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凌云新著《园以适性:园林审美观念的唐宋转型》出版
1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园以适性:园林审美观念的唐宋转型》系汤凌云教授主持完成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最终成果,历经6年,数易其稿而成,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唐宋思想变革对园林审美观念转型的影响和作用,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出唐宋园林审美观念转... 《园以适性:园林审美观念的唐宋转型》系汤凌云教授主持完成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最终成果,历经6年,数易其稿而成,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唐宋思想变革对园林审美观念转型的影响和作用,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出唐宋园林审美观念转型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科基金 汤凌云 唐宋转型 思想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术史话题——唐宋转型理论与唐宋诗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元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3-56,共4页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转型 唐宋诗歌 宋学 三元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唐宋转型视域下宋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82,共10页
唐宋转型(变革)理论是近百年来比较引人瞩目的学说,对国际国内史学界和文学界的研究都有显著影响。新世纪以来,唐宋转型视阈下的宋代文学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及时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今后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 唐宋转型(变革)理论是近百年来比较引人瞩目的学说,对国际国内史学界和文学界的研究都有显著影响。新世纪以来,唐宋转型视阈下的宋代文学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及时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今后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标,对于深入开展宋代文学研究大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唐宋转型 唐宋变革 宋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审美转型中佛禅“空”境的文学书写新变——以王维和苏轼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吉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1,共9页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着一种空灵蕴藉的灵动之美,充满对宇宙自然世界美的发现的一往情深,是王维诗歌禅意盎然的重要体现。苏轼采用以禅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则大多于世事沧桑的自我人生经历中,伴随着对宇宙人生空幻寂灭的持久体验,始终关注对自我个体生命的内在超越,从而使其诗词中的“空”境,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空幻寂灭之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蕴含着性命自得的内在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禅理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境 佛禅文化 唐宋审美转型 王维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5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伏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27,共4页
学术界在探讨唐宋思想转型端绪和探寻宋明理学的端倪时,一般都注意到韩愈在儒学复兴方面的贡献,却往往忽视了柳宗元。事实上,与韩愈同时的柳宗元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唐宋思想转型和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关键词 柳宗元 唐宋思想转型 宋明儒学复兴 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式与问题:美国的唐宋思想转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葛焕礼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146,167,168,共16页
赖肖尔将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与中国哲学史界的研究认识相结合,形成从佛学转向新儒学的唐宋思想转型叙事,这直接影响到狄百瑞。狄百瑞对新儒学的阐释,又得到陈荣捷新儒家哲学研究的支撑和强化,从而建立起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观念史研... 赖肖尔将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与中国哲学史界的研究认识相结合,形成从佛学转向新儒学的唐宋思想转型叙事,这直接影响到狄百瑞。狄百瑞对新儒学的阐释,又得到陈荣捷新儒家哲学研究的支撑和强化,从而建立起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观念史研究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起,这一研究范式及其叙事受到三种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挑战,即刘子健等学者着眼于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政治文化史研究,余英时、田浩等学者以“探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思想”为旨归的文化史研究,包弼德等学者基于郝若贝、韩明士的唐宋精英转型说而形成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这些研究范式及其所含括的一些有着复杂异同认识的问题,使得思想史成为美国的中国中叶史研究领域颇具活力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思想转型 美国汉学 狄百瑞 余英时 包弼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贞元的价值及意义——兼及对古代文学史分期的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方丽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3-79,共7页
文学史上,唐德宗贞元时期是一个处于文化"夹缝"间,少被研究者重视,但又有着丰富文化蕴含的时期。它新旧杂陈,既有浓重的大历气息,又有元和文学的很多质素。文化史上,贞元文学是"唐宋变革"的一个关节点;文学史上,它... 文学史上,唐德宗贞元时期是一个处于文化"夹缝"间,少被研究者重视,但又有着丰富文化蕴含的时期。它新旧杂陈,既有浓重的大历气息,又有元和文学的很多质素。文化史上,贞元文学是"唐宋变革"的一个关节点;文学史上,它奠定了宋代文学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对贞元时期的审视,认为古代文学史应该打破王朝分期界限;古代文学史家应当以更通达的眼光和多元的思路、方法来构建文学史框架,以期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有一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元时期 夹缝时代 唐宋转型 文学史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型文化”:宋词研究的大历史观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吉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111,共8页
"宋型文化"概念隐含着唐宋转型发展的宏大历史视域,将宋词置于"宋型文化"所展现的完整大宋史观中进行总体性审视,能够较为立体地勾勒出词在两宋时代新的历史文化作用下,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及其影响的历史性演变过程,... "宋型文化"概念隐含着唐宋转型发展的宏大历史视域,将宋词置于"宋型文化"所展现的完整大宋史观中进行总体性审视,能够较为立体地勾勒出词在两宋时代新的历史文化作用下,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及其影响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以及在这种演变过程中文学与思想等在文化诸层面的独特表现与复杂关系。以"宋型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历史考察与诗性阐释的基本方法,聚焦"宋型文化"与宋词的共生关系研究,对具有开放性的"宋型文化"概念进行再审视,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古代史学和唐宋文学研究中将其视为一个学术话语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转向对宋词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从而在史学与文学融贯汇通的整体性研究中,坚守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国"态度与价值立场,有效激活整合传统文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型文化 宋词 唐宋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柳宗元与儒学复兴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伏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113,共4页
柳宗元对唐宋思想转型和宋明儒学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主张"宣涤凝滞,统合儒释"的开放创新道路,倡导"文以明道"的古文运动,发扬由我而得圣人之道的义理学;另外,在柳宗元看来,儒释相通、儒道相融、儒子相蓄,主... 柳宗元对唐宋思想转型和宋明儒学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主张"宣涤凝滞,统合儒释"的开放创新道路,倡导"文以明道"的古文运动,发扬由我而得圣人之道的义理学;另外,在柳宗元看来,儒释相通、儒道相融、儒子相蓄,主张以宽广的胸怀凝聚诸子学派之精华。同时,他在气化本体论、天人关系、人性论和理想人格等方面对两汉以来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提出了元气自动说和"天人不相预",主张人性"自然"论,倡导理智和意志相结合的理想人格论,积极应对佛教的挑战,对理学的发展和儒学的复兴起了链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唐宋思想转型 宋明儒学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文儒到通儒——从萧—韩文学流派作家看中唐士人身份的转变
11
作者 李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5-161,共7页
中唐时期,萧门和韩门师友弟子组成萧—韩文学流派,该流派成员的精神追求和身份认同开始从文儒向通儒发生转变,他们发展了士大夫阶层的主体意识与现实关怀,开启了文士与官僚一体化的趋势,奠定了北宋士大夫政治形态基础。萧—韩文学流派... 中唐时期,萧门和韩门师友弟子组成萧—韩文学流派,该流派成员的精神追求和身份认同开始从文儒向通儒发生转变,他们发展了士大夫阶层的主体意识与现实关怀,开启了文士与官僚一体化的趋势,奠定了北宋士大夫政治形态基础。萧—韩文学流派这种从文儒到通儒,从士人到官僚的精神追求,可以看成唐宋转型视野下对士人身份转变的一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韩文学流派 文儒 通儒 士人身份 唐宋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