,1例为pT3。CT或MRI均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镜下肿瘤完全由大小不等的小管或囊腔组成,囊壁菲薄,仅少量纤维间质分隔。肿瘤细胞呈单层排列,可扁平、立方状、柱状或鞋钉样,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核仁明显(WHO/ISUP核分级:3级),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FH(3/3)均无表达缺失,PAX8(3/3)和P504s(3/3)强阳性,CD10(2/3)、CK7(2/3)、CK19(1/2)和EMA(1/3)部分阳性。2例患者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TCRCC罕见,大部分预后良好,其诊断标准严格,需与其他具有管状囊性结构的肾肿瘤鉴别,确诊需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必要时可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乳头细胞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细胞管状乳头状肾细胞癌:特征性的低级别上皮性肾肿瘤36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磊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6-726,共1页
新近描述了几个低级别肾细胞肿瘤,与公认的2004年WHO肾肿瘤分类描述过的肾肿瘤不同,这些肿瘤具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分期低具有囊性、管状腺泡状和(或)
关键词 乳头细胞 肿瘤 低级别 透明细胞 上皮 特征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性鳞片状腺泡状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 被引量:7
9
作者 Hes O Condom Mundo E +2 位作者 Peckova K 魏建国 刘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45-845,共1页
双相性鳞片状腺泡状肾细胞癌(BSARCC)是最近阐述的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的肿瘤。本文使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化、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 GH)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来自12家医院的21例BSARCC。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53... 双相性鳞片状腺泡状肾细胞癌(BSARCC)是最近阐述的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的肿瘤。本文使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化、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 GH)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来自12家医院的21例BSARCC。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53~79岁;肿瘤直径1.5~16 cm;14例患者获得随访信息(随访1~96个月),5例发现转移性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双相 腺泡 常规组织学 衬覆 vimentin 鳞片 细胞 细胞 乳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嫌色性肾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中CK7、Claudin-7、Epcam、viment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敬 吴继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CK7、Claudin-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vimentin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 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 目的探讨CK7、Claudin-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vimentin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 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24例Ch RCC和17例RO中CK7、Claudin-7、Epcam和vimentin的表达。结果 CK7、Claudin-7、Epcam和vimentin在Ch R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9.17%(19/24)、95.83%(23/24)、91.67%(22/24)、8.33%(2/24),在RO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53%(4/17)、41.18%(7/17)、29.41%(5/17)、0(0/17);CK7、Claudin-7和Epcam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vimentin在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它含有嗜酸性细胞的肾脏肿瘤表达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CK7、Claudin-7和Epcam可作为鉴别Ch RCC与RO的免疫标志物,vimentin有助于Ch RCC、RO与其它含有嗜酸性细胞的肾脏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肿瘤 嫌色细胞 细胞腺瘤 CK7 Claudin-7 EPCAM VIMEN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嗜酸细胞的成人乳头状肾肿瘤
11
作者 Lefevre M Couturier J +3 位作者 Sibony M 黄文斌(摘译) 陈洁宇(摘译) 周晓军(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乳头细胞 细胞 肿瘤 肿瘤形态学 成人 肿瘤病理特点 脏肿瘤 WHO分类 遗传学特征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恶性潜能?
12
作者 Diolombi M L Cheng L +2 位作者 Argani P 魏建国(摘译) 刘勇(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7-57,共1页
英文文献报道268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随访结果显示:该肿瘤不出现复发或转移。作者回顾性复习1990~2013年期间诊断的所有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病例,在最初诊断时已对32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此外,对2例最初未行免疫组化染色... 英文文献报道268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随访结果显示:该肿瘤不出现复发或转移。作者回顾性复习1990~2013年期间诊断的所有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病例,在最初诊断时已对32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此外,对2例最初未行免疫组化染色的病例,进行了碳酸酐酶IX及CK7染色,其中1例不典型,另1例组织形态学细胞丰富。针对这例不典型的病例作者加做AMACR、CD10及RCC免疫组化染色。对2例临床出现转移性肿瘤的病例进行染色体3p、7和17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典型病例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细胞 透明细胞 潜能 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转移肿瘤 典型病例 酐酶I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成分的管状囊性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长松 吕学霞 +3 位作者 王平 印剑 原旭涛 蒙念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TCC标本行HE和免疫组化SP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影像学示左肾囊性肿物。术中见... 目的探讨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TCC标本行HE和免疫组化SP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影像学示左肾囊性肿物。术中见左侧肾脏下极囊肿,囊肿内大量血凝块,囊壁可见多处新生物,肾窦内可见一鱼肉状肿瘤。大体可见肾切面一囊性肿块,直径3.5 cm,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无包膜。切面囊实性,坏死不明显。镜下见肿瘤由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TCC组成。术后30个月复查,左肾区、左侧腰大肌外侧多发占位;肝内多发占位;椎体占位。活检瘤组织呈乳头状结构。免疫表型:TCC区域和乳头状区域瘤细胞均表达CK18、CK19、P504s、PAX-2、vimentin、WT1、CKH、CKL,不表达CD10,透明细胞癌区域瘤细胞和普通的透明细胞癌相同,瘤细胞表达CKL、vimentin。结论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TCC在临床和病理学上均具有独特性,与复发转移和伴随成分有关,在治疗上应关注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乳头 透明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状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特征性基因组特点、独特的临床病理实体 被引量:5
14
作者 Sarungbam J Mehra R +2 位作者 Tomlins S A 魏建国(摘译) 袁晓露(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82-882,共1页
管状囊性肾细胞癌是新近WHO肾肿瘤分类中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实体。据文献报道,管状囊性肾细胞癌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的关系密切,包括乳头状肾细胞癌、延胡索酸水化酶缺陷性肾细胞癌,以及其他具有多少不等管状囊性结构特征的癌。目前,... 管状囊性肾细胞癌是新近WHO肾肿瘤分类中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实体。据文献报道,管状囊性肾细胞癌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的关系密切,包括乳头状肾细胞癌、延胡索酸水化酶缺陷性肾细胞癌,以及其他具有多少不等管状囊性结构特征的癌。目前,文献报道的上述肿瘤的组织学分子特征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肿瘤实体 临床病理 基因组 特征 乳头细胞 肿瘤分类 延胡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状肾细胞癌预后较差可能与其较高的WHO/ISUP分级与不良结构而非类型有关 被引量:3
15
作者 Yang C Shuch B +2 位作者 Kluger H 方三高(摘译) 魏建国(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43-1143,共1页
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分为两型:Ⅰ型主要由单层小的嗜碱性立方细胞组成,核圆形、卵圆形,小而均匀,核仁不明显;Ⅱ型假复层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和非典型核,核仁突出。作者对185例PRC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估。实体结... 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分为两型:Ⅰ型主要由单层小的嗜碱性立方细胞组成,核圆形、卵圆形,小而均匀,核仁不明显;Ⅱ型假复层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和非典型核,核仁突出。作者对185例PRC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估。实体结构定义为总检查肿瘤>5%的区域实性片层状生长,排除紧靠的乳头或管状结构变异,绝无腔隙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细胞 临床病理学特征 结构 实体结构 PR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对瘤转移:从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到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被引量:1
16
作者 Song J S Taylor S M +2 位作者 Trites J 于婕 方三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1,共1页
甲状腺癌远处转移在临床中少见,最常转移肺及骨骼,转移肾脏的概率极低。高分化甲状腺癌变异型中,乳头状癌的转移率为2.8%~3.8%,而滤泡癌转移率为6%-20%。罕见情况下,两种真正原发性新生物之间可发生肿瘤到肿瘤间的转移,包... 甲状腺癌远处转移在临床中少见,最常转移肺及骨骼,转移肾脏的概率极低。高分化甲状腺癌变异型中,乳头状癌的转移率为2.8%~3.8%,而滤泡癌转移率为6%-20%。罕见情况下,两种真正原发性新生物之间可发生肿瘤到肿瘤间的转移,包括碰撞瘤、毗邻肿瘤间相互扩散、转移至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或仅为肿瘤栓子,通常血管丰富,营养充足。有文献报道发生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扩散到高分化甲状腺癌的现象。据我们所知,从甲状腺癌转移到原发性肾肿瘤,尚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化甲 细胞 透明细胞 乳头 转移 造血系统肿瘤 瘤转移 原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相关性肾癌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66-966,共1页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HLRCC)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延胡索酸水解酶(FH)基因胚系突变,皮肤和子宫平滑肌瘤病和肾癌发生的风险增加。HLRCC相关性肾癌具有高度侵袭性,常表现为孤立的肿块。作者复习9例散发性...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HLRCC)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延胡索酸水解酶(FH)基因胚系突变,皮肤和子宫平滑肌瘤病和肾癌发生的风险增加。HLRCC相关性肾癌具有高度侵袭性,常表现为孤立的肿块。作者复习9例散发性肾肿瘤病例,后来证实具有FH基因胚系突变。组织学上,所有肿瘤呈混合性结构模式,明显乳头状结构仅占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平滑肌瘤 胚系突变 乳头结构 高度侵袭 延胡索 肿瘤病例 混合 集合管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性肾细胞癌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8
作者 赵群 王寅春 +5 位作者 王旭 惠鹏祥 汤高文 孙梦鸽 段思宇 李然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9-794,共6页
目的:分析单侧肾脏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和肾透明细胞癌(CCRCC)并存的混合性肾细胞癌(R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OPRCC和CCRCC并存的混合性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因... 目的:分析单侧肾脏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和肾透明细胞癌(CCRCC)并存的混合性肾细胞癌(R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OPRCC和CCRCC并存的混合性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因体检发现右肾肿物入院。双肾平扫和增强CT显示右肾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行腹腔镜下右肾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回报显示:(右肾下极)混合性RC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K(AE/AE3)(部分+)、Vimentin(部分+)、EMA(部分+)、CK7(+)、CD10(+)、CAIX(局部+)、P504s(+)、PAX-8(弱+)、TFE3(-)、HMB45(-)、MelanA(-)、SDHB(+)和Ki-67(阳性率为2%)。确诊为右肾混合性RCC。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术后3个月CT检查,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术后6个月随访无不适症状。结论:OPRCC和CCRCC并存的混合性RCC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手术治疗;肿瘤恶性程度较低,进展较慢,预后较好,术后仍需长期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细胞 乳头细胞 透明细胞 部分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A1:一种区分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瘤的强有力标记物
19
作者 Barthelemy A L G Feng G +1 位作者 Gentil-Perret A 黄文斌(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3-633,共1页
关键词 细胞 嫌色细胞 乳头细胞 标记物 脏肿瘤 免疫组化 透明细胞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例报道及93例文献复习表明极向翻转的乳头状肾肿瘤常为囊性
20
作者 方三高(摘译) 魏建国(审校) +2 位作者 Wei S Kutikov A Patchefsky A S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7-1317,共1页
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细胞癌的10%~15%,1997年Delahunt与Eble将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Ⅰ、Ⅱ型。Ⅰ型细胞小,单层,胞质泛白;Ⅱ型假复层,胞质丰富、嗜酸,预后较Ⅰ型差。2005年首次描述的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以细胞大而嗜酸著称,预后良好。WHO... 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细胞癌的10%~15%,1997年Delahunt与Eble将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Ⅰ、Ⅱ型。Ⅰ型细胞小,单层,胞质泛白;Ⅱ型假复层,胞质丰富、嗜酸,预后较Ⅰ型差。2005年首次描述的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以细胞大而嗜酸著称,预后良好。WHO(2016)将其归为伴大量颗粒状嗜酸性细胞质和单层低级别嗜酸细胞瘤样细胞核的乳头状肾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细胞 细胞 细胞 预后良好 肿瘤 颗粒 低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