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太宗与突厥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文光 王玖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7-181,共5页
突厥是唐朝初年对唐朝发展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突厥与唐朝的关系成为当时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被各民族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与突厥的关系时,以他宏才大略的政治智慧、刚柔并济的政治策略、主动出击的军事战... 突厥是唐朝初年对唐朝发展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突厥与唐朝的关系成为当时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被各民族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与突厥的关系时,以他宏才大略的政治智慧、刚柔并济的政治策略、主动出击的军事战略,有效地改变了唐高祖时期对突厥的战略方针,较好地解决了唐朝与突厥的矛盾冲突,使突厥不再成为对唐朝的威胁,从而为唐朝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突厥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兼与唐太宗作比 被引量:7
2
作者 牟发松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92,167,共16页
隋炀帝对南方人文成就的高度评价,对南方文学的企羡和仿习,与关陇集团领袖人物如宇文泰、苏绰乃至其父隋文帝的态度极为不同。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江都的特殊情感上,不妨径称为"江都情结"。炀帝继位初发... 隋炀帝对南方人文成就的高度评价,对南方文学的企羡和仿习,与关陇集团领袖人物如宇文泰、苏绰乃至其父隋文帝的态度极为不同。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江都的特殊情感上,不妨径称为"江都情结"。炀帝继位初发动的营建东都、开凿运河、游幸江都等大型系列工程,诚然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经济地理以及文化战略背景,但也与炀帝的江都情结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惟其如此,这些工程的合理性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也往往被忽视。炀帝选择江都作为葬身之地,即因江都是其事业发迹之所,精神故乡所在,文化情感所系,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为江都情结而殉身。隋炀帝与唐太宗在诸多方面,包括南方文学好尚上,极其相似,但在如何处理个人的文化兴趣与治国理政的关系上,二人表现迥异。它从一个侧面透露了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唐太宗和隋炀帝,在政治成就和历史评价上何以如此迥异,而历史也昭示,没有隋朝的暴君炀帝作反面教员,就不会有唐代的明君太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炀帝 江都情结 南方文化 唐太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 被引量:27
3
作者 卞孝萱 《敦煌学辑刊》 2000年第2期1-15,共15页
:(一)对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提出新解:在“玄武门之变”中,武则天一家站在太子、齐王一边,为太子、齐王鸣冤的《唐太宗入冥记》产生于武则天以周代唐之时。(二)考论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一系列政治行动,清洗掉史书的... :(一)对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提出新解:在“玄武门之变”中,武则天一家站在太子、齐王一边,为太子、齐王鸣冤的《唐太宗入冥记》产生于武则天以周代唐之时。(二)考论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一系列政治行动,清洗掉史书的粉饰,恢复历史本来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入冥记》 “玄武门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被引量:4
4
作者 岳纯之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唐太宗时期,自然灾害频仍,从文献记载来看,除了贞观五年而外,竟无一年幸免。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自然灾害,唐太宗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建立义仓等进行了有效的事前预防;另一方面则在自然灾害到来时,通过仁政修身、赈恤救助等进行了有效... 唐太宗时期,自然灾害频仍,从文献记载来看,除了贞观五年而外,竟无一年幸免。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自然灾害,唐太宗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建立义仓等进行了有效的事前预防;另一方面则在自然灾害到来时,通过仁政修身、赈恤救助等进行了有效应对。唐太宗统治时期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而这样一个盛世局面的出现,显然与此一时期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预防和应对有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自然灾害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太宗的雅正文学观及其对贞观诗坛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顺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4期71-77,共7页
唐太宗的雅正文学观以“雅正”为中心,在文学理想上“师古”,在文学主体上“尚德”,在文学内容上“求雅”,在文学风格上要求“切直”,在文学作用上强调“裨政”。其主张直指南朝文风,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性。由于唐太宗及其大臣的... 唐太宗的雅正文学观以“雅正”为中心,在文学理想上“师古”,在文学主体上“尚德”,在文学内容上“求雅”,在文学风格上要求“切直”,在文学作用上强调“裨政”。其主张直指南朝文风,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性。由于唐太宗及其大臣的共同提倡和实践,在贞观时期形成了一个以雅志为中心、以酬唱奉和与展现个性、抒发情怀为两翼的雅正诗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雅正 诗歌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的西晋文学情结与唐代文学的“祖宗之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光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5,共9页
唐太宗李世民御撰《晋书·陆机传论》,是他晚年对陆机的定论,其论反映的西晋文学情结,不仅关乎他个人的文学趣味,而且在当时的文学观念语境与历史背景中也顺理成章。一者,隋唐政权与十六国北朝一脉相承,对于正统性的根源认同,自然... 唐太宗李世民御撰《晋书·陆机传论》,是他晚年对陆机的定论,其论反映的西晋文学情结,不仅关乎他个人的文学趣味,而且在当时的文学观念语境与历史背景中也顺理成章。一者,隋唐政权与十六国北朝一脉相承,对于正统性的根源认同,自然偏向推崇西晋。二者,中古隋唐时期,唯美的、贵游的文学正统趣味,客观上正是以陆机为主要典范的。三者,作为三百年王业的创始之主,唐太宗的文学趣味、文学修为,可称为唐代文学"祖宗之法"。从文学史长时段的角度观察,明人有关唐太宗文学趣味与唐代文学价值取向之间具有特定关系的论断,言之成理,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李世民 陆机 西晋文学 帝京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与齐梁诗风之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杜晓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67,共22页
学界在评价唐初贞观诗坛创作成就时,往往对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融合南北文风的观点赞不绝口,但是我们在对南北朝文学创作成就进行分析后,发现北朝并没有产生能够与南方分庭抗礼的文学成就,魏徵之论乃出于崇重北朝文化之目的... 学界在评价唐初贞观诗坛创作成就时,往往对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融合南北文风的观点赞不绝口,但是我们在对南北朝文学创作成就进行分析后,发现北朝并没有产生能够与南方分庭抗礼的文学成就,魏徵之论乃出于崇重北朝文化之目的,与史实并不相符。在此历史条件下,唐太宗要想进行诗歌创作,客观上就只能多从齐梁诗歌或受齐梁诗风影响的齐周、陈隋诗歌中汲取艺术养料了。另一方面,唐太宗主观上也对齐梁以来的南方文化艺术颇为推崇,他不仅重用江左文人,而且能以较公正、平和的态度对待齐梁诗风,创作中更是多有学南之举。唐太宗对齐梁诗风的这种态度及其艺术实践,为唐初诗人如何合理地改造齐梁诗、形成唐诗新品格,进行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艺术尝试,具有深远的诗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贞观诗坛 齐梁诗风 《隋书·文学传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夺嫡与《五经正义》之关系发微 被引量:2
8
作者 曹鹏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56,共7页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逼父,成功夺嫡。事后,出于为自己开脱罪名的目的,他在不同场合大力推崇"逆取顺守",提倡"大义灭亲",重新界定"孝"的涵义。太宗的言行波及同期正在纂修的《五经正义》,在其中留下...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逼父,成功夺嫡。事后,出于为自己开脱罪名的目的,他在不同场合大力推崇"逆取顺守",提倡"大义灭亲",重新界定"孝"的涵义。太宗的言行波及同期正在纂修的《五经正义》,在其中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并对有唐一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唐初经学 《五经正义》 逆取顺守 大义灭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的治国密码 被引量:1
9
作者 孟宪实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76,共3页
有一次他到大理寺监狱里面看犯人,400多死刑犯没有人喊冤,唐太宗当即决定释放他们回家,明年秋收后再回来报到。一年之后一个不少都回来了。这就是贞观时期很有名的象征。
关键词 唐太宗 密码 治国 贞观时期 大理寺 死刑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炀帝的“效率”与唐太宗的“公平”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赓哲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0-61,共2页
一个国家可能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走向衰落,也有可能在国力强盛的情况下走向崩溃。富强("效率")并未给隋朝带来长治久安,而对于"公平"的追求。
关键词 “公平” 唐太宗 效率 隋炀帝 积贫积弱 长治久安 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统治转向书学审美:唐太宗书法理论钩沉及其文化渊源诠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16,共7页
唐太宗具有多维身份,亦被世人冠以书家标签。其即位后万机之暇习书,书法颇佳。虽书名被政绩所掩,然有关阐释书艺的言语却颇有深意并福泽后世。其书论如《笔法诀》《论书》《指法论》《王羲之传论》和《笔意论》等可谓"发前人所未发... 唐太宗具有多维身份,亦被世人冠以书家标签。其即位后万机之暇习书,书法颇佳。虽书名被政绩所掩,然有关阐释书艺的言语却颇有深意并福泽后世。其书论如《笔法诀》《论书》《指法论》《王羲之传论》和《笔意论》等可谓"发前人所未发,定千古之是非",尽显帝王风范。文章从历史文献角度对其书法理论进行钩沉,从文化渊源角度对其书论思想进行释义,从而揭橥其间的文史关联,期冀对于唐太宗的综合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史 唐太宗 文化政策 南朝文艺 书论思想 书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与唐朝的档案工作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建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17,共5页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文化建设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在档案工作方面,锐意经籍,设馆修史;重视谱牒,刊正姓氏;利用档案,教戒太子;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这一系列措施对后代档案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档案工作 唐太宗 唐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北巡塞垣纪行诗并未亡佚 被引量:1
13
作者 艾尚连 《河北学刊》 2002年第1期148-151,共4页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 (646年 )曾进行过一次北巡塞垣的边事活动 ,并写有一篇“序其事”的纪行诗。笔者通过考证 ,基本上弄清了这一千余年来尘封不显的历史事件 ,从而显示了唐太宗励精图治、安邦治国的创业精神。
关键词 唐太宗 塞垣 灵州之行 纪行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与“贞观之治”的人才气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玉林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0,共3页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为建市唐王朝市下赫赫战功,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知人善任,贞观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治国理政、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形成了蔚为...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为建市唐王朝市下赫赫战功,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知人善任,贞观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治国理政、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才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之治” 知人善任 人才群体 唐太宗 气象 励精图治 民族融合 贞观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治国十策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文兵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5-56,共2页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在贞观初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显示出超凡的治国能力。我们今天提高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执政实践。从《资治通鉴·唐纪》中的记载来看,唐太宗贞观初...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在贞观初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显示出超凡的治国能力。我们今天提高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执政实践。从《资治通鉴·唐纪》中的记载来看,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治国措施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国能力 唐太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执政能力 以史为鉴 执政实践 李世民 汲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农业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6
作者 赵骞 胡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5期11152-11153,共2页
介绍了唐太宗农业思想中的合理部分,指出其对现今农业问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唐太宗 农业思想 农业问题 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者无外:论唐太宗的华夷观念
17
作者 韩宏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大一统局面下,唐太宗自觉践行儒家的王道理想,其华夷观念具有开放与内敛的双重特征,在国家共同体发展史上实现了三点突破:其一,消解以"长城"为象征符号的族群区隔意识;其二,扬弃自古贵中华贱夷狄的种族观念;其三,自知帝国边... 大一统局面下,唐太宗自觉践行儒家的王道理想,其华夷观念具有开放与内敛的双重特征,在国家共同体发展史上实现了三点突破:其一,消解以"长城"为象征符号的族群区隔意识;其二,扬弃自古贵中华贱夷狄的种族观念;其三,自知帝国边界的有限性,严格自律,以期实现"王者无外"之"太平世"的愿景。他的自信包容,是胡汉混血气质和天下中心主义的彰显。基于王道担当和历史兴亡之感,他讲诚信、施文德、慎终、知止,终于缔造出唐朝盛世繁华。但唐太宗君臣在夷夏问题上的反复,却体现了族群生存状态的深层焦虑,说明族群自我认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华夷观念 王道 大一统 族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因侯君集不登凌烟阁
18
作者 夏炎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76-76,共1页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装点一新的凌烟阁。就在这座皇宫内的小阁楼里,有着曾与他出生入死、携手造就贞观治世的24位功臣的画像。在这24位功臣之中,有一个人最令李世民痛心,他就是曾经立下赫赫战...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装点一新的凌烟阁。就在这座皇宫内的小阁楼里,有着曾与他出生入死、携手造就贞观治世的24位功臣的画像。在这24位功臣之中,有一个人最令李世民痛心,他就是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侯君集。李世民之所以痛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凌烟阁 李世民 贞观 功臣 皇宫 画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放权力还是“钓鱼执法” 唐太宗治官理政的独到艺术
19
作者 张耐冬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8-80,共3页
唐太宗一方面希望与大臣其治天下,一方面又对他们不放心。他是怎么从“钓鱼执法”到解开心结。
关键词 下放权力 唐太宗 执法 钓鱼 艺术 治官 大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的佛学思想及其诗作
20
作者 张海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30-35,50,共7页
唐太宗是初唐贞观年间存诗最多者。他与佛教有极深的因缘。政治上他借助佛教之力, 情感上亦有寄托, 而佛教思想对其思想影响较深者是中道观。唐太宗的诗作, 贯穿着一种怅惘的空观, “空”成为其诗作的一个中心意念。也正是在佛教空... 唐太宗是初唐贞观年间存诗最多者。他与佛教有极深的因缘。政治上他借助佛教之力, 情感上亦有寄托, 而佛教思想对其思想影响较深者是中道观。唐太宗的诗作, 贯穿着一种怅惘的空观, “空”成为其诗作的一个中心意念。也正是在佛教空幻观引导下, 唐太宗的诗作能摆脱雕琢浮华的六朝余习, 成为初唐诗坛健举而沉郁的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中道观 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