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嗅觉黏膜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上调GPX4抑制铁死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
作者 庄俊鸿 杨国帅 +3 位作者 彭俊 陈梓桂 汤宏 夏鹰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20-1428,共9页
目的探究嗅觉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通过谷胱甘肽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改善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诱导的神经元细胞铁死亡... 目的探究嗅觉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通过谷胱甘肽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改善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诱导的神经元细胞铁死亡。方法收集鼻息肉患者的中鼻道正常嗅觉黏膜组织,并提取OM-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嗅觉黏膜分离培养的原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45、CD73、CD90、CD105、CD146,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将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OGD/R组、OGD/R+OM-MSCs组、OGD/R+sh-NC组、OGD/R+sh-GPX4组、OGD/R+sh-GPX4+OM-MSCs组。对HT22细胞进行OGD/R处理,并给予OM-MSCs共培养和/或GPX4敲低处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T22细胞凋亡,CCK-8法检测HT22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HT22细胞中铁死亡相关指标MDA、ROS、GSH、Fe^(2+),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GPX4表达。结果人嗅觉黏膜分离培养的原代细胞表面CD34及CD45呈阴性,CD73、CD90、CD105、CD146呈阳性,细胞贴壁生长并呈梭状,细胞表面标志物及形态学符合OM-MSCs特征。在HT22细胞方面,对照组、OGD/R组、OGD/R+OM-MSCs组在细胞活力、MDA、ROS、GSH、Fe^(2+)、GPX4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OGD/R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力和GSH降低(P<0.05),MDA、ROS、Fe^(2+)升高(P<0.05),GPX4下调(P<0.05);OGD/R+OM-MSCs组与OGD/R组相比(P<0.05),细胞活力和GSH升高(P<0.05),MDA、ROS、Fe^(2+)降低(P<0.05),GPX4上调。OGD/R+sh-GPX4组与OGD/R-sh-NC组相比,细胞活力和GSH降低(P<0.05),MDA、ROS、Fe^(2+)升高(P<0.05),并伴随有GPX4下调(P<0.05),OM-MSCs可逆转以上变化。结论OM-MSCs通过上调GPX4在HT22细胞中的表达抑制OGD/R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铁死亡 谷胱甘肽氧化酶4 嗅觉黏膜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嗅觉黏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 被引量:2
2
作者 葛丽特 寻成峰 +7 位作者 卓毅 金圣榆 陈伟 李文水 黄雁 段答 陈平 卢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外泌体作为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介质,在促血管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从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分离、鉴定了其外泌体,然而,OM-MSCs源外泌体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尚不... 外泌体作为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介质,在促血管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从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分离、鉴定了其外泌体,然而,OM-MSCs源外泌体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OM-MSCs来源外泌体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采用PKH67荧光标记OM-MSCs源外泌体,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HBMECs)共培养,观察OM-MSCs外泌体能否进入HBMECs。采用CCK-8法、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小管实验,观察OM-MSCs外泌体对HBMECs增殖、迁移及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采用基质胶塞实验及CD31免疫荧光,观察OM-MSCs外泌体在体内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上述研究均以等量PBS作为对照。结果提示,OM-MSCs外泌体可被HBMECs摄取。CCK-8法检测显示,在处理1、2、3、4、5 d各时间点,实验组细胞增殖均优于对照组(1.32±0.14 vs.0.98±0.04,1.36±0.14 vs.1.04±0.06,1.75±0.18 vs.1.33±0.11,2.16±0.11 vs.1.50±0.19,2.71±0.11 vs.1.81±0.20,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跨膜迁移细胞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多(1.12±0.05 vs.0.02±0.02,P<0.05)。在体外小管实验中,从节点、交叉点、网眼数、血管分支数和总长度5个方面,实验组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74.33±127.74vs.193.33±44.79,104.56±33.07 vs.54.33±11.65,20.11±11.20 vs.7.56±3.64,81.67±19.07 vs.57.00±13.02,11466.22±2781.03 vs.8544.00±1848.61,P<0.05);在体内实验中,实验组成血管及CD31阳性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5.57 vs.8.00±2.08,P<0.05)。本研究表明:OMMSCs外泌体可促进HBMECs增殖、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提示OM-MSCs外泌体可促进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黏膜 外泌体 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葛丽特 卓毅 +4 位作者 段答 赵振宇 滕晓华 王磊 卢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观察及研究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培养、鉴定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在体外诱导其向脂细胞、骨细胞、神经干细胞球和神经元分化。结果:人嗅黏膜间充... 目的:观察及研究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培养、鉴定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在体外诱导其向脂细胞、骨细胞、神经干细胞球和神经元分化。结果: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以梭形细胞为主,呈放射状排列,高表达表面标志CD73和CD90,不表达CD34和CD45;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短而粗的微绒毛突起,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不同的细胞形态;具有成脂、成骨、成神经元干细胞球和神经元分化的能力。结论: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修复的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黏膜 诱导分化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受损肠黏膜修复作用的探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罗文捷 张启芳 +5 位作者 孟云超 赵磊 唐澄海 张晶 王柏涛 唐光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82-1887,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中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BALB/F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DSS+PBS组)、实验组(DSS+BMSCs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水,其余2组每天饮用4%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中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BALB/F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DSS+PBS组)、实验组(DSS+BMSCs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水,其余2组每天饮用4%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造模第8天所有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PBS)、BMSCs进行干预治疗,并于BMSCs注射后第2、5、9、12、16天处死各组5只小鼠,留取标本。根据疾病活动度(DAI)评分评估疾病的活动情况;免疫组化、ELISA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GF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小鼠DAI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实验组评分低于实验对照组;干细胞注射后第5天及以后,实验对照组HGF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除第2、9天外,实验组HGF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大或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HGFA在实验对照组中表达先下降后上升,但其在3组间的表达无明显规律性差异。实验对照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Met、EGFR、PC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表达略低于正常对照组或相差不大。结论BMSCs移植治疗可能通过促进DSS诱导的UC小鼠受损肠黏膜的细胞增殖来促进黏膜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黏膜 损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微环境促进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及其相关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卓毅 袁挺 +5 位作者 段答 王磊 葛丽特 吴沛 王昊 卢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52-1259,共8页
目的:研究低氧微环境下利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上清液诱导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更多地向神经元分化及其相关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OECs和OM-MSCs,应用流式细... 目的:研究低氧微环境下利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上清液诱导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更多地向神经元分化及其相关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OECs和OM-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方法分别进行鉴定;实验将OM-MSCs分为3%O_2+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抑制剂利非西呱(lifi ciguat,YC-1)+OECs上清诱导组(A组)、3%O_2+OECs上清诱导组(B组)及21%O_2+OECs上清诱导组(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分化后的神经元,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HIF-1α的mRNA及βIII-微管蛋白(βIII-tubul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GFAP)的表达,再用膜片钳检测分化后的神经元钾离子通道开放情况。结果:实验各组相比较,B组OM-MSCs诱导后免疫荧光显示βIII-tubulin表达最多,Q-PCR显示B组HIF-1α表达明显增高(均P<0.05);Western印迹表明B组中βIII-tubulin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而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且诱导分化后的神经元经膜片钳检测发现钾离子电流。结论:低氧微环境下的OM-MSCs经OECs上清液诱导能显著提高其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并明显降低了神经胶质细胞的产生,且与细胞HIF-1α信号通路被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微环境 低氧诱导因子-1Α 黏膜充质干细胞 嗅鞘细胞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构建心肌组织薄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何艳中 王震宇 +5 位作者 郑景浩 付炜 徐志伟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心肌组织薄片的可行性。方法将自大鼠骨髓分离培养的BMSCs经5-氮胞苷(5-Aza)诱导培养3周后种植在经脱细胞处理的SIS浆膜面,在体外动态条件下共培养2周,构建组织工程... 目的探讨利用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心肌组织薄片的可行性。方法将自大鼠骨髓分离培养的BMSCs经5-氮胞苷(5-Aza)诱导培养3周后种植在经脱细胞处理的SIS浆膜面,在体外动态条件下共培养2周,构建组织工程心肌组织薄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与BMSCs体外共培养2周的SIS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细胞在SIS上不只局限于材料表层,呈多层分布,部分细胞逐步向深层迁移和渗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较好地在SIS上黏附、生长和迁移,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IS上的细胞为表达α-actin、cTnⅠ和connexin-43的心肌样细胞。结论在体外将SIS复合经5-Aza诱导的BMSCs,成功地初步构建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薄片。SIS是一种良好的心肌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小肠黏膜下层 心肌组织工程 支架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葛丽特 寻成峰 +5 位作者 卓毅 胡莉 龙浪 段答 陈平 卢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28-1134,共7页
外泌体是指释放到细胞外微环境中的直径约50~130 nm的纳米级的膜性囊泡。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作为一类新发现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许多疾病中均具有治疗作用,且其内在机制与其旁分泌的外... 外泌体是指释放到细胞外微环境中的直径约50~130 nm的纳米级的膜性囊泡。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作为一类新发现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许多疾病中均具有治疗作用,且其内在机制与其旁分泌的外泌体密切相关,但OM-MSCs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OM-MSCs培养液中的外泌体,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进行细胞鉴定后,分别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径分析及Western印迹对外泌体形态、颗粒大小和表面的特异性分子标志进行分析鉴定。采用CCK8增殖实验,Western印迹和划痕实验,分析其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电镜、Western印迹和纳米粒径分析的结果显示:OM-MSCs来源外泌体形态多为圆形,直径约为40~150 nm;表达外泌体标记物CD63,CD81;CCK-8法检测显示:不同浓度的OM-MSCs源外泌体可提高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且其增殖促进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相比空白对照组,OM-MSCs源外泌体可显著提高内皮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质水平表达(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OM-MSCs源外泌体可增强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且高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表明:通过超速离心法可以分离纯化获得OM-MSCs源外泌体,且该外泌体具有促进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黏膜 外泌体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降低缺血-再灌注肠黏膜通透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江海涛 朱维铭 +3 位作者 顾立立 曲林林 李秋荣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黏膜通透性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假手术组,仅行剖腹,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B组大鼠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黏膜通透性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假手术组,仅行剖腹,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B组大鼠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min后开放,取培养至第三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肠黏膜下注射移植;C组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开放,黏膜下注射等量的等渗盐水。术后第3和第6天行乳果糖/甘露醇(L/M)灌胃,6h后收集尿液测定尿L/M比值。取回肠组织行Y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供鼠来源的细胞。测定血浆D-乳酸水平。结果: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黏膜归巢,细胞移植的大鼠肠黏膜通透性较C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通透性的升高,维护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 缺血-再灌注 黏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嗅黏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肖崇珺 刘秋莉 +2 位作者 黄牡丹 陈莉琳 郑海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目的]研究人嗅黏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OMS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经鼻内镜局麻下取健康捐献者嗅区黏膜上皮,消化、传代后获取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5代,进行干细胞表面分子鉴定、多向诱... [目的]研究人嗅黏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OMS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经鼻内镜局麻下取健康捐献者嗅区黏膜上皮,消化、传代后获取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5代,进行干细胞表面分子鉴定、多向诱导分化及染色.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和百日咳毒素(PT)诱发C57小鼠EAE模型,记录小鼠神经功能评分(10分法).造模后第16天(发病高峰期)将已发病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经尾静脉OMSC和等体积PBS治疗.造模后第24天经内眦静脉取血,CBA法检测小鼠血浆IL-10、IL-17、IFN-γ、IL-6水平.取脊髓,HE和LFB染色观察损伤灶大小.取健康捐献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OMSC共培养,2 d后比较单独培养组和共培养组分泌IFN-γ的CD4+T淋巴细胞(Th1细胞)比例;加入IDO、COX抑制剂干预,观察2 d后各组Th1细胞比例.[结果]OMSC表面分子表达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MOG35-55及PT成功诱导EAE模型,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OMSC治疗后,治疗组小鼠发病严重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02),且治疗组血清IFN-γ浓度低于对照组(P=0.032),IL-10、IL-17、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HE、LFB染色切片分别显示OMSC治疗组炎症因子浸润程度较对照组减轻,脱髓鞘区域范围也较对照组减小.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OMSC共培养2 d后,Th1细胞比例较淋巴细胞单独培养组降低(P=0.001).IDO抑制剂组Th1细胞比例高于共培养组(P=0.01),与单独培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抑制剂组Th1细胞比例与共培养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OMSC可能通过IDO通路调控Th1淋巴细胞比例,从而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脱髓鞘损伤反应.本研究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充质干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食管黏膜损伤部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招募及定居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哈伟杰 温剑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23-1426,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在食管黏膜损伤部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招募及定居,探讨MSCs对食管黏膜损伤部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组...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在食管黏膜损伤部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招募及定居,探讨MSCs对食管黏膜损伤部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组,将传代MSCs经DAPI标记后移植入实验大鼠体内。2周后取食管组织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植入MSCs的招募及定居情况。结果:局部移植组,食管损伤且给予rhEGF组可见较多量DAPI标记的细胞,未给予rhEGF的损伤组见少量DAPI标记的细胞,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静脉移植组:仅有极少量DAPI标记的细胞。给予rhEGF的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rhEGF的损伤组与未给予rhEGF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给予rhEGF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可在损伤的大鼠食管组织中被招募并定居,局部移植与尾静脉移植途径有差别,rhEGF对于MSCs在损伤的大鼠食管组织招募及定居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食管黏膜损伤 干细胞招募 干细胞定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