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绵羊嗜皮菌病间接免疫酶标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静梅
韩文星
齐亚银
剡根强
-
机构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307-310,共4页
-
文摘
为建立一种用于绵羊刚果嗜皮菌病的免疫酶标组化法,采用兔抗刚果嗜皮菌抗体及羊抗兔HRP抗体,对2只人工感染刚果嗜皮菌的绵羊病变皮肤切片进行了免疫酶标组化检测,并与分离培养、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只人工感染绵羊皮肤病料均为阳性,与PCR、分离培养及刚果嗜皮菌阳性对照符合率为100%;而健康绵羊皮肤切片、大肠杆菌、肠球菌阴性对照涂片均为阴性。建立的免疫酶组化方法可用于检测绵羊刚果嗜皮菌,且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
-
关键词
绵羊嗜皮菌病
免疫酶标组织化学技术
-
Keywords
Dermatophilus congolcnsis
immunohistochemistry
-
分类号
S852.61
[农业科学—基础兽医学]
-
-
题名绵羊刚果嗜皮菌病的诊治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陶金陵
陈明辉
张海涛
李永忠
马德新
张剑江
-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兽医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
-
出处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50,共1页
-
-
关键词
绵羊
刚果嗜皮菌病
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制
-
分类号
S858.26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
-
题名牦犊牛疑似刚果嗜皮菌病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效宏儒
-
机构
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畜牧兽医站
-
出处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38-39,共2页
-
文摘
多年来,在山丹马场牦牛群中一直流行一种皮肤病。牧工称为“骚”,兽医认为“螨病”,或“日光性皮炎”。尽管此病直接造成死亡者不多,由于患畜行动困难,采食受阻碍,体形消瘦,越冬困难。
-
关键词
牛
犊牛
刚果嗜皮菌病
-
分类号
S858.235.1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
-
题名牛嗜皮菌病和皮肤钱癣病的诊治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王会娟
-
机构
河北省定州市兽医工作站
-
出处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7年第12期59-59,共1页
-
文摘
本文介绍牛牛嗜皮菌病和皮肤钱癣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
-
关键词
牛
嗜皮菌病
皮肤钱癣病
诊断
预防
治疗
-
分类号
S858.23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
-
题名绵羊刚果嗜皮菌病研究进展
- 5
-
-
作者
陶金林
剡根强
-
机构
新疆兵团九师畜牧兽医工作站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出处
《畜牧兽医杂志》
2015年第2期64-65,67,共3页
-
基金
新疆兵团兴边富民科技项目(2013BA053)
-
文摘
绵羊刚果嗜皮菌病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引起各种动物及人的一种皮肤传染病,曾称绵羊真菌性皮炎、疙瘩羊毛病、羊毒样腐蹄病、皮肤雨伤病,以头部、腹部和四肢皮肤形成紧密粘着的毛结和红棕色痂块性皮疹为特征。1病原学嗜皮菌属于嗜皮菌科(Dermatophilaceae)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的成员,菌体结构因培养基类型及培养时间不同而不同,有菌丝期和孢子期两个生长期,孢子具游动性有较强感染能力。
-
关键词
刚果嗜皮菌病
嗜皮菌属
四肢皮肤
嗜皮菌科
腐蹄病
培养基类型
抗酸染色
红棕色
触酶试验
血琼脂平板
-
分类号
S852.61
[农业科学—基础兽医学]
-
-
题名塔额垦区绵羊嗜皮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 6
-
-
作者
邓顺涛
陶金林
-
机构
兵团第九师
兵团第九师畜牧兽医工作站
-
出处
《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4期133-134,共2页
-
文摘
绵羊嗜皮菌病是以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以在皮肤表层发生渗出性皮炎并形成痂为特征。本文对一起绵羊嗜皮菌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叙述,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供同行参考。
-
关键词
塔额垦区
绵羊
嗜皮菌病
诊断
防治
-
Keywords
Ta'e Area
sheep
dermatophilia
diagnosis
control
-
分类号
S857.111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
-
题名牛常见皮肤病诊断与防治
- 7
-
-
作者
任春丽
杨鹏
-
机构
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综合服务中心
珲春市畜牧站
-
出处
《吉林畜牧兽医》
2024年第12期106-108,共3页
-
文摘
养牛业作为我国畜牧行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其生产体系与科技支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养殖规模和数量也随之增加。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与传统模式养殖时期相比,牛皮肤病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极易被忽视。但由其导致的牛生产力及生产性能降低等问题,也更容易在不经意间给基层养殖户及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1牛细菌性皮肤病1.1流行特点患病动物是嗜皮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机械性或蚊虫叮咬导致的皮肤损伤、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畜以及被污染的用具可引发该病传播。
-
关键词
患病动物
畜牧行业
间接接触
嗜皮菌病
集约化养殖
蚊虫叮咬
支柱产业
常见皮肤病
-
分类号
S858.23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
-
题名国际兽疫局控制的乙类传染病
- 8
-
-
作者
初秀
-
出处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4年第11期8-8,共1页
-
文摘
牛的传染病:微粒孢子虫病、巴贝斯焦虫病、泰勤焦虫病、牛布氏杆菌病(B.abortus)、牛生殖道弯曲菌病、牛结核、牛囊尾蚴病、嗜皮菌病、牛地方性白血病、出血性败血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滴虫病、锥虫病、牛坏疽性鼻炎、牛海绵状脑病。
-
关键词
坏疽性鼻炎
焦虫病
牛海绵状脑病
锥虫病
牛结核
微粒孢子虫病
贝斯
国际兽疫局
嗜皮菌病
弯曲菌病
-
分类号
S855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