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4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刍议 被引量:30
1
作者 叶继元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71,共11页
为了较深入了解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评述了近年来有关研究的进展,对研究方法及方法创新等概念进行了辨异,利用个案分析法论证了研究方法创新对产生新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利用抽样调查法... 为了较深入了解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评述了近年来有关研究的进展,对研究方法及方法创新等概念进行了辨异,利用个案分析法论证了研究方法创新对产生新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利用抽样调查法统计了管理学、历史学和图书情报学期刊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的情况,分析了成绩与不足,针对目前研究方法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基本问题研究、加强利于方法创新的宽松学术环境的建设、加强研究方法和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和加强学者方法论及相关知识更新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创新 研究方法使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多元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洪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83,共7页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是屠龙术,它必须与其研究对象相伴而行,适时而作。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其宽泛,涵盖了人和社会以及宇宙万物。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所谓多元主义,是美国当代哲学家法伊尔阿本德首先提出...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是屠龙术,它必须与其研究对象相伴而行,适时而作。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其宽泛,涵盖了人和社会以及宇宙万物。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所谓多元主义,是美国当代哲学家法伊尔阿本德首先提出来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其核心理论就是"怎么都行",也称为"反规则"。他的多元主义虽然在理论上有失偏颇,但却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打开了广阔的新天地。我们应当对他那"怎么都行"的主张进行改造,即知道什么方法对什么问题能行,就选择什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多元主义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改革
3
作者 孙肇亨 陈育宁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1年第1期98-102,共5页
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主要是看它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印对社会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要取得优秀的成果,不仅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丰富的材料和正确的观点,而且还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方法问题是... 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主要是看它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印对社会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要取得优秀的成果,不仅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丰富的材料和正确的观点,而且还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方法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理论研究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就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否则,理论和实际就会脱节,就会在指导实践上发生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 教条主义 四化建设 极左路线 语录 理论研究 研究方法 指导实践 实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与路径初探
4
作者 邓水光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3,155,共11页
大模型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for Science)正成为全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体现出跨学科融合、人机协同共创等新特点。当前,大模型如何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AI for Social Science),其范式与路径尚不明确。本... 大模型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for Science)正成为全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体现出跨学科融合、人机协同共创等新特点。当前,大模型如何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AI for Social Science),其范式与路径尚不明确。本文首先回顾了研究范式的演进,并提炼出一种以大模型与研究者协同共创为特征的大模型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生成—批判—共创”实施路径。最后,本文以大模型助力艺术传承为例,为大模型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模型 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例
5
作者 方晶 陈新 黄帅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2,160,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亟待创新以适配这一变革。本文构建了“技术赋能-组织适配”的理论框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革新资源获取方式、拓展协作半径、重塑成果生产逻辑,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重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亟待创新以适配这一变革。本文构建了“技术赋能-组织适配”的理论框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革新资源获取方式、拓展协作半径、重塑成果生产逻辑,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治理升级,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创新实践表明,资源治理专业化、协作形态柔性化、成果转化流程化,可以促进形成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共生的新型研究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组织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马费成 陈帅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3,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工具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其更为突出的特征是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大扩展了研究视角和观察视域。鉴于二者融合具有释放巨大势能的潜力,首先应当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赋能过程中的创新模式与核心挑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系统提出赋能路径的建设策略,从而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赋能机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自觉——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论的批判 被引量:3
7
作者 竭长光 倪海军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形而上学者的理论旨趣是构建超时空的永恒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蒲鲁东、杜林、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这些人的理论都具有形而上学性。蒲鲁东沉溺... 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形而上学者的理论旨趣是构建超时空的永恒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蒲鲁东、杜林、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这些人的理论都具有形而上学性。蒲鲁东沉溺于追求经济学中的“不变规律”和“永恒原理”,杜林迷恋于制造“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热衷于建立“永恒正义的王国”,费尔巴哈执着于阐释适合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道德准则。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形而上学理论的批判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其具有重要启示。为了构建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历史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在思想方法上破除“永恒原理”情结、“一般规律”情结以及“抽象范畴”情结,还要在研究方法上拒斥“先验主义”的方法、“还原”的方法以及从“抽象的人”出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形而上学 方法 永恒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评《社会科学哲学的语境论研究纲领》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60,共4页
1936年,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描述了一场严重的科学危机:随着实证科学彻底的客观化,哲学作为一门普遍科学被具体科学所取代,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渐行渐远,... 1936年,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描述了一场严重的科学危机:随着实证科学彻底的客观化,哲学作为一门普遍科学被具体科学所取代,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渐行渐远,人之立于世的“生活世界”将被遗忘。80多年后,虽然实证主义已经式微,但自然科学在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威胁到了社会科学的合法性基础。殷杰教授的新著《社会科学哲学的语境论研究纲领》从语境论的视角出发,试图为化解社会科学的合法性危机给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危机 社会科学哲学 研究纲领 渐行渐远 实证科学 语境论 合法性基础 埃德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识别的最小假设原则及其运用——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例
9
作者 张冰倩 臧雷振 张端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256,共11页
呈现清晰且有解释力的因果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往往导致因果情境复杂化,从而影响因果识别结果的有效性。情境复杂性体现在个体、总体、理论及相互交织等多个维度。最小假设原则在因果识别中的多重应用,能... 呈现清晰且有解释力的因果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往往导致因果情境复杂化,从而影响因果识别结果的有效性。情境复杂性体现在个体、总体、理论及相互交织等多个维度。最小假设原则在因果识别中的多重应用,能显著提升假设效能、优化模型设计和扩展研究发现。在应对情境复杂性及其张力时,可采用如下策略:构建核心假设、应用分类工具、完善因果机制链条、调整实践策略,借助最小假设原则来解决因果识别过程中的情境复杂性难题,实现模型清晰性与情境复杂性的有效平衡。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案例的文本分析,呈现了最小假设原则在因果识别中的经典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识别 最小假设原则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
10
作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本刊2025年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组织刊发相... 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本刊2025年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组织刊发相关学术研究论文,以优秀的学术成果回馈伟大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选题方向 学术研究论文 河海大学学报 我国经济社会 理论创新成果 三中全会精神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立云 柴剑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0,共8页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努力探寻其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进路至关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一般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共通性规律,但也存在特殊性规律。站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努力探寻其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进路至关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一般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共通性规律,但也存在特殊性规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教育面临如何适应研究生教育大变革的形势要求、如何应对因规模扩大产生的培养管理系列问题、如何处理科研和教学空间分离带来的管理压力等挑战。为此,需要优化和创新具体路径:在发展思路上,厘清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明晰科研特色和智库优势是研究生教育安身立命的底气,找准面向全球、立足本土、服务发展的实践型研究生教育之路;在具体举措上,健全研究生教育大思政格局,优化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设计,加强过程管理、基础建设、对外交流,强化激励约束;在组织保障上,党委行政统筹谋划,具体管理部门协调监督,各教学承担部门协同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研究生教育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重要论述的科学思维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慧 张欣怡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1,共10页
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对科学理论的凝练和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发展全局,结合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命题,... 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对科学理论的凝练和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发展全局,结合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命题,围绕其功能、价值、原则和着力点,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相关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以历史思维审视其发展理路,以战略思维阐明其重大意义,以辩证思维明确其根本遵循,以系统思维把握其实践要求,以底线思维构筑其坚实保障,以创新思维为其注入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哲学社会科学 话语体系 思维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法与进展:基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文本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健 郑丽丽 +2 位作者 许婕 李凌晨 钱宏伟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2-407,共6页
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本研究法,以2001—2012年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典型成果为研究样本,就"课题指南、立项项目、研究成果形式、研究问题与方法"4个维度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意在归纳其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 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本研究法,以2001—2012年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典型成果为研究样本,就"课题指南、立项项目、研究成果形式、研究问题与方法"4个维度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意在归纳其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阐述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动态趋势,推进课题研究的发展。主要观点:(1)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而言,应加强政策支持,使其更好地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宏观决策、规划政策制定、运动项目发展提供科学有效地指导;(2)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而论,一要紧扣社会主题,抓住热点问题;二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注重研究方法运用的合理有效;三要规划好立项课题的结构,拓展参与课题研究的部门机构;(3)应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激发研究者或研究团队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主题意识,着力解决体育事业重要发展问题,推进研究进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哲学 社会科学 课题研究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问题提出到理论与方法创新——以新型城镇化研究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海峰 顾东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0,共6页
中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时期,面临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等改革转型期的核心问题。这既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时期,面临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等改革转型期的核心问题。这既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充分认识自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聚焦中国问题、具备国际视野、服务现实社会;要面向实践和理论前沿,发现和提出"改革转型"时期的重大问题;通过理论创新、体系再建与中国化,形成当代中国的理论话语体系;针对中国复杂的现实国情,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与贡献;发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构建特色鲜明、风格突出、气派宏大的中国学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创新 方法创新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期刊的责任”研讨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翔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共3页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期刊的责任”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22日~23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家综合性与专业性期刊、文摘社、社会科学...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期刊的责任”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22日~23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家综合性与专业性期刊、文摘社、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总共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议就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元方法论问题、方法创新问题、跨学科研究问题、学术期刊在方法论反思与创新中所起的引导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研讨。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发如下。参与发言的学者与期刊主编还有: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航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林来梵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姚先国教授、《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鉴传今编审、中央党校《理论视野》副主编张琳副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学术月刊》社长兼主编田卫平编审、《南京大学学报》总编朱剑编审、《学术界》社长兼总编袁玉立编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方福前教授、《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主编袁吉富副教授、《学术研究》主编叶金宝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学报》主编崔月琴编审、《学习与探索》副主编冯向辉编审、《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学术期刊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 责任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1篇研究成果入选首批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
1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近日,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简称“哲社主文献”)发布了首批入选主文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1篇研究成果入选。据悉,“哲社主文献”旨在通过一套科学的遴选标准、规范的遴选流程以及基于学术共同体的专业评审,荟... 近日,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简称“哲社主文献”)发布了首批入选主文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1篇研究成果入选。据悉,“哲社主文献”旨在通过一套科学的遴选标准、规范的遴选流程以及基于学术共同体的专业评审,荟萃各学科主流、经典、必读的学术文献。“哲社主文献”一期的遴选范围是2013-2022年间公开发表的约400万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覆盖所有一级、二级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华中师范大学 学术共同体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文献 主文献 研究成果 文献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
17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北京财经研究基地”是北京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于2004年由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是中央财经大学第一个省部级科研基地。财经研究院是基地的建设单位,其前身是财经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2005年更名为财经研究院... “北京财经研究基地”是北京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于2004年由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是中央财经大学第一个省部级科研基地。财经研究院是基地的建设单位,其前身是财经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2005年更名为财经研究院,是中央财经大学复校后最早创办的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教委 科研基地 社科规划 财经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农村研究”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
18
作者 曾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2023年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公布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的通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农村研究”专栏成功入选。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农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专栏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学报 中宣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确立崭新的方法意识——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浸议之三
19
作者 李小兵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81-82,共2页
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虽有一定繁荣,但并无实质性发展.究其根本,我以为,是缺乏对社会科学方法的清醒意识.由于这种原因,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就表现出学科的盲目发展、争论的文不对题、思路上难以创新,例如,近年兴起... 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虽有一定繁荣,但并无实质性发展.究其根本,我以为,是缺乏对社会科学方法的清醒意识.由于这种原因,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就表现出学科的盲目发展、争论的文不对题、思路上难以创新,例如,近年兴起的文化讨论,除去其政治启蒙的意义外,在学术理论上几乎没有什么突破性发展.究其原因,就是把文化理解为传统、价值、知识、意识形态等类型的不同思维背景和专业的人,在各自立场上的不同内心独白:反传统的人心目中的文化是传统;作中西价值观念比较的学者心目中的文化是价值观;广大民众意识中的文化其实指的是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新的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 人文科学 法的目的 哲学 经验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 存在主义 个人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坚持的正确导向与方法
20
作者 张国祚 曹好(录音整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科学这个知识体系中,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分科,它们同等重要,在人类活动中缺一不可。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与方法,这一点毋庸置疑。本文作者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这是他于2006年11月... 科学这个知识体系中,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分科,它们同等重要,在人类活动中缺一不可。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与方法,这一点毋庸置疑。本文作者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这是他于2006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该讲话对从事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本刊征得作者同意后特予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正确导向 华中科技大学 办公室主任 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 人类活动 科学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