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食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蜗牛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1例
1
作者 户梦婷 张栋 +8 位作者 贾沛瑶 陆旻雅 周梦兰 郭佳钰 苏慧婷 高羿 席婧媛 朱华栋 杨启文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3-1467,共5页
本文报道1例生食蜗牛10 d后出现持续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男性病例。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史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予以阿苯达唑驱虫、地塞米松抗炎治疗后康复。本文梳理该患者的诊疗历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 本文报道1例生食蜗牛10 d后出现持续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男性病例。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史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予以阿苯达唑驱虫、地塞米松抗炎治疗后康复。本文梳理该患者的诊疗历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寄生虫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腮腺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3例 被引量:6
2
作者 窦训武 朱雪明 +3 位作者 尹德佩 杨素娜 樊明月 杨代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77,共3页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间的囊性病变。术前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见局部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证实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由此可见,该病虽然罕见,通过术前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仍可以作出诊断,为相应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腮腺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尹锐 刁庆春 +1 位作者 王鲁 钟白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4-486,共3页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我科 195 0~ 1999年期间所诊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 7名患者的病理标本重新切片 ,进行病理学上的分析。结果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我科 195 0~ 1999年期间所诊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 7名患者的病理标本重新切片 ,进行病理学上的分析。结果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在病理学上有其特征 ,形态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 3个方面 :①真皮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 ;②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大 ,似“墓碑”状突入血管腔 ;③病变处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混合浸润。结论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良性局限性血管增生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熟悉这一疾病的组织学改变对避免误诊为其他类似疾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 ALHE 少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任凯芳 王强 +1 位作者 姚琦 李铁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2-1032,共1页
患者男,17岁。因右头面部暗红色肿块伴微痒1个月于2012年1月16日就诊。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头面部 药物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苏飞 曾跃平 晋红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6-139,共4页
目的:进一步认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仅出现血液系统异常及皮肤损害的患者设定为研究组(HED组),其他类型的HES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 目的:进一步认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仅出现血液系统异常及皮肤损害的患者设定为研究组(HED组),其他类型的HES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和临床疗效。结果:HED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4.71±11.43)岁,明显晚于对照组[(33.65±13.19)岁](P<0.01),其首发症状均表现为瘙痒性皮炎。该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HED可能为HES的一个预后较好的亚型,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该病患者宜尽量明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以利于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而控制疾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被引量:6
6
作者 焦晓燕 郭在培 +1 位作者 张宇虹 陈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02-303,共2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良性血管性损害,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曾被称为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假性化脓性肉芽肿、炎症性动脉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等。现...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良性血管性损害,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曾被称为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假性化脓性肉芽肿、炎症性动脉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等。现报告我们诊治的1例AL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愔 王丽霞 +2 位作者 王艳 周存才 李罡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33-434,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女,34岁。因外耳郭肿物4年,治愈后复发1年于我院医疗美容科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右外耳郭出现一绿豆大肿物,表面光滑,后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时有轻度肿胀不适。因正值妊娠2个月未及时就诊,之后数个月内肿物逐渐... 1病历摘要患者女,34岁。因外耳郭肿物4年,治愈后复发1年于我院医疗美容科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右外耳郭出现一绿豆大肿物,表面光滑,后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时有轻度肿胀不适。因正值妊娠2个月未及时就诊,之后数个月内肿物逐渐增大增多,尤其于耳孔周围成簇分布并累及外耳道及耳后,后发肿物较小但数目多达10余个,约米粒至绿豆大,部分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齐 陆春 +2 位作者 顾有守 苏向阳 朱国兴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3-244,共2页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勇 纪华安 蒋延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最近3年共15例AL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最近3年共15例AL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皮损多样,为丘疹、结节、斑块或皮下包块,数目不定;2例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Ig E水平升高;组织病理提示13例位于真皮层,2例出现皮下组织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细胞无异形性及有丝分裂象,血管周围可见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示CD34(+),CD20(+),CD3(+),CD1a(-);5例孤立皮损患者手术切除后未复发,10例多发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乳膏2周,4例瘙痒及疼痛症状消失,5例部分丘疹消退,后期经CO_2激光治疗后7例复发。结论:ALHE少见且病因不明,皮损特点及临床症状多样化,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形成"墓碑征"及胞质内空泡,伴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ALHE患者单发皮损手术效果好,多发皮损经药物及激光治疗缓解后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并发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 被引量:1
10
作者 柳萍 葛峥 +8 位作者 仇红霞 尤东山 张建富 张智弘 乔纯 吴雨洁 仇海荣 张苏江 李建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5-398,共4页
首次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ypereosinophilic dermatitis,HED)并发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患者男,74岁。皮肤科检查:皮损为红斑、丘疹、斑块、皮肤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首次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ypereosinophilic dermatitis,HED)并发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患者男,74岁。皮肤科检查:皮损为红斑、丘疹、斑块、皮肤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剧烈瘙痒。HED诊断依据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4.53x10^9/L(正常值≤0.5×10~9/L),皮损活检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WM诊断依据为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增高、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及流式细胞分析示特征性免疫表型等。经联合化疗后,血清IgM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及骨髓、皮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失相伴随,提示HED和WM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酸性细胞增多综合征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11
作者 王煜明 崔炳南 李理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90-690,共1页
患者男,39岁。因颈后部结节伴瘙痒6个月于2011年5月就诊于我科。患者2010年11月后颈部出现一绿豆大紫红色丘疹,自觉瘙痒,皮疹逐渐增多并增大为结节。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12
作者 孙兰 王翠彦 +1 位作者 黄长征 段逸群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39-640,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女,28岁。枕部出现多个淡红色丘疹、结节伴瘙痒2年余。2年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枕部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和结节,自觉瘙痒剧烈,搔破后出血。近1年来,皮疹逐渐增多,于2010年10月7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 1病历摘要 患者女,28岁。枕部出现多个淡红色丘疹、结节伴瘙痒2年余。2年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枕部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和结节,自觉瘙痒剧烈,搔破后出血。近1年来,皮疹逐渐增多,于2010年10月7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 皮肤科检查:枕部多个高梁粒至黄豆大孤立的淡红色或红色丘疹,部分融合成结节,呈串状排列,表面光滑无鳞屑(图lA),触之质较硬,无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媛媛 易勤 蒋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5-316,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男,67岁。因阴囊红斑、丘疹伴瘙痒20年,泛发全身1年.于2008年5月入住我科。2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10年前阴囊红斑、丘疹仍未消退,瘙痒加重,腰骶部出现豌豆大红斑及丘疹,伴瘙痒,搔抓后无... 1病历摘要 患者男,67岁。因阴囊红斑、丘疹伴瘙痒20年,泛发全身1年.于2008年5月入住我科。2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10年前阴囊红斑、丘疹仍未消退,瘙痒加重,腰骶部出现豌豆大红斑及丘疹,伴瘙痒,搔抓后无渗液。1年前红斑、丘疹逐渐泛发全身,部分红斑上散在豌豆大结节,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在当地诊所诊断为“湿疹样皮炎”,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未得到控制。患者一般情况可,既往史、家族史及个人史无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敏鑫 李东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6-218,共3页
报告1例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患者男,40岁。左耳廓及左耳后多发结节伴瘙痒8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耳廓及耳后散在多个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硬,孤立不融合,可推动,无压痛,部分皮损表面结痂。皮... 报告1例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患者男,40岁。左耳廓及左耳后多发结节伴瘙痒8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耳廓及耳后散在多个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硬,孤立不融合,可推动,无压痛,部分皮损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间淋巴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血管瘤 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干扰素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9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郑昌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7-377,共1页
9例患者均有剧烈瘙痒,病情反复,皮疹为持久不退的浸润性的红斑、斑块、风团,血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升高,组织病理变化为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用α干扰素治疗5周后,症状及皮疹均消退,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Α干扰素 疗效 病例报告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57-757,共1页
1病历摘要 患者男,28岁。闪左侧耳部散发丘疹结节半年余,于2011年3月9日到我科就诊。患者半年前发现左侧耳部出现数个米粒大淡红色皮疹,无自觉症状,搔抓后易出血,近半年来,皮疹渐增大增多,院外未曾诊治。局部无外伤史、感染史。... 1病历摘要 患者男,28岁。闪左侧耳部散发丘疹结节半年余,于2011年3月9日到我科就诊。患者半年前发现左侧耳部出现数个米粒大淡红色皮疹,无自觉症状,搔抓后易出血,近半年来,皮疹渐增大增多,院外未曾诊治。局部无外伤史、感染史。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其他异常不适。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艳 何琦 +8 位作者 黄晓军 江浩 杨申淼 路瑾 秦亚溱 师岩 党辉 邱镜滢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54-457,共4页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酸性粒细胞增多 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染色体异常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鼻炎不可盲目用药
18
作者 刘争 王男 《湖南农业》 2025年第5期54-54,共1页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在无感冒或流感的情况下,患者频繁出现鼻腔瘙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或鼻塞等症状,每天持续或累计时长超过1小时慢性鼻炎的常见类型包括变应性鼻炎、局部过敏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在无感冒或流感的情况下,患者频繁出现鼻腔瘙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或鼻塞等症状,每天持续或累计时长超过1小时慢性鼻炎的常见类型包括变应性鼻炎、局部过敏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和特发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老年性鼻炎通常指的是老年人患有鼻炎。而非一种特殊的鼻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鼻炎 炎症 鼻腔瘙痒 鼻黏膜 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mura病1例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沁 庄永泽 陈淑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9期2284-2286,共3页
目的:介绍1例木村病(Kimura'sdisease,KD)的诊治过程。方法:病例分析及复习文献关于KD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KD因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肿瘤标志物阳性而长期误诊,因长期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反复头面部皮下结... 目的:介绍1例木村病(Kimura'sdisease,KD)的诊治过程。方法:病例分析及复习文献关于KD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KD因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肿瘤标志物阳性而长期误诊,因长期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反复头面部皮下结节,活检后确诊。强的松治疗伴有蛋白尿表现的KD病有效。结论:KD是一种流行于东亚地区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淋巴结肿大 皮下结节 蛋白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