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峡谷区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商 被引量:9
1
作者 崔晓晓 罗惠宁 +1 位作者 俞元春 舒洪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120,139,共5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微生物商值(微生物商qMB、微生物呼吸商qCO2)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对喀斯特峡谷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微生物商值(微生物商qMB、微生物呼吸商qCO2)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对喀斯特峡谷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qMB均表现为从退耕地到草本群落下降,从草本到灌木群落上升,从灌木到乔木群落略微上升或者趋于稳定;qCO2的变化规律与它们相反。在同一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qMB值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可用来评价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基础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峡谷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崔晓晓 王圳 +3 位作者 王纪杰 罗惠宁 俞元春 张金池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退耕地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磷、碱性磷酸酶活性等土壤性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木地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水解性N均高于草地,...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退耕地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磷、碱性磷酸酶活性等土壤性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木地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水解性N均高于草地,但低于退耕地;乔木地除10-20 cm有机质和0-10 cm速效K显著高于灌木地外,其它与灌木地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从退耕地到草地降低,从草地到灌木升高。而灌木到乔木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磷表现为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则趋于稳定。退耕地、乔木和灌木之间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但草地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它3种类型样地。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与有机质、全N、水解性N和速效K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碱性磷酸酶与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全P、速效K和微生物量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养分 微生物量磷 碱性磷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的花江喀斯特峡谷区石漠化变化趋势 被引量:6
3
作者 陈起伟 兰安军 熊康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32-37,共6页
选取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为研究对象,该地区由于人们不能合理利用喀斯特地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漠化发育强烈。应用基于光谱特征的信息提取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各时段的石漠化信息图,通过叠加、对比分析,以及对... 选取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为研究对象,该地区由于人们不能合理利用喀斯特地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漠化发育强烈。应用基于光谱特征的信息提取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各时段的石漠化信息图,通过叠加、对比分析,以及对研究区的实地考察,分析整个研究区石漠化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整个地区的石漠化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部分区域,由于工程建设等原因,仍存在石漠化程度加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石漠化 自然环境 水土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VDI和Landsat-8的喀斯特峡谷区干旱监测 被引量:6
4
作者 余军林 罗娅 +2 位作者 赵志龙 杨月燕 罗旭琴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目的]探索适用于喀斯特地表干旱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为石漠化治理监测以及抗旱减灾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运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温度(Ts)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花江峡谷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旱季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 [目的]探索适用于喀斯特地表干旱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为石漠化治理监测以及抗旱减灾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运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温度(Ts)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花江峡谷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旱季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并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对TVDI作为旱情指标进行了验证。[结果](1)反演的TVDI与同时期实测的0—10cm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2)3个时期的干旱等级以轻旱为主;轻旱、干旱和重旱累计面积占全区比重大,呈现2014年旱情重于2015年和2013年的特点。(3)3个时期的旱情在空间分布上,湿润和正常等级在地形上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 100m地带,15°~35°的斜坡和缓陡坡,以及阴坡和半阳坡;在石漠化等级上,主要分布在无石漠化区、轻度石漠化区和潜在石漠化区;在土地利用类型中主要分布在有林地、旱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轻旱、干旱和重旱在地形上主要分布在海拔500~900m,6°~25°的缓坡和斜坡,以及阳坡和半阳坡;在石漠化等级上,轻旱和干旱主要分布在轻度石漠化区、潜在石漠化区、中度石漠化区和强度石漠化区,重旱主要分布在非喀斯特区;在土地利用类型上,轻旱、干旱和重旱主要分布在旱地、园地和其他林地。[结论]TVDI可作为研究区的干旱监测指标,基于TVDI和Landsat-8数据的干旱监测方法在喀斯特峡谷区具有一定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 干旱监测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江喀斯特峡谷区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 被引量:6
5
作者 彭贤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71-76,共6页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河谷深切,环境封闭,耕地质差量小,人口压力重,资源开发强度高,环境退化十分严重,社区发展水平低下,生态环境治理与社区发展矛盾尖锐突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社区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参...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河谷深切,环境封闭,耕地质差量小,人口压力重,资源开发强度高,环境退化十分严重,社区发展水平低下,生态环境治理与社区发展矛盾尖锐突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社区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参与,并使之受益于治理、保护的成果,使生态环境治理与社区发展相互协调将是今后本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此,必须重视社区发展需求,建立社区公共资源管理体制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业技术投入,并通过政府行为,采用经济激励方法和综合措施,调动社会力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使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才能确保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江 喀斯特峡谷区 发展 生态环境治理 资源开发 环境退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预下喀斯特峡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田涟祎 周忠发 闫利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6期92-96,共5页
[目的]探究人为干预下喀斯特峡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花江喀斯峡谷示范区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区,选取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域进行野外定点取样... [目的]探究人为干预下喀斯特峡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花江喀斯峡谷示范区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区,选取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域进行野外定点取样,通过室内分析的方法进行不同土地利用石漠化地区土壤理化性质比较研究。[结果](1)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递增,土壤含水量大小依次为:封山育林>径流场>坡改梯>自然灌丛>撂荒地,形成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2)经过改良后坡改梯通过种植花椒的田间持水量明显比草地含量高,相对于进行石漠化治理并合理耕作的坡改梯花椒地来说,荒草地的持水能力明显下降;(3)石漠化环境下土壤颗粒分散、土体结构破坏,土壤通透能力下降,孔隙的变化规律为:林地>坡改梯>灌草丛>耕地>撂荒地;(4)示范区土壤总钾偏高,与pH值呈正相关,总氮普遍低于全国农田氮含量,土壤养分不足。[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特征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基于不同石漠化等级下不同土地利用的治理措施造成的。花江示范区土壤持水效益低,土壤养分不足,不利于耕作,农业产量不高,建议花江示范区应减少耕地,多种植经济林和草地,保护天然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石漠化 土地利用类型 人为干预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峡谷区石漠化演变中群落多样性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亚娟 周忠发 闫利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5-209,共5页
以喀斯特峡谷区石漠化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野外定点监测群落的基本特征,实验室分析石漠化不同演变阶段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了石漠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旨在为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生态... 以喀斯特峡谷区石漠化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野外定点监测群落的基本特征,实验室分析石漠化不同演变阶段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了石漠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旨在为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示范区内植物群落以人工植被为主;(2)在潜在和轻度石漠化阶段,重要值较高的植物群落有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荩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等,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阶段,重要值占据绝对优势的有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仙人掌[Opuntia stricta(Haw.)Haw.var.dillenii(Ker-Gawl.)Benson]等植物;(3)伴随着石漠化的演变,Simpson指数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规律,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规律,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现出先扬后抑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石漠化演变 植物群落 重要值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匹配点云数据的喀斯特峡谷区火龙果单株提取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尹林江 周忠发 +1 位作者 黄登红 尚梦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2-1102,共11页
针对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对背景与目标地物混淆时提取识别难的问题,利用四旋翼无人机采集喀斯特峡谷区的火龙果影像匹配点云数据,对原始点云数据进行去噪、滤波和归一化等处理,通过建立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表面模型(DSM),进而... 针对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对背景与目标地物混淆时提取识别难的问题,利用四旋翼无人机采集喀斯特峡谷区的火龙果影像匹配点云数据,对原始点云数据进行去噪、滤波和归一化等处理,通过建立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表面模型(DSM),进而建立高精度的冠层高度模型(CHM),并以目视解译的火龙果株数为参照,对火龙果株数进行识别提取验证。结果表明,运用无人机影像匹配点云数据,通过冠层高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植株下方杂草的影响;当样地内的基础设施或存在地物高度与火龙果冠层接近,导致误提,错提率最高为8.55%,漏提率最高为12.28%;在各样区中,运用种子点进行火龙果株数提取的精度均在92.38%以上;运用植被冠层进行火龙果株数提取的精度均在90.68%以上。由此表明,运用无人机影像匹配点云数据提取火龙果具有快速、简单有效、成本低、精度可靠的特点,适用于喀斯特山区作物株数的快速提取,可以与基于颜色指数的提取方法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影像匹配点云 冠层高度模型 单株提取 火龙果 喀斯特峡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峡谷区不同经济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高阿娟 刘子琦 +1 位作者 李渊 李开萍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3-872,共10页
选择喀斯特高原峡谷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5-9月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对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进行监测,以分析花椒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3种不同经济林地土壤储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变化特征。结... 选择喀斯特高原峡谷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5-9月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对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进行监测,以分析花椒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3种不同经济林地土壤储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种经济林地土壤储水量随着降雨的季节变化明显,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在时间上滞后于降水量。在观测期内不同经济林地0~4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表现为火龙果地(478.97 mm)>金银花地(372.64 mm)>花椒地(322.15 mm);(2)随着土层的加深,含水率总体呈增加趋势,观测期火龙果地、金银花地、花椒地的土壤含水率分别为35.97%、27.36%、23.55%,整体变异系数分别为9.64%、19.53%、24.27%,火龙果地为弱变异,花椒地和金银花地为中等变异。火龙果地的持水效果最好,金银花地和花椒地次之,因此在贵州省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的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可适量种植火龙果以达到生态恢复效果,并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经济林地 土壤储水量 土壤含水率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峡谷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花江峡谷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培雁 屠玉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9-12,共4页
对以花江为代表的贵州喀斯特峡谷可持续发展模式结构进行了设计研究 ,提出“花椒—猪—沼气”和“砂仁—猪—沼气”的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模式 ,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贵州喀斯特峡谷区 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模式 绿色产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江喀斯特典型峡谷区顶坛花椒林地生态需水量的初步估算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安定 喻理飞 韦小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0-494,共5页
通过对喀斯特区顶坛花椒林地生态需水量及生态亏缺水量的研究,发现:在试验区每100 m^2的样地内,土面、石槽、石沟3种小生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期间林地潜在生态需水量范围分别为13.995~21.032、3.915~5.461、3.782~5.352 m^3,其总潜在... 通过对喀斯特区顶坛花椒林地生态需水量及生态亏缺水量的研究,发现:在试验区每100 m^2的样地内,土面、石槽、石沟3种小生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期间林地潜在生态需水量范围分别为13.995~21.032、3.915~5.461、3.782~5.352 m^3,其总潜在生态需水量范围为21.692~31.845 m^3:生长发育期实际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6.135、3.584、4.298 m^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期内其总的生态需水量24.018 m^3。土面在展叶期(3—4月)亏缺量最大,而石槽、石沟都在开花结果期(5—6月)亏缺水量最大。生长发育期总亏缺量顺序为土面>石槽>石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典型峡谷 顶坛花椒 林地 生态需水量 生态亏缺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 被引量:7
12
作者 鲍乾 杨瑞 +2 位作者 李万红 聂朝俊 陆发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4-161,168,共9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以荒草地作为对照,选取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6种不同的生态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抗侵蚀特征、渗透性能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不同恢复模式...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以荒草地作为对照,选取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6种不同的生态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抗侵蚀特征、渗透性能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产生的生态效应及作用过程。结果表明:(1)相较于荒草地,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特性指标和抗冲性系数、抗蚀性指数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其中,不同恢复模式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均值分别较荒草地提高了2.62%,6.45%;土壤紧实度、容重均值分别较荒草地降低了19.95%,3.98%,趋于稳定的不同恢复模式抗冲性系数均值为荒草地的1.79倍,流失的干土重均值仅为荒草地的45.42%;不同恢复模式趋于稳定的抗蚀指数均值较荒草地高27.53%。(2)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初渗率(2min)、稳渗率、平均渗率、渗透总量4个指标的均值依次为荒草地的1.6倍,1.0倍,1.2倍和1.3倍;土壤渗透性能的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Z=0.9689×F1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渗透性平均得分(0.186 0)比荒草地(-1.115 8)高,这反映出不同恢复模式渗透性能较好。(3)土壤养分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与渗透总量、抗冲性系数和抗蚀性指数普遍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土壤抗侵蚀特性和渗透能力与土壤养分关系紧密。综上所述,不同恢复模式对该地区的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抗侵蚀特性和渗透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这些生态功能的改善对土壤养分的赋存和流失具有很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恢复模式 喀斯特高原峡谷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抗侵蚀特性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土壤大/中/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喻阳华 钟欣平 王颖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68-2072,共5页
【目的】研究土壤大量、中量、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恢复及土壤养分综合管理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喀斯特高原山地区52份土壤样品... 【目的】研究土壤大量、中量、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恢复及土壤养分综合管理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喀斯特高原山地区52份土壤样品的C:N、C:P、N:P、Ca:Mg、Fe:Mn、Cu:Zn、B:Mo、P:S、Ca:S和Al:Si共计10个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范围、相互作用效应及其对土壤质量的贡献。【结果】B:Mo、Al:Si的变异系数<50%,C:N、C:P、N:P、Ca:Mg、Fe:Mn和Cu:Zn的变异系数的变幅为50%-100%,P:S和Ca:S的变异系数>130%,0 C:N与Fe:Mn、Cu:Zn间呈显著正相关,与Al:Si呈出极显著负相关;C:P、N:P与B:Mo、P:S,Cu:Zn与Al:Si呈极显著负相关。前4个主成分反映出原始数据信息总量的82.479%.依次受C:P、N:P,Cu:Zn、Al:Si,Ca:Mg、Ca:S和Fe:Mn等的支配0【结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计量指标间呈较强的互作效应,土壤中量和微量元素亦对土壤质量起到明显的支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矿质元素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主成分分析 喀斯特高原峡谷 黔西南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火龙果单株识别提取方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孟 周忠发 +4 位作者 赵馨 黄登红 蒋翼 吴跃 崔亮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2-511,共10页
基于小型无人机搭载可见光镜头作为数据获取手段,通过对比可见光波段差异植被指数(VDVI)、过绿指数(ExG)、过绿减过红指数(ExG-ExR),归一化绿红差异指数NGRDI和绿叶指数(GLI)5种可见光波段颜色指数方法应用于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典型经济... 基于小型无人机搭载可见光镜头作为数据获取手段,通过对比可见光波段差异植被指数(VDVI)、过绿指数(ExG)、过绿减过红指数(ExG-ExR),归一化绿红差异指数NGRDI和绿叶指数(GLI)5种可见光波段颜色指数方法应用于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典型经济作物火龙果植株识别的适宜性,结合可视化空间建模工具模型构建器,提出一种以单植株平均面积分割株丛的思想,对火龙果进行植株识别分割和单株提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 ) VDVI相比EXG、NGRDI、ExG-ExR、GLI等植被指数更适宜作为火龙果的识别分割方法;2)当VDVI的OTSU阈值取0.037时,能最大程度地分割目标地物与背景地物;3 )通过人机交互基地实测获取的实际株数与提取株数验证,获得火龙果植株单株提取精度为91.7%。结果证实:以低空无人机可见光波段影像为数据源,VDVI指数作为识别方法,株丛分割应用于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火龙果的单株识别提取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作物识别 阈值提取 单株提取 颜色指数 喀斯特高原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花椒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开萍 刘子琦 +2 位作者 李渊 余逍 高阿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1-397,共7页
为研究喀斯特高原峡谷不同立地环境花椒林土壤肥力特征,以贵州省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花... 为研究喀斯特高原峡谷不同立地环境花椒林土壤肥力特征,以贵州省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花椒林土壤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花椒林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pH值、有效磷(AP)含量、速效钾(AK)含量、有机质(OM)含量和全氮(TN)含量等8个土壤指标,土壤质量呈现出洼地>溶沟>坡改梯的规律。土壤OM、水解氮(AN)、AK、全磷(TP)和AP含量均呈现出洼地>溶沟>坡改梯的规律,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而土壤容重和p H值则呈现出坡改梯>溶沟>洼地的规律,土壤TN和全钾(TK)含量均呈现出溶沟>洼地>坡改梯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花椒林 喀斯特高原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及实地造林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安定 喻理飞 韦小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1-215,共5页
通过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典型峡谷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及野外实地造林的对比研究,了解喀斯特地区水分变化规律及保墒技术。结果表明:在控制实验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消耗除了与覆盖物及覆盖程度有关外,还与有无植物有关,且以完全覆... 通过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典型峡谷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及野外实地造林的对比研究,了解喀斯特地区水分变化规律及保墒技术。结果表明:在控制实验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消耗除了与覆盖物及覆盖程度有关外,还与有无植物有关,且以完全覆盖最好;薄膜覆盖保水效果优于石块覆盖,枯枝落叶覆盖的保水效果较差。但实地人工造林试验结果证明,覆盖程度需达植苗穴的60%以上;石面覆盖存活率最高,其次是枯枝落叶覆盖。尽管薄膜覆盖保水效果最好,但存活率最差,因而薄膜覆盖在喀斯特典型峡谷区植苗造林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土壤永分 覆盖物 模拟实验 喀斯特典型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