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傅武 曾文军 +1 位作者 李顺凡 吴国凤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65-665,共1页
关键词 皮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昕彤 陈喜雪 涂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6-218,共3页
报告1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患者女,58岁。躯干和上肢反复出现红色环状皮损3年。已排除药物、虫咬、自身免疫及肿瘤等原因。皮肤科检查:躯干散在环形红斑,边缘隆起,中央呈褐色斑片。外周血中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皮损组织病理... 报告1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患者女,58岁。躯干和上肢反复出现红色环状皮损3年。已排除药物、虫咬、自身免疫及肿瘤等原因。皮肤科检查:躯干散在环形红斑,边缘隆起,中央呈褐色斑片。外周血中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血管周围及脂肪小叶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建方 曹志翔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85-187,I003,共4页
分析了9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LHE)的临床病理改变,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47岁,平均病程5年。所有皮损均发生于头皮,为暗红或紫红色多发性圆顶状丘疹及结节,所有标本的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真皮内大量血管增... 分析了9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LHE)的临床病理改变,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47岁,平均病程5年。所有皮损均发生于头皮,为暗红或紫红色多发性圆顶状丘疹及结节,所有标本的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真皮内大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增生肥大,增生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小空泡,血管周围有程度不同的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对ALHE与木村氏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他们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 分类 AL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4
作者 吴洁 曾德华 +1 位作者 陈胜平 桑军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1,共1页
患者女,70岁。因头皮多发丘疹和结节,皮损渐增多伴瘙痒3年余,于2016年10月至我科门诊就诊。患者3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多个绿豆至黄豆大的淡红色丘疹及结节,渐增多,无水疱、大疱、糜烂及渗出,自觉瘙痒,搔抓后易出血,无疼痛、全身乏... 患者女,70岁。因头皮多发丘疹和结节,皮损渐增多伴瘙痒3年余,于2016年10月至我科门诊就诊。患者3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多个绿豆至黄豆大的淡红色丘疹及结节,渐增多,无水疱、大疱、糜烂及渗出,自觉瘙痒,搔抓后易出血,无疼痛、全身乏力、发热等不适,未予特殊处理。上述皮疹逐渐增多,2年余前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渗出结痂,躯干、四肢未见类似皮损,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多年,血糖控制不佳。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上皮样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mura病、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肾损伤发生于同一病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韫宏 尹洪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5-407,共3页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同时合并Kimura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患者,并有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查。结...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同时合并Kimura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患者,并有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查。结果:患者为37岁男性,5年来反复发作皮疹、皮肤结节、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和肾病综合征,经病理检查证实,肿大的淋巴结为Kimura病,皮下结节为ALHE,肾病变为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结论:Kimura病和ALHE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理表现,并可合并肾小球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病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肾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基因突变检测
6
作者 周捷 吴昊 +2 位作者 李冰 梁爱斌 傅建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4-508,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FGFR1、FLT3、MPL及JAK2基因突变的情况,初步探讨其在该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对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原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是否存在FGFR1基因、F...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FGFR1、FLT3、MPL及JAK2基因突变的情况,初步探讨其在该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对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原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是否存在FGFR1基因、FLT3基因、MPL基因和JAK2基因的突变。结果:在1例临床症状严重且治疗无效的患者检测到FLT3基因酪氨酸激酶活性区域新的缺失突变,该突变导致编码区提前结束;在19例患者中发现了FGFR1基因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该SNP导致2个氨基酸的缺失;未检测到MPL基因和JAK2 V617F基因突变。结论:FGFR1基因6个碱基的缺失(1014_1019del AACAGT)是原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非同义SNP(nsSNP)位点。FLT3基因的缺失突变可能与恶性临床特征和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粒细胞增多 FGFR1基因 FLT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的CT表现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泠 张隐笛 +1 位作者 赵卫 杨亚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45-747,共3页
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又称为木村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性肉芽肿,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为特征。本病目前病因不明,好发于头颈部,易累及皮下软组织、大唾液腺及全身淋巴结。本病术前误诊率较高,术后易复发([1])... 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又称为木村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性肉芽肿,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为特征。本病目前病因不明,好发于头颈部,易累及皮下软组织、大唾液腺及全身淋巴结。本病术前误诊率较高,术后易复发([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7例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患者影像学、临床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探讨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的CT特征,以期为本病的认知及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 被引量:8
8
作者 雍昉 张发林 +1 位作者 潘爱珍 徐志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表现。结果本病从青年到中老年均可发病,男性多见,病史大多较长,临床表现为腮腺腺体及... 目的探讨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表现。结果本病从青年到中老年均可发病,男性多见,病史大多较长,临床表现为腮腺腺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无痛性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CT表现分为3种类型:多发结节及团块型、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大多伴有同侧病变区周围和颈部淋巴结增多、增大。结论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6
9
作者 何晓浩 孙淑霞 刘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知。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6年3月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结节、肿块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知。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6年3月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结节、肿块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32例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Warthin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MSCT特征。结果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年龄均≤50岁。与Warthin瘤患者比较,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和血清IgE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Warthin瘤患者比较,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常伴随同侧腮腺肿大、颈深筋膜增厚、边缘模糊、病灶囊变少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明显;Warthin瘤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排空。结论结节、肿块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MSCT表现具有炎性病变特征,肿块密度相对均匀,且呈延迟强化改变。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与Warthin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Kimura病的多排螺旋CT诊断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姗姗 陈燕萍 +1 位作者 余国威 张妮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的文献,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5例Kimura病病程较长(平均5.5年),表现为颌面部无痛性肿块,其中4例侵犯...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的文献,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5例Kimura病病程较长(平均5.5年),表现为颌面部无痛性肿块,其中4例侵犯腮腺,5例均累及双侧颈部淋巴结。所有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平均超出正常值的5-6倍)。CT表现:①单侧或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其内可见到单发或多发结节,结节密度比正常腮腺组织密度高,大部分边界较清,增强后不同程度强化;②伴有腮腺周围、颌下腺周围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囊变、坏死及钙化,基本不融合,增强后中度以上强化。结论:Kimura病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术前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可燃 程敬亮 +2 位作者 张晓楠 王斐斐 宋承汝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DWI和动态增强MR诊断腮腺木村病(K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腮腺K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2例为双侧同时发病,5例为单侧发病。根据病灶的形态和累及组织的不同分为3种类型:Ⅰ型(3例),皮下病变弥... 目的:探讨DWI和动态增强MR诊断腮腺木村病(K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腮腺K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2例为双侧同时发病,5例为单侧发病。根据病灶的形态和累及组织的不同分为3种类型:Ⅰ型(3例),皮下病变弥漫浸润至腮腺;Ⅱ型(3例),腮腺内肿大淋巴结;Ⅲ型(1例),混合模式。平扫时,Ⅰ型表现为T_1等信号、T_2混杂稍高信号;Ⅱ型表现为T_1等信号、T_2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T_1等信号、T_2等信号1例;Ⅲ型表现为T_1稍高信号、T_2混杂稍高信号。动态增强MRI扫描皮下浸润至腮腺病变均呈渐进性强化,反应性淋巴结呈早期明显强化;正常腮腺ADC值为(0.89±0.06)×10^(-3)mm^2/s,皮下浸润至腮腺病变ADC值为(1.24±0.10)×10^(-3)mm^2/s,反应性淋巴结ADC值为(0.62±0.06)×10^(-3)mm^2/s。结论:皮下浸润至腮腺病变的ADC值均高于正常腮腺,反应性淋巴结的ADC值低于正常腮腺;动态增强扫描浸润性腮腺病变呈渐进性强化,腮腺内淋巴结和反应性淋巴结呈早期强化。这些可作为腮腺KD的特征性MR表现,结合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高度提示腮腺KD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疾病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村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被误诊为肺癌1例并文献复习(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曦 白莉 高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2-637,共6页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诊断误区。方法报道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收治的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木村病1例。在PubMed以及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查及木村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例3例。分析包括本例在内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近年来关...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诊断误区。方法报道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收治的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木村病1例。在PubMed以及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查及木村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例3例。分析包括本例在内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近年来关于木村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结果本例患者为61岁男性,最初于2008年诊断为肺癌,但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癌细胞,纵隔淋巴结内仅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10年患者因双侧眼眶肿物就诊,手术病理证实为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即木村病。复习文献并加上本例在内,共获得4例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误诊为肺癌,2例误诊为淋巴瘤。激素治疗对全部4例患者均有效。结论木村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病例极其罕见,临床上易误诊。微创纵隔穿刺活检技术,如超声内镜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肺肿瘤 纵隔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