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嗜酸性细胞癌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强 龚西騟 +1 位作者 饶慧蓉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10-111,I018,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呈圆形到多边形,胞浆丰富,胞浆内见弥漫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呈轻一中度异型,核仁...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呈圆形到多边形,胞浆丰富,胞浆内见弥漫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呈轻一中度异型,核仁明显,癌细胞呈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电镜下胞浆内充满了无极性分布的线粒体,无分泌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不表达肌动蛋白、S100蛋白及嗜铬素A。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性细胞癌是不同于大汗腺样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细胞癌 病理学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皮质嗜酸性细胞癌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蒲军 吴小候 +3 位作者 唐伟 陈在贤 王德林 张尧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514-1514,共1页
患者男,58岁.因健康体检偶然发现右肾上腺肿物于2011年4月2日入院.彩超示右肾上极内侧与下腔静脉间可见约84 mm×62 mm回声不均质的实性占位,边缘血供丰富.CT示右肾上腺区有约81 mm x 60 mm大小的肿块,与邻近下腔静脉及右肾分界不清... 患者男,58岁.因健康体检偶然发现右肾上腺肿物于2011年4月2日入院.彩超示右肾上极内侧与下腔静脉间可见约84 mm×62 mm回声不均质的实性占位,边缘血供丰富.CT示右肾上腺区有约81 mm x 60 mm大小的肿块,与邻近下腔静脉及右肾分界不清楚,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术前按嗜铬细胞瘤作准备.术中见肿瘤挤压右肾,肿瘤浸润至下腔静脉壁.请血管外科医师协助行部分下腔静脉切除,完整切除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嗜酸性细胞癌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嗜酸性细胞癌2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3
3
作者 关丽梅 焉晋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3-874,共2页
关键词 腮腺嗜酸性细胞癌 治疗 诊断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法在诊断涎腺嗜酸性细胞癌中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辛萱 耿明 +4 位作者 刘晓红 丁吉元 毛蕊琪 王义 曹永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17-1018,共2页
嗜酸性细胞癌(oncocytic carcinoma)是细胞形态学上恶性的大嗜酸性瘤细胞的增生,具有腺癌的结构表型和浸润特点[1],发生于人体许多部位,临床上极少见[2]。PTAH(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是标记嗜酸性细胞的组织化学方法,其阳性结... 嗜酸性细胞癌(oncocytic carcinoma)是细胞形态学上恶性的大嗜酸性瘤细胞的增生,具有腺癌的结构表型和浸润特点[1],发生于人体许多部位,临床上极少见[2]。PTAH(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是标记嗜酸性细胞的组织化学方法,其阳性结果是诊断嗜酸性细胞癌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细胞癌 磷钨酸苏木精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嗜酸性细胞癌1例
5
作者 杨博 汪涛 戴为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5-635,共1页
关键词 嗜酸性细胞癌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嗜酸性细胞腺癌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娟 陈修娟 +1 位作者 王铁梅 陈桂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569-2569,共1页
患者女,53岁,主因左耳后肿物3个月余收入院。查体:左耳垂后腮腺区略隆起,可扪及一直径约2cm的圆形肿物,质地较软,界限清楚,活动度良好,无压痛。左侧颌下及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示:左侧耳垂下腮腺内见一低回声团块,... 患者女,53岁,主因左耳后肿物3个月余收入院。查体:左耳垂后腮腺区略隆起,可扪及一直径约2cm的圆形肿物,质地较软,界限清楚,活动度良好,无压痛。左侧颌下及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示:左侧耳垂下腮腺内见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2.1cm×2.2cm,形态欠规则,境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呈网格状改变,内见短棒状稍高回声分隔,无包膜反射光带,后方回声稍增强(图1)。CDFI其内见极其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呈五彩镶嵌色。脉冲多普勒测得典型动脉谱和静脉谱,PSV26.4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细胞 腮腺区 圆形肿物 肿大淋巴结 脉冲多普勒 低回声 血流信号 CDF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7
作者 张虎威 丁华野 +1 位作者 王学理 闵连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9-279,共1页
关键词 酸性细胞神经内分泌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7例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周露婷 杨晓群 +5 位作者 许建昆 王素英 周军 张培培 李传应 王朝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07-1411,共5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浙江省宁波市病理诊断中心诊断的7...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浙江省宁波市病理诊断中心诊断的7例ESC RCC,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2~66岁,平均42岁。镜下肿瘤呈境界清楚的实性及囊性结构,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部分可见嗜酸性小球,细胞核WHO/ISUP 2级或3级。免疫表型:7例CK20阳性或局灶阳性,CK7、CD117均阴性。5例FISH检测显示均无7号和17号染色体的三倍体,3例男性患者也无Y染色体缺失。对其中2例行石蜡组织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2例均有TSC1/TSC2突变。结论ESC RCC是非常少见的肾细胞癌类型,其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改变较为独特,且其生物学行为较惰性。因此,正确认识及诊断该类型肿瘤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 CK20 TSC1/TSC2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分类嗜酸性肾细胞癌的重新分类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娜 郭雷 +2 位作者 刘一雄 王映梅 张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64-1169,共6页
目的利用一组免疫组化标志物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未分类嗜酸性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进行重新分类。方法根据WHO(2016)肾脏肿瘤分类及近期文献,对既往诊断的15例未分类嗜酸性RCC进行CD117、CK7、CA9、vimentin、p504S... 目的利用一组免疫组化标志物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未分类嗜酸性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进行重新分类。方法根据WHO(2016)肾脏肿瘤分类及近期文献,对既往诊断的15例未分类嗜酸性RCC进行CD117、CK7、CA9、vimentin、p504S、CK20、CD10、TFE-3、TFE-B、cathepsin K、ALK(5A4)、FH、SDHB、PAX8、CK、2SC免疫组化染色及形态学回顾性分析,将肿瘤进行重新分类。结果15例患者平均年龄45岁(24~75岁),男女比为6∶9,免疫组化结果示15例中有9例(60%)被重新分类:5例因CD117和CK7阳性,至少局灶区域肿瘤细胞具有显著胞膜、核周空晕和(或)皱缩的细胞核等典型特征,被重新归类为嗜酸型嫌色细胞RCC;1例33岁女性患者因胞质内具有嗜碱性颗粒及紫红色小球且CK20阳性,被诊断为嗜酸性实性囊性RCC;1例24岁女性患者因肿瘤组织SDHB表达缺失,胞质内具有空泡和絮状物以及间质较多肥大细胞浸润,被诊断为SDH缺陷型RCC;1例30岁男性患者因肿瘤组织TFE-3细胞核弥漫阳性,加做FISH检测证实存在TFE-3基因重排,被归类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RCC;1例37岁男性因肿瘤组织呈现CA9完整胞膜和胞质着色、vimentin弥漫阳性,结合腺泡样生长方式,被重新诊断为高级别透明细胞RCC。6例肿瘤无法分类,包括1例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WHO/ISUP核分级1级)、5例高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WHO/ISUP核分级3/4级)。结论病理医师需提高对RCC少见组织学形态以及新类型的认识,利用免疫组化标志物套餐,有助于对嗜酸性肾肿瘤进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酸性细胞 未分类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性肾细胞癌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0
作者 赵群 王寅春 +5 位作者 王旭 惠鹏祥 汤高文 孙梦鸽 段思宇 李然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9-794,共6页
目的:分析单侧肾脏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和肾透明细胞癌(CCRCC)并存的混合性肾细胞癌(R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OPRCC和CCRCC并存的混合性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因... 目的:分析单侧肾脏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和肾透明细胞癌(CCRCC)并存的混合性肾细胞癌(R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OPRCC和CCRCC并存的混合性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因体检发现右肾肿物入院。双肾平扫和增强CT显示右肾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行腹腔镜下右肾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回报显示:(右肾下极)混合性RC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K(AE/AE3)(部分+)、Vimentin(部分+)、EMA(部分+)、CK7(+)、CD10(+)、CAIX(局部+)、P504s(+)、PAX-8(弱+)、TFE3(-)、HMB45(-)、MelanA(-)、SDHB(+)和Ki-67(阳性率为2%)。确诊为右肾混合性RCC。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术后3个月CT检查,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术后6个月随访无不适症状。结论:OPRCC和CCRCC并存的混合性RCC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手术治疗;肿瘤恶性程度较低,进展较慢,预后较好,术后仍需长期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性肾细胞 酸性乳头状肾细胞 肾透明细胞 肾部分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