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11反叙事: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瑞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89-94,共6页
唐·德里罗在《坠落的人》中的9/11反叙事书写,从一个普通家庭的创伤、一个多声音的叙事合奏、一个"坠落的人"的表演与再现、一种相对应的反叙事形式四个方面,呈现出德里罗书写反叙事的本质,即:利用官方叙事,对之进行重... 唐·德里罗在《坠落的人》中的9/11反叙事书写,从一个普通家庭的创伤、一个多声音的叙事合奏、一个"坠落的人"的表演与再现、一种相对应的反叙事形式四个方面,呈现出德里罗书写反叙事的本质,即:利用官方叙事,对之进行重新书写,最终达到挑战主流叙事、再现真相、进行文化批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坠落的人》 反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坍塌的“山巅之城”——论唐·德里罗的“9·11”小说《坠落的人》 被引量:3
2
作者 胡亚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唐·德里罗的"9·11"小说《坠落的人》反映了"山巅之城"神话在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该神话破灭之后对美国民众的巨大冲击。以尼娜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深信美国是一座"山巅之城",其光芒普照世界... 唐·德里罗的"9·11"小说《坠落的人》反映了"山巅之城"神话在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该神话破灭之后对美国民众的巨大冲击。以尼娜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深信美国是一座"山巅之城",其光芒普照世界。他们沉浸于自身的伟大和正义之中,却看不到美国给他人带来的伤害。然而,马丁却试图指出美国在"9·11"事件中的责任和"山巅之城"神话的虚幻性。行为艺术家杰尼阿克则通过表演高空坠落,迫使美国民众正视"9·11"事件的恐怖,走出政治上的"天真",认识到他们笃信的"山巅之城"已经坍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坠落的人》 唐·德里罗 “山巅之城”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历史虚幻化:简评唐·德里罗小说《天秤星座》 被引量:2
3
作者 吴玉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84-186,共3页
唐·德里罗的代表作品《天秤星座》,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题材来自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即肯尼迪总统遇刺这一史实。通过对部分史料的撷取,在想象的时空中推入了真实的故事。将关系到这部历史事实的详... 唐·德里罗的代表作品《天秤星座》,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题材来自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即肯尼迪总统遇刺这一史实。通过对部分史料的撷取,在想象的时空中推入了真实的故事。将关系到这部历史事实的详尽而复杂细节进行了虚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现实进行理解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将历史虚幻化,通过对美国社会群体身份认知的严重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美国后现代社会扭曲、压抑、猜疑和紧张的社会环境进行了揭示,同时对在此环境下孕育出来的小人物荒诞、病态的人生悲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历史 《天秤星座》 唐·德里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德里罗小说《名》的恐怖主义叙事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方成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6-91,112,共6页
恐怖主义是德里罗小说重复再现的母题样式,亦是其重要的叙事策略。本文通过其《名》之解读,探讨"恐怖主义叙事策略"在此小说中所体现的典型特征,具体可归纳为德里罗艺术的"三个爆炸"叙事理论:一是爆炸冲击读者意识... 恐怖主义是德里罗小说重复再现的母题样式,亦是其重要的叙事策略。本文通过其《名》之解读,探讨"恐怖主义叙事策略"在此小说中所体现的典型特征,具体可归纳为德里罗艺术的"三个爆炸"叙事理论:一是爆炸冲击读者意识,激发读者的强迫性恐惧感,以颠覆走向死亡的美国权力象征;二是爆炸叙事语言,破坏其作为象征系统的交际功能,使之呈现一种持续转喻性、欲望驱动性、走向毁灭性的话语指向;三是爆炸叙事性,解构叙事传统,使其情节结构与恐怖主义阴谋同构;此三者相互连接,平行互动,驱动《名》之非传统叙事延展伸曲,体现了极端弱势群体反对主流权力的一种叙事话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名》 恐怖主义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德里罗《天秤星座》中的后批判与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邓伟英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43-48,共6页
《天秤星座》作为后现代作品,具有多元化、独特性等特点,文中包含社会、文化、情境描述、政治、种族、个人等多维度的冲突和矛盾。德里罗通过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深入解构和重构,剖析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地位,以及基于霸权地位所施行的一系... 《天秤星座》作为后现代作品,具有多元化、独特性等特点,文中包含社会、文化、情境描述、政治、种族、个人等多维度的冲突和矛盾。德里罗通过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深入解构和重构,剖析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地位,以及基于霸权地位所施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天秤星座》中后批评与反思还依赖于对德里罗的深入解读,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深入的解构,有利于打破社会、国家、人文、传统等束缚,使人们对于人生、社会事件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人们的思想达到空前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批判 反思 唐·德里罗 《天秤星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衡与回归——唐·德里罗小说《大都会》的精神生态解读
6
作者 黄佳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8期127-129,共3页
唐·德里罗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对生态环境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他的《大都会》则更明显地将焦点聚集于精神生态的领域。故事模仿了《尤利西斯》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埃里克为了解决失眠的问题,在一天内乘坐豪华轿车穿过整个城市到... 唐·德里罗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对生态环境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他的《大都会》则更明显地将焦点聚集于精神生态的领域。故事模仿了《尤利西斯》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埃里克为了解决失眠的问题,在一天内乘坐豪华轿车穿过整个城市到达儿时的理发店的所见所闻。而这段旅程也仿佛一场精神失衡与回归之旅,作者一边揭示以埃里克为代表的后现代人种种的精神困扰,一边以"自我救赎"的方式帮助埃里克找到精神失衡的原因并逐渐回归自我。从中也揭示出精神危机的根源——现代工业文明和剥削制度,只有放慢经济发展的步伐,尊重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内在价值,才能平衡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大都会》 精神生态 失衡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世界》中唐·德里罗的科技焦虑
7
作者 赵雪芳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5年第10期135-136,共2页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是一系列文学奖的获得者。发表于1997年的《地下世界》以其巨大的篇幅,复杂的结构,丰富的内容,成为德里罗的巅峰之作。本文主要探讨小说中的科技主题,分析德里罗对核技术的研发,媒...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是一系列文学奖的获得者。发表于1997年的《地下世界》以其巨大的篇幅,复杂的结构,丰富的内容,成为德里罗的巅峰之作。本文主要探讨小说中的科技主题,分析德里罗对核技术的研发,媒介技术的滥用和技术商品化的批判性思考,反映了其对科技进步的反思和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使我们对现代科技文明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技术 媒介技术 技术商品化 《地下世界》 唐·德里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德里罗小说《天秤星座》中美国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病理的话语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吴云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104,共7页
德里罗1988年出版的后现代经典小说《天秤星座》通过对美国重要历史事件(肯尼迪总统遇刺)的话语解构,演示了美国主流权力话语如何掩盖、粉饰、遏制真相阐释的文化性病理,其话语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规训与斩首"的... 德里罗1988年出版的后现代经典小说《天秤星座》通过对美国重要历史事件(肯尼迪总统遇刺)的话语解构,演示了美国主流权力话语如何掩盖、粉饰、遏制真相阐释的文化性病理,其话语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规训与斩首"的"囚禁性话语",作为一种必须严格按照主流权力话语逻辑言说和表达的话语模式,它体现了美国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阐释的底线;二是企图掩盖阴谋或使阴谋合理化的"操纵性话语",作为一种掩盖事实或阻抗阐释的话语模式,它体现了美国晚期资本主义依靠制造表征系统来维护其核心利益的话语统治策略;三是旨在强化权力而导致主体失语的"惩戒性话语",作为一种驯服、惩戒、遏制社会主体反抗的话语模式,它体现了美国晚期资本主义的主体性塑形过程。这三种话语模式在当代媒体高度渗透的作用下,互有重叠、相互强化,无处不凸显主流权力的幻影,使主体习得的文化模式蜕变成一种沉浸式的遏制策略,而德里罗通过其虚构的后现代叙事演示了美国晚期资本主义语境下权力导致大众失语的过程及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天秤星座》 美国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病理 话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德里罗小说《白噪音》中美国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病理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云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8年第2期10-11,共2页
本文通过对德里罗1985年出版的后现代经典小说《白噪音》的阅读,诊断其文化病理的心理机制,论证逻辑为从美国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追踪社会主体的心理病症机制,认为服务于非自然功能的社会与文化权力对社会主体现实生活的全面渗透与异... 本文通过对德里罗1985年出版的后现代经典小说《白噪音》的阅读,诊断其文化病理的心理机制,论证逻辑为从美国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追踪社会主体的心理病症机制,认为服务于非自然功能的社会与文化权力对社会主体现实生活的全面渗透与异化,导致了各式各样的、以死亡为心理驱动力的集体性精神综合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白噪音》 美国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病理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德里罗小说中的精神生态危机与救赎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彦琼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9期138-140,共3页
在具有极大丰富物质资源的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在唐·德里罗的小说中给予这些问题很大的关注。唐·德里罗的小说展现了精神生态危机意识,并表达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这同样和中国的和谐价值观... 在具有极大丰富物质资源的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在唐·德里罗的小说中给予这些问题很大的关注。唐·德里罗的小说展现了精神生态危机意识,并表达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这同样和中国的和谐价值观相吻合,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人们陷入精神生态危机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唐·德里罗小说中所表现的精神生态危机,进而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以及自我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精神生态危机 救赎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唐·德里罗的小说《名字》中的福柯权力
11
作者 邓晓云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52-154,共3页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名字》表面上看是一本关于谋杀、宗教、语言的书,从更深层次探析,德里罗揭示了抽象语言掩盖下的权力以及知识—权力—话语的相互建构。《名字》描述了西方势力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知识权力支配...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名字》表面上看是一本关于谋杀、宗教、语言的书,从更深层次探析,德里罗揭示了抽象语言掩盖下的权力以及知识—权力—话语的相互建构。《名字》描述了西方势力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知识权力支配与话语权力操纵,揭露了美国政治霸权和文化扩张对后殖民地国家产生影响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名字 权力 知识权力 话语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主义视阈下唐·德里罗《地下世界》中的后现代生存困境
12
作者 田静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消费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唐·德里罗在其第十一部长篇小说《地下世界》中,以超过八百页的篇幅全景式地记录了冷战时期美国消费社会的众生百态。小说中,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人狂热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由此陷... 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消费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唐·德里罗在其第十一部长篇小说《地下世界》中,以超过八百页的篇幅全景式地记录了冷战时期美国消费社会的众生百态。小说中,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人狂热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由此陷入了符号的迷狂;在大众媒介和消费文化的共谋下,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当代人的历史感和传统艺术的“光韵”遭到了抹杀;由于对符号的高度依赖,小说中玛丽安、埃德加等人物逐渐丧失了主体性,深陷身份危机而不能自拔。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则为深度解读该小说提供了一个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地下世界》 消费主义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恐惧、魔力与科技乌托邦:论德里罗的《K氏零度》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杰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唐·德里罗的《K氏零度》延续了作者一贯对后现代文化的批判精神,试图从文化体制内部寻找解决后现代恐惧的方案。虽然作者仍是以一种复杂的心理来看待科技和信仰的关系,但是与之前相比,他在此作中对待科技的态度却发生了一些积极变... 唐·德里罗的《K氏零度》延续了作者一贯对后现代文化的批判精神,试图从文化体制内部寻找解决后现代恐惧的方案。虽然作者仍是以一种复杂的心理来看待科技和信仰的关系,但是与之前相比,他在此作中对待科技的态度却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除了魔力,作者还借用通过人体冷冻实现永生这一科技设想,构建了一个科技乌托邦,寄希望于圆融科技和人性,以之为人类与科技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K氏零度》 后现代恐惧 魔力 科技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斐伏尔空间—政治理论视域下的《白噪音》
14
作者 朱天一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3-87,100,共6页
本文以《白噪音》(White Noise)这部早已经典化的作品为中心,辅以《大都会》等德里罗的晚近作品,考察其关注视域的推进,依托恩格斯、列斐伏尔、德勒兹等思想家的空间理论对“空间”“消费”“生产”等问题做通透认识。同时文史互证,对... 本文以《白噪音》(White Noise)这部早已经典化的作品为中心,辅以《大都会》等德里罗的晚近作品,考察其关注视域的推进,依托恩格斯、列斐伏尔、德勒兹等思想家的空间理论对“空间”“消费”“生产”等问题做通透认识。同时文史互证,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20世纪后半叶逐渐显现的作为政治经济表征的“空间消费化”“空间意识形态化”“空间被纳入生产体系”的实际情况给予阐释,更进一步对德里罗所认识到的“服务—控制社会”“商品化自然空间”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政治逻辑及其基本矛盾”等问题作出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白噪音》 空间—政治理论 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与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思的自我堕落——对《坠落的人》的空间转变分析
15
作者 宋文岩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7期189-190,共2页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四大文豪之一,后现代小说阵营中独具魅力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坠落的人》于2007年出版,在美国好评如潮。作品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为题材,作品当中的空间转变之快,转变之频繁,转变之自然...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四大文豪之一,后现代小说阵营中独具魅力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坠落的人》于2007年出版,在美国好评如潮。作品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为题材,作品当中的空间转变之快,转变之频繁,转变之自然,突出了后现代小说的特点。通过这种时空转变,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公基思一步步走向堕落的过程,体现了恐怖袭击事件后人们精神和情感的困惑和堕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空间转变 人性堕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都市》对小说审美个性的再现
16
作者 温晶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92-94,共3页
《大都市》根据唐·德里罗同名小说改编,由加拿大著名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电影在推出之后,在观众之中获得的反响并不强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影片原著的晦涩难懂有关,而影片恰恰还原了原著文本的风格。要想重新认识柯... 《大都市》根据唐·德里罗同名小说改编,由加拿大著名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电影在推出之后,在观众之中获得的反响并不强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影片原著的晦涩难懂有关,而影片恰恰还原了原著文本的风格。要想重新认识柯南伯格的这部电影,必须回归原著,探讨原著的现代性书写。文章从唐·德里罗原著与现代性批判、影片中的末世感与工业破坏性、影片中人际关系的焦虑与荒谬三方面,分析《大都市》对小说审美个性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 大卫·柯南伯格 唐·德里罗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都会》的改编艺术
17
作者 石晓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85-87,共3页
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电影《大都会》改编自唐·德里罗的同名小说。德里罗借助这部小说弹奏出一曲末世乐章,表现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人的精神状态遭到异化这一严峻的事实。电影基本完成了传达原著精髓的任务,原本就... 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电影《大都会》改编自唐·德里罗的同名小说。德里罗借助这部小说弹奏出一曲末世乐章,表现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人的精神状态遭到异化这一严峻的事实。电影基本完成了传达原著精髓的任务,原本就极为擅长拍摄邪典电影的柯南伯格,极力营造出了小说中想烘托出的末世感。文章从《大都会》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再现、《大都会》中的戏剧色彩、《大都会》中的影像语言艺术三方面,分析影片对原著的改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会》 唐·德里罗 大卫·柯南伯格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噪音》中生死分离的象征、建构和解构
18
作者 高奋 熊予知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4-90,共7页
死亡是唐·德里罗的长篇小说《白噪音》的主题,而生死分离则是作家关于死亡的思考的核心。本文运用让·鲍德里亚和齐格蒙特·鲍曼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白噪音》中生死分离的象征、建构和解构。研究发现,在空间隔离、身份隔离... 死亡是唐·德里罗的长篇小说《白噪音》的主题,而生死分离则是作家关于死亡的思考的核心。本文运用让·鲍德里亚和齐格蒙特·鲍曼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白噪音》中生死分离的象征、建构和解构。研究发现,在空间隔离、身份隔离以及“纯净”与“肮脏”隔离的象征下,语言、消费物和媒体拟像等符号既建构了生死分离,又催生了内爆,解构了其自身所建构的生死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白噪音》 生死分离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局限——论《大都会》中的后现代媒介景观
19
作者 张玉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58-60,共3页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近年来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被称作美国社会的书写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唐·德里罗的《大都会》在深刻描摹...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近年来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被称作美国社会的书写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唐·德里罗的《大都会》在深刻描摹美国后现代媒介社会景观[a]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全人类发展进程中有关“个人性”问题的深切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家 唐·德里罗 诺贝尔文学奖 现代媒介 《大都会》 人类发展进程 书写者 个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米伽点》中的影像书写与艺术救赎
20
作者 曹秋露 刘丹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03-109,共7页
媒介是唐·德里罗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米伽点》的影像书写就蕴含了作家对后现代社会中媒介运用与消费的深刻思考。小说中具有镜像属性的银幕通过生产欲望,诱导人们深度迷恋影像空间,进而异化和吞噬影像创作者与接收者的独... 媒介是唐·德里罗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米伽点》的影像书写就蕴含了作家对后现代社会中媒介运用与消费的深刻思考。小说中具有镜像属性的银幕通过生产欲望,诱导人们深度迷恋影像空间,进而异化和吞噬影像创作者与接收者的独立意识和存在。德里罗通过影像书写揭示了媒介与消费主义、政治操控的共谋关系,凸显了艺术的救赎使命。他呼吁人们兼顾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建构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欧米伽点》 影像 艺术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