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
1
作者 李倩 吴强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50-54,59,共6页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典型的生态地质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石漠化生态治理工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喀斯特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石漠化的主要成因,讨论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并阐述了我国喀斯...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典型的生态地质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石漠化生态治理工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喀斯特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石漠化的主要成因,讨论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并阐述了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常用的治理措施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指出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与持续性、治理效果具有滞后性、土地利用冲突、治理技术存在局限性、治理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是智能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和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智能技术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提升治理的精准度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生态修复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裴广廷 李夏 +5 位作者 贺同鑫 黎俊 庞榆 胡宝清 张伟东 孙建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0-1642,共13页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撂荒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封育林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大。5种植被恢复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其中桑葚对细菌丰富度、谱系多样性影响最大,而核桃对真菌丰富度、香浓指数影响最为显著。土壤pH值、硝态氮和交换性钙含量与细菌α多样性(丰富度、香浓指数、谱系多样性指数)显著正相关。植被恢复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表现在相比撂荒地,核桃显著增加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细菌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澳洲坚果显著增加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和总氮含量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相对重要的驱动因子。总而言之,桑葚、核桃提升微生物多样性效果显著,可能有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澳洲坚果显著增加子囊菌门真菌丰度,在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封育林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养分效果明显,对改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植被恢复修复 土壤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朱瑞东 肖世兰 张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6-529,共14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颗粒分布和分形特征,为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和土壤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野外观测研究站,选取石漠化治理区中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玉米(Zea mays)、核桃(Juglans ... 【目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颗粒分布和分形特征,为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和土壤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野外观测研究站,选取石漠化治理区中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玉米(Zea mays)、核桃(Juglans regia)、柚木(Tectona grandis)和种植于坡上和坡谷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6种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雨、旱两季的土壤粒径分布,并基于单重和多重分形理论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参数。【结果】(1)研究区土壤粒径集中在1.5~300μm,质地较细以粉粒为主,黏粒含量最少,粒径分布呈非均匀性;(2)植被和季节对单重体积分形维数D_(v)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决定系数R^(2)表明D_(v)与黏粒关系最为密切。旱季D_(v)的均值(2.56)较雨季(2.64)相比有所下降,细粒物质流失程度在不同植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各样地土壤粒径分布以体积分数占比较大的颗粒为主,广义维数谱D_(q)的递减程度在指数q<0时要大于q>0时,稀疏区土壤颗粒对环境因子的影响更敏感;(4)D_(v)与黏粒和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容量维数D_(0)、信息熵维数D_(1)、D_(1)/D_(0)、关联维数D_(2)和土壤颗粒的相关性与D_(v)相反。土壤有机碳/全氮(SOC/TN)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粉粒组分在发挥固碳功能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结论】土壤分形维数能够作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物理结构改善效果的指标,为石漠化水土保持和土壤评价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喀斯特石漠化 粒径分布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水市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初探
4
作者 陈华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8期165-166,169,共3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典型代表,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长期的人类活动,该地区普遍存在石漠化和土地退化问题。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方法,分析了六盘水市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并提出一套综合治理方案,旨在改善...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典型代表,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长期的人类活动,该地区普遍存在石漠化和土地退化问题。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方法,分析了六盘水市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并提出一套综合治理方案,旨在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 植被恢复 六盘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恢复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6
5
作者 龙健 邓启琼 +2 位作者 江新荣 李阳兵 姚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188-3195,共8页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生产经营活动方式及干扰程度对石漠化土壤质量的恢复和重建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草地的有机质、全P和全K含量最高,分别是果树地和坡耕地...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生产经营活动方式及干扰程度对石漠化土壤质量的恢复和重建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草地的有机质、全P和全K含量最高,分别是果树地和坡耕地的2.3、2.1、1.5倍和1.7、1.9、1.3倍,全氮量以草地最高,分别是其它利用方式的1.2~2.8倍,农地有机质含量仅次于林地和草地,石漠化地土壤营养元素最低.果树地和林地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分别占微生物总量的69.7%和73.3%,草地以固N菌为绝对优势,占微生物总数的33.0%,农地的放线菌多于草地、林地、果树地和坡耕地,石漠化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最低.经开垦利用后(坡耕地),喀斯特山区表层土壤颗粒砂化逐渐明显.石漠化区经过13a退耕还林后,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由0.96和0.29提高了1.92和0.53,优势度由0.75降到0.36.采用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辅于必要的生物措施,是恢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地下漏失的机理研究--以贵州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74
6
作者 唐益群 张晓晖 +3 位作者 周洁 佘恬钰 杨坪 王建秀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土壤的地下漏失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方式。本文以喀斯特石漠化严重地区——贵州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阐明了土壤地下漏失的过程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土壤的地下漏失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土壤的地下漏失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方式。本文以喀斯特石漠化严重地区——贵州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阐明了土壤地下漏失的过程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土壤的地下漏失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地表降水的大量渗漏为土壤的地下漏失提供了侵蚀的水动力条件;风干的土壤团聚体遇水易崩解,离散出的细粒物质可沿土间孔隙和岩溶裂隙向地下空间迁移;岩溶洞隙内填积的粘土在流水的浸润软化下呈可塑、软塑甚至流塑状,可向其下的溶洞、地下河蠕滑搬运,最终导致地表土壤漏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土壤地下漏失 团聚体 蠕滑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都安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岩性的空间相关性 被引量:34
7
作者 蒋树芳 胡宝清 +2 位作者 黄秋燕 周德全 廖赤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4-219,共6页
在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 ,以RS与GIS一体化为分析手段 ,首先采用TM影像为背景资料 ,辅以地形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图、地质图以及GPS实测数据库等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石漠化分级的遥感影像解译指标体系 ,生成都安... 在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 ,以RS与GIS一体化为分析手段 ,首先采用TM影像为背景资料 ,辅以地形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图、地质图以及GPS实测数据库等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石漠化分级的遥感影像解译指标体系 ,生成都安县石漠化分级分布图和数字化岩性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关性 喀斯特石漠化 岩性 GIS与RS一体 都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75
8
作者 蓝安军 熊康宁 安裕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9-23,共5页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与遥感 (RS)技术 ,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建立了全省 1∶ 10万喀斯特石漠化数据库。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 ,分析了导致石漠化的影响因子 ,确立指标体系 ,指出地表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与遥感 (RS)技术 ,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建立了全省 1∶ 10万喀斯特石漠化数据库。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 ,分析了导致石漠化的影响因子 ,确立指标体系 ,指出地表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未利用地、耕地面积、平均海拔高程、土地垦殖率、草地和≥ 2 5°坡地面积等 9个因子是喀斯特石漠化的重要驱动力。建立了喀斯特石漠化动力指数模型 ,计算出了各因子对石漠化的贡献值 ,指出石漠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所建动力指数模型输出结果与遥感调查有高度的一致性 ,表明石漠化动力指数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石漠化过程 ,可为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喀斯特石漠化 驱动因子 贵州 GIS R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80
9
作者 李瑞玲 王世杰 +1 位作者 熊康宁 李凤全 《热带地理》 2004年第2期145-149,共5页
从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喀斯特石漠化评价的具体内容,指出喀斯特石漠化评价应从现状、危险性以及发展速率3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所依据的原则,探讨了指标体系适用的时、空尺度范围;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喀斯特石漠化不... 从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喀斯特石漠化评价的具体内容,指出喀斯特石漠化评价应从现状、危险性以及发展速率3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所依据的原则,探讨了指标体系适用的时、空尺度范围;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喀斯特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量化界线确定的生态基准,初步建立了石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指标体系 尺度 生态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及程度评价 被引量:71
10
作者 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57-1063,共7页
由于碳酸盐岩岩性的不同,发育的喀斯特在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和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石漠化类型。在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岩性、小生境种数、小生境组合、裸露石面面积、石砾含量和土壤总量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 由于碳酸盐岩岩性的不同,发育的喀斯特在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和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石漠化类型。在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岩性、小生境种数、小生境组合、裸露石面面积、石砾含量和土壤总量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喀斯特石漠化分为2大类型,即显性石漠化和隐性石漠化,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主要特征。同时,分别石漠化类型选择了程度评价指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和欧氏距离公式建立了石漠化数量评价模型,即石漠化程度指数模型,用石漠化程度指数对样地的石漠化现状进行了评价,将6 4个样地划分为未石漠化,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5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石漠化 数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优势树种根际土壤有机碳及氮磷的变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方 王世杰 +2 位作者 刘秀明 蒲通达 陈祖拥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1期59-65,共7页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区典型植被及土壤进行调查,探讨森林退化过程中不同群落优势树种根际土壤有机碳及氮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根际土壤有机碳及氮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之间,林木根际对土壤有机碳及氮磷的...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区典型植被及土壤进行调查,探讨森林退化过程中不同群落优势树种根际土壤有机碳及氮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根际土壤有机碳及氮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之间,林木根际对土壤有机碳及氮磷的累积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效应表现最明显,其次是土壤磷素,而土壤氮素累积效应的差异性较小。在树木根基0~30cm水平范围内,根际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都明显高于30~90cm外围根际区。不同群落优势树种之间,根际土壤碳及氮磷总量的差异性表现为总有机碳〉全氮〉全磷,而碳及氮磷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则表现为有效磷〉易氧化有机碳〉有效氮。森林退化过程中,群落优势树种根际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效磷含量出现显著的下降,从而明显地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优势树种 根际土壤 有机碳 氮素 磷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苔藓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李军峰 王智慧 张朝晖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9-764,共6页
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以云南芝云洞山区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1月进行调查和样地设置,共采集样品75份,采用经典形态分类法进行鉴定,分析苔藓多样性及其对水土保持的贡献.结果表明:苔... 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以云南芝云洞山区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1月进行调查和样地设置,共采集样品75份,采用经典形态分类法进行鉴定,分析苔藓多样性及其对水土保持的贡献.结果表明:苔藓植物有11科25属53种;苔藓植物种数为无石漠化区(34)>轻度石漠化区(14)>中度石漠化区(12)>强度石漠化区(7),丰富度指数也为无石漠化区(2.874 8)>轻度石漠化区(0.194 1)>中度石漠化区(-1.176 7)>强度石漠化区(-1.892 3).石漠化区苔藓植物相似性指数相差较小,其中强度石漠化区与中度石漠化区的相似性指数为0.375 0,强度石漠化区与轻度石漠化区为0.307 7,中度石漠化区与轻度石漠化区为0.384 6;而石漠化区与无石漠化区相似性指数相差较大,其中无石漠化区与强度和轻度石漠化区的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071 4和0.095 2.强度、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区与无石漠化区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90 0、0.513 3、0.489 9和0.610 7.6种优势苔藓植物(长叶纽藓、卷叶湿地藓、东亚小石藓、黑扭口藓、卵叶青藓和狭叶湿地藓)的生物量、成土量和饱和吸水量分别在0.962~9.546、1.294~40.181、8.890~82.571 gm2之间,表明可以将苔藓植物作为该类地区的先锋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芝云洞山区 苔藓植物 丰富度指数 相似性指数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研究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7
13
作者 周德全 王世杰 张殿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7-132,共6页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荒漠 成因机制 生态建设 环境效应 生物地球 调控机制 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RS的喀斯特石漠化与土壤类型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广西都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胡宝清 黄秋燕 +3 位作者 廖赤眉 严志强 蒋树芳 吴章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70,共4页
依托GIS与RS技术,以广西省都安瑶族自治县为研究载体,采用TM影像为背景资料,辅以地形图、土地利用图、地质图、土壤图以及GPS实测数据库等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建立石漠化分级的遥感影像解译指标体系,生成都安县石漠化分级分布图和数字化... 依托GIS与RS技术,以广西省都安瑶族自治县为研究载体,采用TM影像为背景资料,辅以地形图、土地利用图、地质图、土壤图以及GPS实测数据库等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建立石漠化分级的遥感影像解译指标体系,生成都安县石漠化分级分布图和数字化土壤类型图;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探讨不同级别石漠化与土壤类型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土壤类型 空间相关性 都安瑶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变异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涂成龙 何腾兵 +1 位作者 林昌虎 林绍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3,共4页
采集了贵州西部喀斯特地区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区域的草地土壤,并对样品的有机质和各形态氮素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统计特征值比较表明:在强度石漠化区域,土壤有机质和各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中度石漠化区域次之,非... 采集了贵州西部喀斯特地区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区域的草地土壤,并对样品的有机质和各形态氮素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统计特征值比较表明:在强度石漠化区域,土壤有机质和各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中度石漠化区域次之,非石漠化区域最小。方差分析显示:中度石漠化区域与非石漠化区域的酸水解性全氮含量差异性显著,氨基酸态氮含量差异性极显著,而不同石漠化区域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各形态氮素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此外,根据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提出了当前石漠化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些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草地土壤 有机质 氮素 变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区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代懿 容丽 +1 位作者 梅再美 龙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5,共5页
喀斯特石漠化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其生态治理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地方政府的迫切任务。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治理示范区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对人工植被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得出,示范区以花... 喀斯特石漠化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其生态治理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地方政府的迫切任务。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治理示范区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对人工植被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得出,示范区以花椒为主的人工植被的物种配置和空间结构都比较合理,其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有着密切关系,随均匀度增大而增加,随生态优势度的增加而递减,并随石漠化强度的加重及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认为只要人工林模式的结构配置得当,管理配套,石漠化完全可以兼顾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生态治理区 结构 物种多样性 人工植被 生态优势度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氮同位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罗绪强 王世杰 +3 位作者 王程媛 梁玉华 廖昕荣 杨鸿雁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35-1243,共9页
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表层土壤全氮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黄壤区样地的表土全氮δ15N值主要分布在+0.35‰~+6... 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表层土壤全氮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黄壤区样地的表土全氮δ15N值主要分布在+0.35‰~+6.82‰之间,平均值为+4.50‰;黑色石灰土区样地的表土全氮δ15N值主要分布在+2.70‰~+6.50‰之间,平均值为+4.27‰;无论是黄壤区样地还是黑色石灰土区样地,其表土全氮δ15N值在各等级石漠化样地间、不同干扰方式环境下、甚至在不同坡位上都无显著性差异体现,两土壤类型间的总体差异也不显著(P≤0.05),这主要与喀斯特区高度的生境异质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表土 氮同位素组成 空间分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花江峡谷区常见乔灌植物叶片δ^(13)C值对喀斯特石漠化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27
18
作者 容丽 王世杰 杜雪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44,共7页
比较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类型区植物群落中常见木本植物叶片的δ13C值,以植物叶片δ13C值为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指标,探讨不同石漠化等级对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石漠化等级乔灌叶片δ13C值的范围为-30... 比较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类型区植物群落中常见木本植物叶片的δ13C值,以植物叶片δ13C值为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指标,探讨不同石漠化等级对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石漠化等级乔灌叶片δ13C值的范围为-30.280‰^-25.546‰,平均值为-28.040‰±1.208‰。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上叶片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潜在石漠化样地内叶片δ13C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强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的叶片δ13C平均值;而强度、中度及轻度石漠化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荒漠化一旦发生便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直接影响,而植物生理功能对环境因子改变的适应是敏感、及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喀斯特石漠化 植物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像元二分模型植被覆盖度反演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以贵州毕节鸭池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24
19
作者 龙晓闽 周忠发 +1 位作者 张会 杨晓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184-4186,共3页
该研究在"3S"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贵州省毕节鸭池示范区为研究区,选用2005年SPOT遥感影像,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图像配准等数据预处理,引入NDVI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根据像元二分模型的理论,确定出NDVIsoil和NDVIveg,... 该研究在"3S"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贵州省毕节鸭池示范区为研究区,选用2005年SPOT遥感影像,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图像配准等数据预处理,引入NDVI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根据像元二分模型的理论,确定出NDVIsoil和NDVIveg,建立了反演植被盖度的像元二分模型。并根据大量的外业调查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精度验证,定量估算了毕节鸭池示范区的植被覆盖度,取得NDVI植被指数与喀斯特石漠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研究区NDVI图像,最后由各覆盖度得出NDVI结果反演毕节鸭池示范区石漠化特征,得到研究区的各等级喀斯特石漠化的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该方法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明显改善了分类的精度,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及其他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像元二分模型 植被覆盖度 喀斯特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与地质-生态环境背景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胡宝清 严志强 +2 位作者 廖赤眉 韦小妮 覃开贤 《热带地理》 2004年第3期226-230,共5页
分析都安瑶族自治县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特征,依托GIS和R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出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并绘制都安县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图,... 分析都安瑶族自治县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特征,依托GIS和R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出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并绘制都安县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图,揭示石漠化与其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利用多元回归方法,通过检验其显著度选出最佳的回归模型,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地质-生态环境背景 相关性分析 都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