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1篇文章
< 1 2 2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行统一辩证法:开启审视事物运动形式的新视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金海 德力格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4-188,共5页
2017年12月17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蒙古学学会、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和赤峰学院联合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7年12月17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蒙古学学会、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和赤峰学院联合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吴团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纪委书记闫国飞,赤峰学院院长雷德荣出席会议并致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学术研讨会 中国特色 辩证法 哲学 运动形式 史略 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定学术自信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2
作者 张艳国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0,共6页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重要讲话之后,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和专家的热门话题。从近年来已经发表...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重要讲话之后,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和专家的热门话题。从近年来已经发表的论文来看,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主要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路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坚定学术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研究——基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视角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江华 许志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3,共14页
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是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应有之义。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所需,也是向全球知识系统... 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是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应有之义。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所需,也是向全球知识系统贡献说得出、立得住、传得开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理论所求。“三大体系”基础上的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的母体和本源。没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没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基础,国际传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性与嵌入性、价值关联与价值无涉的统一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应该具有的理论样态。但当前,对比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可以发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还存在较多问题:国际传播对象研究不够、国际传播媒介与渠道建设滞后、国际传播议程设置不足、国际传播资助与控制体系不完善等。自主知识体系这一国际传播底座建构任重道远。对此,从建构嵌入世界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更适合传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体系两个维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国际传播平台 学术共同体 学术朋友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与文化话语权提升 被引量:3
4
作者 章瀚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5,308,共1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话语权博弈呈现知识生产与文化权力深度耦合的新态势,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成为提升文化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中的话语权定位,从话语权到文化话语权的认识深化,揭示了中国哲... 党的十八大以来,话语权博弈呈现知识生产与文化权力深度耦合的新态势,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成为提升文化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中的话语权定位,从话语权到文化话语权的认识深化,揭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与文化话语权之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关系。当前,中国文化话语权面临“两头在外”的结构性挑战,集中体现为传播平台受制于“西强东弱”的结构性障碍、中国文化主体地位被削弱、文化表达难以突破西方话语体系的桎梏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需依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索文化话语权提升的实践路径,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加强多学科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研究、以深化学术研究破解文化认同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话语体系,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自主知识体系 文化话语权 话语体系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新文科转向”:轨迹、视野与进路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斌 朱德宸 于慧敏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2,共8页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已经从单一学科探索转向学科交叉融合、从传统文本分析转向人工智能研究的双向调试阶段。该文在梳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发展现状、功能定位、运作模式、机遇...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已经从单一学科探索转向学科交叉融合、从传统文本分析转向人工智能研究的双向调试阶段。该文在梳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发展现状、功能定位、运作模式、机遇挑战的基础上,总结出国际视野下实验室项目化数据在生产、多样化输出结果、构建集群技术结构等发展趋势,揭示本土视野下实验室发展从技术的移接孵化到情景再造的发展转向,提出以数增“智”、差异化情境共享、学科交叉融合增长等进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 实验室 新文科 新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译为媒: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构建——以“新质生产力”及其外译为例
6
作者 胡筱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9,197,共9页
近代的“西学东渐”和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让中国学术奉西方范式为圭臬,使其出现了学术失语现象,表现之一是大量使用英美学术概念和术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中国哲学、中国理论和中国术语回应“中国之问”,为解答... 近代的“西学东渐”和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让中国学术奉西方范式为圭臬,使其出现了学术失语现象,表现之一是大量使用英美学术概念和术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中国哲学、中国理论和中国术语回应“中国之问”,为解答“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中国应尽的职责。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向世界真实、正确传播中国的声音,是当前国家的迫切需求。习近平在2023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经济学体系的重要术语,与新文科建设相互促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该术语在英译中的演变、定型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术语的国际传播需要构建一个政府推广、人人参与、国内外媒体协同发挥作用的立体化、系统化传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术语 新质生产力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与路径初探
7
作者 邓水光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3,155,共11页
大模型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for Science)正成为全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体现出跨学科融合、人机协同共创等新特点。当前,大模型如何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AI for Social Science),其范式与路径尚不明确。本... 大模型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for Science)正成为全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体现出跨学科融合、人机协同共创等新特点。当前,大模型如何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AI for Social Science),其范式与路径尚不明确。本文首先回顾了研究范式的演进,并提炼出一种以大模型与研究者协同共创为特征的大模型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生成—批判—共创”实施路径。最后,本文以大模型助力艺术传承为例,为大模型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模型 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与破局:建设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的数智学术基础设施
8
作者 王晓光 付靖宜 《图书与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知识生产方式,引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与方法革新。科研领域的学术基础设施也逐渐从传统的文献保障型向智能计算型深度转型,对智慧数据资源、智能计算方法与工具以及开放科学理念的融合提出了更高标准... 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知识生产方式,引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与方法革新。科研领域的学术基础设施也逐渐从传统的文献保障型向智能计算型深度转型,对智慧数据资源、智能计算方法与工具以及开放科学理念的融合提出了更高标准。在此背景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人文类实验室正在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与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研究的新阵地。新型数智实验范式需要更加新颖的方法论、科学装置与数字平台做支撑,其创新发展将拓展数智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基础设施 哲学社会科学 数字人文 文科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人文与社会科学间的张力:体育哲学与体育心理学的对话
9
作者 高强 Robert Schinke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52,共9页
体育是一种具体的人类社会行为,既关乎人类的心理活动,也会延伸出相关的抽象概念。不同的学科体系、科学理论都会对体育形成日益增长的研究兴趣。由于学科定位不同,随之形成的争议也旷日持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体育学研究中交相辩难... 体育是一种具体的人类社会行为,既关乎人类的心理活动,也会延伸出相关的抽象概念。不同的学科体系、科学理论都会对体育形成日益增长的研究兴趣。由于学科定位不同,随之形成的争议也旷日持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体育学研究中交相辩难,相互启发。两位学者基于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体育学研究中概念的生成与使用、研究方法的选取、研究意义的凸显与研究议题的开拓展开论辩式的对话。由此形成不同体育人文与社会学科间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与途径,展现研究者如何从自身经历与学科背景中生成研究主题与研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人文与社会科学 体育心理学 体育哲学 对话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自觉——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论的批判 被引量:3
10
作者 竭长光 倪海军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形而上学者的理论旨趣是构建超时空的永恒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蒲鲁东、杜林、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这些人的理论都具有形而上学性。蒲鲁东沉溺... 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形而上学者的理论旨趣是构建超时空的永恒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蒲鲁东、杜林、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这些人的理论都具有形而上学性。蒲鲁东沉溺于追求经济学中的“不变规律”和“永恒原理”,杜林迷恋于制造“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热衷于建立“永恒正义的王国”,费尔巴哈执着于阐释适合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道德准则。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形而上学理论的批判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其具有重要启示。为了构建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历史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在思想方法上破除“永恒原理”情结、“一般规律”情结以及“抽象范畴”情结,还要在研究方法上拒斥“先验主义”的方法、“还原”的方法以及从“抽象的人”出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形而上学 方法论 永恒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叙事方式的历史变革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喜平 刘峻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40,共10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以史为鉴方能察往知来,研究中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叙事方式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有重...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以史为鉴方能察往知来,研究中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叙事方式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要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创立自主知识体系,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叙事方式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原 许晨曦 +2 位作者 许侃 张昊男 于青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6-194,共9页
为了深入探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问题,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对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类实验室建设现状与特点进行总结梳理。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理论框架,分析得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为了深入探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问题,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对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类实验室建设现状与特点进行总结梳理。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理论框架,分析得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基础、核心要素及重要支撑,从环境、人才、科技3个维度提出了未来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路径及建议,以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持续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部 哲学社会科学 实验室建设 管理科学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例
13
作者 方晶 陈新 黄帅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2,160,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亟待创新以适配这一变革。本文构建了“技术赋能-组织适配”的理论框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革新资源获取方式、拓展协作半径、重塑成果生产逻辑,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重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亟待创新以适配这一变革。本文构建了“技术赋能-组织适配”的理论框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革新资源获取方式、拓展协作半径、重塑成果生产逻辑,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治理升级,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创新实践表明,资源治理专业化、协作形态柔性化、成果转化流程化,可以促进形成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共生的新型研究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组织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谈科学哲学家申仲英教授的学术贡献
14
作者 张再林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4,共5页
令新一代青年学者似乎感觉陌生的申仲英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蜚声国内的著名科学哲学家。他不仅参与统编了国家统一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也出版了多部公共管理科学类专著。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由于集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于一身,使他受之... 令新一代青年学者似乎感觉陌生的申仲英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蜚声国内的著名科学哲学家。他不仅参与统编了国家统一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也出版了多部公共管理科学类专著。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由于集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于一身,使他受之无愧地成为国内“后哲学文化”时代的先行者。一、从容中道的辩证思维深厚的和融会贯通的哲学学养是申仲英教授学术的一大亮点,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科学哲学都有自身深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学术贡献 哲学文化 申仲 融会贯通 新一代青年 从容中道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兼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云波 陈思思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共22页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是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也是当前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瓶颈突围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是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也是当前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瓶颈突围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现了夯实意识形态根基、推进体系化建构、全面凸显“中国特色”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其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主要从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队伍三个层面来把握;二是着重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要求树立问题导向、强调理论创新、开展调查研究;三是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旨归,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最终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以问题议程四步骤为具体方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全面展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现实困境,加快打造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意识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水平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发展的价值意蕴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梦 曹燕南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9,共10页
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就高等教育而言,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运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学术关系理论,对2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发现:相关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国... 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就高等教育而言,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运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学术关系理论,对2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发现:相关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内涵的定位,呈现出从关注显性指标到纳入隐性影响,从追随国际范式到凸显中国特色,从聚焦内向型的“引进来”到强化引领性的“走出去”,从专注学术影响到指向战略贡献,从突出国际竞争到建立全球视野五方面演进特征;国际影响力提升仍面临着顶尖人才储备、成果产出、学科辐射和服务贡献方面的不足;应对挑战,相关高校形成了以学科建设谋求突破、以人才引育集聚动力、以学术发展奠立基础、以社会服务牵引方向、以文化引领凸显特色、以全球战略拓展视野的策略举措。有鉴于此,我国高校需在制度改革和机制建设上进一步鼓励“扎根本土、全球视野、中国贡献”的理念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自主知识体系 国际影响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强国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马费成 陈帅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3,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工具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其更为突出的特征是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大扩展了研究视角和观察视域。鉴于二者融合具有释放巨大势能的潜力,首先应当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赋能过程中的创新模式与核心挑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系统提出赋能路径的建设策略,从而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赋能机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国特色”:基本内涵、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18
作者 杜宏巍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议题,研究其内涵及发展历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向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国特色”,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标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遵循,以人民... 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议题,研究其内涵及发展历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向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国特色”,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标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为内在要义,以继承性与民族性为生发根基,以原创性与时代性为本质特征,以系统性与专业性为重要支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历步入新局面阶段、补课与探索阶段、拓展和提升阶段,以及凸显中国特色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的深刻变革。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也面临着系统性的多重挑战,需要从多维度、多方法、多路径综合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 基本内涵 发展历程 未来展望 哲学社会科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理论指引和实现进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导
19
作者 戴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7,共12页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向;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快推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向;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快推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在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推进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实践导向上,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定力上,要坚守初心,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和指导地位;在学术主题出版上,要引领创新,致力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健全编辑出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和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编辑出版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刊转载指数创新高,并荣获“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
2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2025年4月19日,“2025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发布暨预印本平台建设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研究报告》和《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评价报告。其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25年4月19日,“2025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发布暨预印本平台建设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研究报告》和《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评价报告。其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转载指数排名显著提升,并荣获“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称号,办刊水平跃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印报刊资料 预印本平台 转载指数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