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盛宣怀与清末中英商约谈判——以内河行轮交涉为中心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戴鞍钢
-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9,共7页
-
基金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乡经济关系研究>(11AZS006)
-
文摘
1902年的中英商约谈判是清末内政外交的一件大事。作为此次商约谈判的中方代表之一,盛宣怀在内河外轮行驶权交涉中,为维护中国的权益,尽其所能,据理力争,在一定程度上抗衡了外国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侵夺,挽回了一部分民族利权。
-
关键词
盛宣怀
中英商约谈判
内河航运权
江南
小轮船
-
Keywords
Sheng Xuan-huai
Sino-British commercial treaty negotiation
shipping rights in Chinese rivers
Jiangnan
small steamship
-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中日商约谈判与清末度量衡改革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杨泽嵩
关增建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0-176,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计量史”(15ZDB030)。
-
文摘
在1902—1903年的中日续修商约谈判中,日本政府出于维护在华利益的迫切需要,提出了度量衡改革议题。度量衡改革谈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和货币改革共同构成一个条款,到“暂不入约,奏明办理”;第二阶段是在张之洞、袁世凯的主导下,作为独立条款重返商约。谈判引发了清政府关于度量衡改革的严重分歧。最终,以沈瑜庆奏折获批准为标志,清政府终于达成共识,形成了以统一为核心目标、营造尺库平制为度量衡标准、渐进式改革为总体思路的度量衡改革方案,近代度量衡改革由此启动。
-
关键词
中日续修商约谈判
近代度量衡改革
清末新政
张之洞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1902年中英议修商约中的米谷转运出口谈判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陈童敏
-
机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124,160,共6页
-
文摘
1902年中英议修商约谈判是清末清政府积极修约实践的重要事件。这次修约涉及中英关系的诸多方面,并对晚清中外关系的整体格局有所影响。在这次谈判中,有关外人参与中国口岸米谷转运出口的问题,成为修约谈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中英双方几经会谈,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该条约使清朝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利,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外人权益进行限制的目的。在这次议修商约谈判实践中,充分显示出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其在外交上维护自身利权的意识逐渐加强。在清政府积极修约态度的变化之中,还可以看出其中对外交涉与内政变化的密切关联,外交观念的转变中有对外国势力逼迫下政治经济主权利益的切实诉求。这种努力虽然不能改变屈从列强的大格局,但却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清末政府外交中值得注意的动向。光绪末年显露的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成为国人外交观念转变之趋向。
-
关键词
清末
中英议修商约谈判
米谷转运出口
-
分类号
K257.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清季北京开埠谈判始末
- 4
-
-
作者
王美珏
-
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
-
出处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4,共4页
-
文摘
清季中外商约谈判期间,英、美、日三国向中方提出“北京开埠”之诉求。以吕海寰、盛宣怀为首的中方代表在很长时间内都给出不容回寰的否定答复。为了守住谈判底线,中方与外方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利益置换——“裁厘加税”、东北开埠与护馆兵、护路兵撤退相继成为谈判筹码。经过艰难的交锋,北京开埠谈判走向终点——英、美决定放弃;中日就此达成折中协议,后也不了了之。谈判还引发了民间社会的“关怀之音”,既有支持清政府的“拒开”声音,也有反对清政府的“求开”声音。谈判场域内外不同声音牵出的有关王朝未来的思考,都是对中西、新旧漩涡中清季社会不确定性的真实记录。
-
关键词
中外商约谈判
北京
通商口岸
清季社会
-
Keywords
sino-foreign commercial treaty negotiations
Beijing
commercial port
the late Qing society
-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晚清著作权立法:权利保护与工具主义的博弈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陈凯
-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
-
出处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49,共7页
-
文摘
晚清著作权立法主要包括1903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著作权互保条款》和1910年出台的《大清著作权律》。这两个法律文件从实质上讲是著作权保护与工具主义博弈的产物:晚清政府为外国著作提供有限保护的主要目的是收回领事裁判权;《大清著作权律》在为国内著作提供保护的同时也有控制言论、加强统治的目的。同时,法律移植与本土化关系也是伴随在晚清著作权立法中需要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
关键词
商约谈判
《大清著作权律》
利益
法律移植
-
Keywords
commercial negotaatmn
(Sopynght Law ot Qing dynasty
interest
transplantatmn ot law
-
分类号
D923.41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吕海寰的版权思想与实践
- 6
-
-
作者
余晓宏
黄苏芬
-
机构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
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68-70,共3页
-
基金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晚晴吕海寰研究"(AHSKF09-10D106)
-
文摘
吕海寰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然而对他的研究十分薄弱。本文通过在商约谈判过程中作为商约谈判代表的吕海寰的版权保护思想和意识的研究,认识中国版权保护意识的发展及版权保护法制的建立历程。
-
关键词
吕海寰
商约谈判
版权保护
-
分类号
G239.29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