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边塞诗中文化交融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春蕾 朱晶晶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47-50,共4页
文明的交汇,常伴随战争与冲突,民族间的交往融合,从被迫到默许再至自主自愿,其间需要多种条件促成,唐代开明的政治与开阔的胸襟,造就了大唐盛世,也更温和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与认同,并促使中原汉民族与边地少数民族共同完成唐人精... 文明的交汇,常伴随战争与冲突,民族间的交往融合,从被迫到默许再至自主自愿,其间需要多种条件促成,唐代开明的政治与开阔的胸襟,造就了大唐盛世,也更温和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与认同,并促使中原汉民族与边地少数民族共同完成唐人精神的建造,在边塞诗中体现为安边报国的尚武精神和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边塞诗 文化交融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永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8-104,共7页
在唐代诗人笔下,"绝域"意象通常指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带。作为唐代诗人以中原地理、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体系观照并重构唐代边塞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是唐代... 在唐代诗人笔下,"绝域"意象通常指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带。作为唐代诗人以中原地理、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体系观照并重构唐代边塞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是唐代中原诗人在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过程中被典型化的符号象征,指示着那些距离中央统治中心区悬远、经济落后、文化习俗与中原汉族文化明显不同的边疆地区,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地理景观与诗歌意象的精神文化符号,是唐代中原诗人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塞"外的恐惧感、逃避感的代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边塞诗 “绝域” 地域特征 文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语言风格手段的表现看唐代边塞诗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晓东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唐代边塞诗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其语言风格并非单一地表现为雄健豪放的阳刚类,而是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以"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为主题的边塞诗,整体体现出"刚中带柔&qu... 唐代边塞诗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其语言风格并非单一地表现为雄健豪放的阳刚类,而是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以"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为主题的边塞诗,整体体现出"刚中带柔"的风格特点;而以"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为主题的边塞诗,整体表现出"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风格手段 唐代边塞诗 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 被引量:18
4
作者 胡大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47-55,共9页
本文拟就边塞诗讨论中的几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见解。全文两部分:一、边塞诗涵义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二、唐代边塞诗的光辉成就是历史的延续性与不可重复性的体现。
关键词 唐代边塞诗 战争诗 不可重复性 边塞战争 民族矛盾 民族精神 爱国精神 汉民族 中国文学史 中国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伯氏2555号写卷是唐代边塞诗(文)选集的残卷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企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49-51,共3页
解放前,王重民先生从巴黎图书馆录出编号为伯氏二五五五的敦煌唐写卷子中七十二首诗(包括佚名诗五十九首和马云奇诗十三首),作了些整理工作,惜未定稿。1977年,舒学同志在王先生录文的基础上,参校了北京图书馆所藏缩微胶卷,以“敦煌唐人... 解放前,王重民先生从巴黎图书馆录出编号为伯氏二五五五的敦煌唐写卷子中七十二首诗(包括佚名诗五十九首和马云奇诗十三首),作了些整理工作,惜未定稿。1977年,舒学同志在王先生录文的基础上,参校了北京图书馆所藏缩微胶卷,以“敦煌唐人诗集残卷”的名称,首次刊布这七十二首诗于《文物资料丛刊》上。高嵩同志曾赴河西走廊,青海湖一带,进行实地踏勘和考察,对七十二首诗中一些地名位置作了探索,于1980年写成《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一书。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又将这七十二首诗,收编入第二编里。他们校辑、流布,研究这些唐代佚诗,作出很大的努力,但也容易造成错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伯氏 河西走廊 唐人选唐诗 残卷 佚名诗 重民 唐代边塞诗 丛刊 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边塞诗及其繁荣原因 被引量:1
6
作者 秦绍培 刘艺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9-90,共12页
本文认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我国诗歌艺术经过长期积淀,发展到鼎盛时期的结果。唐代边塞诗是我国历史上国家空前大统一,民族大团结,以及人们勇于赴边、保卫祖国的时代精神的产物。文章还对所谓的“民族矛盾的产物”、“唐玄宗穷兵黩武... 本文认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我国诗歌艺术经过长期积淀,发展到鼎盛时期的结果。唐代边塞诗是我国历史上国家空前大统一,民族大团结,以及人们勇于赴边、保卫祖国的时代精神的产物。文章还对所谓的“民族矛盾的产物”、“唐玄宗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产物”等观点作了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边塞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唐代边塞诗派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秦紹培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07-113,共7页
唐代边塞诗,以充沛的感情,刚健的诗笔,描写了祖国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因而受到历代评论家的一致推崇。早在宋代,严沧浪就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 唐代边塞诗,以充沛的感情,刚健的诗笔,描写了祖国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因而受到历代评论家的一致推崇。早在宋代,严沧浪就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把它列为唐代好诗之首。当代的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对它也非常赞誉。说它“从各方面深入表现了边塞生活,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边塞诗 战争 民族形成 唐玄宗 唐王朝 中华民族 形成过程 祖国 中国文学史 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性视角下唐代陕北边塞诗主题类型解读
8
作者 王小艳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94-96,共3页
唐代的陕北包括今延安市、榆林市所辖区县及铜川市的宜君县。陕北是唐王朝和西北各游牧民族政治势力兵戎相见的主战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蔚为壮观的唐代边塞诗。从地域性视角来看,唐代陕北边塞诗主要描写了陕北迥异的自然风光、独... 唐代的陕北包括今延安市、榆林市所辖区县及铜川市的宜君县。陕北是唐王朝和西北各游牧民族政治势力兵戎相见的主战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蔚为壮观的唐代边塞诗。从地域性视角来看,唐代陕北边塞诗主要描写了陕北迥异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悲烈的边塞战争,对于了解当时陕北地区的社会、政治、军事、民俗等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视角 唐代陕北边塞诗 主题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唐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恩成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37-44,共8页
在唐王朝统治中国的三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同邻近的部族不断发生战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就产生了唐代边塞诗。由于边塞诗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唐代的边塞诗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 在唐王朝统治中国的三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同邻近的部族不断发生战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就产生了唐代边塞诗。由于边塞诗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唐代的边塞诗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唐王朝发展的历史、探讨作家的创作与时代的关系、全面认识这些战争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无疑是有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研究民族之间的战争时,把任何事件都要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研究。研究唐代对外战争和唐代边塞诗,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任何偏见都将导致我们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死胡同,从而给某些居心叵测的霸权主义者或者妄图分裂中华民族的人以可乘之机。本文试图联系初唐时期的对外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王朝 时代特征 唐代边塞诗 边塞诗 对外战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条件 时代精神 初唐 骆宾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西域边塞诗之特色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65-71,共7页
唐以后,边塞诗虽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的、文学的诸多因素,自宋至明六、七百年间一直呈不景气状态,这是不容讳言的事实。清王朝的建立终于改变这一现实,边塞诗如枯木逢春,又一次生机勃发,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景象。有清近三百年... 唐以后,边塞诗虽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的、文学的诸多因素,自宋至明六、七百年间一直呈不景气状态,这是不容讳言的事实。清王朝的建立终于改变这一现实,边塞诗如枯木逢春,又一次生机勃发,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景象。有清近三百年,实可谓我国古代边塞诗之中兴时期,不仅诗作之多远轶唐代,诗歌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诗 《乌鲁木齐杂诗》 西域 唐代边塞诗 洪亮吉 林则徐 边塞诗 纪昀 邓廷桢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建边塞诗的悲苦意识 被引量:3
11
作者 牟臣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前人论唐代边塞诗,多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元辛文房也说:岑参“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感怀”。可见,豪迈雄壮,乃是高、岑诗歌的共同风格。这种诗风融注了盛唐边塞诗中反映建功立业的功名... 前人论唐代边塞诗,多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元辛文房也说:岑参“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感怀”。可见,豪迈雄壮,乃是高、岑诗歌的共同风格。这种诗风融注了盛唐边塞诗中反映建功立业的功名意识。然而,在唐代边塞诗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精神——沉郁悲怨的风格和悲苦意识。具有这种风格和意识的代表诗人则是边塞诗作不多,却又独具风貌的常建。本文拟对常建边塞诗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边塞诗 悲苦意识 常建 唐代边塞诗 功名意识 悲怨 主导风格 高适 诗歌创作 功名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唐以前的边塞诗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42-46,共5页
边塞诗在唐代的成就历来为后世所瞩目。然而,唐代边塞诗决非一下子突然出现。唐以前边塞诗已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只是长期来对边塞诗产生源流的追溯,对唐以前边塞诗历程的追踪,似乎尚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而这对于全面地系统地研究边塞诗... 边塞诗在唐代的成就历来为后世所瞩目。然而,唐代边塞诗决非一下子突然出现。唐以前边塞诗已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只是长期来对边塞诗产生源流的追溯,对唐以前边塞诗历程的追踪,似乎尚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而这对于全面地系统地研究边塞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即试图对边塞诗从萌芽产生到初步成熟的经过,作一大致的勾勒,并对唐以前边塞诗试略作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边塞诗 少数民族 战争 源流 先秦时期 民族矛盾 西域 汉武帝 雏形期 汉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唐边塞诗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小立 《中国文学研究》 1988年第4期11-18,共8页
说到唐代边塞诗,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就是指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盛唐之后,除了戴叔伦、卢纶、李益等少数几个人的边塞诗还被稍稍论及外,其他许多诗人的边塞诗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翻检有关唐代的史籍和《全唐诗》,我们可以看... 说到唐代边塞诗,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就是指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盛唐之后,除了戴叔伦、卢纶、李益等少数几个人的边塞诗还被稍稍论及外,其他许多诗人的边塞诗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翻检有关唐代的史籍和《全唐诗》,我们可以看到中唐时期有着比盛唐更频繁的边塞战争,更复杂的边塞关系,很多诗人活跃在抗击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侵的战场上,他们写下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独特审美价值的边塞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 少数民族 时代特色 盛唐边塞诗 边塞战争 统治者 审美价值 中唐时期 《全唐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片大有希望的诗歌绿洲──当代边塞诗散论
14
作者 林家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6,共6页
关键词 边塞诗 大西北 工业题材 中国古典诗歌 玉门关 绿洲 建设者 古代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 戈壁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文学的嬗变与丝绸之路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明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34-141,共8页
唐代文学的嬗变与丝绸之路的影响李明伟由于丝绸之路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是那样广泛、深刻,特别是对唐诗、敦煌词和变文的繁荣发展起过决定作用的影响,而这几样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我们不能不专门来探讨... 唐代文学的嬗变与丝绸之路的影响李明伟由于丝绸之路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是那样广泛、深刻,特别是对唐诗、敦煌词和变文的繁荣发展起过决定作用的影响,而这几样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我们不能不专门来探讨它们。因此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中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唐代文学 唐代边塞诗 唐诗 敦煌曲子词 中国文学 《凉州词》 《伍子胥变文》 敦煌变文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唐诗艺术文化底蕴的深入剖析──序《唐诗风貌》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学锴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2期102-103,共2页
关键词 唐诗风貌 唐诗艺术 文化底蕴 诗歌风貌 唐代边塞诗 民族精神 诗歌创作 思想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感情基调小议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初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25-26,61,共3页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作,古典文学作品选本,几乎无不入选。准确地理解和评价它的基本精神,就成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有的说:它“有一种昂然向上的旋律”,是...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作,古典文学作品选本,几乎无不入选。准确地理解和评价它的基本精神,就成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有的说:它“有一种昂然向上的旋律”,是一首“高亢的战歌”;有的说:“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有的说:“全诗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精神。”诸如此类,几成定论。但反复体味,不只没有这种豪壮,反倒觉得诗中流露出来一种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怅惘,予人一种“愁云惨淡万里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情基调 唐代边塞诗 岑参 古典文学作品 别友人 终南别业 铁衣 侍御 离情别绪 白雪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百子书 行万里路 成一家言——《岑参事迹著作考》读后
18
作者 崔向东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5期146-146,共1页
考证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献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充满着艰辛和挑战的工作。最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学人文库”丛书推出了廖立先生的著作《岑参事迹著作考》一书,集作者自80年代初至今的有关岑参生平事迹和著作的考证研究成果。... 考证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献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充满着艰辛和挑战的工作。最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学人文库”丛书推出了廖立先生的著作《岑参事迹著作考》一书,集作者自80年代初至今的有关岑参生平事迹和著作的考证研究成果。入编论文除《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家言 岑参 走马川 唐代边塞诗 子书 生平事迹 实地考察 研究成果 《史记》 个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岑参在甘肃写的诗
19
作者 许奕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93-96,共4页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两度从军边塞,远赴西域,写了许多描绘塞外风光,反映边塞将士戎马生活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有三十多首是他远赴西域路经甘肃时写的。这些诗篇有的写得气势雄伟,奇丽奔放,有的写...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两度从军边塞,远赴西域,写了许多描绘塞外风光,反映边塞将士戎马生活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有三十多首是他远赴西域路经甘肃时写的。这些诗篇有的写得气势雄伟,奇丽奔放,有的写得朴素优美,悲凉苍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唐代甘肃的政治、军事形势,描绘了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和风土习俗,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从戎,保卫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气概。阅读这些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艺术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参 甘肃 西域 河西走廊 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 文化交流 玉门关 爱国主义精神 凉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火焰山下
20
作者 吕雪萱 《新疆林业》 2017年第1期37-38,共2页
闻名遐迩的火焰山,其盛名来自于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承恩的故事又源自于玄奘西天取经。但翻遍《大唐西域记》或《慈恩传》,并无火焰山确切的记载,只在玄奘经过沙河(今鄯善附近)时的描写中可见端倪:"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 闻名遐迩的火焰山,其盛名来自于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承恩的故事又源自于玄奘西天取经。但翻遍《大唐西域记》或《慈恩传》,并无火焰山确切的记载,只在玄奘经过沙河(今鄯善附近)时的描写中可见端倪:"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承恩 西天取经 《大唐西域记》 慈恩传 岑参 赤亭 白龙马 唐代边塞诗 唐僧 天山深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