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裴广廷 李夏 +5 位作者 贺同鑫 黎俊 庞榆 胡宝清 张伟东 孙建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0-1642,共13页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撂荒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封育林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大。5种植被恢复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其中桑葚对细菌丰富度、谱系多样性影响最大,而核桃对真菌丰富度、香浓指数影响最为显著。土壤pH值、硝态氮和交换性钙含量与细菌α多样性(丰富度、香浓指数、谱系多样性指数)显著正相关。植被恢复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表现在相比撂荒地,核桃显著增加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细菌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澳洲坚果显著增加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和总氮含量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相对重要的驱动因子。总而言之,桑葚、核桃提升微生物多样性效果显著,可能有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澳洲坚果显著增加子囊菌门真菌丰度,在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封育林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养分效果明显,对改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区 植被恢复修复 土壤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李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引种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车家骧 李安定 +1 位作者 彭熙 谢元贵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2-34,共3页
为筛选适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栽种的欧李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对4个引进欧李品种的适应性、花期、坐果率和植株高度等进行观察,在室内对其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欧李3号、欧李4号、欧李5号和内蒙1号4个欧李品种均能在贵州正常生长并... 为筛选适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栽种的欧李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对4个引进欧李品种的适应性、花期、坐果率和植株高度等进行观察,在室内对其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欧李3号、欧李4号、欧李5号和内蒙1号4个欧李品种均能在贵州正常生长并安全越冬,栽植成活率分别为93.5%、91.5%、90.0%和92.5%。2)欧李3号、欧李4号和欧李5号的平均坐果率分别为39.2%、43.4%和29.4%,平均植株高度分别为105.7cm、102.1cm和52.2cm。3)欧李3号和欧李4号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总含量分别为2 870mg/100g和3 647mg/100g;维生素B12含量分别为0.29mg/kg和0.26mg/kg。4)欧李4号的植株高度、开花量、平均坐果率等均优于欧李3号和欧李5号,但欧李3号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长状况最好,在开花期和挂果期对欧李3号进行疏花、疏果,并注重水、肥管理,密度控制和修枝,可促进果实良好生长。结论:引进的4个欧李品种均适宜在贵州种植,而且欧李3号、欧李4号和欧李5号的表现均较好,可在贵州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李 引种观察 喀斯特石漠化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经营类型次生林群落特征及林分结构 被引量:6
3
作者 袁丛军 喻理飞 +5 位作者 严令斌 葛龙允 杨瑞 王加国 丁亮 王长俊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70-78,共9页
以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沙溪村喀斯特石漠化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封山造林、封山抚育和封山改良3类经营类型群落特征和林分结构。结果表明:(1)不同经营类型的编目统计层次水平物种数量均呈封山改良>封山造林>封山抚育类型,除... 以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沙溪村喀斯特石漠化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封山造林、封山抚育和封山改良3类经营类型群落特征和林分结构。结果表明:(1)不同经营类型的编目统计层次水平物种数量均呈封山改良>封山造林>封山抚育类型,除均匀度指数(E)呈现封山造林(0.761)>封山改良(0.734)>封山抚育(0.654),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指数(D)、Simpson指数(生态度优势指数,H)均呈现封山改良>封山造林>封山抚育;而群落稳定性则呈现封山改良(12.036)>封山抚育(14.891)>封山造林(17.223);(2)封山抚育类型的林分组成为光皮桦、猴樟、木姜子,林木以相对中径级木为主(50.8%),大径级木最少(4.8%);封山改良类型的林木组成为柳杉、木姜子、喜树、厚朴、侧柏,且目标树种柳杉、喜树和厚朴占据大量的比重(87.83%),而木姜子和侧柏仅占有12.17%;封山造林类型的林木组成为猴樟、木姜子、光皮桦,且目标树种所占比重最大(80.70%);(3)封山改良类型更有利于保持治理恢复区的物种组成、丰富物种多样性及维持群落稳定性,可作为今后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建植与恢复的优选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群落结构 林分结构 喀斯特石漠化区 封山抚育 封山改良 封山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白刺花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安定 李苇洁 唐金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286-3289,共4页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区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群落野外样地调查,分析其组成类型中12个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刺花、粉枝莓、火棘、灰毛浆果楝、竹叶椒,白刺花利用...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区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群落野外样地调查,分析其组成类型中12个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刺花、粉枝莓、火棘、灰毛浆果楝、竹叶椒,白刺花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强;白刺花在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强,并且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固土护坡能力;各种对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在0~1之间不等,物种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差异较大;12个种群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生态位完全重叠,各种群间利用资源的差异性显著,表明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并不明显,显示白刺花群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群落 种群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秀 文小琴 +1 位作者 舒英格 何腾兵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34-238,共5页
以贵州省晴隆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林地(封育)条件下石漠化生境土壤为对照,对比分析灌丛草地、草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石... 以贵州省晴隆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林地(封育)条件下石漠化生境土壤为对照,对比分析灌丛草地、草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差异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黏粒含量表现为林地>耕地>灌丛草地>草地,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43.36 g/kg)、全氮含量(7.82 g/kg)和碱解氮含量(362.77 mg/kg)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56.22 g/kg)、全氮含量(3.10 g/kg)、碱解氮含量(125.22 mg/kg)明显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192.15 mg/kg,耕地最低,为112.55 mg/kg,耕地土壤缓效钾含量最高,为277.25 mg/kg;除土壤物理性黏粒、细粉粒和p H值呈弱-中等变异外,其他指标均呈中等变异;土壤物理性黏粒、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相关强度较大,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土壤质量的关键因子;以林地(封育)为对照,草地、灌丛草地和耕地的土壤退化指数(soil degradation index,简称SDI)分别为-1.18%、128.80%、-153.59%,耕地土壤退化指数最低,退化程度最高。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差异明显,相对林地而言,在提高和维护土壤质量性状方面,草地和灌丛草地具有较好的效果,草地土壤质量相对提高,耕地则相对较差,土壤质量发生了严重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性状 土壤退指数(S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岩性土壤与植被调查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粟维斌 朱桂田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5-79,共5页
通过对桂西喀斯特石漠化较严重的都安、东兰、巴马、凤山、乐业等县的野外调查发现,该地区成土母质分别起源于可溶性较强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地层(简称石灰岩组合基岩)和可溶性较弱的灰质白云岩或白云岩地层(简称白云岩组合基岩)。这... 通过对桂西喀斯特石漠化较严重的都安、东兰、巴马、凤山、乐业等县的野外调查发现,该地区成土母质分别起源于可溶性较强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地层(简称石灰岩组合基岩)和可溶性较弱的灰质白云岩或白云岩地层(简称白云岩组合基岩)。这2类基岩发育的土壤无论是土层厚度、pH值、有机质含量,还是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植被覆盖情况也有一定的差别,在石漠化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岩性及其土壤和植被特点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 喀斯特石漠化区 组合基岩 土壤与植被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构树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魏媛 吴长勇 姜丽 《绿色科技》 2014年第9期60-61,共2页
指出了构树是优良的造林绿化及改善生态环境树种,有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和栽培价值。对喀斯特石漠化区构树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论述了其开发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以期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区经济的可持续... 指出了构树是优良的造林绿化及改善生态环境树种,有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和栽培价值。对喀斯特石漠化区构树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论述了其开发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以期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 资源 开发 效益评价 喀斯特石漠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顾羊羊 徐梦佳 +3 位作者 杨悦 黄贤峰 邹长新 叶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62-3474,共13页
科学划定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2种生态环境敏感性指标,构建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 科学划定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2种生态环境敏感性指标,构建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相关规划等数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从生态用地、植被覆盖度与人类扰动指数三个方面评价划定效果。结果表明:(1)威宁县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以极重要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57%。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以敏感为主,占总面积的67.86%。优化调整后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96.13 km2,占全县面积的23.75%,红线内生态用地面积占比高于非生态用地面积占比20%以上。(2)近些年贵州省退耕还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实施,威宁县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红线内NDVI基本不变区、轻微改善区和明显改善区面积占比达到88.42%,红线范围内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3)红线内人类扰动指数低于红线外人类扰动指数,雪山镇、麻乍镇需控制红线范围内人类扰动,确保生态用地性质不改变,加强生态保护和监管。威宁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可为其他石漠化地区红线划定及划定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区 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效果 MODIS-NDVI 人类扰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建植与退化植被恢复技术推广示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付帮奎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2期183-184,共2页
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对于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但对于植被恢复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却相当匮乏,导致技术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在喀斯特石漠化区研究植被恢复技术的推广与示范... 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对于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但对于植被恢复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却相当匮乏,导致技术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在喀斯特石漠化区研究植被恢复技术的推广与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区 退植被 恢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生境3种经济林树种光合作用对光强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海燕 喻阳华 +2 位作者 熊康宁 张仕豪 杨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07-2515,共9页
【目的】分析喀斯特生境3种经济林树种叶片对光强的光合生理响应,为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修复植物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相同生境条件下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枇杷(Eriobotrya japon... 【目的】分析喀斯特生境3种经济林树种叶片对光强的光合生理响应,为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修复植物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相同生境条件下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与核桃(Juglans regia)的光合作用—光响应和叶绿素荧光响应特征及暗下荧光参数,采用SPSS 25.0对光响应拟合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喀斯特高原峡谷不同经济林树种的光合能力。【结果】核桃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响应曲线与枇杷和花椒叶片差异显著(P<0.05,下同),均先呈大幅上升,后趋于平稳,枇杷和花椒光响应曲线的上升幅度则显著高于核桃,且枇杷叶片在高光强下仍有上升趋势;三者的胞间CO_(2)浓度(C_(i))、气孔限制值(L_(s))与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光强的响应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升/下降幅度排序为花椒>枇杷>核桃。3种经济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为2.89~8.80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55~0.067μmol/(m^(2)·s),光饱和点(LSP)为866.06~2283.86μmol/(m^(2)·s),光补偿点(LCP)为13.29~49.90μmol/(m^(2)·s),花椒的光合性能最好,而枇杷的光合潜力最高。核桃叶片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及PSII光化学效率(F_(v)/F_(m))均显著低于枇杷和花椒。【结论】枇杷和花椒的光合生理特性对光强表现出明显的响应,花椒光合能力最强,而枇杷生态适应性最好,在未来的种植中可考虑增加枇杷的土壤养分,以增加枇杷的光合能力,进而提高植物生产力;核桃易发生光抑制,建议在最大光强较低的地区种植。综上所述,花椒和枇杷更适宜做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经济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区 经济林 光合能力 叶绿素荧光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黔西南州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凯 李博 +2 位作者 吴相波 肖玖军 曹建丰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2期66-73,共8页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研究是构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完善“双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重点选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流失脆弱性、石漠化脆弱性评价等因子作为主因子进行分析,...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研究是构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完善“双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重点选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流失脆弱性、石漠化脆弱性评价等因子作为主因子进行分析,调查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区自然地理特征和主导环境影响因子,形成各单因子本底评价结果。运用区域性生态廊道修正方法对“三调”地类弱生态功能区和有显著生态保护功能的图斑地块进行拓扑分析,综合集成分析和修正,形成黔西南州生态保护“两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黔西南州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5803.89 km^(2),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34.53%;生态保护重要区面积8808.20 km^(2),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52.40%。该研究为其他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提供借鉴,同时也为黔西南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优化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重要性 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喀斯特石漠化区 黔西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