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唯物质主义
1
作者 刘笑平 雷定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3-87,共5页
唯物质主义是指把对物质的获取、占有和消费作为人生唯一目标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主要危害是:资源和生态体系承受巨大压力并遭到破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限制,精神文明建设也大受影响。鉴于此,应遏制唯物质主义。应采取... 唯物质主义是指把对物质的获取、占有和消费作为人生唯一目标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主要危害是:资源和生态体系承受巨大压力并遭到破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限制,精神文明建设也大受影响。鉴于此,应遏制唯物质主义。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确立新的经济伦理观念,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思想界大力肃清唯物质主义的有害影响等。只有如此,才能防止唯物质主义的滋生蔓延,并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质主义 物质产品 精神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与卢梭 被引量:2
2
作者 俞兆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1-200,248,共21页
国内外对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疏漏是,止于尼采,未推进至卢梭。1926年底之前,鲁迅的“掊物质而张灵明”是跟随卢梭对唯物质主义、唯科学主义的质疑;其“任个人而排众数”则是借助尼采“超人”观念对卢梭“公意”说的调整,对“借众以凌寡... 国内外对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疏漏是,止于尼采,未推进至卢梭。1926年底之前,鲁迅的“掊物质而张灵明”是跟随卢梭对唯物质主义、唯科学主义的质疑;其“任个人而排众数”则是借助尼采“超人”观念对卢梭“公意”说的调整,对“借众以凌寡”的庸众式民主政治的批判。鲁迅发现,淹没卢梭乌托邦式“公意”的愚庸类“众意”,即英语中的mob(乌合之众)之“长技”,亦即约翰·密尔所揭示的“多数的暴虐”,在中国则表现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它在外构筑成“铁屋子”,在内转化为“国民性”。20世纪初的中国先觉者们多因此而陷入悲剧性结局,鲁迅对此深感痛切,并外化为相应的杂文、小说及论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卢梭 唯物质主义 公意 国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来吧,“三大作风”
3
作者 陈亚 李文乾 《农村农业农民》 1994年第4期33-33,共1页
最近,听到一些群众谈论"三大作风"。乍一听,以为群众在赞扬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所说的"三大作风",一曰理论联系实惠,二曰密切联系领导,三曰表扬与自我表扬。听罢,笔者心里颇... 最近,听到一些群众谈论"三大作风"。乍一听,以为群众在赞扬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所说的"三大作风",一曰理论联系实惠,二曰密切联系领导,三曰表扬与自我表扬。听罢,笔者心里颇不是滋味。大家知道,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作风",是指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是我们党加强建设,教育人民,团结群众,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宝贵财富。可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正逐渐消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却在滋生蔓延。在一些党员干部的心目中,"理论联系实惠"取代了理论联系实际。他们"一切从实惠出发",把自己从一个唯物主义者蜕变为名副其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联系实际 党员干部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优良传统 宝贵财富 滋生蔓延 思想作风 唯物质主义 加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