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例
1
作者 方晶 陈新 黄帅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2,160,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亟待创新以适配这一变革。本文构建了“技术赋能-组织适配”的理论框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革新资源获取方式、拓展协作半径、重塑成果生产逻辑,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重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亟待创新以适配这一变革。本文构建了“技术赋能-组织适配”的理论框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革新资源获取方式、拓展协作半径、重塑成果生产逻辑,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治理升级,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创新实践表明,资源治理专业化、协作形态柔性化、成果转化流程化,可以促进形成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共生的新型研究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组织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运行机制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胡菲菲 高伟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14,共6页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作为集人才培养、知识生产、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多重目标、多元主体、多类要素的协同研究平台,是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重要载体。现从动态、系统的视角观察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全生命周期建设,并基于复...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作为集人才培养、知识生产、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多重目标、多元主体、多类要素的协同研究平台,是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重要载体。现从动态、系统的视角观察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全生命周期建设,并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运行过程划分为目标设定、组织管理、政策机制、评价反馈4个层次,探讨系统的复杂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并基于各模块间的闭环逻辑关系提出多层级的目标管理、多节点的资源分配、动态策略调整、多维度评价机制等建设路径,以期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内部治理效能和外部辐射能级提供可探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自适应系统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运行机制 路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