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奉试诗”辨略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7-141,共5页
唐代"以文取士","试诗"称谓繁多。毛奇龄谓唐代进士登第后"又有试"即"奉试";臧岳则认为"奉试"为"覆试",由此而有"奉试诗"之称。古今学者沿用不疑,但语焉不详,... 唐代"以文取士","试诗"称谓繁多。毛奇龄谓唐代进士登第后"又有试"即"奉试";臧岳则认为"奉试"为"覆试",由此而有"奉试诗"之称。古今学者沿用不疑,但语焉不详,分析归纳不细致。实际上,"奉试"和"覆试"既不是相同的考试制度,在诗歌体制及难易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毛奇龄所指为"奉试诗"的作品,亦非"覆试"之作。唐代人创作的"奉试诗"主要包括"赎帖诗""帖经日试诗"以及其他"奉命"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试诗 赎帖 帖经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省试诗中的“比兴”手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群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8-122,共5页
受"赋题"写作模式的限制,唐代省试诗的比兴手法在写作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兴沦为在诗歌末尾表达仕途热望的固定套式,比兴的使用中伴随着叙述主体、叙述视角的转换;比兴模式具有不同于《诗经》的时代特色;... 受"赋题"写作模式的限制,唐代省试诗的比兴手法在写作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兴沦为在诗歌末尾表达仕途热望的固定套式,比兴的使用中伴随着叙述主体、叙述视角的转换;比兴模式具有不同于《诗经》的时代特色;比兴的难点在于恰当处理诗歌题目与比兴内容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比兴 写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试帖细论》的评释特色与“试诗学”价值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163,共5页
《唐试帖细论》是清代最早专门应对科举试诗的唐试诗选本之一,该书有特定的编选背景和旨趣——“为天下应试诸公先路”。其“细论”包括作者小传、题目注释、行间夹评、诗后总评等,涉及对唐试诗的取舍、认识、评价、诠题、句法、章法、... 《唐试帖细论》是清代最早专门应对科举试诗的唐试诗选本之一,该书有特定的编选背景和旨趣——“为天下应试诸公先路”。其“细论”包括作者小传、题目注释、行间夹评、诗后总评等,涉及对唐试诗的取舍、认识、评价、诠题、句法、章法、体势、风格及审美等,在给应试举子切实指导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试诗学”主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试诗 《唐帖细论》 鲁之裕 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