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6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问题考辨——论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何以可能
1
作者 严松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理论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论”问题,即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基础”的“第一哲学”,还是一种具有特定建构基础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政治哲学证成与建构必须有其“基础”,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考... 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理论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论”问题,即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基础”的“第一哲学”,还是一种具有特定建构基础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政治哲学证成与建构必须有其“基础”,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考辨,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规范性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必然具有“超越性”价值意蕴和现实意义,具体包括批判性与建构性两个层面:批判性既体现在资本主义现存政治秩序的正义理论的否定层面,也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正义关怀层面;建构性体现在对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规范性引领与事实性描述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超越性 建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基础问题探究
2
作者 桁林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2,共10页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与矛盾并存,政治上封建割据,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交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冲击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宗教神...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与矛盾并存,政治上封建割据,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交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冲击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带来新的思想解放。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辩证法影响,后在与费尔巴哈的思想互动中,批判地继承了其观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逐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哲学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但二者在本体论、社会历史观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费尔巴哈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对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在新时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何以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学界研究中一个焦点问题的探讨
3
作者 林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68,共12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的性质究竟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这是在学界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存在争议的焦点问题。要破解这一疑难问题,应从马克思相关文本思想内容的精细分析入手,对相关“文本依据”进行极为细致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的性质究竟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这是在学界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存在争议的焦点问题。要破解这一疑难问题,应从马克思相关文本思想内容的精细分析入手,对相关“文本依据”进行极为细致的考察和辨认。根据相关分析,可从三个方面有效证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该著作自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本体论立场,自觉坚持“历史是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的历史过程观、历史运动观,自觉坚持“外部客观现实的改造和变革只能诉诸物质手段、物质力量”的实践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历史观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上对立的哲学创新——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观变革看
4
作者 涂良川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4,共7页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上对立,是真正革命的和实践批判的新哲学。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剖析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肯定以唯物主义坚持客观性的哲学立场;把人的“能动性”还给现实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上对立,是真正革命的和实践批判的新哲学。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剖析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肯定以唯物主义坚持客观性的哲学立场;把人的“能动性”还给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推进了唯心主义积极哲学要素的开显,开启了基于既往哲学理论、满足现实时代需要与内含文明创新逻辑的哲学观变革。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哲学创新,不仅创建了表征时代精神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形态,而且赋予了哲学时代化、现实化和实践化的文明内涵,还使哲学创新真正深入到哲学思维的变革之中。因此,讨论马克思超越“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上对立的哲学创新,本质上就是讨论时代变革与哲学创新同频共振的理论路径与思想方式,是真正将时代精神主题化、实践智慧文明化和文明理念思维化的前提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哲学创新 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
5
作者 韩美群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4,共5页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是推进知识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①新时代推进构建...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是推进知识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①新时代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大局和中国全局,从人类文化知识进步与中国思想变革的实际出发,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和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贝马斯《这也是一部哲学史》中作为“自我理解”的哲学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阿佩尔商谈理论为背景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万强(译) +1 位作者 凌菲霞(校) 陈杨(校)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8,共10页
根据哈贝马斯的《这也是一部哲学史》(2019),脱离“为对世界和自我的理性理解做出贡献的那种自我指涉关系”,哲学就会“屈从于一种科学主义的自我误解”,并因此放弃“适合它自身的东西”。在1960-1980年代的出版作品中,哈贝马斯坚持历... 根据哈贝马斯的《这也是一部哲学史》(2019),脱离“为对世界和自我的理性理解做出贡献的那种自我指涉关系”,哲学就会“屈从于一种科学主义的自我误解”,并因此放弃“适合它自身的东西”。在1960-1980年代的出版作品中,哈贝马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类历史的自我反思”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他关于类历史的规范性发展逻辑定理是他对哲学的历史作用所作理解的关键部分。不过,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1992)中,他处理的是这个定理中的核心方法论问题:一种规范性发展逻辑既不能立足于从开始就固定下来的历史目的论,也不能从那些“成功传统的应急池”中得出。在《这也是一部哲学史》中,哈贝马斯从一个缓和版本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接受了对类历史进行自我反思的观点,并将规范性发展逻辑定理还原为其在经验上可展示的内容。对哈贝马斯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中所处理的这个定理的方法论问题,阿佩尔在其晚期著作中给出了回答。阿佩尔用他的“自我征询原则”修改了哈贝马斯接受对类历史进行自我反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案的方式,从而使对真理的先验语用标准和商谈伦理规范的承认必须被假设为世界历史进程的“准目的”。通过谈论“准目的”,阿佩尔将自己与“历史由目的引导”的形而上学假设拉开距离。相反,自我征询原则旨在进行具有实际目的的历史重建:通过将先验语用和商谈伦理的合理性标准作为评估发展现状的决定性标准,它想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挖掘尚未被开发的、可以描述性地展示的潜力,并促进这些潜力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作为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 先验实用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规范性发展逻辑 对类历史的自我反思 交往理性的发展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
7
作者 贺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8,48,共8页
当我们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等概念表述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形态时,意味着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但由于对二者这种统一性的基础和内在机... 当我们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等概念表述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形态时,意味着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但由于对二者这种统一性的基础和内在机制缺乏充分的自觉,在具体阐释中导致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支离和分裂现象。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哲学史,反思为何一般唯物主义无法超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并自觉地意识到只有能包容唯心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新型唯物主义形态才能实现对后者的克服。马克思哲学以感性实践观点为基础所确立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唯物主义的新形态,同时由于它内蕴的辩证本性,因而也就是辩证法的新形态。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唯物主义理论形态的变革与辩证法理论的变革是一同呈现并同时发生的。只有对此有充分的自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哲学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建构
8
作者 张彤 孙芷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会历史的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当代社会现实复杂多样的差异化特质。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持有一种整体的、复杂的、开放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还是一种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分析方法。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的主题不谋而合,充分运用涵盖文化哲学范式的新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拓展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域,这无疑成为建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范式 生活世界 微观视域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苏培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范式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阿尔都塞晚期哲学思想转向中的马基雅维利因素
10
作者 袁蓓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35,共7页
在学界普遍的理解中,阿尔都塞一直以来都因其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而被视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但是伴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释,阿尔都塞在学术生涯的晚期发生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转向。这一“转向”既可被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危... 在学界普遍的理解中,阿尔都塞一直以来都因其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而被视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但是伴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释,阿尔都塞在学术生涯的晚期发生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转向。这一“转向”既可被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的回应,同时又标志着一种新唯物主义话语的确立。为了反叛传统目的论哲学,阿尔都塞创造性地奠基于“偶然相遇”的叙述逻辑重构唯物主义,从而与马基雅维利所建构的政治哲学深切关联,即二者都强调对具体的政治行动条件及历史形势作出具体分析,以开启一种指向历史的革新和创造的解放政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阿尔都塞 哲学转向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马基雅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哲学的终结与唯物主义的时代——重构20世纪西方哲学的整体图景
11
作者 杨大春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82,共8页
20世纪是意识哲学终结的时代,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或隐或显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分析哲学以其科学之思明显地通向各种自然唯物主义;大陆哲学则因为诗意之思而隐含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唯物主义倾向;透过这些形式,我们真正应该寻求的是对于生命... 20世纪是意识哲学终结的时代,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或隐或显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分析哲学以其科学之思明显地通向各种自然唯物主义;大陆哲学则因为诗意之思而隐含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唯物主义倾向;透过这些形式,我们真正应该寻求的是对于生命现象的唯物主义伦理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哲学的终结 科学之思 诗意之思 伦理之思 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与人道主义的哲学观念——重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12
作者 丛大川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8-63,共6页
时下我国哲学界正兴起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解释派别,即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派别。这一派别的一个主导性观点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异化史观和实践的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尚... 时下我国哲学界正兴起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解释派别,即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派别。这一派别的一个主导性观点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异化史观和实践的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尚属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实践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观念 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观点 唯物史观 实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争的讨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邬焜 董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29,共5页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实践具有多维综合统一的活动特性,它能够集中体现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因而,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不同的哲学,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还仅只是从某种特定角度...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实践具有多维综合统一的活动特性,它能够集中体现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因而,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不同的哲学,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还仅只是从某种特定角度切入的一种特称,它并不能完全包容和覆盖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彰显的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全新哲学形态,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应有之地位的体现。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不能保证其必然具有辩证哲学的性质,它还可能是机械唯物论的,或甚至是庸俗唯物论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有赖于运用辩证法的原则对其进行具体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创立的哲学仅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我们有必要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代表当代时代精神精华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普适性 元理论 哲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福森 张维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8-33,21,共7页
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比较重视马克思的哲学唯物论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对立。这当然是正确的,也是必需的。这是研究和理解它的起码要求。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实质,我们还必须弄清它同旧唯... 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比较重视马克思的哲学唯物论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对立。这当然是正确的,也是必需的。这是研究和理解它的起码要求。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实质,我们还必须弄清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这一方面,我们做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要真正做到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我们不仅要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而且要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唯心辩证法 唯物 主体性原则 唯物主义 哲学唯物主义 本质特征 哲学基本问题 唯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演变及内在逻辑 被引量:9
15
作者 白刚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形态演变。这一形态演变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形态演变。这一形态演变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从"客体论"到"主体论",再到"存在论"和"价值论"转换的内在逻辑。而形态演变和内在逻辑转换,又意味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实现了从照着"宣讲"苏联模式教科书,走向了创造性地"回到"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最终走向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中的空间政治思想——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志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54,共7页
究其实质,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如何通过阶级(政治)斗争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哲学。就此而论,《1857-1858年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手稿,而且是表征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又一新高度的标志性文本。在此文本中,马克思阐明&qu... 究其实质,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如何通过阶级(政治)斗争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哲学。就此而论,《1857-1858年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手稿,而且是表征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又一新高度的标志性文本。在此文本中,马克思阐明"社会个人"不仅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是空间性的存在,个人的解放必须经历"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的个人"变迁的空间化过程,才能最终实现向"自由自觉联合的个人"转变。马克思对交往过程空间变迁背后深层资本逻辑的解蔽,展示了其政治哲学鲜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它警示我们在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中无论是对资本展开空间批判,还是重新讨论阶级斗争、解放政治等政治哲学问题都必须面对现实历史的空间实践,不能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视界,而陷入"空间决定论"或"空间拜物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哲学 空间政治 个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扬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晓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6-118,共13页
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割裂历史和自然的思想,用人的活动把历史和自然统一起来,并以之取代黑格尔用精神运动来说明人类历史的做法,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扬弃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实体"和&qu... 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割裂历史和自然的思想,用人的活动把历史和自然统一起来,并以之取代黑格尔用精神运动来说明人类历史的做法,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扬弃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实体"和"自我意识"二分的历史研究方法,而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避免了把共产主义看做人的自我完善或者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避免了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现象和本质的决定论以及因果决定论的解释。从黑格尔历史哲学出发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必然会对它产生许多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历史哲学 自然和历史 人和人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文化哲学品格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1,共7页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的唯物主义 文化哲学 文化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福森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5-40,48,共7页
在哲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问题的讨论中,有一派观点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以下引文来注明者,均见此文)。在这里,我们姑称这种观点为“本体论”哲学吧。本文主... 在哲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问题的讨论中,有一派观点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以下引文来注明者,均见此文)。在这里,我们姑称这种观点为“本体论”哲学吧。本文主要想就这种哲学观点的失误做一点简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对象 本体论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的辩证法 认识论哲学 统一性 总体性 唯物 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时代的哲学旗帜——实践唯物主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于 陈志良 杨耕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9-87,共9页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反形而上学”和从“实践”出发,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表现为: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由“客体原则”转换到“主体原则”,哲学结构由思维一存在的两极结构转换到思维一实践一存在的三级结构,哲学体系...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反形而上学”和从“实践”出发,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表现为: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由“客体原则”转换到“主体原则”,哲学结构由思维一存在的两极结构转换到思维一实践一存在的三级结构,哲学体系的建构由“物质”原则转换到实践原则,哲学功能由“解释世界’转换到“改变世界”;实践是哲学发展方向的永恒的校正者,立足于现代实践格局基础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由下列方面构成的一种新的坐标系统:出发点范畴——实践,坐标轴心——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与前提,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辩证法——以实践辩证法为核心的三级系统,认识——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人类——“自我塑造”的自组织系统,新的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反形而上学”和开放性的实践建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哲学变革 人类实践活动 反形而上学 实践辩证法 实践本体论 解释世界 旗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