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诗之争的萌芽和滥觞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金慧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4-199,共6页
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优劣高下是南宋以来诗歌领域争论的热点话题,以至酿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长达八百多年的唐宋诗之争。唐宋诗之争滥觞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张戒,南宋末严羽全面宗唐黜宋,唐宋诗之争的旗帜正式树起,经由元明不断发展深... 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优劣高下是南宋以来诗歌领域争论的热点话题,以至酿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长达八百多年的唐宋诗之争。唐宋诗之争滥觞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张戒,南宋末严羽全面宗唐黜宋,唐宋诗之争的旗帜正式树起,经由元明不断发展深化,最后由清代进行总结和融合,到清末唐宋诗之争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算是暂告一段落。但在南宋张戒之前,唐宋诗之争有一个相当长的酝酿阶段。伴随着宋诗的成熟,诗坛主导者(苏、黄、江西诗派)表现出来的对唐诗范型的认识、取舍,对自己所创造的新的诗歌范型的张扬,以及北宋末南宋初对宋诗弊端的某些批评,可以视为唐宋诗之争的萌芽。南宋初对宋调的不满和批评、张戒对"苏黄习气"的批评、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反思、朱熹对唐音宋调的态度,可视为唐宋诗之争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之争 诗歌范型 音宋调 中国古典诗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唐宋诗之争中的“穷而后工” 被引量:2
2
作者 唐芸芸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7-125,共9页
“穷而后工”是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之一,其发展过程充满了争议。随着清人对诗人主体讨论的深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人体验与诗歌价值的深层关联。个人体验与盛世情怀产生矛盾的清初诗人,尝试用“诗可以怨”平衡“穷而后工”与“温柔... “穷而后工”是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之一,其发展过程充满了争议。随着清人对诗人主体讨论的深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人体验与诗歌价值的深层关联。个人体验与盛世情怀产生矛盾的清初诗人,尝试用“诗可以怨”平衡“穷而后工”与“温柔敦厚”;沈德潜提出“心中有主,境不为累”,以超越“穷而后工”;袁枚则指明诗歌是处穷之人最重要的抒怀方式,更接近欧阳修的原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唐宋诗之争 穷而后工 宋琬 沈德潜 袁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光体与唐宋诗之争 被引量:2
3
作者 周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7-191,共5页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诗史上一大公案。近代“同光体”诗人“二陈一沈”,对贯穿清代诗学的唐宋诗之争进行总结、整合和创新,分别提出“三元说”、“三关说”、“格韵说”,目的不在于比较唐宋诗之优劣,而在探讨诗歌的终极关怀,其终点是将诗...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诗史上一大公案。近代“同光体”诗人“二陈一沈”,对贯穿清代诗学的唐宋诗之争进行总结、整合和创新,分别提出“三元说”、“三关说”、“格韵说”,目的不在于比较唐宋诗之优劣,而在探讨诗歌的终极关怀,其终点是将诗艺、诗道关系,融入到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精神之中,旨在探讨诗学的未来出路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之争 同光体 三元说 三关说 格韵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唐宋诗之争中宋诗代表及唐宋源流脉络的确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唐芸芸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125,共9页
宋诗审美特征定位及唐宋源流问题伴随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始终。钱谦益、吴之振、黄与坚、叶燮、王士禛、沈德潜、袁枚等人的理论都不同程度地丰富了这个论题。翁方纲虽然回到了最初介入唐宋诗之争的张戒、严羽以苏轼、黄庭坚为宋诗代表的... 宋诗审美特征定位及唐宋源流问题伴随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始终。钱谦益、吴之振、黄与坚、叶燮、王士禛、沈德潜、袁枚等人的理论都不同程度地丰富了这个论题。翁方纲虽然回到了最初介入唐宋诗之争的张戒、严羽以苏轼、黄庭坚为宋诗代表的主张,但价值判断完全不同:他以苏、黄继承杜甫之肌理和正面铺写,完成了对宋诗价值及唐宋源流脉络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唐宋诗之争 宋诗 宋源流 翁方纲 苏、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9,共7页
"唐宋诗之争"贯穿清代诗学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绝大部分诗人和流派都涉及"唐宋诗之争"。综观20世纪以来的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内容上有从"唐宋诗之争"出发对诗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的,有关于... "唐宋诗之争"贯穿清代诗学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绝大部分诗人和流派都涉及"唐宋诗之争"。综观20世纪以来的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内容上有从"唐宋诗之争"出发对诗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的,有关于唐诗、宋诗研究的,有从清代诗坛风气、诗学演变立论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一元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的历史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考察其研究方法,提出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唐宋诗之争 清诗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界革命”:超越唐宋诗之争,主张觅求新诗界
6
作者 郭前孔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68,共4页
本文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重新审视"诗界革命"。基于开创诗界新纪元之目的,诗界革命派反对分唐界宋和诗坛的泥古之风,主张继承一切优秀的诗学遗产,包括诗学史上两种诗学典范——唐诗和宋诗,泯灭唐宋诗之争。更为可贵的是,他们... 本文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重新审视"诗界革命"。基于开创诗界新纪元之目的,诗界革命派反对分唐界宋和诗坛的泥古之风,主张继承一切优秀的诗学遗产,包括诗学史上两种诗学典范——唐诗和宋诗,泯灭唐宋诗之争。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采纳民歌民谣入诗,是对唐宋诗两种既有范式的超越,而从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看,对唐宋诗之争也影响巨大,客观上终结了这场长达千年的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唐宋诗之争 融合 新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 被引量:4
7
作者 齐治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52-62,共11页
我国古典诗歌以五七言为主。汉魏六朝唐宋之作品,各有其风格及特点。但在唐以前,律诗与绝句尚未定型,体裁未备。自宋以后,历代作者虽各有制作,各自成家,而大致不能越出唐、宋之范围。其间以时代风气之不同,作者好尚之各异,遂致分唐界宋... 我国古典诗歌以五七言为主。汉魏六朝唐宋之作品,各有其风格及特点。但在唐以前,律诗与绝句尚未定型,体裁未备。自宋以后,历代作者虽各有制作,各自成家,而大致不能越出唐、宋之范围。其间以时代风气之不同,作者好尚之各异,遂致分唐界宋,入主出奴,聚讼不休,在文学批评史上形成长期之争论。总结此长期之争论,就纵的方面而言,有助于了解南宋以来历代诗坛风尚之嬗变;就横的方面而言,则又可以了解唐、宋诗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派 后村 唐宋诗之争 论诗 中国文学批评史 山谷 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户诗坛对江西诗派的接受——兼谈此期唐宋诗之争的本质 被引量:2
8
作者 何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3-111,共9页
以往学者有关江户时期日本诗坛唐宋诗之争的研究,多注重二者在诗风、诗论不同方面的比较。然而通过考察日本江户诗坛流行的诗话、汉籍的刊刻、对中国诗人的接受以及具体的汉诗创作等方面,可以发现日本江户诗坛唐宋诗之争"貌殊神合&... 以往学者有关江户时期日本诗坛唐宋诗之争的研究,多注重二者在诗风、诗论不同方面的比较。然而通过考察日本江户诗坛流行的诗话、汉籍的刊刻、对中国诗人的接受以及具体的汉诗创作等方面,可以发现日本江户诗坛唐宋诗之争"貌殊神合"的本质,即对"主情"的唐诗的偏尚以及对江西诗派的拒斥,从中亦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选择性以及日本江户诗坛的本土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诗话 江户诗坛 唐宋诗之争 江西诗派 黄庭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五) 被引量:2
9
作者 齐治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9-16,8,共9页
(三) 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之倾向 自清初诸老各抒己见以论唐、宋之诗,共体制、风格、源流、利病,已大明于世;后起者即欲再事争辩,不过重复蹈袭,难出前人范围。于是乾嘉之世,谈诗者或各明一义,或趋于调和,不复如前此之烈矣。其时标宗... (三) 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之倾向 自清初诸老各抒己见以论唐、宋之诗,共体制、风格、源流、利病,已大明于世;后起者即欲再事争辩,不过重复蹈袭,难出前人范围。于是乾嘉之世,谈诗者或各明一义,或趋于调和,不复如前此之烈矣。其时标宗旨,树坛坫者,以沈德潜、袁枚、翁方纲为最著。德潜重格调,力主唐音;方纲拈肌理,渐开宋调;而袁枚则出入唐、宋,一以发抒性灵为归;然论诗而标性灵,重情韵,则自近于唐而远于宋。此三家论诗之大较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之争 中国文学 批评史 乾嘉之世 性灵说 肌理说 格调说 翁方纲 沈德潜 袁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二)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治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2-14,共13页
明代(一)明初诗派皆主唐音 明人好标榜以立门庭,故诗派繁猥,较两宋尤甚。要而言之,明初有江西派(此指刘崧所开之派,非宗山谷者),复有闽中十子;稍后有茶陵诗派,前后七子;明末有公安、竟陵两派,以迄明亡。其间主盟最久、声势最盛者则为前... 明代(一)明初诗派皆主唐音 明人好标榜以立门庭,故诗派繁猥,较两宋尤甚。要而言之,明初有江西派(此指刘崧所开之派,非宗山谷者),复有闽中十子;稍后有茶陵诗派,前后七子;明末有公安、竟陵两派,以迄明亡。其间主盟最久、声势最盛者则为前后七子。如以江西派为宋诗主流,则七子实为明诗总汇。七子承明初尊唐之风,倡言“诗必盛唐”,于宋诗则一概抹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之争 中国文学 批评史 前后七子 江西派 诗必盛 公安派 诗派 刘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四) 被引量:1
11
作者 齐治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36-46,共11页
(二)、清初之倡唐诗者 清初虽尚宋诗,而倡唐诗者尤众,以主张不同,故争论亦时起。略述如下: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亨林先生。其为学博综六艺,主于通经致用,故有“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之语,其意与梨洲“士君子之不可为... (二)、清初之倡唐诗者 清初虽尚宋诗,而倡唐诗者尤众,以主张不同,故争论亦时起。略述如下: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亨林先生。其为学博综六艺,主于通经致用,故有“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之语,其意与梨洲“士君子之不可为者有二”相同,皆激于明亡之惨痛而不欲垂空文以自见也。然其诗沉郁苍凉,力振唐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之争 中国文学 批评史 沉郁苍凉 通经致用 顾炎武 文人 略述 讲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三) 被引量:1
12
作者 齐治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24-29,共6页
清代居我国封建王朝之末,我国封建时代之各种学术、文艺亦至此而告一总结。胡应麟尝谓明人“不致工于作,而政工于述;不求多于专门,而求工于具体。”此语移以评清代学风,或更为恰当。然清人则既致工于述,而又求专门,其于各种学问,皆在前... 清代居我国封建王朝之末,我国封建时代之各种学术、文艺亦至此而告一总结。胡应麟尝谓明人“不致工于作,而政工于述;不求多于专门,而求工于具体。”此语移以评清代学风,或更为恰当。然清人则既致工于述,而又求专门,其于各种学问,皆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引申发挥,深入扩充,以自成其学,此则异于明人者也。清人于前人聚讼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之争 中国文学 批评史 清代学风 胡应麟 封建王朝 封建时代 清人 学术 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探讨——兼论唐宋诗争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前孔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126,共4页
赋、比、兴是自《诗经》以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中国数千年。继汉魏六朝之后,明清时期又掀起关于赋、比、兴讨论的热潮。但与汉魏六朝单纯探讨各自特性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讨论几乎都与唐宋诗之争发生关联,各类宗唐派人士在斥责宋... 赋、比、兴是自《诗经》以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中国数千年。继汉魏六朝之后,明清时期又掀起关于赋、比、兴讨论的热潮。但与汉魏六朝单纯探讨各自特性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讨论几乎都与唐宋诗之争发生关联,各类宗唐派人士在斥责宋诗弊端的同时,均把唐宋诗之别看作是表现手法的差异,从而将论争引向深入。从明代开始的辨体至此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宗唐派以后的文体观念大致不出这个范畴。事实上,自《诗经》以来,赋法也是诗歌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法,从来没有脱离诗体而仅仅体现于其它文体。故无论赋比兴何种创作方法,根本在于触情而出、即事而作,而不是单纯强调其中任何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表现手法 唐宋诗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宗羲的唐宋诗理论与清初诗坛的宗唐和宗宋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兵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5-51,共7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自南宋以来,一直延续着唐诗与宋诗孰优孰劣,应该学唐诗还是学宋诗的论争;到明清时,愈演愈烈,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都有过关于宗唐还是宗宋的论述。清代以前,多数论者不仅认为唐诗是中国古典诗...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自南宋以来,一直延续着唐诗与宋诗孰优孰劣,应该学唐诗还是学宋诗的论争;到明清时,愈演愈烈,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都有过关于宗唐还是宗宋的论述。清代以前,多数论者不仅认为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而且进一步断定唐以后无诗,即认定唐朝以后的诗作比起唐诗来,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实际上,他们所否定的,不仅仅是宋代的诗歌,而是以宋诗为代表的一种艺术风格、一种时代风貌和审美情趣。这种状况直到清代初年才有了较大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欧阳修 明末清初 黄氏 唐宋诗之争 明清易代 墓志铭 江西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诗的宗派意识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总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117,共9页
在中国诗史上,宋诗体现出空前强烈的变革性、自立性,从而形成与传统诗风完全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与宋代文人宗派意识的确立、强化密切相关。基于宗派意识,促使不同类型的文人形成各自的群体乃至流派。从诗歌体派发展看,宋诗体派既表现... 在中国诗史上,宋诗体现出空前强烈的变革性、自立性,从而形成与传统诗风完全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与宋代文人宗派意识的确立、强化密切相关。基于宗派意识,促使不同类型的文人形成各自的群体乃至流派。从诗歌体派发展看,宋诗体派既表现出对唐诗体派的继承,更多有对唐诗体派的变革。最重要的特点是体派聚合的自觉性,更多地接近了现代文学流派的性质。正是自觉的宗派意识,促使宋诗各体派形成明确的疆域,各派别的争疆别垒,不仅强化了宋诗革新创变的本质特征,而且以一种独特的范式开启了延续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体派 宗派意识 唐宋诗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云间派的复古宗唐诗论
16
作者 赵娜 王英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100,共6页
明末清初的云间派以前后七子复古思想为宗,探究了其复古诗论的形成背景、主要内涵及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影响,其诗宗趣开元,认为宋之诗衰敝,明诗振兴之功则体现在理论和创作诸多方面。云间派同人揭开了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序幕。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云间派 陈子龙 复古 唐宋诗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编宋诗选本动因初探
17
作者 高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共6页
有清一代,学宋蔚然成风,宋诗总集的编选亦随之兴盛。考其编选动因,盖可分为四种:对唐宋诗之争的回应、弘扬诗教以改变颓靡的诗风、指导初学、辑存文献,这与当时的世风、诗风、学风都是有关系的。清代宋诗选本,如实地记录了宋诗文献的原... 有清一代,学宋蔚然成风,宋诗总集的编选亦随之兴盛。考其编选动因,盖可分为四种:对唐宋诗之争的回应、弘扬诗教以改变颓靡的诗风、指导初学、辑存文献,这与当时的世风、诗风、学风都是有关系的。清代宋诗选本,如实地记录了宋诗文献的原貌。有些选本,尽管没有提出明确的诗学主张,也没有蕴含指导创作的具体法则,但只要它们能流传至今,客观上即对宋诗文献的保存发挥了重要作用。繁多的宋诗选本、多元的选录标准、不同的诗学价值,正是清代宋诗运动兴盛的最好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宋诗选本 唐宋诗之争 诗教 初学 辑存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宋诗风管窥
18
作者 李永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7-152,共6页
清初宋诗风的形成,与明末对宋诗的接受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但明末对宋诗的接受与清初对宋诗的学习,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其内涵和特点差别很大,只有清初才具备了形成宋诗风的条件。在清初的宋诗风中,宋诗的价值才真正被发现,尽管受到各种... 清初宋诗风的形成,与明末对宋诗的接受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但明末对宋诗的接受与清初对宋诗的学习,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其内涵和特点差别很大,只有清初才具备了形成宋诗风的条件。在清初的宋诗风中,宋诗的价值才真正被发现,尽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诗歌风气从康熙初形成之后,一直延续并影响了清代中后期的诗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唐宋诗之争 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编断代宋诗选本的时间不平衡性
19
作者 高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0-67,共8页
清人编宋诗选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行为,它还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文治思想、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与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之影响,清人断代宋诗选本的编刻上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不平衡性:即编刻活动主要集中于... 清人编宋诗选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行为,它还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文治思想、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与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之影响,清人断代宋诗选本的编刻上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不平衡性:即编刻活动主要集中于康熙、乾隆两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宋诗选本 康乾 文治 经济 唐宋诗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吟咏情性”与清初性情诗学的批评转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志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254,共12页
性情是中国诗学的元理论概念,来源于汉儒《诗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诗教新阐说,以“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标准来规范王道熄灭时在下一级的个体诗学变风变雅之作。性情作为专指术语遂蕴含情与礼义的双重意蕴,主张“以性节情”,情... 性情是中国诗学的元理论概念,来源于汉儒《诗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诗教新阐说,以“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标准来规范王道熄灭时在下一级的个体诗学变风变雅之作。性情作为专指术语遂蕴含情与礼义的双重意蕴,主张“以性节情”,情志一体,由此秉具了超越“言志说”“缘情说”两大理论之上的诗之“道”内涵,此后影响着诗学展开上诸多枝杈概念的衍生,并于清初迎来批评的新转向,遂对唐宋诗之争、诗学正变观、“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的区分等批评史上重大纷争最终作出了理论总结与价值评断。在中国诗学批评史的阐释语境中审视中国诗学抒情传统,亦即性情理论的千年衍变、阐释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吟咏情性 变风变雅 唐宋诗之争 抒情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