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方振朋 孟宪红 +6 位作者 李旭鹏 栾生 曹家旺 陈宝龙 孔杰 闫茂仓 胡利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109,共9页
为研究我国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商业苗种的遗传多样性特征,于河北、山东、广东、海南等地采集了6个有代表性的凡纳滨对虾品牌苗种,分别命名为黄骅R、东营M、广州P、广州Z、海南S和海南Z,以8个微卫星标记检测其遗传多样性... 为研究我国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商业苗种的遗传多样性特征,于河北、山东、广东、海南等地采集了6个有代表性的凡纳滨对虾品牌苗种,分别命名为黄骅R、东营M、广州P、广州Z、海南S和海南Z,以8个微卫星标记检测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品牌的凡纳滨对虾在8个位点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4.5~9.5、0.516~0.733、0.346~0.550和0.472~0.700,各品牌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黄骅R>广州Z>广州P>海南Z>东营M>海南S。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显示,4.17%(2/48)的检测结果表现为显著的偏离(0.01<P<0.05),58.33%(28/48)表现为极显著偏离(P<0.01)。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发现,12%的变异来自品牌间,24%的变异来自品牌内个体间,其余64%的变异均来自所有品牌个体。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品牌的凡纳滨对虾聚为2个明显的分支,广州P和广州Z聚为一支,东营M、黄骅R、海南Z和海南S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各品牌凡纳滨对虾无法单独进行聚类。本研究初步分析了当前国内养殖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背景,实验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商业苗种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抗WSSV性能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董丽君 罗坤 +5 位作者 曹家旺 陈宝龙 栾生 曹宝祥 隋娟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5,共7页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一直是甲壳类生物的高致病性病原。为了解市场上不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商业苗种病原携带情况及其抗WSSV性能,本研究收集了6个品牌的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分别简称为海南Z、海南S、广州P、广州Z、黄骅...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一直是甲壳类生物的高致病性病原。为了解市场上不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商业苗种病原携带情况及其抗WSSV性能,本研究收集了6个品牌的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分别简称为海南Z、海南S、广州P、广州Z、黄骅R和东营M),先进行包括WSSV在内的8种病原的检测,然后,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方式进行抗WSSV性能测试,并比较各组苗种感染WSSV后的平均存活时间、存活率以及累积死亡率的差异。结果显示,6个商业苗种都不携带WSSV,部分苗种检测有潜在虾肝肠胞虫(EHP)和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各苗种感染WSSV后,平均存活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海南Z、广州P、黄骅R、海南S、广州Z、东营M。东营M感染WSSV后第4天达到死亡高峰,而海南Z在第6~7天到达死亡高峰,比东营M晚了2~3d。感染实验结束后,海南Z和广州P存活率最高,同为72.5%,而东营M和黄骅R的存活率最低。本研究表明,海南Z和广州P抗WSSV性能最强,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抗病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商业苗种 病原检测 抗WSSV性状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